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16部编版)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3
《散步》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分歧、信服、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地亲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把握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旨。
(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品读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时目标】:1课时【学与教的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播放《帮妈妈洗脚》公益广告,看完让学生谈感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莫怀威的家,陪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生命的呵护,去分享他们浓浓的亲情。
环节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莫怀戚2、处理生字词。
环节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要求: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语文活动设计】围绕记叙文六要素,进行快速抢答。
环节四:深入文本,意境赏析思考以下问题:1、说一说:你能具体地说说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呢?2、想一想:“我”是怎么解决的?“我”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路?“母亲”又为什么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3、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环节五:分析人物,把握主旨1、【语文活动设计】:假如您有一束美丽的花,请您把它送给文中的某个人物,并请说说理由。
2、分析最后一句话,把握主旨。
3、写法借鉴:以小见大。
环节六:拓展延伸,情感体验1、晚饭后,全家人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里,以前你是怎么做的?今天学了这一课之后你又会怎么做呀?2、教师寄语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3、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了》,结束本文。
散步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二、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的主题写作方式领悟本文用细节描述表现人物情感的方式3、培育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文中丰硕的语句,慢慢提高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朗诵教学法,文章写得很优美情感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诵去感受,品味本文朴素自然还有醇香悠远的意义。
学习方式先学后教,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进程第一课一、新课导入家是爱的港湾、咋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
此刻就让咱们一同走向南方的早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学习探讨(要同窗们展示自学功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完成,课堂直接展示。
)一、作者简介莫怀戚,今世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经典关系)等,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二、指导学生阅读自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要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地址,人物,和散步时所产生的不合和解决的方式,3、朗诵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散步熬咕分岐霎时粼粼4、解释文中重点词语信服各得其所委屈粼粼悠闲分岐(二)合作探讨(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窗合作探讨,)主问题(一):散步的地址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跑步时发生了什么?(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窗合作探讨。
)学法指导:(1)先独立自学,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通过文章的结构,和课文的思路理解文中的思路及句子,明白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和让同窗们明白的道理。
(2)小组组长主持,有效交流,1号讲,号补充,2号总结,完成目标。
(3)展学分工,由其中一人展示,其余认真听讲,彼此评价。
问题(二):分岐是如何产生的?不合是如何解决的?在解决不合的进程中,谁做的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利最大,研讨中对每一个人物做简要分,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读,读出情感,学法指导(1)让学生先独立学习并读课文,学生自读和老师点拨相结合,(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1号先讲,2和3号补充,4号归纳总结,问题(三):在解决不合时我为何感到了真的重大?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我和妻子来讲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是为何咱们走的很慢很轻松?这是如何的一家人?学法指导:(1)先独立自学,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找答案并总结用本记下来。
课题:第6课《散步》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文中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
3、学习尊老爱幼的品质,并努力做到。
【学法指导】1、积累法(积累本文重点字词。
)2、探究法(结合重要语句,探究文章主题,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自主学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标注段落序号,对不确定读音的字词进行标注。
【合作探究】1、“我”是如何解决分歧的?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2、从文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当堂检测】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②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B.①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②有的踢足球,有的打羽毛球,同学们各得其所,互不打扰。
C.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许多队伍拿着彩旗,像分歧的河流似的向广场汇集过去。
D.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价格低廉,用途便捷,适合各种道路条件,方便了市民与游客的出行。
B.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C.蔚蓝的天空下,迎着清新的风,徜徉地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感觉非常惬意。
D.许多超市将个头大的西瓜切成小块出售,一块西瓜不超过5块钱左右,非常划算。
拓展提升设想一下:晚饭过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爸爸妈妈喜欢看新闻,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会怎么做呢?自我反思:完成情况:优秀良好待提高课题:第6课《散步》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勇于承担责任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探究法(结合重要语句,探究文章主题,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
2、感悟法(结合文章主题,感悟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步》导学案【预习课导学】(晚自习20 分钟)预习任务:资料准备:了解莫怀戚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将这篇散文的重点字词摘抄至摘抄本上。
自我感悟:感悟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了解作者莫怀戚的生平与写作背景。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写作背景、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文章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圈划、朗读我,万芳,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同时在文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探究课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理解积累“熬、分歧、粼粼”等词语。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文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培养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莫怀戚,1951 年出生,男,汉族,重庆人,当代作家。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85 年,其写作契机有两个:一个是作者全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时,确实在南方的田野散过步,有了一定的感慨。
另一个是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识后,就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行过交谈,柯尔特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这就引起了作者理性的感慨,在感慨之余,写下了此文。
预习自测: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散步( ) 咕咕()分歧()霎时( ) 嫩芽( ) 波光粼粼()熬()2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 嫩芽( nèn ) 调皮( tiào )B 霎( sà )时依偎( wèi)C蹲( dūn)下背(bèi)起D粼粼(lín) 拆(chāi)散3解释下列词语信服: 相信并佩服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各得其所: 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脉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传承弘扬这一美德,我市互联网信息办特招募拍摄团队想将《散步》这一名篇作为脚本,拍摄成公益广告届时在各大平台播放。
假如你是拍摄团队中的一员,请按照要求完成拍摄任务!情境任务: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任务二:拍摄镜头赏人物任务三:揣摩语言悟意蕴二、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请团队成员认真研读脚本,了解作者、文体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梳理脚本的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1、走近作者:请团队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莫怀戚(1951—2014) ,_______人,作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篇小说《_________》曾获“四川文学”奖。
2、文体知识——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________”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3、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嫩芽()霎时()拆散()分歧()熬过()粼粼()②词语释义:任凭自己的意思。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6课《散步》导学案【课题】散步【学习目标】1.从词语、句子两方面揣摩、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
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2、写作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作者曾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莫怀戚)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
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散.步(sàn) 熬.(áo) 咕.咕(gū) 分岐.(qí) 霎.时(shà) 粼粼..(lín lín)2、解释下列词语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①指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东西;②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散步的地点在哪?在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千古传颂的关于母爱的诗,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现在还能记起来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吧……好,同学对以前的只是掌握得都比较扎实。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关于亲情的文章,莫怀戚的《散步》。
2、课文朗读:全班分为两大组,男生一组,读奇数段。
女生一组,读偶数段,一定要带敢情地朗读。
简要评价后四人小组讨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也就是说文章写了哪些人,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有如何,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
(提示:我、妻子、母亲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为走哪条路,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
最后我选择走大路,而此时母亲却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
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
)在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说说你的理由。
3、课文赏析过度: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值得欣赏,因为他们都有着令人倍感温馨的性格,那么现在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下本文的人物形象:分析“我”的形象,妻子,母亲和儿子的性情又是怎么样的?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并且在文章中找到相关依据。
慈爱的母亲孝顺的我贤良的妻子懂事的儿子(分析人物形象时重点抓住文章的高潮段,即产生的分歧去把握)4、品味语言人物形象大家把握得也很到位,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我们说这是一篇很优美也很有含义的文章,好的文章不一定堆砌了多少华丽的辞藻,关键是在其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一种感情,我们说这篇文章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我们就来分析下本文中体现浓浓亲情的句子。
《散步》预习单导学案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把我朗读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3.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难点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一、预学单(课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熬过()分歧()霎时()水波粼粼()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的缺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的父亲。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终不愿意。
3.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3)我决定委曲儿子了。
()(4)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展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5.文中“有的浓,有的淡”中的“浓”意思是()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二、互动单(课堂)探究点一:本文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揭示了什么主题?探究点二: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探究点三: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三、课堂练习7.朗读下列语句,标注朗读重音,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初一上册语文《散步》教案篇一设计思想: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教法指导: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准备:(1)歌曲《家和万事兴》《让爱住我家》(2)ppt教学过程:一。
歌曲导入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
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
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
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
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
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三。
《散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点:阅读课文,体会亲情,品味语言。
学习难点:最后一段的理解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方法:品读感悟法讨论对话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预习案】
1、走近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2、初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分歧()一shà()间chāi() 散各得qí() 所
委qū() 水波lín lín()() 你就背()着我
我背()上的嫩()芽
【课内探究课】
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人,一心想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询问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黄金,钻石,权力,地位……众说纷纭。
因为他弄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
许多年过去了,他穷了,老了,病了,却一无所获,也无一丝快乐,只好失望地回家了。
回到家中,看着温暖的灯光,家人关切的面孔,这个人终于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呀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课文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时,请同学们圈点勾画生字词。
)
2、记一记: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你勾画了一些生字新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3、想一想:本文向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故事?(阅读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进行概括。
)
(二)、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注意文中四个人物的情态表现,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阅读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
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
)
文中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
我
妻子
母亲
儿子
2、在散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浏览第六、七段)
(1)合作探究:在解决分歧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
(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
(三)、品读
1、读一读: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品一品:这篇短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句式整齐,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一家人的和谐、温馨。
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反复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再完成以下练习。
A、整个小区内,王老师家的灯,总是清晨亮得最早,______________。
B、珍惜时间的人,把时间当做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一悟:这样平常的小事儿,作者却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
找出文中有预示性的句子。
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中第六段,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请你和同学一起,找出文中另外几处这样写的地方,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A、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B、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把你的看法,或和同学交流的意见大胆写在下面)
C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这么郑重其事?
4、预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赶快提出来吧!
三、总结梳理: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最后老师也送给大家及在座的老师一份礼物——一幅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亲吻爹娘
(1)从城里回来的第二天早晨,刚睁开眼睛,爹就对娘说:“小三子亲了俺。
”
(2)娘狐疑地问:“你又梦见小三子啦?老头子,又说瞎话了吧?”
(3)小三子是爹娘最疼爱的小儿子。
小时候,小三子经常钻到爹娘怀里,搂着爹娘的脖子,小鸡啄米似的在爹娘脸上啄。
爹娘下田回来,被小三子啄几口,心里甜丝丝的,浑身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
小三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亲过爹娘,话也少了很多,和爹娘有了大大的隔阂。
但是,爹娘都没有忘记小三子的小嘴啄在脸上那种麻酥酥的感觉。
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到底做过多少次,她自己都记不清。
爹梦见这样的场面比娘少得多,所以每梦见一次,都稀罕得不得了。
有时候,娘都梦见小三子好几次了,爹还一次没梦见呢,爹就编瞎话给娘听。
娘每一次听了都直撇嘴。
(4)可这一回的情形却与以往不同。
爹没好气地说:“谁做梦了?谁说瞎话了?俺是说前天进城,小三子亲俺了!”
(5)娘惊异地瞪大了眼睛,嚷道:“真的?你昨天回来的时候,咋不早说?快,快给俺说说,小三子咋就亲了你?”
(6)爹看了娘一眼,“唉,俺们那小三子啊……”
(7)原来,小三子大学毕业以后,没能马上找到接收单位。
直到秋风吹黄了黄泥湾所有的山头,都还没有小三子就业的消息。
小三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成了拧在爹娘心头的沉甸甸的疙瘩。
爹卖了一千斤稻谷,背着包袱,揣着钱,进城去看小三子,陪小三子住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小三子送爹回去。
临出门的时候,小三子突然抱住爹的脑袋,在爹的腮帮上亲了一口。
爹愣了,小三子也愣了。
小三子松开爹的脑袋,愣愣地看爹。
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像家乡门前潺潺的小溪。
小三子流着泪,缓缓捧起爹的脸,在左脸上亲了亲,又在右脸上亲了亲。
最后,小三子紧紧抱着爹,放声大哭起来。
(8)爹咂咂嘴,回味着:“小三子的泪滴进了俺嘴里,咸津津的。
”
(9)娘的泪水像门前的小溪汛期来临,哗地流了出来。
娘哽咽着,喃喃地念叨:“小三子,俺可怜的小三子。
”
(10)不到半天时间,小三子亲他爹老脸的故事就传遍了整个村庄。
人们说着说着,笑歪了嘴巴,笑痛了肚皮。
自古以来,都是大人和不懂事的娃娃互相亲亲,何曾见过黄泥湾哪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亲吻爹娘的?这个小三子,肯定是在城里呆久了,电影看多了,没羞没臊的。
小三子的娘更好笑了,这事儿也值得她大喇叭似的到处宣扬吗?
⑾秋去冬来,小三子回家过年。
时光飞逝,过完春节,小三子又要离家了。
临走的时候,爹娘把他送到村口。
乡亲们簇拥着他的爹娘,一起为他送行。
人们都想瞧瞧小三子亲吻爹娘的西洋景儿。
可是,小三子挥手再见了,放开脚步走了,也没有亲亲爹娘。
突然,人群里响起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三子兄弟,不亲亲你爹你娘再走?”
⑿小三子停下了脚步,慢慢转过身来。
⒀爹郑重地说:“是呢,你娘等了这么多天呢。
”
⒁小三子脸红了,笑了一下,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
他弯下魁梧的身躯,半跪着,紧紧抱住衰老伛偻的娘,在娘那被艰难岁月侵蚀得如树皮般粗糙的脸颊上叭地亲了一下。
围观的乡亲原先预备开怀大笑,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
几位大婶还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1、第(3)段写“自从小三子离开家乡,娘总做小三子亲她的梦”。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小三子的娘为何总做这样的梦。
2、第(7)段写小三子突然亲了爹的腮帮后,“愣愣地看爹。
看着看着,小三子的眼泪流出来了,越流越欢”。
请展开联想与想像,写出小三子此时心里的话。
3、现在的中学生常常因为处理不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困惑。
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吻爹娘》一文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