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就是对语言的误用——试论中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消解(一)
- 格式:docx
- 大小:22.99 KB
- 文档页数:8
试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理论转向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意义观在整个语言哲学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语言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一生最主要的两本著作分别为《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这两本书代表了维特根斯坦在语言哲学研究上的大转向,国内外普遍把《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前期,主要观点是“逻辑图像论”,他的前期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而把《哲学研究》(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作为他理论研究的后期,主要思想是“语言游戏说”,他的后期思想开创了日常语言哲学的新时代。
一、维特根斯坦前期语言哲学理论:逻辑图像论(一)逻辑图像论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维特根斯坦深受弗雷格和罗素的现代数学逻辑的影响,正如他在《逻辑哲学论》的序中提到:“对我思想的激励大多得之于弗雷格的伟著和我朋友罗素先生的著作”。
他认为哲学不是一种学说和理论,而是一种;哲学的目的在于对的逻辑澄清,即对这些不加以澄清就容易模糊的思想给出明确的界限。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立足于意义确定性的寻求,他认为人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哲学问题,是由于误解了我们语言的1/ 7逻辑而产生的。
因此,他试图澄清语言的逻辑来指明形而上学对语言的误用。
跟以往以构造自己的哲学体系为目的的哲学家不同,维特根斯坦的目的是消解哲学问题,这种全新的哲学形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逻辑哲学论》中,逻辑分析不仅是维特根斯坦用以整理语言和世界的手段,而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灵魂。
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集中研究了语言如何表现实在,一种科学语言的构成,以及语言和世界的“界限”等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他的“图像论”。
“图像论”贯穿《逻辑哲学论》一书中,它集中代表了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基本思想。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不是词汇的简单叠加,命题的本质在于语词间的逻辑关联,语词通过命题建立起逻辑上的联系,语言表征意义的功能才能实现。
知识、语言和行动--维特根斯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困境一西方哲学(主要是认识论)的宗旨是要证明或说明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这就是"确定性的寻求",但从十七世纪新科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已遭到怀疑论的反驳。
休谟曾论证指出:感觉中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能得到因果关系或自我同一性的知识,康德对此有深刻印象。
由于他不赞同休谟的怀疑论,他便放弃经验来自感觉的假设,而论证道:某些概念(范畴)给经验提供必要的形式框架。
正是由于某些概念的必要性使他能避免休谟的怀疑论。
没有这些把感官得来的杂多加以统一组织的概念,经验便根本不会发生。
康德用这个先验论证表明我们能够有外在世界的、自我同一性的和因果关系的知识。
于是通过把概念和感觉结合起来,康德得以解决知识如何可能的认识论问题。
康德虽然试图解决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但主观经验和客观知识之间仍然没有真正联结起来。
当代哲学家仍然以先验论证方式讨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指出知识和实在必然以语言为基础。
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仍然被主体性的阴影所笼罩,尽管维特根斯坦指出意义与理解和心理状态与过程之间存在着严格的范畴区别。
人文主义学者伽达默尔、利科尔、哈贝马斯、巴韦斯(Barwise)、培利和Winograd等都明显地研究意义与理解,而非研究心理状态与过程。
但另一方面认知科学主流大多数专家却从事于心理状态和过程的研究。
维特根斯坦主张目的性行动在科学知识之先,这个观点是对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主流哲学的挑战,实现这一挑战是把主张科学知识先于行动的传统认识论的优先次序倒转过来。
如果说康德是最后一位"意识哲学"或"主体性哲学"的大师,那么维特根斯坦便是最先倡导行动哲学的伟大哲学家。
但维特根斯坦和康德也有共同点。
他们各自使用先验论证达到自己的目的。
康德证明经验(或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维特根斯坦则要表明生活实践和语言交流如何可能。
康德所反对的是贝克莱的唯心论和休谟的怀疑论;维特根斯坦则反对否认或怀疑外在世界实在性和科学知识正确性的形而上学和意识哲学。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摘录《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2002)摘录维特根斯坦著贺绍甲译p21人所知道的……都可以用三个词说出来。
P23这本书讨论哲学问题,并且标明,——我相信——这些问题之所以提出,乃是基于对我们语言逻辑的误解。
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P24我认为,问题从根本上已获致最终的解决。
P26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P27顺便说一下,对象是无色的。
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是不同的。
P28不变者、实存者和对象是一个东西。
P29从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推出另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
我们给我们自己建造事实的图像。
图像就是这样依附于实在的;它直接触及实在。
P30图像不能图示它的图示形式;图像显示它的图示形式。
图像从外部表现它的对象。
P31图像所表现的东西是图像的意义。
可以思想的东西也就是可能的东西。
P34名称是一种初始记号。
P35记号不能表达的东西,其应用显示之。
记号隐藏了的东西,其应用清楚地说出之。
P36记号是一个符号中可以被感官感知到的东西。
P37整个哲学充满着这类混淆。
P41一个命题有贯通整个逻辑空间的力量。
语言掩饰着思想。
而且达到这种程度,就像不能根据衣服的外形来推出它所掩盖的思想的形式一样;因为衣服外形的设计不是为了揭示身体的形状,而是为了全然不同的目的。
P41-42一些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却根本不是问题。
P48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之一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
哲学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项活动。
哲学著作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一些解释构成的。
哲学的成果不是一些“哲学命题”,而是命题的澄清。
可以说,没有哲学,思想就会模糊不清:哲学应该使思想清晰,并且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
心理学不比任何其它自然科学更为接近哲学。
P49哲学应当为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从而也为不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
语言新探浅析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言问题文/许宸摘要:本文试图简单阐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词意义的理解,语词意义的来源问题以及“反私人语言”论证,从而自然而然反驳掉传统的“真理符合论”。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问题一、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待语词意义的来源首先,我们先试着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反驳“真理符合论”,并指出语词的意义来自于语言系统内部语词与语词之间的联系,一个语词与其他的语词之间的联系越多,则该语词的意义就愈丰富,反之亦如此。
比方说,当我们刚开始学习“红色”这个词时,情况一般是这样:父母指着一片红色的树叶,指着一团红色的火焰,指着一顶红色的帽子等这些样本,然后发出“红色”这个词的声音,我跟着也发出“红色”这个词的声音。
数次之后,也许当我看到“红色”这片颜色时,我会发出“这是红色”这样一个声音。
并且如果我每次看到“红”这块颜色的时候,我都发出“红”这个语词的声音,并且只要我见不到“红”这块颜色,我就无法念出“红”这个语词的声音。
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会说,我还没有学会“红”这个语词的意义。
由此可见,“外部世界”并不决定语词的意义,因为纵使“外部世界”现在全部消失,我们仍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地进行言说与交流.二、维特根斯坦对语词意义的理解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语词意义来源于何处以及反驳“符合论”。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下面两个句子。
一个句子是“我头疼”。
另一个句子是“我发烧”。
这两个句子表面上看是一样的,都是主谓结构。
但仔细想一想,其实不一样。
第一个句子是没有对错问题的,就像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说:“我知道我头疼。
”而第二个句子是有对错问题的。
你去医院,医生有可能说“你弄错了,你没有发烧。
”医生不会说“你弄错了,你的头并不疼。
”当我问为什么“我头疼”这个句子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时,稍稍想想一下,我相信大部分人会说:“因为头疼或者更宽泛一点讲疼痛这个事实是内在于我的,疼痛只能是我的疼痛,我觉得疼就是我疼,并没有一个外在的标准来检验我是否真的疼。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语言哲学以及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维特根斯坦为中心,探讨他对语言的看法以及对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贡献。
1.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工具,他关注语言的使用而非其内在结构。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的概念,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参与者之间的规则和规范来建立的。
他指出语言的意义不是静态的,而是与社会活动和上下文有关的。
2. 维特根斯坦对意义的理解维特根斯坦对意义的理解与传统语言哲学有所不同。
他主张意义不是由单词或者句子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其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所决定的。
他提出的“私语言”(private language)论述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他认为个体心理活动中的意义只是为了个体自己所理解,从而对外界是不可理解的。
3. 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于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语言哲学观念,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和上下文的作用。
在维特根斯坦之后,许多学者对语言与意义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4. 语用学和语言哲学的结合近现代语言哲学中的一项重要发展是语用学与语言哲学的结合。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及其在交际中的效果,强调语言的行为方面。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为语用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 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对于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社会交际中的语言变化。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哲学以及近现代语言与意义的探讨产生了重要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语言哲学对于现代哲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深入探讨了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的限制和可能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首先,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他认为语言是我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方式,而思想则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他强调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
他认为语言只能描述那些可以被言说的事物,而对于那些无法言说的事物,语言是无能为力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功能和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维特根斯坦关注语言的使用方式。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来确定的。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使用的,不同的语言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规范。
他强调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并主张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多义性和语言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启示。
此外,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逻辑结构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语言游戏构成的,每个语言游戏都有自己的语法和规则。
他强调了语言的逻辑结构和语法规则对于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运作方式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语言的逻辑结构来揭示语言的运作方式。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运作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哲学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意义和语言的真理性。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和“语言的形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语言的真理性来探讨语言的意义。
他认为语言的真理性是通过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规则来确定的,而不是通过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对应关系来确定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真理性具有重要启示。
总结起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使用方式、语言的逻辑结构以及语言的哲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维特根斯坦2《哲学研究》经典语录1、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感觉是私有的。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3、说谎是一种语言游戏,像任何其他语言游戏一样,它是需要学习的。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4、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5、我们应当把恐惧的对象与恐惧的原因区别开。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6、哲学就是要揭开胡说和理性向语言的一些界线碰撞后留下的硬块,从而对其加以治疗--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7、我不想用我的著作免除其他人的思维之苦,相反,在可能的情况下,我想激发起某个人独立的思想。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8、如果你牙疼,那么将一个热水瓶放在你的脸上会对你有好处。
但是,只有在瓶子的热度给你带来疼痛的时候这种办法才有效。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9、命令和它的执行之间有一道鸿沟,它必须由理解来填平。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0、“心灵似乎能够赋予词以意义。
”——这不就好像我说“苯中的碳原子似乎处于六角形的各个角上”吗?然而,这并不是某种似乎如此的东西;它是一幅图画。
我们的语言最初描述的是一幅图画。
这幅图画有什么用处,怎样使用它,这仍然是不清楚的。
然而,清楚的是,如果我们想理解我们的话语的意思,那就必须研究这幅图画。
不过,这幅图画似乎为我们免除了这项工作:它已经指出一种特定的用法。
它就是这样以此愚弄我们的。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1、“归根到底,我用‘我相信……’这些词描述我自己的心理状态,——而这种描述间接地是对于一个已相信的事态(T atbestand)的断定。
”——正如在某种情况下,我描述一张照片是为了描述照片中所照的东西。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2、可以把报告这种语言游戏如此变一下花样:即报告的目的不在于使听报告者了解所报告的事物,而在于使对报告者有所了解。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3、“当他们(我的长辈)称呼某个对象时,他们同时转向它。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贯穿他的哲学生涯。
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中,特别是他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探讨》,可以看到他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思考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
他认为,传统哲学的问题主要源自语言的误导。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混淆、误会和语言游戏问题。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沟通的工具,但语言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局限。
人们容易因为语言的特殊性而误解和迷失。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解决语言问题的关键就是透彻理解语言的运作规则和限制。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语言游戏组成的。
他将语言比喻为工具箱,而每个语言游戏是具体的工具使用场景。
不同的语言游戏具有不同的规则和目的。
维特根斯坦通过分析不同的语言游戏,揭示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他强调,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应该遵循语言游戏的规则,并明确语言游戏的目的。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避免语言误导带来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考主要体现在《哲学探讨》中。
在这本书中,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探讨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强调语言的意义和理解是依赖于特定的语言游戏背景的。
维特根斯坦主张人们应该从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境中理解语言意义和理解,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中寻找真理。
他强调语言的使用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境和需要,而不是被外在的理论和规则束缚。
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语言游戏”的辩证思维方法。
他认为,人们在语言使用和理解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和现象。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和绝对真理观念,主张人们应该接受多元化和相对性。
他认为,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语境和语言游戏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存在。
维特根斯坦的思考与解决语言问题的观点对现代哲学和语言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引发了对语言和现实关系的重新思考,促进了语言学和语义学领域的发展。
从《哲学研究》看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
赵亮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哲学被看作是一场战斗,一种描述性的、分析的、以及根本上是治疗的实践.通过仔细地追溯哲学问题产生的语言步骤,对语言的各种使用作清晰的描述,从而消解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本文首先介绍<哲学研究>中的主要论题,指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然后回顾它的影响.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赵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观--关于日常语言研究的反思 [J], 刘伟伟
2.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观与二语习得 [J], 周晓
3.前期和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中的语言批判 [J], 刘颖呈
4.语言图象还是语言游戏--从因果观念的汉语表现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 [J], 屈哨兵
5.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维特根斯坦与言语行为理论问题 [J], 肖本罗;李彩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
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中,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是一种基础性的思考,他在前后期都对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分别探讨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是他对语言问题的首次探讨,这部著作是20世纪哲学史上的重要之作,也是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的重要历程。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言语是世界的镜子”、“语言只有在沉默中才是完美的”等著名论断,表达了对语言的理性和现实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语言应当具有逻辑形式,能够准确地表达现实之事物,因为他认为,语言和真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
随着对语言问题的深入思考,维特根斯坦开始产生了自己的哲学转变。
他意识到自己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观点存在不足,他开始反思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他开始转向对语言使用的研究,关注语言的语境依赖性和语言游戏等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著作以《哲学研究》为代表,其中他强调了语言的多样性和语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在于对应现实,而是通过语境来理解。
人们通过参与各种社会语言游戏来理解语言的意义,而不是依赖于语言与现实的对应关系。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具有多种用途,而不只是用来描述现实。
在后期的思想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s)的概念,他认为,语言就像一种游戏,参与者需要按照规则来使用语言,而这些规则是由语言的使用社区建立和认可的。
换句话说,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它在语境中的使用方式。
维特根斯坦还强调了语言哲学的治疗性功能,他认为,哲学家应当关注语言使用中的误解和混淆,而不是追求哲学体系的完备性。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哲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对于语言的思考与解决被誉为语言哲学的经典之作。
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可以看出,他的语言思想存在明显的前后期变化,前期主要是探讨语言的真理性问题,后期则集中在对于语言的使用问题的探究。
以下将分别探讨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主要是针对逻辑和语言命题方面的问题,其早期的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均关注了逻辑和语言的真理性问题。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是表达真理的工具,语言中一个命题真假的标准不在于命题本身,而在于与实际事物的对应关系。
因此,语言的真假性也取决于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对应性。
然而,维特根斯坦在对于语言真假性的探讨中,逐渐发现了语言的困境。
他认为语言本身具有歧义性和主观性,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中间存在一个解释的鸿沟,进而导致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难以维系。
因此,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提出了他的“谬论理论”,即真理性的判断依赖于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后来的发展,而不是文本中的字面意义。
在20世纪50年代,《语言游戏》成为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重要标志,其中的许多思想内容对于当今的语言哲学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中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陈述真理的,还有许多在语言使用上方便实用的功能。
他从“语言游戏”的角度探讨了不同语境和场合下何种语言使用是具有意义和合理的,他指出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用来描述某种社会活动。
维特根斯坦进一步阐述了语言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背景相关的语言游戏中获得的。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是相对的,没有一种绝对的、普适的语言形式,因此,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高度强调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强调语言不能单纯被看作是陈述真实的工具,而是在各种语境和场合下得以应用和使用的“游戏”。
日常语言的回归——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治疗日常语言的回归——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治疗哲学病是指人们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语言表达出现了偏离或迷失的状态,无法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
这个概念由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提出。
他认为哲学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言的误用和与事实的脱节。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是直观的、真实的。
这种语言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然而,当人们将这种日常语言应用于哲学领域时,却常常出现问题。
哲学家常常倾向于使用抽象的、模糊的语言表达,往往迷失在语言的边界和概念的游戏之中,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实质。
维特根斯坦用“哲学病”来形容这种状态,他认为这是一种误用语言的方法,并指出了几个常见的误区。
首先是认为语言是用来描述事物本质的工具,问题在于人们过分相信语言的描述能力,忽略了语言的局限性。
其次是人们常常误将语言中的符号与符号所表示的事物混淆,将问题局限于语言的符号游戏中。
再次是人们容易在思考过程中追求完备性和精确性,却往往陷入了无限的循环或无意义的辩论当中。
那么,维特根斯坦如何提出对“哲学病”的治疗方法呢?维特根斯坦认为,要治愈哲学病,关键在于回归到日常语言的使用和真实的经验中。
他主张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中的规则和概念,并将这种学习应用于哲学的思考方式中。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基于规则的活动。
不同的语境和目的决定了语言的应用方法和意义。
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许多关于语言游戏的例子,通过探索这些例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作方式。
例如,他提到了一个关于“游戏”一词的例子。
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不同的游戏来理解“游戏”这个概念,游戏是一种具有规则和目的的活动,但不同的游戏又可能有着不同的规则和目的。
类似地,哲学问题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思考和探究,以真实的经验为基础,而不是陷入纷繁复杂的概念和辩论当中。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哲学史上、逻辑学及语言哲学上有重要贡献。
他的哲学生涯可以大致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的《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通过逻辑分析试图消除哲学难题。
后期的《哲学研究》和《思辨信念论》中,维特根斯坦转而关注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理论。
1. 维特根斯坦前期:逻辑分析与消除哲学难题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主张“命题是语言在世界上的投影”,并认为语言是哲学思考的基础。
他认为很多哲学难题只不过是语言上的歧义或困惑所致。
维特根斯坦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来消除这些哲学难题,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语言的漏洞,使其变得更加精确和有用。
他借助于逻辑符号和实体,对形式语言的基本规则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创造了新的符号和术语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表达语言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分析命题”方法,旨在识别语言中的潜在问题,并帮助人们洞悉其含义。
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进而避免语言上的误解,从而消除哲学难题。
他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到:“推理、证明和解释在语言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语言上的任何误解都会导致思考上的误解”。
2.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游戏理论在后期的著作中,特别是在《哲学研究》和《思辨信念论》中,维特根斯坦转向关注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理论。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活动,其目的是解决特定的问题,并由语境所决定。
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理论中提到,不同的语言游戏有着不同的规则,这些规则决定了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含义。
他认为,人们不使用语言来表达单一的含义,而是使用语言来表达特定的目的和需要。
维特根斯坦在其语言游戏理论中认为,语言的含义是由语境所决定的。
他认为,同一组词语在不同情境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而不同的词语也可以具有相同的含义。
因此,语言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事物,而只能通过语境来解释其意义。
哲学是反对语言诱惑理智的一场战斗试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三个层次哲学是反对语言诱惑理智的一场战斗,这一观点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所认同。
该哲学的核心即是,语言不能被视为能够对于世界做出直接描述的工具。
基于这一前提,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成了三个层次,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
第一层次——失语在这个层次中,“无法说什么”的思想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每个对象都能被说成什么那么语言就会背离真实世界。
这个观点的重点在于否定哲学的可能性。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就已经表示:无法描述真实现象,因为我们所描述的只是现象经验,但却无法表述经验本身。
这一层次将哲学带回到最基础的地步,即人们需要首先承认语言的局限性。
第二层次——无语这一层次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观察到了语言的普遍难题。
在这个层次中,语言被视为对于我们而言的一个噪音。
他如同摄像头中的闪烁,或者心中的微小扰动,世界以某种方式存在于这一噪音之下。
这时候,真正的标准不再是语言是否能够描述世界而是语言的存在。
没有语言,我们也就没办法了解世界,所以我们需要借助语言去探究世界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描述时语言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层次——现象在这个层次中,维特根斯坦谈论了如何使用语言来描述目标,这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维特根斯坦通过若干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以下是五个例子:1. 对于某些人而言,色彩是模糊的;2. 如何正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清晰度?(即它是圆还是方的)3. 无法准确描述一个人的表情;4. 很难将一个物件的游泳池状态描述清楚;5. 很难描述人类的道德规范。
这些例子都是暗示了语言的难题,以及真正理解世界的挑战性。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既然存在这种错误,那我们就只能通过不断修正来逐渐更接近现实。
因此,哲学应该是一种探究的工作不断试图修正先前的理论。
总结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三个层次表明了哲学的本质,同时也呼吁我们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摘要】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哲学界的重要思想家,他在早期和晚期的哲学观点中都探讨了语言问题。
在早期,他提出了有关语言的逻辑分析和真理条件的观点;而在晚期,他强调了语言游戏和语境理论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言是由各种不同的语境和语言游戏构成的,概念表达存在局限性。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具有治疗功能,通过揭示语言的本质使人们摆脱哲学的误区。
他在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启示。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反思,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问题,思考,解决,早期哲学观点,晚期哲学观点,语言游戏,语境理论,哲学的治疗功能,概念表达的局限性,独特贡献,思想影响,启示,当代哲学,启发。
1. 引言1.1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不同阶段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早期哲学阶段,维特根斯坦主要关注语言的逻辑结构和符号的意义。
他提出了“象牙塔”理论,认为语言应该是客观的、唯一的逻辑规律的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特根斯坦对这种理论提出了质疑,转而提倡语言游戏和语境理论。
在晚期哲学阶段,维特根斯坦强调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们在交流中建立起来的。
通过语言游戏和语境理论,维特根斯坦试图解决语言哲学中的困境,强调语言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与其使用者的背景和目的息息相关。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在当代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他对语言问题的独特贡献在于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和多样性,启发人们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引领人们思考语言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观点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中。
在这一阶段,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的作用是揭示事实和真理,而逻辑是语言的基础。
哲学就是对语言的误用——试论中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消解(一)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公认的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前后两个时期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与前后期都有所不同的中期阶段。
而他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对哲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即对通常所认为的哲学性质的彻底否认。
根据中期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哲学完全是我们误用语言的结果,因而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就应当是消除对语言的误用,由此就消除了哲学本身。
【关键词】语法/语言的使用/哲学的方法【正文】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发生在1929年秋天至1936年,也就是他从奥地利南部小镇重返剑桥后直到开始撰写被看作他后期代表作的《哲学研究》。
由于这段时间比较长,所以人们通常把它称做“转折时期”。
维特根斯坦在这段时间逐渐思考和形成他以后的主要思想,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并向学生们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
他在这段时间写下的笔记在他嗣后被整理出版,他的讲座笔记也被他的学生们整理出版。
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哲学语法》(1974)、《哲学评论》(1975)、《兰色和棕色笔记本》(1958)以及三本讲座笔记《维特根斯坦1930—1933年讲座笔记》(1959)、《维特根斯坦1930—1932年剑桥讲座笔记》(1980)、《维特根斯坦1932—1935年剑桥讲座笔记》(1979)等等。
此外还有十卷手稿和近800页的大打印稿(BigTypescript),其中许多内容已经被收入上面提到的几本书中。
在这些著作中,维特根斯坦明显地开始放弃《逻辑哲学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改变了他对逻辑、思想、命题、世界、事实等主要问题的看法。
由于这段时间属于维特根斯坦思想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的过渡阶段,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对此给予专门的注意,只是把它看作维特根斯坦放弃前期思想的准备阶段:认为他在这段时间里所做的大量笔记以及讲座或者是他后期思想的一部分,是为写作《哲学研究》所做的准备工作;或者是他后期思想的雏形,因而多少还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但这种观点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哲学研究》的写作开始于1936年,而早在1929年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在这长达近7年的时间里,维特根斯坦的思考从未停止过,他所留下的大量笔记就是最好的证明。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哲学评论》、《哲学语法》等著作中表述的思想与《哲学研究》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这就向我们表明,通常被看作的他思想的转折时期绝不简单地是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而是有其自身的思想特征,并由此使他在这段时间的思想与《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思想区分开来。
因此,我们有理由把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的这段时间称做“中期”,区别于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期和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
而他的中期思想代表作就是《哲学评论》、《哲学语法》、《兰色和棕色笔记本》以及其他的讲座笔记。
作为思想发展的中期,维特根斯坦在这段时间的哲学思考的确兼备他前期和后期思想的特征。
一方面,虽然他已经意识到《逻辑哲学论》的错误,但这时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其中的某些主要观点,例如在《兰色和棕色笔记本》中还基本上坚持对理想语言的看法。
所以,维特根斯坦的中期思想还保留有《逻辑哲学论》的某些痕迹。
但另一方面,既然他已经看到自己前期思想的错误,因而修正这些错误自然就成为他现在着手的工作。
而其中最大的修正就是他整个视角的改变,也就是说,从逻辑的、形而上学的、独断的、理想的世界观转向了日常的、经验的、心理的、现实的世界观。
毫无疑问,这种转变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中是根本性的。
虽然他这时还没有完全走进经验的日常语言领域,没有以纯粹的语言游戏者的身份使用语言,但他毕竟看到了逻辑语言的世界观存在的问题,因此试图从通常的哲学观念中找到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不仅如此,既然作为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独立阶段,维特根斯坦在这段时间里的思考就有着不同于他前期和后期思想的特点。
譬如,《哲学评论》明确提出命题的意义与命题使用者有着密切关系,而不是取决于命题与事实的关系;《哲学语法》则把语法问题与现象学方法联系起来,用现象学的还原解释语言使用的过程。
这些观点在《哲学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发挥,当然也不可能出现在《逻辑哲学论》中。
一在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的中期,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哲学性质的思考。
当他彻底抛弃了早期的哲学观后,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哲学既不是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是澄清命题意义的活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呢?维特根斯坦在1933年前后曾在笔记和讲座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其中有些思想最终发展成为他后期的哲学观。
这里,我们主要根据维特根斯坦在1933年写下的题为“哲学”的笔记和他给学生所做的同名讲座,清理一下他在这个时期对哲学性质的基本看法。
在题为“哲学”的笔记中,维特根斯坦开篇就表明了自己对哲学问题的独特看法:“哲学的困难不是科学上的理解困难,而是态度变化上的困难。
意志上的抵触必须抛弃。
”(〔1〕,p.161)对此,他进一步解释道,哲学并不会导致我们放弃任何东西,因为我们没有放弃谈论事情,但我们抛弃了谈论无意义的文字组合。
在另一种意义上,哲学又需要一种放弃,一种情感上的放弃,而不是理智上的放弃。
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或许正是哲学对许多人来说感到困难的原因。
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工作就如同建筑一样,实际上更是一种对这种工作者自身的折磨,一种对他自身观念的折磨,一种对他认识事物方式的折磨。
这种折磨表现为对语言的误用。
例如,在传统的西方哲学家看来,知识领域存在着两类问题,一种是基本的、重要的、普遍的,另一种则是次要的、偶然的,但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看法,知识领域并不存在所谓重要的、基本的问题,因为一切认识都基于认识者当下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所以,把“重要的”或“基本的”等这些形容词用于说明“问题”一词是不恰当的。
由此,维特根斯坦提出,哲学表明了语言的误用,或者说,哲学就是错误地使用语言的结果。
把哲学的性质归结为语言问题,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此时的创造。
弗雷格和罗素都以不同的方式表明了哲学问题只能还原为语言问题才能得到回答。
《逻辑哲学论》同样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对命题意义的澄清。
但现在,维特根斯坦不仅把哲学完全看作是语言问题,而且认为哲学的产生正是由于误用了语言。
所以,哲学研究其实应该是一种语言研究,即对语法现象、命题意义、语词使用的研究。
但这种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而是强调我们通常误以为正确的语言用法与它们的实际用法之间的区别。
他写道:“如果我修正一个哲学错误,说这就是人们一直认为的方式,我就总是在指一种类似(我总是必须指一种类似……),并表明这种类似是不正确的。
……我总是必须指一种人们一直想到的类似,但人们并没有把它看作一种类似。
”(〔1〕,p.163)所以,维特根斯坦指出,哲学家总是竭力想要找到恰当的词,使得我们能够用这些词去掌握那些完全融入我们意识中的东西,这就像是一个人的舌头上有一根头发,他能感觉到它但却抓不住它,所以他也就无法弄掉它。
这样,哲学家的工作,就变成总是毫无效果地向人们提供无意义的说话方式或命题等。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明确地把哲学研究看作是一种语法研究。
这种思想在他写于1933年的这篇笔记中就已经出现了。
他在笔记中写道:“哲学的方法即语法事实或语言事实的清晰表现。
”(〔1〕,p.171)那么,语法研究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因为语法研究就是对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研究,这种研究能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确地使用语言的方法。
而这种语法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语言从形而上学的用法中回到它们日常的用法中。
例如,赫拉克里特所说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就是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因为根据我们的日常用法,人们是可以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的。
再如,同一律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基本规律,但由于“规律”这个词本身是无意义的,所以,同一律也就失去了通常认为的重要性。
所以,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可以把语言称做是根本的,在这种意义上,语法研究就是根本的,即是它自身的基础。
”(〔1〕,p.169)但维特根斯坦同时指出,这种语法研究不同于语言学的研究,例如语言学关心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我们所发明的语言,但这里的语法研究却并不关心翻译问题,而是强调一种语言的通常用法。
同时,这种语法研究也不讨论所谓的语法的本质,而只是把人们通常使用的某个东西称做语法而已。
因此,他写道:“语法的重要性就是语言的重要性。
”(〔1〕,p.171)维特根斯坦在这个笔记中的一些说法后来被他收入到《哲学研究》中,如“哲学家的工作就是为了某个具体的目的而收集提醒物”、“哲学不干预语言的实际用法;它最终只是描述这些用法。
”等等,当然在具体的表述方式上略有不同。
但在1932-1933年的讲座中,维特根斯坦谈到哲学的性质和工作时却主要地和直接地是谈语言和逻辑问题。
他在讲座的开始就表明了他这样做的原因:“我要从我们的讨论中排除由经验回答的问题。
哲学问题是不能用经验加以解决的,因为我们在哲学中谈论的东西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有用的事物。
哲学上的麻烦出自对规则体系的观察,出自看待并不适合它的事物。
这就像是前后观察一个树桩,就会看到不同的东西。
我们走近一些,记住规则,会感到满意,然后又退后一些,就会感到不满意。
”(〔2〕,p.3)正是由于经验会给我们提供与事物的本来面貌完全不同的东西,造成我们认识事物的错觉,所以,维特根斯坦强调用逻辑的方法研究语言问题,因为逻辑告诉我们的只是我们在通常情况下使用语言的规则,其中不涉及使用者对语言的不同的经验的理解。
当我们一再看到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用法比做博弈时,我们能够理解他其实强调的是规则,语言用法的规则就如同下棋的规则。
他在讲座中明确指出,语词与棋子极其相似:知道怎样用一个词,就像是知道怎样移动一个棋子。
那么,下棋的规则是怎样用于玩一盘棋的呢?就是说,玩一盘棋和在棋盘上随意移动棋子究竟有什么不同?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两者当然不同,但他所想强调的是,知道如何使用棋子并不是在进行游戏时的一种个别的心理状态。
这就是说,词的意义是由使用规则确定的,而不是由赋予这个词的情感所确定的。
所以,维特根斯坦把“如何使用一个词?”和“这个词的语法是什么?”看作是一个问题,它强调的是使用语词的语法规则。
我们由此就可以理解,尽管维特根斯坦从他思想发展的中期开始强调语言的用法,但他并不是把自己的视角限制在经验上的各种实际用法,而是把语言的用法看作遵守规则的过程。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讲座中明确地指出,当我们说语词的意义是由它的用法确定的时候,这并不是说任何某个具体的使用都可以用来确定这种意义,而是说它是由所有的使用规则确定的。
这样,对意义问题的关心自然就变成了对语词用法规则的逻辑研究。
维特根斯坦说道:“逻辑如同物理学那样是从前提进行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