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作文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寻找美丽心灵的代言——借物抒情类作文写作指导河北代立然【技法揭密】人贵直,文贵曲。
很多人在写文章时,往往并不会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直接呈现出来。
而是借助某些特定的事物来委婉含蓄地表达。
让自然界中的其它事物为自己的心灵代言,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法。
关于这类文章的写作,提示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一个观念:万物因我而精彩。
世间万物本是客观存在,但形成文字,落在纸面上,就会不自觉的带上作者的情思。
因此才有人有说:“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观万物之精彩,悟生命之哲理,做生活的有心人。
2.寻找一个交点:物与情的契合处。
借物抒情,关键是要找到物与情的交汇点。
有的事物在外形上就与某类人的品质具有相似性。
例如我们发现竹的特点是有节而空心,于是就有了“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也虚心”的赞叹。
有的事物具备某种特殊的生活习性或是状态特征,这就与人的某些精神具有内核上的一致性。
如莲生长在淤泥之中,却毫不沾染污秽,于是就有了“莲者,廉也”的说法。
还有的事物,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慢慢地具有了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
如在古代诗文中,我们看到“月”,总会勾起我们的乡愁之叹。
看到“蓬”,总会有一种身世飘零之感。
3.创新一种表达: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是情感的外衣,没有好的语言就没有好的文章。
借物抒情类文章,尤其要注意语言的雕琢。
写景时要注意摄住景物的魂魄,即把景物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美要细致表达出来。
最好要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抒情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性,廖廖几笔,便把自己内心的感悟表达充分。
既做到有深度,又要不滥情,不矫情,点到即止,留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写吧】简单的美好□涿州市实验中学321班肖浩欣一阵清风拂过,树上片片洁白的花瓣簌簌地落下来,在空中飞舞,慢慢地飘落至地面上。
漫步于梨树林之中,眼里是铺天盖地的纯白。
每一朵梨花都十分的小巧精致,五片如雪般洁白的花瓣有的微微合拢,含苞待放。
有的则怒放在枝头,吐出几缕淡淡的清香。
如何写借物寓理(抒情)的文章学习目的:1、了解该类文章的一般结构。
2、熟悉常见的进入这类文章的物象。
3、能写出较高质量的该类文章。
学习重点:积累各种物象,学会写该类文章。
学习过程:一、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分析一下写法有何共同之处。
(一)桑口——伤口门前一排桑,非常茂密,枝叶修长。
我常坐在门前,望着不远处的那一排桑发呆。
它们同我共享一缕阳光,可是,唯一的不同是:我是忧愁的,它们是快乐的——从那闪着光斑的绿叶上可以看到。
妈突然叫我:“能陪我去剪桑吗?”当然,我很乐意能做这样的事。
剪子一刀一刀剪下去,桑枝一束束掉下来。
阳光射过晶莹的汗珠,我看见,一滴滴白色的汁液像汗珠一样从剪过的桑枝的头上滴下。
擦擦自己的脸,心慌地发现原来我脸上并无汗珠。
是泪水,是桑的?是我的?那一刻,我停止了剪桑。
我想起了许多许多。
曾经一次次苦痛,我告诉自己要坚强;曾经一次次挫折,我告诉自己不要悲伤。
是谁发的誓言,斩断翅膀也要带着血与泪飞翔?现在的失败不是永远的失败,路还很远,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
我猛地惊醒,问母亲:“为何剪桑,为何不让它们快乐地成长?”她的回答令人吃惊。
我深深感到:我总是急、太狂躁。
青春只一次,我应该慢慢品味,不应该只为追求一时的胜利而重重发誓,也不应该只为忏悔一时的失败而深深追悔。
相反,我要忍耐快乐,忍耐痛苦,忍耐心与形相碰撞时的那一刻沉痛:我要慢慢成长,长得健壮,长得刚强。
我拿起剪子,毫不心痛地剪下去,一刀一刀剪掉心灵的沉重,剪掉曾经的一次次欢乐与忧伤,让心底的沉积似火般喷发,让世界与心灵一起震撼,让伤口的痕迹从此消失!母亲说过什么?我清晰地记得她的话。
她说:“剪桑嘛,为了让桑不至于长得过快,而忽略了坚强与韧性。
让它有‘桑’口,它会更加茁壮。
如果现实环境太过于顺利,桑会太高,不能经受风吹雨打。
相反,如果每年都剪桑,那么,‘桑’口会让桑长得更慢,让其慢慢品尝了成长中的苦与难之后,它会更加坚韧,风吹不摇,雨打不倒。
“借物抒情”作文教学指导教学目标1、通过教材回顾,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2、通过分析课文和例文,掌握借物抒情的具体技法。
3、通过片段练习,学会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作文。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和例文,掌握借物抒情的具体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学会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作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点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展示大树的图片,引出“借物抒情”:同学们,刚才播放的歌曲的名字叫《好大一棵树》,这首歌深情的赞颂了大树,实际上是借大树在赞颂像大树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人们。
其实,除了音乐作品,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借某种事物来表达情感,这种写作写法叫借物抒情。
二、新授:(一)理解借物抒情:借物抒情的写法在我们在刚刚学过的第二单元和以前学过的文章中出现过,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所学的课文,先来探究一下作家是怎么做的。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归纳的结果说说作者借什么物,抒发了什么情感?例句:《陋室铭》描写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寄托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爱莲说》描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雪》描绘了美艳之至的江南雪和如粉如沙的北方雪,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斗争精神的赞颂。
《雨》描绘了如银线如珍珠滋润大地的雨,抒发了对无私奉献者的礼赞。
《月》描绘了充满寒光冷气的月亮,表达了作者改变这个冰冷的世界,追求光和热的愿望。
小结:这些文章都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文章虽然展现的是“物”,可我们读者却读到了“志”和“情”。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抒情委婉,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复杂的细腻的情感,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回味、欣赏的空间,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过渡:那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怎么借物抒情呢?是否有一定的技法呢?(二)如何借物抒情:(1)、阅读例文,初探技法:物特点情(志)海燕高傲的飞翔,勇敢的叫喊,勇敢敏锐乐观自信像个精灵,大笑,号叫,深信歌颂无产阶级先驱者莲花出淤泥不染中通外直廉洁正直谦逊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小结:我们可以看出,借物抒情的文章,选取的“物”和抒发的“情”有某种契合点,二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建立联系,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其思想和志趣。
小学语文备考-借物抒情作文指导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作训练专题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郭沫若的《白鹭》、许地山的《落花生》、琦君的《桂花雨》和冯骥才的《珍珠鸟》。
根据单元学习内容和训练专题,我们可以把四篇课文做以下梳理:《白鹭》通过对大自然中的白鹭外形、站立和低飞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落花生》通过叙述母亲在后院种花生、一家生吃花生、议花生,赞美了花生朴实无华的美好品质;《桂花雨》通过对故乡桂花的描写,以及对收桂花、送桂花、做桂花饼、摇桂花的回忆叙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珍珠鸟》一文则通过描写珍珠鸟在养育的过程中对人逐渐建立起来的信赖情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感情。
从课文编排上不难看出,四篇课文选用不同的题材,提供给学生形式多样的阅读文本和多种情感体验以及情感表达的多种方法。
具体来说,借物抒情的《白鹭》;叙事+描写,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表达对事物情感态度的《落花生》;描写+叙事,以回忆方式表达对事物的怀念之情的《桂花雨》;叙事中呈现情感变化的《珍珠鸟》。
另外,我们也不难看出,四篇文章中的情感在感受理解上,也呈现由易到难的梯度,在教学安排上我们要有所考虑。
如何利用四篇课文进行本单元的借物抒情的作文教学呢?我认为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即可。
一,选准事物的情感触发点,让情感的抒发有立足点什么是借物抒情的情感触发点呢?举个例子:①月亮像个大圆盘。
②月亮圆圆的,白白的,亮亮的,像个大圆盘。
对比一下,这两个比喻句,哪个句子表达对月亮的喜爱更强烈呢?显然是第②句。
因为第①句中的月亮也可能是半圆,弦月,怎么会是大圆盘呢?而第②句因为对月亮进行了具体的描绘,突出了月亮“圆圆的,白白的,亮亮的”的“独特”的形象,而这一“独特”形象和所抒发感情的载体“大圆盘”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语句中表达的喜爱的情感就有了由此及彼的传递通道,而这种传递恰恰又是读者的情感体验通道。
借物抒情的作文带评语借景抒情是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下面是第一的关于借物抒情的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句诗出自宋朝人杨万里的《咏荷》佳句。
其实,我也特别喜欢荷花。
夏天,烈日炎炎,照的人汗流浃背,无精打采,但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荷花飘香的季节。
我跟随爸爸妈妈来到了荷花园,看!荷花池中长满了绿绿的荷叶,一片片挨挨挤挤的,好似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透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可见一根根墨绿的,长着小刺的荷梗在水面上昂头挺胸。
荷梗上小扇子似萼片衬托着亭亭玉立白里带粉的荷花,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花儿们有的全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绽开几朵花瓣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向路过的行人微笑;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微风乍起,荷池的外表泛起了一层层的涟漪,荷叶和荷花也轻轻的摇曳起来,好现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翩跹,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呀!一场雨后,荷花池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荷叶好似一个个刚沐浴过的仙女,亭亭玉立在池塘中。
一阵微风掠过,碧绿的大叶盘上一滴滴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珍珠似的滚来滚去,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又滚落进池塘里——构成雨后荷池的新景象。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它无私地把清香奉献给人们,它用那艳丽的丰姿装点了人们的生活,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我爱那美丽的荷花,我更爱荷花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梅花傲霜挺立,菊花灿烂多姿,然而我却喜欢荷花,因为它芳香四溢,出淤泥而不染。
荷叶很美,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又像一把把小绿伞。
它们挨挨挤挤的,发出“沙沙”的声音,,似乎在窃窃私语。
雨过天晴,荷叶上沾满了水珠,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一阵风吹来,水珠在荷叶上来回地滚动着,就像顽皮的孩子在溜冰场上尽情地溜冰。
荷花更美,它们婀娜多姿,芳香四溢,色彩斑斓。
只要你一看到它们婷婷玉立于碧叶之上的身影,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驻足欣赏一番。
一花一叶皆世界一草一木总关情于细微处寄真情——借物抒情写作指导教学目标一、理解“借物抒情”及其作用二、学会“借物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并掌握具体方法。
三、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绘它们的形态特征,并从中发现一定的象征意义,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借物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并掌握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绘它们的形态特征,并从中发现一定的象征意义,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时针对八年级学生展开,学生的记叙写作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在借物抒情方面,学生的写作水平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景物描写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文采辞藻渐入佳境;另一部分学生在叙事能力上稍有欠缺,导致其难以入手细腻描摹所见之景,语言不够优美,感情不足。
因此,在借物抒情的写作指导课上针对以上存在的现状,力图使一部分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同时激发另一部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在借物抒情方面有所突破。
教学过程和方法导语设计同学们,我想问问你们一个关于风景与心情的问题,看到春日的杨柳,是否让你油然而生依依不舍的情谊;看到夏日的荷花,是否让你昂然而发蓬勃似火的热情;看到秋日的雁影,是否让你骤然而起恋亲思归的怀想;看到冬日的梅松,是否让你勃然而添披荆斩浪的勇气……初步感知一、“借物抒情”的含义(教学方法:一位学生阅读,其他学生听读;听读之后,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并推选代表发言。
)所谓“借物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物和景的描写上,是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在这其中,情由物所背负,物为情所浸蘸,情是灵魂,物是载体。
二、怎样写好“借物抒情”的作文(一)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教学方法:学生共读,掌握力强的学生背诵,个别朗诵)1、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直接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2、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仿写以上文段。
运用借物抒情手法示范性作文借物抒情的作文150字(第一篇):梅花的启示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宋代诗人王安石也曾经说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而元朝诗人王冕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梅花:“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是啊,从古到今,有多少诗人、作家赞美梅花。
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北风呼啸,为汽车盖上了棉被,让小草穿上新装……那些想和梅花看冬天景色的花儿再也忍不住严寒,钻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我欣赏梅花,但是我更欣赏梅花的精神。
那天,下着鹅毛大雪。
我穿着棉衣在家里,突然想起来屋后的梅花:这么冷的天,他会不会冻死,我拿了一件旧棉衣想为他遮挡严寒,却不料那只梅花在雪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那鲜红的花苞是那么的美,那么的灿烂。
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那雪中的梅花缠绕在我的脑海里。
早上我急不可耐的打开窗户,不禁大吃一惊,那些花苞是那么的鲜红,那么的耀眼。
我的心砰然一动:坚强,不就是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吗!(第二篇):簇簇小草古人的一篇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话称赞了小草顽强不惜的生命,同时也称赞了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人们在小草的身上躺着、睡着、坐着、走着。
但人们可想过小草的感受,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们在人们的眼里非常微小,但他们是有生命的、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神圣的、他们并不微小,他们的生命是庞大的.。
如果世界上没有小草,世界就会单调。
如果世界没有小草,世界就没有了憧憬。
如果世界没有小草,世界就不再美好。
小草是能产生氧气,如果小草没有了,世界不就少了一样能产生氧气的植物了吗?如果人类继续这样破灭其他能产生氧气的植物,那世界还是世界吗?世界还有陆地生物吗?大家都不希望这样吧,我们知道刀下留人,就不可以脚下留草吗?只要我们饶一饶就能把他留下。
同样具有这样精神的还有扫地工人,他们做起了最卑微的工作,打起了最不好的名誉,但他们保护的是整个地球的生命,让地球的环境不会被污染。
这就是小草和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借物抒情写作指导篇一:借物抒情作文指导八年级上册作文指导(一)借物抒情教学目标: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学生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动物或植物等,了解它的习性、形貌、内在品质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第二课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
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童话:有一个圆被去掉了一个三角楔,于是它就去寻找自己丢掉的那个缺口,一路上,它欣赏到了美丽无比的花草树木,跟正在晒太阳的毛毛虫做游戏。
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个缺口,它成了一个完成的圆了,随后飞快地向前滚动,世界完全变了样,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美丽了。
于是,它果断地丢掉了那个三角楔,又变成了一个残缺的圆,带着残缺和喜悦的一路前行、一路欣赏。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有缺憾的圆,在生命的行程中,我们都要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路走来,一路欣赏,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一)感受借物抒情1.学生背诵《陋室铭》,教师点拨,让学生认识借物抒情。
2.学生背诵《爱莲说》,教师点拨,再次感受借物抒情。
这两篇文章,作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文章虽然展现的“物”,而我们读者却读到了“志”“情”。
这样的委婉抒情的写法,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回味、欣赏的空间,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3.仿写:大自然时时刻刻给我们以启示:看到幼苗冲破岩层,我们感到生(二)理解借物抒情1.齐读冰心的赠言。
1 命的顽强;看到江河奔腾不息,我们感到时间的飞逝。
,我们写作一方面是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激励自己走上越来越阳光的生活之路,另一方面,也给他人以启示,及勉励。
所以,由外在的物引发自己内心的情,需要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也需要你有一个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动的心灵。
2.回顾名家的“借物抒情”。
(1)小思的《蝉》(2)席慕蓉的《贝壳》小结:初一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叙事散文的写法,我们要从一件事中懂得一个生活的道理,或者从几件有内在联系的事情中获得某种启示。
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一事一物总关情——借物抒情类作文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借物抒情手法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3.深入感知和理解世界,更丰富、更细腻的表达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搜集古代借景抒情的诗歌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深情导入:优美的歌声总是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请同学们听阎维文的《母亲》,歌曲中的这个人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爱我们的伟大的母亲,这首歌用新书包、花纸伞等事物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些物件承载在母亲深深的爱,所以世间万物,一事一物总关情。
二、出示目标三、自主探究——独具慧眼识真情1.播放视频,让学生提取信息,借物抒情就是通过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2.回顾本单元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多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不放回顾一下,再找两个例子。
3,、知识链接——一草一木总关情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借自然界中事物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岁寒三友”历来被中国古代文人所敬慕,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熟知的或者搜集到的诗歌。
4.小结:借物抒情的好处在哪里?小练笔.仿写:大自然时时刻刻给我们以启示:看到幼苗冲破岩层,我们感到生命的顽强;看到江河奔腾不息,我们感到时间的飞逝。
,。
教师指导:认清被仿之句形式上的特点,形式上的特点主要是:句式特点(主动句、被动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等);短语结构特点(主谓、偏正还是动宾或其他);语气特点(反问、设问、疑问等);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四、合作探究——独具慧心悟真情1.讨论:怎样把握写“物”与抒“情”的关系教师明确:特征联想表达方式契合点2.观看小视频,注意如何寻找物与情感的契合点3.小练笔: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思路点拨:这是一颗怎样的石头?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请你描述一下,字数100字左右。
五、展示交流——妙笔生花写真情在你周围选取一片风景,回想一下:当你心情愉快的时候,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发挥想象,分别加以描写。
八年级上册作文指导(一)
借物抒情
教学目标:
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学生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动物或植物等,了解它的习性、形貌、内在品质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童话:有一个圆被去掉了一个三角楔,于是它就去寻找自己丢掉的那个缺口,一路上,它欣赏到了美丽无比的花草树木,跟正在晒太阳的毛毛虫做游戏。
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个缺口,它成了一个完成的圆了,随后飞快地向前滚动,世界完全变了样,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美丽了。
于是,它果断地丢掉了那个三角楔,又变成了一个残缺的圆,带着残缺和喜悦的一路前行、一路欣赏。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有缺憾的圆,在生命的行程中,我们都要怀着喜悦的心情,一路走来,一路欣赏,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一)感受借物抒情
1.学生背诵《陋室铭》,教师点拨,让学生认识借物抒情。
2.学生背诵《爱莲说》,教师点拨,再次感受借物抒情。
这两篇文章,作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文章虽然展现的“物”,而我们读者却读到了“志”“情”。
这样的委婉抒情的写法,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回味、欣赏的空间,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3.仿写:大自然时时刻刻给我们以启示:看到幼苗冲破岩层,我们感到生命的顽强;看到江河奔腾不息,我们感到时间的飞逝。
,
(二)理解借物抒情
1.齐读冰心的赠言。
我们写作一方面是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激励自己走上越来越阳光的生活之路,另一方面,也给他人以启示,及勉励。
所以,由外在的物引发自己内心的情,需要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也需要你有一个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动的心灵。
2.回顾名家的“借物抒情”。
(1)小思的《蝉》
(2)席慕蓉的《贝壳》
小结:初一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叙事散文的写法,我们要从一件事中懂得一个生活的道理,或者从几件有内在联系的事情中获得某种启示。
现在我们学习的借物抒情散文,那视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周遭的世界,发现生活之美,感受生命之美。
3.你认为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写文章,应该写出哪几方面的内容?(三)写前引路
任选一篇回答。
1.阅读《勒着青藤成长》
①勒着青藤的瓜果有怎样的特征?
②由“勒着青藤成长的瓜果”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阅读《窗外的牵牛花》
①“窗外的牵牛花”有怎样的特点?
②以“感谢你,窗外的牵牛花”为开头续写一段话,揭示作者的感悟。
3.教师下水作文。
《田野中有一棵树》
①这棵树有怎样的特点?
②你能揣测中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或者心情吗?
(四)作业布置
将日记《我最喜欢的一种动(植)物》精心修改,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
课堂小结:
面对生活的浩荡大泽,直接抒情就好比从桥上飞驰而过,借物抒情就好比乘一叶扁舟,听耳畔琴声悠扬,看湖面云影飘摇,一路前行,一路欣喜。
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触动和感悟,让我们的生活之路多一些绿荫和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