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的器物辅助疗法治疗项痹症程迅
- 格式:pptx
- 大小:7.90 MB
- 文档页数:65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 1.毫针技术2.皮肤针梅花针3.穴位注射疗法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 1.直接灸技术2.隔物灸技术3.悬灸技术4.温针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刮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1.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4.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四、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1.成人推拿技术2.小儿推拿技术五、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热敷技术3.熏蒸技术4.中药直肠滴入技术;1、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临床上以长度~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寸40mm者用得最多;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二、常见疾病的毫针治疗技术:一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本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上根据意识有无障碍而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操作步骤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穴;可随症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 刺法:直刺,行提插捻转手法;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寸; 疗程: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二头风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会于头;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本病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本节主要讲述内伤头痛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疏经活络,行气活血止痛;操作步骤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头维,可随症配穴,少阳头痛加率谷、角孙;太阳头痛加天柱、太阳;阳明头痛加攒竹、印堂; 刺法: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寸,或平刺透风府穴;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 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三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示齿、鼓颊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治则治法活血通络,疏调经筋;操作步骤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穴;随症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刺法: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四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手臂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治则治法疏筋通络,行气活血;操作步骤取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穴;可随症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 刺法:直刺; 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五腰痛病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本病分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和肾虚腰痛三大类,本节主要讲述瘀血腰痛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操作步骤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刺法:直刺; 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三、禁忌症 1.孕妇不宜在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部位和腧穴进行针刺;2.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3.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4.有出血倾向者,慎行针刺;四、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2、皮肤针梅花针技术: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以梅花针用之叩刺某些穴位的一种疗法;通过叩刺局部皮肤,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适用于头痛、胁痛、脊背痛、皮肤麻木、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斑秃、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小儿麻痹后遗症、近视眼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皮肤针、%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 1.叩刺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及局部叩刺三种;循经叩刺:循经络路线进行叩刺;穴位叩刺:根据穴位主治症进行叩刺;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处患处进行叩刺;2.叩刺方法点刺:在局部较小面积进行叩刺;片刺:在较大面积进行叩刺;条刺:呈条状移动进行叩刺;环状刺;在病变区域作环形叩刺;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叩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检查针具后,手握针柄后段,食指直伸压在针柄中段,针尖端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迅速提起,反复进行,一般每分钟70~90次;4.刺激的强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弱、中、强三种刺激强度;弱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强刺激: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于身强体壮、实证患者及肩背、腰臀等肌肉丰厚处;中刺激:用力介于强弱两种叩刺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感疼痛;适于一般疾病,除头面外,身体大部分均可使用;5.在叩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6.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7.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针柄与针尖连接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3.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避免斜、钩、挑,以减轻疼痛;4.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叩刺1次,一般可叩刺8~16次;5.皮肤有破溃、疤痕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3.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及药物1.常用器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2.常用药物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1中草药注射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二基本操作方法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1.操作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2.注射角度与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4.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二、常见疾病的穴位注射治疗一眩晕颈性眩晕眩晕主要是因颈椎及其有关组织的结构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而引起的一组症状;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因经脉空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而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操作方法取穴:风池、颈部华佗夹脊穴; 患者取侧卧位;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ml、10%当归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2ml5mg混合溶液;取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充分混匀后,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3~5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缓慢进针15~25mm左右,有酸胀得气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1~,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5天;二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本病以肩周疼痛,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疼痛多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常因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舒筋活血,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将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2ml,%氯化钠注射液6ml混合配置成注射液,用10ml注射器抽取上液,采用长5号注射针头,在患肩肩前、肩髃、臑俞三处部位垂直进针,深刺可达肩关节囊所在的部位,每处注射剂量分别为3~4ml,每隔3~4天注射1次,3次为一个疗程;三呃逆膈肌痉挛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气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症;本病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脾虚痰浊中阻等原因致胃气上逆胸膈,气机逆乱所致,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操作方法嘱患者平卧,取双侧足三里穴,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胃复安注射液10mg、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常规消毒皮肤后,快速刺入足三里穴20~30mm,回抽无血即可注射,每侧足三里穴各注射,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四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通痹止痛;操作方法取穴:阿是穴,局部循经取穴;药物: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操作:先按常规消毒所选用的穴位,用10ml的注射器抽取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1ml,再抽取1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然后刺入所选的穴位,当患者“得气”后再回抽,未见回血才能推注药液,每次每个穴位注射1ml左右,每次治疗手足局部各选4~5个穴位,有时可加用大杼穴骨会、悬钟穴髓会;隔日1次,每次局部穴位可交替选用;10次为1个疗程,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隔1周后继续治疗;三、禁忌症1.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2.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此法;3.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较严重皮肤病者局部穴位不用;4.诊断尚不清的意识障碍患者;5.对某种药物过敏者,禁用该药;四、注意事项1.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消除患者顾虑;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反应、发热等,应及时处理;3.操作前应熟悉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使用剂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4.切勿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6.颈项、胸背部注射时,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7.儿童、老人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8.药物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9.下腹部腧穴进行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需要多次注射时,穴位应轮流使用,一般每穴连续注射不超过2~3次;10.注射药物时如果发生剧痛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注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二、艾灸疗法技术1、艾炷灸技术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约cm,直接或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臵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臵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2、艾条灸技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臵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三、拔罐技术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臵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除痹通络汤外用联合循经推拿对颈肩腰腿痛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除痹通络汤外用与循经推拿联合实施在颈肩腰腿疼痛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择的10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均作为我院收治的研究对象,按照来院顺序将100例患者均分成对照、观察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循经推拿治疗,观察组予以循经推拿+除痹通络汤外用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应用效果。
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疼痛程度(VAS)评分、关节功能评分、不良反应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的观察组效果更为理想,且有效保障患者远期疗效,利于缓解疼痛、关节功能的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除痹通络汤外用;循经推拿;颈肩腰腿痛;对比疗效颈肩腰腿痛作为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及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当患者疼痛频繁发作、加重时,有麻木、僵硬等表现,严重者会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及生活质量[1]。
临床上针对该病多以止痛对症治疗,能够短期缓解疼痛,但长期服用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加之病情复发,导致患者最终治疗效果不显著结局。
本文通过对选取的10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究痹通络汤外用与循经推拿联合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的10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均作为我院收治的研究对象,时间为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诊断标准[2],即主症为颈肩腰腿痛,肢体乏力,次症为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耳鸣,舌脉为舌红少苔,脉搏细弱。
②患者知情并同意,且经伦理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功能絮乱及凝血功能障碍者、老年痴呆症者;②合并腰椎肿瘤、结核病者。
按照入院顺序将100例患者均分成对照、观察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各有30例、20例,年龄32-67(55.62+9.99)岁,病程1-4(2.11+0.15)个月;观察组男、女各有31例、19例,年龄31-68(55.88+10.02)岁,病程1-5(2.37+0.21)个月。
针灸推拿科实践治疗手册及技术规程前言针灸推拿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本手册旨在为针灸推拿科临床实践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治疗方案和技术规程,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
针灸治疗针灸基本操作规程1. 针具选择与消毒: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针具,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消毒。
2. 选穴定位: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
3. 进针:采用快速、垂直或斜刺等方式将针刺入皮肤。
4. 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体内产生针感,达到激发经气的作用。
5. 留针:将针留在穴位内一定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
6. 出针:治疗结束后,缓慢将针取出,并做好皮肤护理。
常见疾病针灸治疗方案1. 颈椎病:选取风池、颈夹脊、大椎等穴位,行针泻法,留针20分钟。
2. 腰椎间盘突出症:选取腰夹脊、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行针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3. 关节炎:选取阿是穴、局部穴位及肾虚穴位,行针泻法或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
4. 头痛:根据头痛部位选取相应穴位,如太阳、百会、风池等,行针泻法,留针20分钟。
推拿治疗推拿基本操作规程1. 评估与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明确推拿治疗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2. 操作前准备:确保推拿环境舒适、安静,准备好推拿介质(如滑石粉、按摩油等)。
3. 基本手法:包括按、摩、揉、擦等手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手法。
4. 复位手法:对于关节错位等疾病,需采用复位手法,如推拿正骨等。
5. 推拿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耐受度,确定推拿治疗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常见疾病推拿治疗方案1. 肩周炎:采用按揉手法放松肌肉,再进行关节松动和肩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
2. 急性腰扭伤:采用揉、擦、推拿正骨等手法,缓解肌肉紧张和调整腰椎位置。
3. 消化不良:以摩腹、揉脐等手法为主,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
除痹通络汤外用配合循经推拿对颈肩腰腿痛患者的影响王波;张凯【摘要】目的:探讨除痹通络汤外用配合循经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远期疗效及对其疼痛程度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颈肩腰腿痛患者1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循经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除痹通络汤外用治疗.10天1个疗程,2组均治疗4个疗程,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日常生活能力(ADL)、睡眠质量(PSQI)、疼痛程度(VAS)、腰椎功能(JOA)、肢体运动功能(FMA)、肩关节功能(C-M)及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远期总有效率为91.2%,高于对照组的77.9%(P<0.05);治疗后2组患者ADL、JOA、FMA、C-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SQI、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除痹通络汤外用配合循经推拿能有效促进颈肩腰腿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临床疗效.【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9(032)007【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颈肩腰腿痛;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远期疗效;除痹通络汤;循经推拿【作者】王波;张凯【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9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部分患者起病较为隐匿,症状不典型,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该病发病率目前呈上升趋势,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目前临床多采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治疗颈肩腰腿痛,能够缓解疼痛症状,但由于该病病程长,长期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可引发诸多不良反应,且其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等特点,易增加治疗难度,导致整体疗效欠佳。
健康管理15除痹通络汤外用配合循经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观察张斌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卫生院,甘肃武威 733000)摘要:目的:观察除痹通络汤外用配合循经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效果。
方法:选取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卫生院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颈肩腰腿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
对照组采用循经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除痹通络汤外用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睡眠质量、肩关节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腰椎功能、临床症状。
结果:与治疗后,观察组ADL、VAS、PSQ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C-M、FMA、JO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肿胀评分、活动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给予颈肩腰腿痛患者除痹通络汤外用配合循经推拿治疗,能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提高睡眠质量。
关键词:颈肩腰腿痛;除痹通络汤外用;循经推拿颈肩腰腿痛临床发病率较高,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对患者活动、生活影响较大。
颈肩腰腿痛起病较隐匿,患者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
近年来,颈肩腰腿痛发病率越来越高,必须在发病早期控制病情,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生活的影响[2]。
颈肩腰腿痛存在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临床常给予解热镇痛类药物治疗,以减轻患者疼痛。
但是患者病程较长,长时间服用西药可能会引发各种不良情况[3]。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在颈肩腰腿痛患者症状改善、疾病进展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主要观察除痹通络汤外用配合循经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卫生院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颈肩腰腿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4~74岁,平均(54.28±3.82)岁;病程1~5年,平均(2.38±0.84)年;膝关节性关节炎6例,颈椎病11例,腰肌劳损9例,肩关节周围炎4例,其他2例。
痹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考核试题一、单选题1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单选题]*A.《内经》√B.诸病原侯论C.伤寒论D.医宗金鉴2、外痹因邪而成,每见邪气杂至或交织,或为风寒湿,或为风湿热等,基本治法为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的相兼运用,而()当为通用之法。
()[单选题]*A.除湿通络√B袪风C.散寒D.清热3、《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脏为先。
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单选题]*A.补血√B.清热C补脾补气D.强筋骨E补火4、《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脏为先。
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单选题]*A.补血B.清热C补脾补气D.强筋骨E补火V5、《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脏为先。
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换,大抵参以()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J()[单选题]*A.补血B.清热C.补脾补气VD.强筋骨E补火6、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属于()[单选题]*A.肝肾亏虚证√B.风基湿痹证C.风湿热痹证D.瘀血闭阻证A.休息B.药物C.针灸D.手术√8、膝骨关节炎多见于()[单选题]*A.老年人√B.青年C.儿童9、骨性关节炎关节内注射药物为()[单选题]*A.地塞米松B.玻璃酸钠VC.利多卡因D.抗生素10、骨性关节炎全身发病率最高的关节()[单选题]*A.腕关节B.颗下颌关节G膝关节√D.肩关节I1肩周炎好发于那个年龄段()[单选题]*A.20岁B.30岁C.50岁√D.70岁12、人体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是()[单选题]* A膝关节B.骸关节C.肘关节D.肩关节√13、肩周炎急性期病期约()[单选题]*A.2-9个月√B.3-8个月C.4-12个月D.3-12个月14s冈上肌起自()[单选题]*A.肱骨大结节B.冈上窝VC.冈下窝D.肩胛下窝15、肩胛下肌起自()[单选题]*A.肱骨大结节B.冈上窝C.冈下窝D.肩胛下窝√16、下列哪项不是引发腰痹的外邪()[单选题]*A.风邪B.寒邪C.湿邪D.火邪√17、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单选题]*A.腰痛伴坐骨神经痛√B.大小便失禁C.双下肢发紫D.腰部僵硬18、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放射性疼痛最常见于()[单选题]*A.阴部B.坐骨神经分布区√C.闭孔神经分布区D膝部19、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重要的依据是()[单选题]*A、X线片B s MRIC s CTD、病格史、症状及体检查√20、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对卧床休息()周[单选题]*A.1B.2C.3-4√D.621、脊髓型颈椎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为()[单选题]*A.头痛头晕B.双上肢麻木C.眼痛、面部出汗失常D.四肢麻、无力,病理反射(+)VE.肢体发凉,无或少22、某男,45岁,因右上肢放射痛伴手指麻木,动作不灵活2年就诊,检查发现颈肩部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