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节(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知识点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①化学能与热能主要为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②化学能与电能通过原电池、电解池装置③化学能与光能2、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成键释放能量,断键吸收能量。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4、物质稳定性和键能的关系物质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强,具有的能量越低。
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示,常见图示如下6、吸热反应、放热反应7、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即使是同一燃料状态不同,释放的热量也不同,燃料燃烧是产生热量主要来源,其他的化学反应也会伴随热量变化。
8、化石燃料燃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问题:不可再生、排放粉尘、SO2、NO X、CO等大气污染物。
(2)解决方法:节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能源:例如改进锅炉和燃料空气的比、清理积灰、使用节能灯、改进电动机的材料和结构、钢铁厂余热的利用等寻找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
练习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易进行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进行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B.Y的能量一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反应就可发生3、有人预言:H2是2l世纪最理想的能源,其根据不正确的是()A.生产H2的原料来源广阔B.在等质量的可燃气体中,H2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C.H2易液化,携带方便D.燃烧时无污染4、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汽油B.煤C.天然气D.氢气5、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B.燃烧必须有O2参加C.燃烧一定有H2O生成D.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6若石油井着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讲述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各地的自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自然特征,掌握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生产建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等。
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自然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
如:某地区拟发展某种农业,请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否适宜发展该农业。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作为高中必修阶段的化学课程,本章内容的编写力图在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相关知识的了解,初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初步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拓展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认识视角。
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能,教材除引出化学反应中的吸热、放热反应等热量变化现象和概念外,主要是借助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揭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并探讨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其主要内容和思路如下: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概念)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微观解释)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的关系(宏观判断)化石能源的贡献与问题及相关应对措施(应用价值)本节的内容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
教材利用实验或结合化学反应中热能利用的历史,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出并分析新知识,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减缓认知坡度。
教材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引出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介绍,则利用了学生学过的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及相关数据。
2、注重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印证。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以化学键重组的微观推理深化学生对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论认识;又以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变化关系的宏观分析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在知识储备较少时,适当应用理论,对具体反应进行分析。
3、利用自主学习渠道,促进学生体验学科价值。
化石能源的利用与面临的问题,教材着墨不多但内涵丰富。
从化石能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到社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从化石能源储量到能源消费需求,再到其燃烧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和开发清洁新能源,这些无一不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均属社会热点问题,是体现学科价值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素材。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本章是《分子与细胞》(必修1)的最后一个章节,包含了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作为本章节第一节《细胞的增殖》主要是阐述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周期实现的,在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周期中,复制的遗传信息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亲代细胞与子代细胞保持遗传的相对稳定性。
过模拟探究实验可使学生明白细胞分裂的必要性。
该知识点是学习减数分裂、配子生成和融合、合子发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节包含的知识点有: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细胞周期、细胞分裂间期、无丝分裂、有丝分裂等,要求是:模拟探究物质扩散速率与细胞大小的关系,理解生物体大多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道理,以及细胞分裂是其发展的必然;举例说明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图解一个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和大体分期。
概述间期细胞内进行的正常代谢活动,理解间期是细胞分裂期的准备阶段;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过程,概述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分期的特征,简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的异同,归纳细胞有丝分裂的共同特征。
本节蕴含了大量有关细胞增殖的概念和专有名词,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掌握对本节学习乃至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必修1前五章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结构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等变化相对复杂,涉及的相关概念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存在有较大的难度,对有丝分裂的理解容易停留在静态画面,没有形成一种动态的延续理解。
如何让学生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间的关系,并对细胞分裂过程形成动态性和连续性的理解,是教学中的关键点之一。
笔者所任教学校学生属于广州市E组学生。
本组学生容易产生课堂上听讲了就能学好生物的心理,对课本中的识记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容易停留在表面,学习不够踏实,如何提高学生对概念、图表等的重视程度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第六章第一节(第1课时)
【知识梳理】
1.物质以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溶液是
、的;其特征具有性(、等都相同)、
性(静置一段时间不出现现象)、且一定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
在日常生活中,矿泉水就是多种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
悬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①酒精滴入水中振荡;②面粉加入水中振荡;③豆油滴入水中振荡;
④豆油滴入汽油中振荡;⑤澄清的石灰水;⑥通入适量二氧化碳后的石灰水;
⑦葡萄糖注射液;⑧蒸馏水;⑨碘酒;⑩牛奶
3.小林同学洗衣服时,发现洗衣粉在冷水中溶解得较慢,她思考后向冷水中加入了部分热水,结果发现
洗衣粉在温水中溶解得速度变快。
结合这一现象回答,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的因素
有,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物质的溶解速度加快、。
4.油难溶于水,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分散到水中形成。
人们通常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物质叫。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作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等。
【知识巩固】
5. 把少量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悬浊液的是()
A.氯化亚铁 B.碳酸钙粉末 C.氢氧化钠 D.葵花籽油
6.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 A.碱面(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B.氢氧化钠 C.食用油 D.硫酸铜
7.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得到的物质是()
A.乳浊液
B.悬浊液
C.溶液
D.不能确定
8.将少量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物质是()
A.纯净物
B.乳浊液
C.悬浊液
D.溶液
9.按下表进行实验,振荡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10.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B.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现象
C.牛奶、豆浆都是溶液
D.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被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
11.对溶液基本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溶液各部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B.溶液各部分的浓度和密度完全相同
C.凡是溶液都是无色澄清的透明液体
D.条件一定时,溶液长期放置,被溶解的物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12.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g/mL;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
为bg/mL,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13.日常生活中去除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水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4.小文在家帮助妈妈做家务,她想要快速地洗去碗碟上的油渍,下列哪种做法最好()
A.只用洗洁精,不加水 B.只用水,不加洗洁精
C.用洗洁精和适量热水一起洗 D.用洗洁精和适量冷水一起洗
15.为了加快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适当加热 B.搅拌 C.将固体研碎 D.多加些水
16.请写出下列溶液的颜色:
(1)高锰酸钾溶液(2)硫酸铜溶液 .(3)生理盐水 .
(4)稀硫酸(5)氯化亚铁溶液 .(6)硫酸铁溶液 .
17.请各举一个实例,证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实例:。
(3)溶液中被分散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
(4)溶液中分散的微粒只可能是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
实例:。
(5)两种液体混合并充分振荡后一定得到溶液。
实例:。
18.用汽油可以擦除物品上的油污,原理是,用洗洁精可以清洗盛过植物油的试管,其原理
是。
19.
把高锰酸钾、硫酸铜、蔗糖、无水酒精、氯化钠、食用油、硝酸铵、氢氧化钠八种物质分散于蒸馏水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进行"物质分散于水"的实验探究。
【积极思考】在实验中,为了使上述固体物质能较快地分散于水中,在不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小组同学采用的方法可以是、。
会怎么分类呢?
(1)从物质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角度考虑,可以把高锰酸钾、硫酸铜归为一类,其它六种物质
归为一类。
(2)从分散于水中的物质的角度考虑,可以把无水酒精、食用油归为一类,其它六种物质归为一类。
(3)从物质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否均匀的角度考虑,形成非均匀混合物的是。
【得出结论】依据分类方法(3),物质分散于水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如高锰酸钾溶液、酒精溶液、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等。
同时通过分类方法可以认识到溶液不一定为无色的;通过分类方法可以认识到溶液中被溶解得物质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