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江南的冬景》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2、品味文章质朴清淡、明白晓畅的语言3、结合文章描绘的多幅图景,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二、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郁达夫(1896--1945), 原名,字,浙江富阳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21年完成其处女作短篇小说 ,1923年写小说和,这是他创作发展的高峰。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有《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2、给下列画线字注音煮茗煊羊肉蛰居间或曝背铭刻闽粤丰腴乌桕赭槎桠远阜恣意3、识别下列形近字蛰渲恣茗腴蜇暄姿铭谀螫煊咨4、积累下列词语(释义)静谧聆听万籁煮茗煊蛰居垂暮恣意享受闲步逍遥狂放不羁亘古如斯青天碧落莫名其妙地滨大海物阜民丰5、辨析下列近义词(1)袒露裸露(2)粗犷旷达(3)景况景遇(4)悠闲安闲清闲(5)蛰居谪居三、文本导读(一)自主探究1、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事物的独特之处。
景物描写也应该写出对象的特征:晴天丽日、和风习习是一种特征;西风猎猎、风雨凄凄又是一种特征。
那么,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季,其总体特征是什么呢?2、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是指取材广泛,结构安排灵活;所谓“神不散”一般是指散文主题集中、写作思路确定。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灵魂,好的散文应当是“形”与“神”的对立统一。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又是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呢?(二)合作探究1、在写景散文中加入民俗风情描写,是散文的传统写法,古人笔记大多如此。
“民俗”体现着“民情”,他能很好地传达“情与景的交融”,浓化文章的人文气息。
本文作了如下民俗描写:“凡在北国过过冬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民俗描写有何作用?2、在散文写作中引用诗文,不是一种单纯的嵌入、点缀,它应当是一种“契合”,应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服务,同时也应当增强文章的文化质感。
必修1语文《江南的冬景》说课稿苏教版必修1语文《江南的冬景》说课稿说教材《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
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
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
说教法一、课前预习要求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表达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2)作者仅仅写了江南的冬景吗?还写了哪些地方的冬景?对本文主题和情感表达有何作用?二、课堂教学环节1、导入在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
(板书课题)2、解题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题上方板块的标题?“谛听天籁”!“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谛听天籁”?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分析:1、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感悟自然。
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2、郁达夫散文行云如流水般的美学特征。
特点是运用对比烘托和引用诗句、虚实结合。
学情分析:1、从知识能力方面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散文、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但怎深度地解读文本,感受文字之美的能力尚有不足。
2、从情感方面看,学生大部分都是浙江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所以对江南的冬景有切身的感受,便于感受江南暖冬的自然之美,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感悟江南之美的经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背景,知人论世。
2、通过交流研讨,掌握对比烘托、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等写景状物的艺术手法(重)3、借助朗读品析,感悟郁达夫笔下江南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
(难)能力目标:品味散文语言,培养学生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和文章意境三方面赏析散文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兴趣。
教法:问题引导式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的形式。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导入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为什么大师让青年画家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名篇,领略其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目的:1、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2、引导学生关注郁达夫散文特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细腻美。
教学环节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问:1、小组讨论,本文写江南的冬景描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分别在哪些段落?请各组代表在黑板写出,试用原文词语归纳,最好四字。
(需老师点拨)曝背谈天图(2)午后郊游图(5)寒村微雨图(7)江南雪景图(8)旱冬闲步图(9)目的:1、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江南的冬景》教案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龙雷【课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明丽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研讨、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达到互补和提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江南之冬的眷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要倾注情感,全身心投入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化艺术的欣赏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欣赏江南冬景之美2、领悟主旨,体会作者眷恋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歌曲《江南》,提问:听到“江南”二字能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导入新课:江南是一块美丽的土地,古往今来的诗文有大量描写江南的句子,以写江南的烟雨春景居多,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江南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走进郁达夫的散文,领略一下作者笔下的“江南的冬景”吧。
二、走近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影响很大。
1930年3月,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1937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散文以游记著称。
三、明确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欣赏江南冬景之美2、领悟主旨,体会作者眷恋之情四、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些冬景的内容和它的总体特征吗?冬景内容:晨霜街景(可爱明朗),曝背谈天(晴暖温和),郊野草树(生气含蓄),微雨寒村(淡雅朦胧),喜人雪景(美不可言);寒郊散步(逍遥宜人)。
总体特征:可爱明朗。
五、细部揣摩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江南冬景仿佛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品味欣赏。
(提示:可以从景物、手法、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或作者的感受以及你的体会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例一:郊野草树图赏析1、所写景物: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高中语文 4.1.1《江南的冬景》同步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来发现、感悟、鉴赏自然之美。
二、体会文章景中寓情、情景合一的特色。
三、体会文章语言上清新、简洁、明丽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一、多读,在读的基础上发现、感悟自然之美。
并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发现、鉴赏文本之美、自然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对比,突出江南冬景的特点。
二、景中寓情、情景合一的写法,以及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情感。
三、清新、简洁、明丽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单元专题导入谛听天籁 : 表述自然之美;感悟自然 :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湖山沉思 :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回忆熟悉的“春”的诗歌: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入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的冬景又是怎样的呢?二、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1914年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
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江南的冬景【教学目标】1.欣赏江南的冬景,感悟在景物中寄寓的情感。
2.欣赏掌握在景物描写中运用的手法,学会欣赏文本的美。
【教学重点】欣赏掌握在景物描写中运用的手法,学会欣赏文本的美。
【教学难点】选材与写法的独具匠心之处,理解笔下江南冬景与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对联:上联:上有天堂,下联:下有苏杭上联是:骏马秋风塞北,下联应该是:杏花春雨江南这幅对联抓住了塞北和江南的特有景物,所以自古以来描写江南春景的文章可以说浩如烟海,写江南冬景的文章不多见,这郁达夫独辟蹊径写冬景,他会怎么写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欣赏笔下的美。
二、整体感知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那写什么呢?怎样写呢?郁达夫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让我们带着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来欣赏郁达夫的文章吧。
问: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直接描写江南冬景的语段,分析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明确:重点第5、7、8、9-10段,第3段晴〔山野〕、雨、雪、旱三、品味赏析1问:这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处,请写一段欣赏的文字。
〔先写再交流再展示〕〔提示:欣赏景物角度: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用了哪些手法〕要求学生用这种方式写:本段写了……景,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特征,突出了江南冬景的……特点学生先自己去写,然后互相交流,最后展示。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适时板书〔从内容和技法两个角度板书〕。
晴色彩雨绘画雪引诗旱想象2.结合板书,你能看出写作本文时的匠心所在吗?〔学生讨论,答复〕师总结:写江南山野图,突出了色彩的运用,恰当引用雪莱的诗,突出江南晴天的色彩艳丽,运用色彩写景,这还是“小技〞,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都会这样写,并无特殊之处;写景无水不灵动,于是刻画了微雨寒村图,再用色彩就重复了,干脆用画来展示,一系列的动词全是作画时的词,以动写静,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幅灵动的江南水墨画;江南很少下雪,即使下雪也是霰雪,与雨相差无几,写不好就和第7节重复,不愧是大家,另辟蹊径,避实就虚,引用诗句来写雪,四处引用的诗句又以时间为序,从日暮到入夜到深夜再到第二天清晨,诗句恰到好处,不着痕迹将江南的雪景富有诗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读来回味无穷;9、10写旱冬,稍有不慎就会和前面第6节重复,干脆用一个“引诱〞,你去想象吧,你还坐得住吗?干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天气晴、雨、雪、旱,不同情况下的江南,色彩、画、诗、想象,技法各不相同,却各有其妙。
2021必修一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 江南,人间天堂,仿佛大自然独自钟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丽的景致。那里山水清丽,风光宜人。去过苏杭吗,西湖的山水,苏州的园林,美在旖旎。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一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一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学习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崇高和优雅,我们感悟自然,会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 江南,人间天堂,仿佛大自然独自钟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丽的景致。那里山水清丽,风光宜人。去过苏杭吗,西湖的山水,苏州的园林,美在旖旎。去过周庄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景致,粉墙黑瓦,烟雨迷离的村舍,美在婉约。江南,说不尽的江南。 郁达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是长江以南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也可指长江三角洲一带。 能说出一些古人描写江南的诗句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冬景。 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不是太讨好的,冷是一大特点。可郁达夫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之处。 二、阅读课文 (一)用八到十分钟时间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二)思考明确:作家写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 三、老师带领同学阅读、讨论、分析、欣赏 1、检查课本上要求画出的字词,注音解释有关词语,亦可在讲析文章时穿插着讲。 煊羊肉(xuā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 搁不住(gé) 2、检查画出的关键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回答:每二段末——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是也可爱得很么? 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还画出了哪些句子一并可讨论一下,画得好不好,是否是主旨关键句。要多表扬鼓励。) 2、文章一二段写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概括能力很重要,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说“异境”,美啊,说明北国冬景也有特色。不过江南冬景也有特色。江南冬天里,人能做些什么,有何特点?) ——江南冬天“可营屋外的生涯”,是可爱的冬景。 提示: 我们可以把一二段理解为是文章的引子,对比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中最有劲的蛰居异境”,写江南冬天可以“屋外生涯(活动)”的可爱。 第三段为文章的纲。写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3、下文作者是如何写江南冬景的“明朗“的?第5、6、7、8、9段的各有哪些句子你在课本上画出来了?明确: ——江南大地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5段) ——寒郊散步,是特异的恩惠。(6段)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名胜,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7段) ——江南雪景非常“美丽”。(8段) ——旱冬给瓷意享受江南的人更多快活。(9段) 如果我们给这四段,各概括为一个画面,可怎样概括呢,某某图,某某图? ——“大地微微暖气吹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冬雪图”“旱冬逍遥图” (同学们有更好的概括,谁说得好就用谁的,不过,此处不应多化时间。) 4、你觉得这些段落中哪些写的景物美,而语言也生动优美? ——着重朗读第5、7段,体会语言之优美。5段着重色彩,突出江南冬天的生机。7段着重场景,用画画的笔调来写作,写出了冬景的层次:小村、白雨、乌篷船、酒客、黄晕的灯光。(可讲细一点) 作者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甚至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 ——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就叫做情景交融,当然也有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大家朗读时要体会,作者写完景,往往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 5、朗读第8段,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6、第10段,照应了哪里? 开头的“引子”,即第二段,体现了文章结构的完整。又照应第三段“明朗的情调”。 7、读完本文,你觉得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 ——讨论。大致明确: 要善于观察或体察大自然,要感悟自然的美。注意景物的细节(以第5段为例),细腻便生动。写作时要有纲,还要有条理。语言要形象生动一些,优美一些,能让人身临其境,能感染人,所以要学习锤炼语言。可用一些写作手法,如对比着写,如引用来写,来加深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情感的充沛,笔端带有情感,或间接抒情,或直接抒情。(以上可突出几点或一二点来讲,不必俱到) 8、迁移。讨论我们此地属什么地区,冬天有什么特点。一个地方总有特点,在于我们的发现。老师感觉江北的冬天,过年特有气氛,如门联啊,鞭炮啊,蒸馒头啊,做豆腐啊,洗涮啊,比江南有特色。老师在江南,觉得过年的气氛没有江北浓。我们可以想想江北的冬景怎样,过年的情景怎样,写一篇文章作周练。 四、课外作业: 熟读第5、7、8节。背诵8节的诗句 《江南的冬景》赏析 郁达夫先生的《江南的冬景》是难得的一篇美文,但在教学中,也有自己的浅薄的见解,说出来以求方家指正。 让我们来看第一句。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鸭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请问这句话中“萝卜”到底算不算“水果”里的呢?我们既可以理解成是也可以理解成不是,这就有了歧义.另外“水果的闲食”该如何来理解呢?闲食的范围显然大于水果,那么就应当去掉“水果的”三个字才通。再看这一句中的“节期”是不是妥当呢?很显然“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指的是具体的节日而不是节期,况且节期是什么意思呢?徑过改动的句子变成了这样: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鸭儿梨等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日。 让我们来看第二个句子。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狂风也吹不倒的。从厉害的程度来看,野火显然强过寒风,应该先说寒风后说野火。厉害的狂风不能吹倒它们,比狂风更厉害的野火也烧不尽它们。所以这句话就变成了: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狂风吹不倒,就是野火也烧不尽的。 让我们来看第三句话。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前半句也通顺,但读来读去总有些别扭,那是因为有些词语的顺序不符和我们的语感,需要改变一下。后半句有一个关联词语用的也不恰当,需要添加一个字。这样这个句子就变成了这样: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肯一个人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才最容易体会得到。 让我们来看第四句话。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这句话中的第二个逗号不应该加,因为这明明是一句话,不应该分开说。而且“所”字用的有些多余,应该去掉。这句话应该改成这样: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恩惠。 第五个句子。“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在这个句子中,冻宵三友究竟是指雪月梅呢还是另有所指呢?这就有歧义了。在这里冬宵三友指的应该是雪月梅,而不是其他的。为了消除歧义,只需将“的”字改为“这”字就行了。这句话就变成了这样:“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这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第六个句子。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这句话也不符合我们的语感,总觉得别扭。就作者写文章时而言。下春雪是未来的事,应该在下字前加一个会字,表示未来的事情。句子就变成了这样: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
江南的冬景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让学生了解一点美学知识。
2、培养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能力、发现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3、启发学生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一、【课前预习】:文中涉及的古诗及相关诗句的含义。
1、白居易《问刘十九》2、元·何中《辛亥元夕》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
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3、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唐·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含义1、【韵译】: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2、行走在两旁种满梅树的石路上,天空下起了小雪,村中飘着的酒香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3、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4、【诗文解释】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
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
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
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
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涮羊肉蛰居乌桕赭色槎桠给予剥花生米剥削拿出纱衫来着用不着夹衣夹克泊船湖泊月晕晕头转向搁笔搁不住二、1、词义2、默写:晚来天欲雪,?丰腴:,微雪酒香村。
莫名其妙:洋溢:前村深雪里,。
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阅读之后,请用几个具体的词语概括一下。
苏教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感受江南冬天之美,提高审美品位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3.学习对比、避实就虚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预习:1、正音 (幻灯片)涮羊肉(shuàn) 剥花生(bāo) 蛰居(zhé)曝背 ( pù ) 夹衣 (jiá ) 夹克(jiā )丰腴(yú ) 乌桕 (jiù ) 赭色( zhě )给予 (jí ) 远阜(fù ) 槎桠(chá yā)泊船 ( bó ) 湖泊( pō ) 月晕( yùn ) 晕头转向(yūn) 绿林( lù ) 恣意( zì )搁笔( gē ) 搁不住( gé )2、了解作者(参照注释)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他擅长小说与散文,小说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散文主要有《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著有散文集《屐痕处处》、《闲书》郁达夫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一、导入新课投影(幻灯片)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是什么让游子流连往返,乐不思蜀?以上诗句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呢?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是寒冷、肃杀,不太讨好的,可郁达夫却从中发现了江南冬景的独有的美二、整体感知,找出景物特点、概括画面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问:江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哪个词语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注意是概括性的词语)——可爱、迷人、美丽、一种明朗的情调(文眼)(板书)2、著名画家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如果不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这是说郁达夫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幻灯片)作者是用哪些画面来表现江南的冬景“迷人”的特点、明朗的情调的?先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集中写景的,然后选用此段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后面再加一个“图”比如第二段可以概括为曝背谈天图——曝背谈天图、江南山野图(午后冬郊)、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说出3幅也可)(板书)三、深入文本,品味诗情画意,找出最喜欢的交流评点针对每幅画面,想一想: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运用何种手法1、师生共赏“微雨寒村图”①.这幅画中,作者依次画了哪些景物?请在文中圈出——小河,茅屋、长桥、远阜、树林、白雨、淡墨的背景、乌蓬小船、酒客(喧哗反衬幽静)、灯光②.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洋的油画哪一种更适合表现这意境?——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恬淡幽静:悠闲,就像一幅水墨画(点出白描手法)③.请同学朗读,感受意境(学生评价有没有读出意境出来)——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2、学生欣赏“江南山野图”①.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评点赏析“江南山野图”——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色彩亮丽富含生气:这段主要写了红、白、赭、绿等颜色表色彩的还有“青天碧落”一词整幅画面充满生气(与第七段比较色彩)——观察非常细致:“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的情形,……的草本段用了细描与白描相结合的方法②.在古诗中也有一些诗歌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对比(幻灯片)——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③.学生齐读课文,感受画意3、品读“江南雪景图”,欣赏“诗情”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8节,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幻灯片)——《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这4句诗写雪的程度不一样,分别是“欲雪”、“微雪”、“风雪”、“深雪”这里的诗句写景有个时间顺序,从日暮到冬宵到更深人静到第二天早晨②.优美的诗句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想象(抓住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淡雅高洁、优美宁静)——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总结: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未写景,意境全开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引用这些诗句写景有什么好处——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4、曝背谈天图 (学生不提,就略过)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晴暖和煦的天气,倒像是春天,确实可爱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生活气息很浓厚,画面里弥漫着和乐融融的氛围5、教师小结,归纳——这篇散文语言清新、纯朴,运用细描、白描的方法,融诗入景,充满诗情画意,确实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四、探讨表现手法1、请大家看看,除了写江南的冬景,作者还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北国之冬、南国之冬2、那写这些地方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这是比较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可爱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南国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对“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五、探究作者情感1、面对这么可爱、迷人的冬景,作者产生了一种什么愿望?——想要散步2、作者渴望散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第九节原句),挚爱江南的冬景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热爱江南的感情,同时,文章还直抒胸臆,把两者结合了起来六、朗读体味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写景语段,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生花妙笔,在江南冬景的温润和煦中,再进行一次身心愉悦的情绪散步吧七、延伸拓展推荐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3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4郁达夫的散文特点。
教学过程:一、播放一首江南民歌二、导入新课:刚才欣赏了一首江南民歌,大家感觉怎么样?江南的歌好听,人美丽,景色更秀丽。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江南的冬景》,领略一下江南的冬季风光。
(投影标题《江南的冬景》)三、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几个问题认真欣赏一下本文的朗读录音并注意有些字词的读音。
(1)说说本文的朗读有什么特点?(2)能不能找出本文中对表达主题最为关键并最具神采的句子?(投影问题,播放朗读录音)四、结合学生的预习明确学案中的语音练习。
先让学生读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投影,纠正答案。
五、请同学们各自说说本文朗读的特点。
(投影切换到“三”中的问题)学生回答应该围绕“语速平缓,节奏松弛”“富有感情”这两点。
细心的学生还可以发现朗诵中读错的地方。
六、请同学们互相交换一下看法,试回答投影上的第二个问题。
教师明确: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第3小节)七、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江南冬景“明朗”的特点的?学生的回答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小节的内容上:(1)第2小节:------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到得灰云扫尽------;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 ;太阳一上屋檐------(2)第5小节: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则青天碧落之下------(3)第7小节: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4)第8小节:雪景本身就是明朗的色彩。
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如此优美的描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应体体现以下几点:(1)观察事物要仔细(2)要选择典型意象来描写(3)要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来描写(4)在描写过程中要适当运用修辞八布置作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苏教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概括能力和审美感知、赏析能力。 3、通过自主阅读、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之美,体会艺术特色。 4、加强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赏析能力。 2、知晓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本意境之美,体会艺术特色。 一、导入: 达夫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鲜明,颇具才情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小说和散文最为突出,游记散文更是别具特色。同期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曾深有感慨地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郁达夫先生游记散文的特点是“文中有画”。 今天,就让我们在郁达夫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江南的冬景图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的情致吧。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阅读文本,思考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1、在郁达夫的笔下,江南的冬景具有哪些特点?请用文中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可爱”、“明朗”、“饱觉生气”、“悠闲”、“迷人”、“美丽”(板书) 2、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摹了江南冬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为这几幅图命名。 第二自然段:曝背谈天图、冬日晨景图 第五自然段:午后冬郊图、江南山野图、江南植物图 第七自然段:农村冬雨图、微雨寒村图 第八自然段:江南雪景图 第九自然段:旱冬散步图、晴日郊外散步图(这一图景可以忽略) 三、文本研读: 作者为我们描摹了各具妙处的江南冬景图,面对这几幅图画,不同的读者自然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这几幅江南冬景图,从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并说说你最喜欢的原因。此处一定要灵活安排读书。 (这一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点拨。研读时要结合文本,老师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①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②这些景物有何特点?③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④作者感受如何?⑤你的感受如何?) 1、第二自然段:曝背谈天图、冬日晨景图 北国的冬天,或“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人们“蛰居异境”;江南的冬天呢,清早,白色的晨霜铺了薄薄的一层,太阳一出来,和煦温暖,鸟雀欢唱, (老师刚刚看到你听得很专注,你能跟我说说听了他读这一段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老翁小孩曝背谈天,其乐融融,多么惬意,叫人不禁想起《桃花源记》中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人感觉很温馨。人在这样的风景中,人也成了优美的风景,作者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温和晴暖和“可爱”。(板书:运用比较)---自由地朗读,享受江南冬景的这一份的惬意和可爱!把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充分带到文中再朗读一遍! 顺带提问:文中还有哪几段运用了比较手法? 明确:第三自然段,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相比较,突出江南冬景的明朗;第四自然段,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相比较,突出江南的冬天有些冬意;第六、九自然段,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相比较,突出晴和的特点。 怀着一颗寻美赏美的心,让我们继续欣赏品味文中更多的美景。 2、第五自然段:午后冬郊图、江南山野图、江南植物图 风和日暖的午后,青天碧落之下,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的白色的芦花、保持三个月以上生命的红叶、着在枝头的一点一丛的雪白的乌桕子、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让人“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作者抓住色彩,点染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板书:色彩点染)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不由得吟起了雪莱的诗句“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而老师想到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想到了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你看,萧瑟的秋冬景,在他们笔下,却都充满了生机! 你能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文字读一下吗?女生感谢你深情的朗读。你读得就如同这江南的冬景一样的优美 继续品味,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研读的成果吧! 3、第七自然段:农村冬雨图、微雨寒村图 小桥流水,细雨月晕,乌蓬茅屋,宁静而柔和;一个小村子,三五人家,几个酒客,悠闲而洒脱。所有的景象都笼罩在微雨中,一幅画面跃然纸上,作者此时俨然成了一位画家,从不同的角度描绘“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洒上细雨”、“加上背景”、“点些景致”、“添”、“还可以加”、“画”,一系列动词,运用绘画手法“洒、加、点、添、画”进行涂抹,一层层、一笔笔、一点点把我们引进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幻境,为我们淡笔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水墨画。(板书:淡笔勾画) 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作者在朴素淡雅、朦胧悠远之景中,寄予的是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悠闲洒脱之情!) 多美的一幅“微雨寒村图”!它犹如一幅作者凭借情感回忆泼墨而出的水墨画,洒脱空灵,作者写完景,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感染了!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我们跟随着他一起感受江南的悠闲和迷人!男生,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们都陶醉在你深情的朗读之中! 4、第八自然段:江南雪景图 作者引用诗句,来描绘江南雪景。(板书:巧引诗句)作者认为“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四)探究文本,比较阅读(出示幻灯片5) 刚刚同学们各抒己见,选取自己最喜欢一幅江南冬景图,进行了个性化的品味、赏析。在这几幅图景中,老师最喜欢江南雪景图。(教师范读) 作者写江南的雪景,看似信手拈来的诗句,却有其内在的顺序——时间不断推移,层次清晰显示了下雪的变化过程,雪越下越大。 江南的雪,虽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也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但她足以让人领略江南丝竹般的韵味。可以想象下雪的夜晚,一壶热酒,一只小暖炉,静听屋外的飘雪静静洒落的声音,伴着几声犬吠,多么富有乡村的诗意。清晨,孩童惊喜的报告,白茫茫的寒雪中一枝红梅盛开,多么俏美的图画!而这一幅有丰富内容的美景,诗人并没有实景描绘,而是避实就虚,以诗写雪垠用诗句。这种虚写手法的优点,就作者而言可以自由地发挥想像,选择自己喜爱的意象,以此来表达作者特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我想,只有虚写,郁达夫才能将自己所钟爱的一些意象如微雨、寒村、长桥、远山、烟树、乌篷小船、梅影、柴门等等予以整合,从而构建他心灵深处所向往的江南的冬景,流露他灵魂深处渴望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悠闲的生活状态。 (引用诗句)不仅具洗练和含蓄之美,而且让人从诗词中产生相关联想,丰富了雪景内涵,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韵味的诗句,又使美丽的江南雪景具有了诗情画意,增加了散文的意蕴,有清新典雅之美。(板书:清雅) 好,想象自己就是一位赏雪的雅士,我们慢慢吟哦,读得舒缓点,用心感受江南雪景的诗情画意与美丽清雅!齐读 另一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描绘过冬天的雪景,齐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出示幻灯片) 老舍写的虽不是江南的雪景,但可探究他和作者写法的不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无需全讲)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翠松与白雪相映生色;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天与银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拟人的手法,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手法写出雪的情态。 老舍客观而具体地实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雪写得具体可感,表现作者对雪的喜爱。 而郁达夫以诗虚写,写得含蓄凝练。 写作的启示:我们既可客观地实景描绘,也可发挥我们的想像力,学习运用虚写的方法,各有特色,各显其妙。 四、总结: 郁达夫先生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可爱”、“明朗”、“饱觉生气”、“悠闲”、“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他用心谛听天籁,也给我们留下一曲令人神往的天籁之音!我们徜徉其间,发现了江南独特的秀色和清雅的神韵,尽情地享受了她的无限美好。 大自然,真有道不完的美,说不尽的韵味!同学们,去亲近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吧,那里有你享用不尽的亘古如斯的美! 课后探究作业:《江南的冬天》与朱自清先生的《春》都写了雨,比较其异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出示幻灯片) 板书设计: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可爱明朗运用比较 饱觉生气色彩点染 悠闲迷人淡笔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