第二章 海水的化学组成教程文件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62
第二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材分析: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节课是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海洋的开始,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让学生初步了解海洋中的资源是本节课的目的。
在教学中可以首先运用情景导入,把学生带入海洋环境,然后展开讲解。
1、海水中的物质这一知识点,可利用课本P30饼状图展开教学。
2、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可利用问题解决法,提出“怎样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进行教学。
3、可燃冰、锰结核的教学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其现在的储量及现在的开发状况。
4、海水淡化的知识,做好盐溶液与淡化后的水,滴加硝酸银的对比实验。
另外,海水淡化可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海水淡化的相关技术及发展状况,其中多级闪急蒸馏法可以用网上的工艺图片给学生讲解,膜法要能与过滤操作相区别。
5、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可以开发学生的智慧进行总结。
重点:了解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难点:海水淡化的方法,检验淡水的方法。
需要解决的问题:1、海洋中有哪些化学资源?2、利用海水制取金属镁的过程,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海水中存在MgCl2,为什么还要先与石灰乳反应生成Mg(OH)2,然后再与盐酸反应生成MgCl2?4、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形成条件,为什么被称为“未来能源”?5、按资源属性分类,海洋资源主要分为哪四大类?6、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有哪些?7、海水淡化有哪些方法?如何检验淡化后的水是淡水?预习学案:1、海水中溶解的盐占______%,其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多。
2、利用海水制取镁的反应原理是:海水或卤水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水体资源之一,其化学组成复杂多样。
海水主要由水和溶解在其中的各种物质组成,下面将详细介绍海水的化学组成。
主要成分
1.水:海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占据了海水总重量的绝大部分,约为
96.5%。
2.盐类:盐类是海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氯化钠、硫酸镁、
硫酸钠、硫酸钙等。
这些盐类在海水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3.溶解气体:海水中还含有各种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的含量会受到温度、深度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离子
1.氯离子(Cl-):是海水中最主要的阴离子,占据了海水中离子总浓度
的绝大部分。
2.钠离子(Na+):与氯离子在海水中呈现最主要的正负配对,氯离子和
钠离子的浓度比例基本稳定。
3.镁离子(Mg2+)、钙离子(Ca2+):海水中还含有少量的镁离子和钙离
子,但它们对海水的理化性质有一定影响。
其他物质
1.硅酸盐:海水中含有少量的硅酸盐,这些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尤为
重要。
2.微量元素:海水中还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如锰、铁、铜等,这些元
素虽然含量较少,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海水的化学组成是一个相对稳定且复杂的体系,其中水和盐类是海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各种离子和溶解物质共同构成了海水独特的化学特性。
以上是对海水化学组成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海水的化学组成主要有哪些
海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水资源之一,其化学组成相对稳定,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和盐类。
海水主要由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各种物质组成。
1. 主要成分
1.1 水分
海水中的水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约占海水总重量的96.5%。
水分是海水的基础
成分,起着溶解和传递其他物质的作用。
1.2 盐类
海水中含有多种盐类,主要包括氯化钠(NaCl)、硫酸钠(Na2SO4)、硫酸
镁(MgSO4)和碳酸钙(CaCO3)等。
这些盐类是海水呈现咸味的主要原因,其中
氯化钠是最主要的成分,占海水总盐量的约85%。
1.3 溶解气体
海水中还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多种气体,其中氧气是水生生物呼吸的
气体来源,而二氧化碳则有助于维持海水的酸碱平衡。
2. 微量元素
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海水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包括钠、镁、钙、钾、硼、锶、氟、铁、锌等。
这些微量元素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一些微量元素也在地球空气等其他自然环境中多有分布。
3. 总结
海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水分、盐类和微量元素,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海水的
特殊性质。
通过了解海水的化学组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变,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二章海水的组成及声光特性§2—1海水的组成一.海水的成分1.主要化学成分(占99.9%以上)a. 5种阳离子(>1mg/1kg):钠、镁、钙、钾和锶等b. 5种阴离子(>1mg/1kg):氯、硫酸根、碳酸氢根(包括碳酸根)、溴和氟等c.硼酸分子微量元素:至今已分析出80多种微量元素2.恒比关系1819年,A.M.乌赛分析了大西洋、北冰洋、黑海、波罗的海和黄海等14个海的浅水水样,发现Mg++、Ca++、Na+、Cl-、So=4等5种成分在不同水样中的含量虽不相同,但它们在每一水样中的比值是近似守恒的等5种成分之间恒比关系是指Mg++、Ca++、Na+、Cl-、SO=4有近似的恒比关系。
二、海水中的溶解氧表层海水与大气接触,溶解有充足的氧气在几千米的深海中也不缺乏氧气,是深海环流把表层的富氧水带到深层的结果。
如果没有深海环流,仅表层水有充足的氧气而深层缺氧则海洋水会变成污水。
1.生物活动对海水中氧的影响海洋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时要消耗水中氧气。
可以利用表层海水氧气的含量推测生物活动的情况。
在浮游植物密集的地区,表层海水氧气含量,最大值出现在下午2~3点,最小值在夜间2~3点。
通过这种变化量的大小可以估计生物生产氧的量,从而换算成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水体产生有机碳的量,叫做初级生产力。
2.海水中的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海水中的氧气消耗主要用于有机物的分解。
生化需氧量(BOD):是在需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所消耗氧气的量。
化学耗氧量(COD):向水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如KIO3,KMnO4),把氧化后消耗氧化剂的量换算为氧的毫克数。
对于受到陆地污染的近岸水,这是两个有用的指标。
三、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系统海水中溶解有大量碳化合物。
溶解CO2可以与大气中的CO2进行交换,这个过程起着调节大气CO2浓度的作用。
海水的二氧化碳系统维持海水有恒定酸度。
由于存在下列平衡:CO2(g)+H2O=H2CO3= H++HCO-3=2H++CO2-3Ca2+ +CO32-= CaCO3(s)海水的pH值约为8.1,其值变化很小,因此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组成介壳)。
海水中的化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水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
3. 通过对海水中化学成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海水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盐、水、气体等。
2. 海水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微生物代谢、生物沉积等。
3. 海水中的化学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水中化学成分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海水中化学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海水样品。
3.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中存在的化学成分。
2. 新课导入:介绍海水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海水中的生物化学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海水中的化学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等。
5.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实验,测定海水中的盐分含量。
6. 总结:强调海洋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洋中的溶解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对海洋溶解气体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七、教学内容1. 海洋中的溶解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2. 溶解气体的来源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溶解气体与海洋环境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海洋中的溶解气体。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溶解气体的溶解过程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溶解气体与海洋环境变化的关系。
九、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海洋溶解气体的相关资料。
3. 实验室用具:气瓶、溶解度测试仪等。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海洋中的溶解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