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与温情——试论余华的先锋小说
- 格式:pdf
- 大小:338.01 KB
- 文档页数:4
浅论余华作品的暴力写作摘要:在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坛上,余华以先锋派代表作家的姿态异军突起。
其早期创作中最具特色也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他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暴力描写,其独特的暴力写作成为当代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文学现象之一。
本文将从余华转型期前创作的一系列“暴力小说”等作品文本中解读其叙述中呈现出的形形色色的暴力,并对其暴力叙述背后的原因以及暴力叙述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暴力写作;暴力解读;暴力探因。
《辞海》将“暴力”定义为:1、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2、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
[1]现如今,暴力入侵到文学中已不鲜见,余华前期的某些作品即是一例。
其作品中的“暴力与死亡”仿佛一朵浓艳刺目的“恶之花”,开在文学这个争奇斗艳的大花园里。
余华是中国早期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一般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从1983年到1985年,这三年是余华的初创阶段,主要作品有《第一宿舍》、《星星》等;1986年到1989年,是余华创作的第二阶段。
这期间他创作发表了一大批震撼文坛的先锋小说,包括《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一九八六》、《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等,以此确立了在中国文坛的先锋地位。
1990年到1995年是余华创作的成熟阶段,代表作《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本文所论述到的暴力叙述作品集中在余华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其中尤以《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黄昏里的男孩》等几篇作品突出。
一、“冷峻”——余华的暴力写作的情感态度以“冷峻”这一姿态出现的暴力在余华的小说中是分布最广的。
从演绎两对兄弟相互残杀与死亡的《现实一种》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往事与惩罚》等文本里,余华以令人难以承担的压抑沉郁连绵不断地述写着死亡,而且往往是人的非正常死亡。
而作者在这些死亡中间却保持着罕见的冷静与淡漠,于是,“在一般作品里面涉及正常死亡的感伤情怀与宣泄,净化、美化的积极能往往不会出现在余华作品里。
125作家作品论一、身体叙事与美学取向余华丝毫不避讳自己暴力叙述的欲望:“我对叙述中暴力的迷恋,现在回想起来和我童年的经历有关……当时我们家的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我可以说是在哭声中成长起来的,我差不多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哭声。
”①他敏感地感受到了历史在这个空间中的呐喊,这与其说是一个救赎地,毋宁说是一个苦难场域。
在此地,余华可以听见最终极的欲求和挣扎。
叔本华也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变成他不可忍受的重负。
”②在余华小说的身体叙事中,他着重描写了人的欲求和挣扎的关系,并且洞悉了这一切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余华也特别喜欢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将历史暴力进行肢解。
小说《现实一种》,是能够最直观地体现余华对历史暴力的肢解的。
小说中的复仇进行到后期,已经有了一定的“游戏”意味。
山岗把山峰吊在树上让其笑死的时候,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仇恨成为了对抗无聊与空虚的游戏,成为一种验证自身存在价值的机械行为。
然而需要思考的是,这种仇恨意识的来源在哪里?宽恕的可能性是被何种成分所压抑的?仇恨为何看似永无止境?山峰的妻子明白,暴力存在于人的私欲之中。
她知道,当医生得知她要捐献山岗的身体时肯定内容提要:余华小说的苦难描写,在同时代作家中一直别具一格,成为其叙述的凭借点和先锋品质的防守高地。
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身体治疗与身体伤害的关联性思考、悲剧的“仪式感”、对鲁迅传统的精神继承。
通过对其身体叙事的探究,可以对余华小说中的先锋精神进行深入的解读,也可对为人津津乐道的“暴力美学”进行新的探索和解析。
关键词:苦难 身体叙事 先锋精神 暴力美学直面苦难的先锋精神——论余华小说的身体叙事尹林126百家评论 2019年第1期 总第38期是会“兴高采烈的”,没有人关心她是否真是山岗的妻子。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浅谈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一、选题的意义余华,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小说《兄弟》的出版,又引起了一阵研究余华的热潮。
对于余华的研究,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发表的论著数量众多。
对于余华的暴力叙事的研究作品数量众多,同时探讨余华暴力叙事的原因的文章也不再少数。
前人的研究一般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五年职业医生生涯;对暴力泛滥的文革记忆;文坛潮流的变化;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外国文学的影响等。
对人性的个人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侧重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理解来进行探讨,说明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1、余华暴力叙事的主要表现。
2、余华暴力叙事形成的原因及暴力背后的关于人性“恶”的本质的探讨。
3、余华暴力叙事对先锋文学的影响。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步骤:1、阅读余华的相关作品,获得作品中的有关暴力描写的基本情况。
2、搜集关于余华暴力的研究资料,《兄弟》《现实一种》《余华论》《余华评传》等,了解余华暴力叙事的研究成果。
3、总结,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方法: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分点论述,总结概括思路:资料研究——搜罗信息——理论准备——对比参照——整理思路定提纲四、毕业论文提纲余华的暴力叙事在中国文坛都是少见的,使余华一直站在评论界的风口浪尖。
除了余华自身的一些因素还有国内的环境因素,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就从余华对人性“恶”的本质的理解,对余华小说暴力叙事进行探讨。
一、暴力叙事的具体表现1、对他人的暴力。
《黄昏中的男孩》中的水果摊主对男孩的毒打;《现实一种》中皮皮对堂弟的扇耳光后获得的快感,以及山岗和山峰两兄弟的自相残杀,以及医院中的一系列的解剖;《河边的错误》中的疯子反复杀人,隐含着人的暴力本能,马哲杀疯子何尝不是人的暴力本能的表现。
因此暴力是人性的一种本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中的“恶”的具体表现。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实验O顾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0)【摘要】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叙述视角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实现了对传统文学的借鉴与超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余华的作品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这使得他的作品偏向一种隐喻性极强的美学风格,在先锋性基础上实现了暴力与荒诞的结合。
【关键词】余华;叙事风格;暴力与荒诞;隐喻美学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界是属于先锋派的小说界,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那些接受了大量新观念影响的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语言与结构,开始寻求小说创作的新视野。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的余华,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先锋小说作品,包括《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世事如烟》等作品。
其实从历史的视域来看,余华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先锋性,其本质上主要体现为叙述技巧和表达主题上的先锋性。
本文就余华先锋小说的形成及所受的外来思想的影响,和余华先锋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先锋特征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启蒙思想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余华创作的影响暴力美学,作为贯穿余华早期先锋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有着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强烈的反叛意识,这种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失位现象的批判与余华幼年时期在“文革”中的相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童年时期的余华,目睹了周遭社会纷纷扰扰的世象: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不仅让社会失序,更让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长期处于相互猜疑的人际关系中。
余华在自叙中曾说:“那些所谓义正词严的大字报的背后也尽是人身攻击,尽是相互造谣、恶意中伤。
”而这些混乱的社会现象,也使余华对于这个社会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与不信任感。
“文革”十年,忠孝仁义的优良传统道德遭到破坏,一个个宣扬去其糟粕的口号背后,实则上是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伪善。
“文革”结束后,以1979年周扬发表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肯定思想解放这一五四运动的精髓。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余华是一位有着独特生活体验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是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
《十八岁远门出行》、《鲜血梅花》、《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都是余华的先锋小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余华的先锋小说彰显出他理解生活的聪明和敏感,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残忍,世事命运的无常,现实生活的死亡和血腥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世界的荒诞,等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一、先锋时代的价值取向。
(1)血腥和暴力。
在余华早期的作品中,似乎对暴力有着特殊的兴趣。
他的笔下的苦难是与生俱来的,而苦难的根源则是暴力,他用暴力和血腥概括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现实。
余华的先锋小说,单看题目就有点让人触目惊心,尽管他有意无意的用偶然、错误、劫数、刑罚、战栗、台风、鲜血、死亡等暗示阅读者不至于被文中随处可见的意外、暴力、血腥和诡异吓着,同时刻意在小说题目中镶嵌了现实、世事、往事、事件、一九八六年、十八岁爱情、夏季之类的字眼,以表明他所写的就是真实生活,往往使阅读者惊异、思考、不寒而栗。
若说被公认为“成人仪式”的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只是余华对血腥、暴力、尔虞我诈的现实反常解剖的大胆尝试,那么余华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可谓登峰造极,彰显了一种暴力美学。
小说《现实一种》不仅有最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
暴力的起源于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和摔死了自己的堂弟。
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就这样不断地去卡堂弟的喉咙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
他抱着堂弟到屋外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沉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并没有去注意堂弟摔下去后会怎么样,而是“感到轻松自在”。
就这样,暴力的漩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
在这个无意识的暴力激发下,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漩涡中。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第一篇: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学生姓名:殷强学号: 1102010442 所在院系:教育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届次: 2015届指导教师:管军职称(学位):副教授淮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淮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1.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抄袭、剽窃别人的内容;2.毕业论文(设计)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3.毕业论文(设计)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5.若在省教育厅、学院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前言 (2)一、关于余华 (2)(一)余华生平 (2)(二)余华道路 (3)二、先锋余华 (4)(一)先锋文学 (4)(二)小说主题 (5)三、转型之路 (7)(一)转型原因 (7)(二)再度启程 (8)四、现实余华 (9)(一)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 (9)(二)小说里的温情 (11)五、小说艺术 (11)(一)细部刻画 (12)(二)重复叙事 (12)六、结语.................................................................12 参考文献.................................................................14 致谢 (16)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学生:殷强(指导教师:管军)(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摘要:在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里,余华总是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以至于他的作品和他本人常常受到人们的不理解。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作者:吴喆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以余华小说《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中的暴力叙事为例,分析其作品中暴力叙事的展现形式——鲜血和死亡,进而探究其热衷于暴力叙事的种种原因,诸如童年经历、牙医经历、西方死亡叙述的影响等。
余华小说以现实和历史为其暴力叙事的对象,用一种极端的手法——死亡来引起我们对人类现有的生存状态的高度反思和警醒。
关键词:余华;小说;暴力叙事余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震惊文坛,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贯穿其作品中的“暴力”叙事,从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就有了“暴力”叙事的苗头,到后来的《现实一种》、《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等作品中更是充斥着“暴力”叙事。
一、余华“暴力”叙事的现象分析在余华众多“暴力”叙事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鲜血和死亡的意象。
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他应该是一个最热衷于描写死亡的作家。
“仅1986年,他写的小说里,就有36人被杀或自杀。
”①而小说《现实一种》更是将死亡展现到了极致,可以说是暴力和死亡的连锁反应。
故事开始于四岁的皮皮无意中摔死了自己的堂弟,结果被叔叔山峰惩罚,先是舔堂弟留在地上的血迹,后又被山峰活活踢死。
山岗为了给儿子皮皮报仇,在其无意识的情况下用令人发指的手段将山峰折磨至死。
而山岗则被执行枪决,但山峰的妻子仍不解气,假借山岗妻子的身份将其尸体捐给国家,于是山岗的尸首被一群形形色色的医生给肢解瓜分了。
这一连串的死亡和被死亡中,无不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甚至恶心的血腥、冷酷的气息,暴力场面更是比比皆是,如山峰踢死皮皮时:“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重的声响。
他看到儿子挣扎了几下后就舒展四肢瘫痪似的不再动了。
”②而最后医生肢解山岗尸体的情景更是让人发指:“她拿起解剖刀,从山岗颈下的胸骨上凹一刀切进去,然后往下一直切到腹下。
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内容摘要:本文以余华早期的先锋小说和后期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余华在先锋小说的创作高潮之际突然转向与先锋小说风格截然相反的长篇小说的创作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文章以余华作品的叙述风格和思想内涵上的转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余华早期先锋作品为什么要通过远离常规的叙述方式来暴露人性丑陋与残忍?在将这一风格发展到高潮时期,余华又为什么会通过长篇小说的创作来表现悲悯、苦难、温情的主题呢?这是余华自身成长和思想观念的转变造成的,还是因为作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改变。
我们需要全面来看余华整个文学创作之路,从各个方面来寻找作家在创作中做出的改变。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长篇小说叙述方式思想内涵目录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余华先锋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提起余华,有的人认为余华的小说充满了人性丑陋、暴力、血腥、死亡,给人一种冷酷无情,难以捉摸的感觉,有人甚至评价说余华血管里流动的都是冰渣子;然而,也有人认为余华的小说充满了苦难、温情、悲悯、和生命难以承受的厚重。
出现这两种对立的两种极端,并不是因为读者自身鉴赏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而是余华的创作确实经历了两种极端的蜕变:创作生涯之初,他选择了冷酷而残忍的先锋之路,而在创作成功之际,却又一个突然的转身,选择一条充满温情和感动的道路。
为何如此,本文将从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和转变成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余华先锋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一)弃医从文余华高考落榜之后进入了海盐县的卫生院,开始了他的牙医生涯。
虽然余华对这份工作兢兢业业,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十分落寞。
他说:“我实在不喜欢牙医工作,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
”①于是余华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写作来改变他的牙医命运了。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第一篇: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余华的先锋小说余华是一位有着独特生活体验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是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
《十八岁远门出行》、《鲜血梅花》、《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都是余华的先锋小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余华的先锋小说彰显出他理解生活的聪明和敏感,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残忍,世事命运的无常,现实生活的死亡和血腥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世界的荒诞,等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一、小说的先锋性表现(1)先锋话语。
余华以一种先锋的姿态走上文坛后,便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超越常规语体界限的叙事特征,传统小说中的词语、句子是用来描摹客观实践的自然行程的,它的意义在于传达出现实世界的表象和内容,即作者直接用感官感觉到的世界形态,但是余华看到世界并非一目了然,要想使得外部现实做最真实的表现,就要在语言上打破常规并做一些创新。
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语言不在依照客观逻辑,而仅仅是依据“叙述”本身的规则,而这个关于“叙述”的叙述使文本的传统界限受到严重的损毁,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寓言式书写。
在余华前期小说中表现出对远离现实的“幻觉”的着迷。
如他的《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劫数难逃》等,余华便用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将生活中那些概念化言语的喜悦、悲伤、战栗、痛苦等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
通过整个的话语系统像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不曾被人感知过的世界。
如在《世事如烟》中,作者故意将故事中的人名来代替:频临死者标号为“7”,负辱自杀的十六岁少女是“4”,与十七岁粗壮孙子共眠的祖母为“3”,垂钓者是“6”。
余华说:“没有了姓名的男人和姑娘同时又有了无数姓名的可能”,犹如“没有被指定的交谈也同时表达了更多的可能重复的心理历程”。
符号式的不确定性语言更具寓言性。
(2)小说的结构---对常识的反叛。
就小说的时空而论,小说处于两种时空关系中:一是艺术家所面对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时空关系,另一个是由艺术家所制造的主观化的时空关系。
试论余华小说创作中的暴力美学倾向摘要余华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中充斥着血腥、死亡和暴力等悲剧性因素,构成了余华作品的一大写作特征即暴力美学。
本篇论文从三大篇章来分析余华的暴力美学:一是对其原因的分析。
余华的暴力美学创作倾向有其个性化的原因,也有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更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推动;二是暴力美学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本篇论文例举了作者的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现实一种》和《活着》;三是研究暴力美学创作取向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余华,暴力,苦难,死亡目录摘要 (I)1具体作品的暴力叙述研究 (1)1.1《现实一种》的暴力叙述分析 (2)1.1.1从暴力中看孩童形象 (2)1.1.2从暴力中看夫妻关系 (3)1.1.3从暴力中看兄弟关系 (4)1.2《活着》的暴力叙述分析 (5)1.2.1含泪的微笑 (5)1.2.2微笑的眼泪 (7)2余华小说创作中暴力叙述的原因探究 (8)2.1暴力叙述的个人原因 (8)2.2暴力叙述的社会原因 (9)3暴力美学创作取向的变化发展 (10)3.1向死而生的转型 (10)3.2暴力止步,温情开始? (10)4结语 (11)参考文献 (13)1具体作品的暴力叙述研究余华,当代作家,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生于杭州,长于海盐。
曾经当过五年牙医,而后作出了和鲁迅类似的选择---弃医从文。
自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
余华的作品中充斥着血腥、死亡和暴力等悲剧性因素,构成了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即暴力美学。
余华用一种冰冷的态度和尖锐的笔锋直戳人性的丑恶,血淋淋的笔尖下我们看到的是肉体,是灵魂一丝不挂地撕裂在我们眼前。
余华对暴力和死亡的迷恋成了一个需要了解和破解的迷,只有解开这个谜团,他精神世界的大门才会向人们敞开。
余华说:“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本科学年论文(2012级)题目: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专业:对外汉语作者姓名:张家婧学号:12030118指导教师:郭建玲职称:副教授成绩: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制狂欢的悲剧——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事及影响力分析摘要:余华作为我国先锋派作家代表,其代表作《活着》、《兄弟》、《现实一种》等等,都充斥着暴力和血腥的元素,这既是这位作家的特色,也是他饱受争议的地方。
本文就余华小说中出现的暴力叙事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其原因,并且对余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稍作分析。
关键字:余华;暴力叙事;影响力。
作家余华在从事写作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悲剧结尾,全文气氛压抑,充斥着绝望和黑暗,全无任何希望或是余地的退守。
不论是小说或是散文,都给读者以骇人和荒诞(后期)的印象。
直白的写作手法多用于细节的描写,使读者想象的画面感充满视觉冲击,而这种冲击不外乎黑、白、红三种颜色。
本文将分析余华作品中暴力叙事的体现、原因以及影响力。
一、暴力现象:1、主题余华作品中的暴力主题,可以分为三种,即政治暴力、情感暴力以及社会暴力。
三者常常在一部作品中交替或重复出现。
政治暴力:以《兄弟》为例,文革背景奠定了政治暴力的基础,即以主人公宋钢和李光头在文革前后的遭遇为主线,重情重义的宋钢坚持“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信念,却最终因为自己的情义遭遇了在文革时代随波逐流的李光头而卧轨成全了兄弟情谊放弃了爱情;而李光头则因为文革而春风得意大发横财,这种看似得益于文革政治文化体系的遭遇,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暴力的后果。
李光头的所谓“成功”,对于坐在金马桶上幻想的暴发户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毁灭。
情感暴力:以《活着》为例,福贵改邪归正后的家庭亲情可以算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感情,而这种感情被撕裂恰恰是《活着》的意义,即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并且走向死亡,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论余华小说的先锋精神八十年代后期,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文学思潮潮水般涌入中国,出现了大批惊世骇俗、充满着反叛和颠覆意味的作品,引发了一次艺术内在结构的变异与新生,突破了中国文学艺术叙述方式的稳定系统,被文坛称之为“先锋小说”,余华,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作家,其《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现实一种》都成为了先锋小说的典范之作。
之后,余华的创作出现变化,九十年代的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被评论界指为先锋性消退的转型之作,2005年出版的《兄弟》,这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创下当年纯文学期刊销量第一的记录的作品,在创造了文学刊物的出版界奇迹后被批判为商业化的媚俗作品,很多评论家痛心疾首认为先锋精神在中国就此消亡。
先锋,原隶属于政治意义或军事内涵,后被使用在文化艺术上,长期以来,评论界将其定义为反传统、侧重于语言、文本的实验与叙事迷宫的制造。
然而当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被实验过之后,文本和语言的探索空间越来越狭小,之前所谓的“先锋”渐渐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探索动力及目标,于是一些先锋作家从先锋的实验转向传统的回归,但这并不意味着先锋精神就此泯灭与丧失,而是一种更加扎实的探寻,是从封闭的文学象牙塔中走向社会、从文字的自恋走向大众的过程。
先锋应是一种精神,“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1]真正所谓的先锋精神,应该就是一种不断探索与创新,是对内涵与形式的永不厌倦的探索,正如余华本人所谈到的,“我觉得最大的误解是把先锋文学变成了理论的,而不再是把它当成真正的作品”[2]余华的创作正是以建立、颠覆、重构的过程和不懈的探索印证着先锋精神的一个个脚印,在不同的时代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
一、语言、叙事、文本的实验余华的创作道路与周围的环境相关,他深刻地感受着时代文化和心灵的冲击,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在传统中挣扎、冲撞,在长期疏离化的状态下,传统的艺术方式对于现实已经不能适应,而现代主义恰恰填补了中国文学面对现实而难以表达的困境,它提供给文学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手段。
余华创作的先锋性5则范文余华小说的先锋性表现。
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小说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限制和常规模式,在叙述形式、叙述语言、叙述母题、叙述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品质。
本文将从他作品的先锋话语、暴力与死亡母题、叙述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小说作品的先锋性表现2“疯狂的幻觉世界”———“小说的真实”对“再现现实的反拨”余华在他的《虚伪的作品》一篇中这样说道,“事实上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
“我开始意识到生活是不真实的,生活事实上是真假杂乱和鱼目混珠""生活只有脱离我们的意志存在时,它的真实才切实可信”。
余华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活着》中文版前言中这么说:“事实上我只能成为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如此,我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与传统的叙述不同,余华设计了一个冷漠的叙述者,并借助这个叙述者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视角。
这种视角极端而直截了当地使人看到了一幅世界图景与人性中兽性的一面,而这个叙述者在小说中既不做过多的议论,也不作价值的评判,仅仅只起一种结构的作用。
这种叙述上的冷漠实际上是一种叙述的策略,小说以一种“局外人”的观点和冷漠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构造了“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的“虚伪的形式”。
初读余华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精神病患者在深夜寂静无人的街头无尽地倾诉。
心理学证明,所谓精神病患者,其显著的心理特征便是失去了与外界的现实联系而在自己的心中建立起一个虚幻的现实世界。
余华前期的小说世界,是一个心理变态者的世界,一个狂人的世界。
如《四月三日事件》里那个十八岁的迫害狂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处处暗藏杀机、危机四伏的世界。
小说中的狂人所感知的那个虚幻的世界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于真实世界的一种清醒的认识。
作为作家的余华似乎失去了与外界的现实联系,已经脱离了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而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他所构筑的小说世界可以看成是他作为旁观者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叙述。
暴力与温情——试论余华的先锋小说
蒋蓉
【期刊名称】《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9)001
【摘要】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
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蒋蓉
【作者单位】安徽电气工程学校教务处,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用温情触碰疯狂——鲁迅与余华笔下的暴力与疯人描写 [J], 冯岩
2.在反抗与皈依之间——试论余华先锋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J], 徐刚
3.说梦:试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叙事与意象表现 [J], 马晶
4."文革"记忆与余华先锋小说的暴力倾向 [J], 王忠信
5.从暴力到温情的变奏\r——余华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关系研究 [J], 涂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