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线高能族事例产生特征的模拟与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5.59 KB
- 文档页数:7
宇宙射线的来源和特性宇宙射线是指在宇宙中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包括来自太阳的宇宙射线和来自宇宙深处的宇宙射线。
它们穿过空气和物体,会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效应,因而对人类健康和天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宇宙射线的来源、能谱、组成和演化等多个方面介绍它的基本特性。
一、宇宙射线的来源1.1 太阳宇宙射线太阳宇宙射线是太阳在发生活动(如日冕物质抛射、耀斑等)时所放出的带电粒子,它们在太阳系中传播并与行星、卫星等物体相互作用。
太阳宇宙射线的能量通常较低(约10 MeV以下),但粒子数目很大,是宇宙射线的主要组成部分。
1.2 宇宙射线的远源宇宙射线的远源包括星际物质、星系等。
它们在宇宙中受到强磁场和高温的影响,产生了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在加速后形成了高能宇宙射线。
远源宇宙射线的能量范围一般比太阳宇宙射线高(约10 MeV至1020 eV),主要包括质子、阿尔法粒子、电子、中子等多种带电粒子。
1.3 宇宙射线的近源宇宙射线的近源包括宇宙射线爆炸、超新星遗迹、中子星、活动星系核等。
这些天体在运动、爆发、碰撞等过程中会产生强磁场和加速机制,形成高能宇宙射线。
近源宇宙射线的能量范围比远源宇宙射线更高(超过1015 eV),是宇宙射线中最高能量的组成部分。
二、宇宙射线的能谱宇宙射线的能量范围非常广,能量从10 MeV到1020 eV不等,因此用一条曲线来描述其能量分布情况称为能谱。
能谱的形状反映了宇宙射线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能谱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太阳宇宙射线,能量范围在10 MeV以下,随着能量的增加,其数目逐渐减小;第二部分是由远源宇宙射线和近源宇宙射线组成的低能段,其能量范围从10 MeV到1015 eV,呈现出“软谱”特征,即能量随着粒子数目的增加而降低;第三部分是近源宇宙射线的高能段,其能量范围超过1015 eV,呈现出“硬谱”特征,即能量随着粒子数目的减少而增加。
三、宇宙射线的组成宇宙射线的组成非常复杂,包括质子、电子、阿尔法粒子、中子、重离子等多种带电粒子。
宇宙线μ子观测与μ子望远镜
聂思敏;孙向荣;张文勇;李学林;张吉龙;卢红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19)1
【摘要】贵州民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与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合作建成了贵州民族大学μ子望远镜实验室.文中展示了由中科院服务器在互联网上发布的贵州民族大学μ子望远镜宇宙线变化图,介绍了2号站17个通道输出的数据与μ子入射方向的关系.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聂思敏;孙向荣;张文勇;李学林;张吉龙;卢红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机电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民族大学工程实训中心,贵州贵阳550025;贵州民族大学机电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民族大学工程实训中心,贵州贵阳550025;贵州民族大学工程实训中心,贵州贵阳550025;贵州民族大学工程实训中心,贵州贵阳550025;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与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与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816.3;TP393.4
【相关文献】
1.宇宙线μ子角分布探测装置构建 [J], 王晓添;楼建玲;过惠平;赵括;吕汶辉;侯毅杰
2.大系统的分散能控子空间与分散不能观测子空间 [J], 钟红恩;周凤岐;周军
3.宇宙线μ子寿命测量的简化方法 [J], 田怡;胡陆国;孙保华
D图像中宇宙线μ子甄选技术 [J], 冯海霞; 陈建军; 邓建榕; 赵永恒
5.宇宙线缪子散射成像模拟与算法研究 [J], 智宇; 于伟翔; 李笑梅; 周静; 陈雷; 李沛玉; 赵明锐; 刘雯迪; 贾世海; 张昀昱; 胡守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四宇宙线缪子飞行时间测量一、实验原理宇宙线缪子在穿过闪烁体时将沉积能量,从而产生信号。
缪子穿过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闪烁体产生的信号将会产生时间差,对这个时间差进行测量,再将两个闪烁体紧贴在一起,再次测量信号的时间差,将二者相减,就可以得到缪子飞过这段距离所用的飞行时间,进而得到缪子的速度。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按图示中的A图搭建设备,两块闪烁体上下分开一米左右,测量A情况时间分布。
2. 按图示中的B图搭建设备,两块闪烁体紧贴在一起,测量B情况时间分布,估计两组探测器的固有时间差和时间分辨。
3. 测量闪烁体的三维尺寸,及A图中两块闪烁体的间距。
三、实验结果与思考1、当两个闪烁体紧贴在一起时:具体时间间隔记录如下:统计结果如下:统计直方图如下:2、当两个闪烁体相距1.11m时:具体时间间隔记录如下:统计结果如下:统计直方图如下:3、根据计算缪子射线的角度与其产生信号的时间差的关系大致为:t=(h/cosθ+h*tanθ)/v可得:cosθ=2*A*t/(A2*t2+1)(A=v/h)缪子的角分布为:I=I0*cos2θ故计数在不同时间差上的分布应该为:N=N0*(2*A*(t0-t)/(A2*(t-t0)2+1))2+N’用MATLAB中的cftool工具对两组数据进行拟合,可得:(1)当两个闪烁体紧贴在一起时:A=0.2087N0=5.083N’=1.551t0=1.152(2)当两个闪烁体相距1.11m时:A=1.986N0=3.832N’=2.41t0=1.229对于两组数据,θ=0,也就是计数最大点所对应的时间差分别为:t1=-1/0.2087+1.152=-3.640nst2=-1/1.986+1.229=0.725ns故缪子的飞行时间为:dt=t2-t1=0.725+3.640=4.365ns飞行速度为:dh/dt=1.11/(4.365*10-9)=2.54*108m/s可见缪子的飞行速度较为接近光速。
天文科普之揭秘宇宙线,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版权所有:中国科普博览/gb/special/20110830_yzx/jmyzx.ht ml#list1宇宙线是一种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是联系宇观、微观世界和日地环境变化的天然的宝贵科学资源。
自191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Hess)乘坐热气球发现宇宙线以来,宇宙线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我国创建的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已成为世界一流宇宙线观测窗口。
时值第32次国际宇宙线学术大会之际,一场纪念宇宙线发现者HESS举办的公众报告,为国内的科学爱好者讲述宇宙线和高山观测,解开宇宙线的神秘面纱。
所谓宇宙射线,指的是来自于宇宙深处的高能粒子流,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太阳活动及地球的空间环境等科学信息,是一种宝贵的科学资源。
1912年,德国科学家韦克多·汉斯带着电离室在乘气球升空测定空气电离度的实验中,发现电离室内的电流随海拔升高而变大,从而认定这是来自地球以外的一种穿透性极强的射线所产生的,于是有人为之取名为“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的发现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VictorFranzHess,1883-1964)(右图)是一位气球飞行的业余爱好者。
他设计了一套装置,将密闭的电离室吊在气球下。
他乘坐气球,将高压电离室带到高空,静电计的指示经过温度补偿直接进行记录。
他一共制作了十只侦察气球,每只都装载有2~3台能同时工作的电离室。
1911年,第一只气球升至1070米高,辐射与海平面差不多。
1912年,他乘坐的气球升空达5350米。
他发现离开地面700米时,电离度有些下降(地面放射性造成的背景减少所致),800米以上似乎略有增加,而后随着气球的上升,电离持续增加。
在1400米~2500米之间显然超过海平面的值。
在海拔5000米的高空,辐射强度竟为地面的9倍。
由于白天和夜间测量结果相同,因此赫斯断定这种射线不是来源于太阳的照射,而是宇宙空间。
赫斯认为应该提出一种新的假说:“这种迄今为止尚不为人知的东西主要在高空发现……它可能是来自太空的穿透辐射。
宇宙中的宇宙射线与太阳风暴宇宙射线和太阳风暴是宇宙中两种常见的现象,它们对地球和太空探索产生着重要影响。
宇宙射线是一种高能粒子,主要由太阳和其他恒星的核反应以及超新星爆炸等宇宙事件产生。
而太阳风暴则是太阳活动的一种表现,由于太阳表面的磁场活动引起。
本文将详细探讨宇宙射线和太阳风暴的特点、影响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是一种高能粒子,包括质子、电子、中子等。
它们在宇宙中以极高的速度运动,并具有极高的能量。
宇宙射线主要来源于太阳和其他恒星的核反应,以及超新星爆炸等宇宙事件。
这些高能粒子穿越宇宙空间,经过星际介质的干扰和散射,最终到达地球。
宇宙射线的能量范围很广,从低能量的数百万电子伏特到高能量的数百亿电子伏特不等。
宇宙射线对地球和太空探索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宇宙射线是一种强大的辐射源,对人类和物质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它们可以穿透大气层,对地面上的生物和电子设备造成损害。
因此,在太空探索中,必须考虑到宇宙射线对宇航员和航天器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其次,宇宙射线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
通过观测和分析宇宙射线,科学家可以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布等问题。
宇宙射线的研究对于揭示宇宙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太阳风暴。
太阳风暴是太阳活动的一种表现,由于太阳表面的磁场活动引起。
太阳的磁场是由磁力线和带电粒子组成的,当磁力线重新连接或磁场能量释放时,就会引发太阳风暴。
太阳风暴主要包括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风等现象。
太阳耀斑是太阳表面的一种强烈的光辐射现象,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表面的物质喷射,形成一个巨大的物质环绕太阳。
太阳风是太阳表面的带电粒子流,以极高的速度向宇宙空间扩散。
太阳风暴对地球和太空探索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太阳风暴会对地球磁场和电离层产生影响。
当太阳风暴到达地球附近时,会引发地球磁场的扰动,产生地磁暴。
高能粒子的探测与分析高能粒子,是指速度非常快、能量非常高的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
这些粒子在宇宙射线、核反应和高能实验中被产生,是天文学、物理学和核工程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
高能粒子的探测和分析是研究这些领域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一、高能粒子的探测技术高能粒子的探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采用多种探测器和检测方法。
其中,常用的探测器有计数器、闪烁体、半导体探测器和核-磁共振探测器等。
这些探测器可用来测量粒子的路径、速度、能量和种类等信息。
计数器是最简单的探测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气体中的电离和复合过程来测量粒子的电荷和能量。
闪烁体是利用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和光致发光效应来检测粒子的位置和能量。
半导体探测器则是使用半导体材料的半导电性质测量粒子的电荷和能量。
核-磁共振探测器则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粒子的自旋和磁矩进行测量,可以得到粒子的定量信息。
除了以上探测器,还有融合探测器和贝塔放射线探测器等。
这些探测器具有不同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选择和组合。
二、高能粒子的分类和分析高能粒子可以根据其能量级别和性质进行分类。
其中,常见的是宇宙线和强子碰撞产生的高能粒子。
宇宙线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高能粒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重离子等多种粒子。
强子碰撞则是利用加速器将质子或重离子进行高能碰撞,产生高能宇宙射线类似的粒子流。
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能粒子,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其性质和行为。
常用的分析手段包括能谱分析、闪烁体时间测量、物理过程模拟、图像重建和数据统计分析等。
能谱分析是通过测量粒子能量和数量分布来研究其来源和能量分布规律。
闪烁体时间测量则是利用粒子在闪烁体中的光发射时间和空间位置信息来测量其速度和行径。
物理过程模拟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物理过程来推测未知物理量。
图像重建和数据统计分析则是通过对多个探测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重建,从而得到更完整的信息。
三、高能粒子的应用领域高能粒子的探测和分析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作用。
实验一利用闪烁体观察高能宇宙线粒子信号一、实验原理高能宇宙线粒子(主要为缪子)在通过闪烁体时,将会在闪烁体内沉积能量,这会使得闪烁体物质中的价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随后再跃迁回原来的能级,并且放出光子。
这些被放出的光子通过光导打到了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并按一定概率通过光电效应打出光电子。
光电子会飞向光电倍增管的第一打拿极并被收集,随后发射出更多的电子,这些电子又将被下一个打拿极收集,并在之后发射出更多的电子。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于是电子就在光电倍增管的打拿极系统中逐级传输并且不断倍增。
当倍增后的电子在最后一个打拿极和阳极间运动时,相应的输出回路上会生成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将被电子仪器(如示波器)记录和分析,从而得到探测结果。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认识实验设备,包括光电倍增管(PMT),闪烁体,光导,高压和示波器;2. 搭建高能宇宙线粒子探测装置,为PMT加高压;3. 学习示波器的使用,观察PMT脉冲波形;4. 学习PMT对高压的响应。
;5. 热噪声和余波(afterpulse)等的识别及特性观察实验结果与思考。
三、实验结果与思考1、波形观察与分析经过调节,在示波器上得到分别由两个闪烁体探测器所产生的如下两个波形:可见1通道波形的特征前沿时间为4.130ns,后延时间为23.72ns,宽度为10.17ns,基线幅度约为20mV;2通道波形的特征前沿时间为4.071ns,后延时间为24.16ns,宽度为8.865ns,基线幅度为-20mV。
2、最小信号脉冲幅度由于噪声的存在,在示波器上能看到的最小信号脉冲幅度大概为20mV,更小的信号将会被淹没在噪声中,无法被识别。
3、单光电子对应的信号幅度根据估算,单光电子对应的信号幅度大概为:R*Q/τ=R*e*M/τ=50*1.6*10-19*1*107/(7.2*10-9)=0.011V=11mV4、噪声信号判断当其中一个通道中有信号,另一个通道中无信号时,则该信号很可能不是由宇宙线粒子所产生的,可以认为其为噪声信号。
- 7 -高 新 技 术0 引言在地球表面可以探测到的宇宙射线就是μ子,μ子产生于离地面15 km 的高空,其速度接近光速。
工作人员一般使用多个探测器对μ子进行观测,对其寿命进行测量,并利用延迟符合的方法测量其衰变的时间分布,该方法成本较高。
为了在降低实验成本的同时,可以方便快捷地测量出宇宙线μ子的寿命,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和改进,发明出融合NaI(Tl)闪烁体探测器、时间甄别器、时间幅度转换器以及多道分析器的简单方法(1种利用大面积塑料闪烁探测器配上可编程的程序逻辑器件)去测量μ子的寿命。
该方法不仅成本较低,而且还能保证实验结果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测量的μ子寿命也是以闪烁体探测为基础而开展的,所用到的实验设备是宇宙线测量装置CRP3。
1 μ子的寿命及实验室探测原理1.1 μ子寿命μ子是1种在粒子碰撞中产生的亚原子粒子。
更恰当的说法是它的电荷等于电子的电荷,其质量是电子的200多倍。
因此,它通常被认为是1个重电子。
然而,与电子不同,μ子寿命很短,会很快衰变为其他粒子,通常是1个电子和一些中微子。
实验表明,它们的平均寿命(或者说半衰期)是2.2 μm 。
也就是说,如果研究人员从1 000个μ子开始,在2 μm 之后,预计会剩下大约500个 μ子。
再过2 μm ,将剩下250个μ子等。
μ介子是1个不稳定的基本粒子,即μ子会被分解为其他粒子。
在罗西(Rossi)进行关于μ子衰变的开创性实验时,已知的其他基本“粒子”是光子、电子及其反粒子(正电子)、质子、中子和中微子。
从那时起,已经发现了数10种粒子和反粒子,其中大多数是不稳定的粒子。
实际上,在所有被观测为孤立实体的粒子中,寿命比μ介子长的只有光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及其反粒子。
甚至中子在自由时也会遭受β衰变,其半衰期为15 min [1]。
1.2 μ子寿命的探测原理研究人员在该实验中使用的是实验室的宇宙线测量装置CRP3。
当宇宙线粒子在该装置的闪烁体中停止衰变时,CRP3的探测器会将信号传给该实验装置的读出电子学系统。
宇宙线的起源和能谱分布宇宙线是一种高能粒子,来自于宇宙空间的各种天体,如恒星、星系、星云等。
它们以极高的能量穿越宇宙,经过数十亿年的旅行,最终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分子发生碰撞,形成一系列的次级宇宙线。
了解宇宙线的起源和能谱分布对于研究宇宙的演化和物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宇宙线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推测宇宙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宇宙射线爆发,即来自于超新星爆炸或者其他高能天体事件的喷发;二是宇宙射线加速,即来自于强大的磁场和引力场加速粒子的过程。
无论是哪种来源,宇宙线都需要经历复杂的加速和传播过程,才能够到达地球。
宇宙线的能谱分布是指不同能量宇宙线的数量分布情况。
根据观测数据,宇宙线的能谱呈现出一个幂律分布的特征,即宇宙线的数量随能量的增加而递减,符合一个幂律函数的形式。
这意味着高能宇宙线的数量远远少于低能宇宙线的数量。
而根据宇宙线的能量范围,我们可以将宇宙线分为三个主要的能谱区域:低能区、中能区和高能区。
在低能区,宇宙线的能量范围通常在几十MeV到几GeV之间。
这些低能宇宙线主要来自于太阳风和太阳耀斑等太阳活动,以及来自于银河系内的恒星活动。
它们的能量相对较低,但数量较多,对地球大气层和生物体产生的影响较大。
中能区的宇宙线能量范围通常在几GeV到几TeV之间。
这些中能宇宙线主要来自于银河系内的高能天体事件,如超新星爆炸和伽马射线暴等。
这些天体事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将宇宙线加速到中等能量水平,并通过银河系的磁场传播到地球。
高能区的宇宙线能量范围通常在几TeV到几百PeV之间,甚至更高。
这些高能宇宙线的来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目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来源,如超新星遗迹、活动星系核、类星体和宇宙线风暴等。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解释高能宇宙线的起源。
除了能谱分布,宇宙线的组成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观测数据,宇宙线主要由质子和α粒子组成,约占总数的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