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散步》学案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知识目标:依偎妩媚粗犷小心翼翼潇洒涟漪二、能力目标:1.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
三、情感目标:在阅读中体会《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亲情和温暖。
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思路结构:《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三)、写作特点: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含义深刻。
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意在言外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细节动人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散步》学案
实验中学魏芳
快乐学习、学习快乐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莫怀戚:
体裁: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信服各得其所嫩芽(nân) 霎(shà)时拆(chāi)散熬(áo)过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委屈各得其所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读懂课文:
1、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自然,没有字词障碍。
2、读文思考:
(1)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
(2)散步期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读透课文:
一、小组对抗赛:
提示: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个人物或哪个情景?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谈一下你的体会。
二、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小组内解决疑问。
当堂检测:
1、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要是你,会把这事写入文章吗?
2、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语句,写在贺卡上送给你的亲人。
思维提升:
读一读:
与课后练习三林文煌的《三代》作比较阅读,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理由。
《漫步》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文章的阅读写作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预习字词解释:1、识记字音字形水泡.()水波粼粼.()各得其.所()一霎.()戚.()熬.()分歧.()2、掌握解释水泊粼粼:各得其所:信服:二、作者简介1、莫怀戚,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代表作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
2、写作背景:(学生自行了解)三、初读感知1、题目的作用?给换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3、在漫步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分歧?4、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四、解读“”我们“”1、我们都是谁?什么关系?2、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分析人物性情特点。
3、找出对妻子态度的描写的句子并画出来,尝试补充她的话。
五、解读“田野”1、漫步的地方选择很重要,我们选择的田野是什么样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
2、“菜花,桑树,鱼塘”是春天典型的景物,体现了春天什么样的景象?六、解读“漫步”1、我们在田野上漫步,怎么漫步的呢?画出句子。
2、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七、仿写运用圆形句式仿写一段生活中的片段,分享。
散步[作者链接]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解读文本]1.整体感知[思想内容]本文写了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的情景,母亲、儿子、“我”和妻子在初春的时候去散步,可后来发生了分歧: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
“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使分歧得以解决。
这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全文贮满诗意。
作者把家庭成员之间的欢愉、深沉的真挚感情传递给了读者,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创造出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美。
它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结构层次]文章构思精巧,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第一层(第2自然段):专门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第3—5自然段):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第6—8自然段):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及解决的办法。
[问题探究](1)“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我”出于孝顺,为了母亲的身体着想;母亲从“本不愿”到“后来又答应”,则是出于对“我”的信服,不想逆了儿子的一片心意,表现了一家人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
(2)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
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状况,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3)“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
文章中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谐,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同煤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案(49--50)第23课《散步》(第1---2课时)主备:李新权审核:班级: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给划线的汉字注音。
分歧()信服()拆散()霎()时水波粼粼()嫩()芽熬()过2、解释下列词语分歧: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3、请给文中的四个人物加上恰当的形容词。
()的“我” ()的母亲()的妻子()的儿子4、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花,你最想把它送给文中的哪个人物?并请说说理由。
5、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的到底是谁说了算的?共2页第1页第二课时【合作探究美点寻踪】6、“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说成是背负着“整个世界”呢?7、“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8、找出文中结构整齐的句子细心品读。
9、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课堂练习】1、请同学根据学习体会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家”为主题写几句话。
例: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2、真行实感(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共2页第2页。
6《散步》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借“散步”这一小事所传达的孝敬父母的情感,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学习过程】一、学名言感知1.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培根2.人生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
——比尔·盖茨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论语》(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①霎.()时②chāi()散③委qū()④水波lín lín( ) ( ) ⑤各得qí()所2.整体感知)1.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1)既然母亲自己不愿去散步,让她留在家中,自己去散步似乎并不过分,“我”却还要劝母亲去散步,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2)第3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有什么作用?(3)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分歧”指的是什么?(4)“我”面对分歧要“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我”要的是哪“两全”呢?(5)面对分歧,“我”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处理事情的原则是什么?最后是怎样解决的?(6)“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2.写作手法探究。
(7)第二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8)这篇文章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二、展1.组内展示2.全班展示三、点1.学生点评2.教师点评四、练1.课文主旨:2.写作手法:【课后反思】6《散步》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散步》导学案及答案16095413756.《散步》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点】阅读课文,体会亲情,品味语言。
【学习难点】最后一段的理解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方法】品读感悟法讨论对话法合作探究法【自主预习案】1、走近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2、初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分歧()一sha( )间chāi( )散各得qi( )所委qū( ) 水波lin lin( )( ) 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嫩()芽(2)、理解词义各得其所:不知所措:委屈:(3)、根据原文填空A、母亲_________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B、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_____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C、我的母亲又___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D、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______着,有的浓,有的淡;E、小家伙突然_________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F、我的母亲___________高大,___________很瘦___________不算重;儿子___________很胖___________幼小___________也轻。
但我和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内探究课】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人,一心想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询问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黄金,钻石,权力,地位hellip;…众说纷纭。
《散步》学案2【导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两方面揣摩、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构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3.把握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继承和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导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导学难点】本文选材特点:通过“散步”这种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表现浓浓的亲情、人性美和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引】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嫩(nân)芽霎(shà)时桑(sāng)树水波粼粼(lín)强(qiáng)壮背(bēi)起了母亲散步(sàn)勉强(qiǎng)我背(bâi)上的散(sǎn)文(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①霎时:极短的时间②两全:顾全两个方面③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3.认真阅读(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一家三代四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我”,母亲、儿子、妻子(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
漫步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推断文章清爽淡雅的语言美.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法指导: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而后指引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抓住要点语句精读课文,深入考虑,频频咀嚼,意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升学生的思想能力,培育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读文生情,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解决生字词 .嫩芽()霎()时拆()散熬()过分歧()水波粼粼() ()依据解说写出相应词语(1)遇到不该当有的斥责或待遇,内心悲伤()(2)相信并敬佩()(3)每一个人或事物都获得适合的安置()2.检查阅读成效:A 漫步的人有哪些 ?B 漫步的季呢 ?C漫步的地点 ?D漫步中生了什么事情 ?E 果如何 ?F从文中的字里行,你看到了一个怎的家庭?二、研入境,合作1.在整个漫步程中,你最欣的表?原由是?2.在走大路、是走小道的上,究竟了算?3.充名人的:(自古以来我中民族就有尊老幼的良 .孟子⋯培根(展现)一个外国人这样欣中民族的良,作一此中国人就更持和,培育民族骄傲感情.4.文章最后“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是否是也太夸了呢?什么把背母、背儿子写得那么重其事?——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领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商讨一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研究课文,品尝语言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推断.1.同学们读课文,采纳圈点法划出自己以为精良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幸好哪里?如:“母亲本不肯出来的------便去拿外衣”(写出了母子二人的神态,母亲的年迈、服从,儿子的诚意、孝顺. “正由于这样”一句流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此刻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相同. ”(比况得多妙 ! 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想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这类妙思来自哪处呢 ?就是写甲与乙两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即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我的发现:四、拓展升,抱情1.若是你是文中的“我”,绝不迟疑地允从儿子走小道,那么母会怎么想?2.想一下,晚后,全家人在一起看,奶奶喜看,爸爸喜看事道,你喜看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怎么?什么?3.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假如理不妥,就会生家庭矛盾,通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自由)五、系生活,抒写情情是(如)⋯⋯要求:用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排比句.六、反思:经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七、课后作业:1.真行:为你的尊长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觉写成一篇500 字左右的短文。
第6课《散步》预学案姓名班级【预习目标】1.解决文中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预习任务】一、阅读课文,解决问题:(要求:阅读课文,标注自然段落<共8段>,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
熬.过()咕.咕()分歧.()霎.时()水波粼.粼()2.造句:(用下列词语造句)①熬过:②分歧:③各得其所:3.自主阅读,概括。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用一句话概括)4.小组合作,探究①这个家庭中有哪几个人物,哪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从他们的选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二、再读课文,重点赏析(要求:再次精读课文,重点研读文章最后一句话)1.如何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本文是一篇散文,除了感人外,语言也很优美,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它美在何处?【资料链接】1.作者:莫怀戚,1951年出生。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等。
其作品曾获1994年中国作协庄重庆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 题目解读“散步”是文章的中心事件;“散步”是幸福的表现。
即使在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一点小小的分歧,“我”也能用勇于承担责任的胸怀,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产生了体现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的幸福情景。
第 6 课《散步》年级班姓名:预习目标:1、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会读写“分歧、一霎、水波粼粼”等词语,并会注音;会解释“各得其所、分歧”等词语。
3、圈划、朗读文中一些写景的语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预习任务:一、资料助读:作者与创作背景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
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
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
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二、大声读课文两遍,扫清障碍(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分歧.( ) 取决.( ) 一霎.( ) 水波粼粼.( ) 豌.豆( ) 拆散..()嫩.芽()熬.过()2、理解词语:(1)人有自己的心愿。
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2)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所,位置。
()(3)受到不应有的职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4)形容水的明净。
()(5)意见不一致。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1、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2、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样?(结合文中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语句说一说)预习质疑: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拓展阅读:1.比较阅读《散步》和《三代》,同样是三代,说说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散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未来,一只递给过去;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 ) 熬.(áo ) 咕.咕(g ū) 分岐.(qí) 霎.时(shà) 粼粼..(lín lín )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①指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东西;②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
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
着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在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交流点拨】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交流点拨】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交流点拨】“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
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
《散步》学案答案【篇一:《散步》导学案和强化巩固练习及答案】学习目标1、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操。
二、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纯朴纯真的亲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三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2、读准字音嫩芽() 霎()时拆()散熬()过分歧()水波粼粼()委屈()各得其所()3、感知内容a散步的季节?b散步的地点?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四【合作探究】1、听读课文,点评人物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
”的句式回答。
2、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传情的句子;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范例: 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赏析: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3、设想晚饭后,全家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爱看戏曲,爸爸妈妈爱看电视剧,你爱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里,你该怎么做?4、请用一句(段)话写写对亲情的感受。
示例:亲情是深夜里妈妈为我盖好滑落的棉被,亲情是午饭时妈妈给奶奶盛来喷香的饭菜,??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练习巩固1、本文选自______年___月_____日《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散步》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因为以小见大,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散步”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拟题:《责任》《孝顺》拟题理由:这两个题目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答案: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二是突出人到中年责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一:“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作用: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冬水,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烘托了一家四口散步的愉悦心情。
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交代了走小路原因,烘托了一家四口愉快的心情。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
画出这些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参考答案:对称句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这些句子体现了一个相亲相爱、和睦而又温馨的家庭;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十分重大。
五、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
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散步》:是表现家庭和美温馨的亲情的,感情基调是愉悦、深沉的。
《秋天的怀念》:是表现母子之爱的,感情基调低沉而徐缓。
《散步》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巧妙的构思,精巧的结构;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
3.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自学辅助资料一、作者介绍莫怀戚,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二、写作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是一篇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的散文。
本文有两个写作契机: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出语机灵:“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来背儿子走小路,还有游都江堰时背母亲的经历;第二个是与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谈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敬老爱幼大加赞赏。
有感于生命的感慨——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有感于成熟的生命(中青年人)的责任——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遂有此文。
有道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文章主旨本文选取“散步”这生活的一角来展现人际关系、抒写亲情。
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渐次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四、写作特色1.构思巧妙,结构精巧。
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亲爱的关系。
首先点明散步对象,写“我”说服母亲出来散步,并多角度地交代了原因;接着写散步时一前一后两个“母与子”的组合,当出现意见分歧后,“我”权衡再三,终以服从母亲意见为重;进而写祖母顺从孙儿意见走小路,但结句仍落实到对儿子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最后特写“我”背着母亲走她“走不过去的地方”,以及妻背子的动人情景。
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写了“我”对妻儿的兼爱,奶奶对孙子的疼爱,“我的妻子”对儿子的母爱,从而有主有次地展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关系。
散步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熬、霎、粼”等字词,理清情节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知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温馨。
3.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珍惜亲情,珍爱生命,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感。
基础学习:一、简介作者,检查字词1.介绍作者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嫩.芽( ) 霎.()时拆.()散熬.()过分歧.()粼粼.()各得其所:分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思考问题A.散步的人有哪些?B.散步的季节呢?C.散步的地点?D. 他们为什么要散步?散步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用最简单的话来概述:E.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初步感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1.在这样一个和睦温馨、幸福美满的家庭里,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结合课文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表现?大胆争辩,达成共识:“我”----妻子----儿子---- 母亲----归纳:其实一个幸福家庭的建立,2. 你认为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取决于谁?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并概括人物间的关系(祖孙三代人,老、中、幼三种不同的生命特征)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寻踪美点这是一篇美文,美在温馨而深厚的亲情,美在朴实而意韵无穷的语言。
你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吗?现在就来试试,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读一读,品一品。
所谓寻踪美点,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教师示例: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1.学生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
2.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
(1)写景的句子(2)对称的句式(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3)传情的句子(4)哲理性的语句。
6.散步(第一课时)
姓名:班级:科组长签字: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借“散步”这一小事所传达的孝敬父母的情感,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借“散步”这一小事所传达的孝敬父母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①霎.()时②chāi( )散③委qū( )
④水波lín lín( ) ( ) ⑤各得qí( )所
2、整体感知
记叙文六要素:()()()()()()
散步的时间
散步的地点
散步的人物
散步的原因
散步的经过
散步的结果
3、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陪老人散步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为老人走路很慢,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歇息。
既然母亲自己不愿去散步,让她留在家中,自己去散步似乎并不过分,“我”却还要劝母亲去散步,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第3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有什么作用?
(3)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分歧”指的是什么?
(4)“我”面对分歧要“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我”要的是哪“两全”呢?
6.散步(第二课时)
【研讨与联系】
1、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面对分歧,“我”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处理事情的原则是什么?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2)“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2、写作手法探究。
(1)第二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课堂小结】
1、课文主旨:
2、写作手法:
【课后巩固】
1、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霎.()时②chāi( )散③委qū( )
④水波lín lín( ) ( ) ⑤各得qí( )所
2、简述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