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八、九节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外交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29
现实主义试析布什政府对外政策走向摘要:美国新政府尚未推出完整的对外政策,但从布什总统及其幕僚的观点和举措来看,共和党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现实主义”传统,将主导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走向。
在“现实主义”理念支配下,美国新政府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军事力量,加强与盟友的关系,加大对伊拉克、朝鲜等国的打压力度,调整对俄罗斯的政策并将其重点转向安全领域,压俄在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等方面与美进行合作。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上升,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将呈现出更注重现实利益的态势。
2001年1月20日,乔治·沃克·布什宣誓就任第43任美国总统,成为冷战结束后首位入主白宫的共和党总统。
在夺回失去了8年的白宫宝座后,共和党踌躇满志,在自认为熟知的外交领域组成了阵容强大的班子,准备大显身手。
他们表示要修正克林顿政府“错误”的外交政策,“弘扬”共和党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而以实力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共和党“现实主义”的理念将主导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
一、继承共和党的传统,凸显“现实主义”美国共和党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加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等主要外交政策目标方面与民主党并无区别,但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上却有所不同。
民主党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而共和党则具有“现实主义”的传统。
共和党的这种传统基于其保守主义的哲学。
在他们的理念中,人性本恶,导致国际关系无序,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只有国家才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角色,国家为了维护其利益,惟有加强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才能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安全与和平;除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外,巩固同盟及保持地区均势对维护国家利益也十分重要,为了维系同盟,联盟成员应分担其责任。
121他们还认为,美国尊重其他国家的历史、观点和忧虑,但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应受到道德相对论的束缚;国际法不同于国内法,应就缺乏执行机制的国际法进行谈判。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答案2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1、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
前者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动态差别,后者是指在同一时间两个以上经济实体在规模、水平、实力上的静态差别。
南北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是不平衡的又一重要表现。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种地位集中体现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不平等关系上,发达国家通过不等价交换,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因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资金、技术的不足而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结果是富者愈富、贫者愈穷。
不平衡规律还反映为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
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世界经济形势也由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更加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
2、环境恶化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各国普遍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金融业由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组成。
国际金融是资金在国际范围内的融通。
金融一体化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推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但市场的多变使国际金融业务的风险不断加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纷纷以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此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有发生。
金融市场的运作已脱离了物质生产和国际贸易活动而独立存在,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金融危机是现代经济中资本过分追逐利润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国家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金融自由化,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秩序渐进地开放金融市场。
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战略”)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做后盾,大力扶植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对社会主义遏制,外交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进攻性。
(一)杜鲁门时期(1945—1953)①1946.3.5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和平砥柱》,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口号②1947.3.12 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政府咨文,渲染希腊,土耳其危机,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是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③1947.6.5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从1948-1951年向欧洲16国提供131.5亿美元援助,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防止革命发生④1947年6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塔夫脱—哈特莱法》,即《1947年劳资关系法》,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司法部有权禁止罢工,禁止支援性抵制等,从根本上修改了1935的《华格纳法》,取消了工人阶级在二战前夕通过顽强斗争获得的公会权利。
⑤1948.2-6 美英法何比卢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决定分裂德国,1949.9,联邦德国成立⑥1949.1.5 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杜鲁门正式提出了“公平施政”纲领,关键是就业问题。
⑦1949.9 杜鲁门发表继任总统演说,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以技术输出为主,体现了与老殖民者不同的统治扩张手段,是为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二)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全球战略做出了一些调整(三)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①1961年肯尼迪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灵活和平战略,提出新非洲政策,对拉美争取进步同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②肯尼迪提出新边疆口号,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③1963年约翰逊上台后,1964年于密西根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社会的口号,向贫困宣战,使民主党自罗斯福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革达到高潮,集中反映了借助国家干预力量来消除贫困现象第二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一)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①1969。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70年代,由于美国经历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所以美国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对于西欧,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重视欧洲地位;对于日本,日美成为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80年代,由于美国由于国家实力有所恢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对苏联采取攻势,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展开军备竞赛,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
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外交孤立政策;60年代,美国采用敌视威胁政策;70年代,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是主流,中美关系互利互惠,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不和。
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始终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