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农夫和蛇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6
农夫和蛇的故事原文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在田地里辛勤劳作,过着简朴的
生活。
有一天,他在田地里发现了一条受伤的蛇,蛇被太阳晒伤了,看起来非常虚弱。
农夫心生怜悯,便把蛇带回了家,并用草药和温
暖的毛毯给它包扎和治疗。
蛇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它非常感激农夫的救助,便对农夫说,“谢谢你救了我,如果你需要任何帮助,我都会尽力帮助你。
”。
农夫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于是他对蛇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只希望你能记住我的恩情。
”。
过了一段时间,农夫的庄稼开始收成,他非常高兴。
可是,就
在这个时候,农夫的儿子却意外受伤了,需要大量的金钱进行治疗。
农夫一时间束手无策,他四处借贷也无济于事。
就在农夫感到绝望的时候,蛇突然出现了,它带来了一大袋金子,对农夫说,“我记得你曾经救过我,现在我来帮助你。
”。
农夫非常感动,他接过了金子,用它支付了儿子的医疗费用。
儿子很快就康复了,而农夫也摆脱了债务的困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仁爱是值得珍惜的美德。
农夫对受伤的蛇施以援手,最终蛇也回报了农夫的恩情。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善良和宽容,因为我们所付出的善行,总会在某个时刻得到回报。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农夫和蛇之间的互助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互相帮助,因为只有在团结互助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这个故事给我们传达了一种善良和互助的精神,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学会善良待人,互相帮助,共创美好的生活。
农夫与蛇的故事原文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住在一个小村庄里。
他勤劳善良,深受村民们的尊敬和喜爱。
有一天,他在田地里干活时,发现了一条受伤的蛇。
蛇的身体被重物压住,无法动弹,农夫心怜悯,便将蛇救了出来,并用草药为它包扎伤口,细心照料。
蛇得到了农夫的帮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它对农夫说,“你救了我的命,我会永远记得你的恩情。
如果你有什么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你。
”农夫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淡淡地笑了笑,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农舍。
日子一天天过去,农夫过着平静而忙碌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一场旱灾袭击了整个村庄,农作物都被干旱所摧残,村民们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
农夫也无法幸免,他的庄稼也被烈日晒得黄了,他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蛇出现在了农夫的面前。
它对农夫说,“我知道你现在遇到了困难,我来帮助你。
”蛇带着农夫来到了一处水源充足的地方,告诉他如何利用水灌溉农田,最终帮助农夫挽救了庄稼。
农夫感激不尽,他深深地明白了蛇的恩情。
从那以后,农夫和蛇成了好朋友。
他们相互帮助,共同生活在了村庄里。
农夫明白了一个道理,善良的行为会得到善报,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动物。
他也明白了蛇的恩情,从此以后,他对待所有的生灵都更加仁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会得到回报。
农夫的善举换来了蛇的帮助,最终解决了自己的困难。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之间也可以有真挚的友谊,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农夫和蛇之间的友谊,善待身边的每一个生灵,用善良的行为去影响他人,去感染他人。
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许会得到别人的伸出援手。
所以,让我们用善良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用善良的行为去感染他人,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能够把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学会通过故事了解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让他们明白善良对待他人是一种美德。
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让他们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仅仅看表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通过故事学会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5. 案例分析:通过现实生活中类似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和对待事物。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是否理解了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道德观念。
3.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4.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农夫和蛇的主要内容农夫和蛇。
在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一个善良的农夫,他经常在田地里辛勤劳作,过着简朴的生活。
有一天,农夫在田地里发现了一条受伤的蛇,它被一根锐利的树枝刺伤了。
农夫心怀怜悯,立刻将蛇救了起来,并用细布条为它包扎伤口。
蛇在农夫的帮助下逐渐康复了,它非常感激农夫的救命之恩。
蛇对农夫说,“你救了我的命,我将永远感激你。
如果你有任何困难,不妨告诉我,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
”农夫并不在意蛇的承诺,他觉得只是一条蛇而已,不可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于是,他笑着说,“你只是一条蛇,我并不指望你能帮助我什么。
”。
过了一段时间,农夫的庄稼遭受了旱灾,他焦急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正当他束手无策之际,蛇忽然出现在他的田地里,它说,“我知道你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吧。
”蛇开始在农夫的田地里绕着转,它的身体渐渐变粗,变长,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管,将田地里的水源引到了农夫的庄稼上。
农夫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惊讶和感激,他明白了蛇的承诺并不是空话。
从此以后,蛇经常来到农夫的田地里,帮助他解决各种问题。
有时是引水灌溉,有时是驱赶害虫,有时是预警来袭的天灾。
农夫的庄稼因此得到了保护和丰收,他的生活也变得富足起来。
然而,一天,一位路人看到了农夫和蛇的合作,他感到十分惊讶。
他对农夫说,“你怎么会和一条蛇成为朋友呢?你不怕它会伤害你吗?”农夫笑着回答说,“是的,刚开始我也觉得蛇是危险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只要你对它好,它也会对你好。
这条蛇救过我的命,我也帮助过它,我们之间建立了信任和友谊。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宽容是值得提倡的美德。
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只要我们心怀善意,对待他人和生物都应该是平等友善的。
就像农夫和蛇之间建立的信任和友谊一样,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包容,就能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
农夫和蛇课文原文
《农夫和蛇》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风呼呼地吹着,像刀子一样刮在人的脸上。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白色。
有一个农夫,他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大大的帽子,准备去镇上办点事儿。
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嘴里不停地抱怨着:“这鬼天气,真冷啊!”
走着走着,农夫突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蛇。
这条蛇冻得硬邦邦的,一动不动,就像一根棍子。
农夫心里想:“哎呀,这蛇可真可怜,要是我不管它,它肯定会被冻死的。
”于是,农夫小心翼翼地把蛇捡起来,放进了自己的怀里,想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它。
农夫一边走,一边对怀里的蛇说:“蛇啊蛇,你可别咬我呀,我是在救你的命呢!”可是蛇呢,还是一动不动,好像根本听不到农夫的话。
过了一会儿,农夫感觉怀里有了动静。
他低头一看,哎呀,不好!蛇居然苏醒过来了。
可是这蛇可没有感激农夫,反而张开大嘴,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
农夫疼得大叫起来:“哎呀!你这没良心的东西,我救了你,你怎么还咬我?”蛇冷冷地说:“哼,谁让你多管闲事!我是蛇,天生就是要咬人的。
”农夫又气又急,他赶紧把蛇扔了出去,说:“我真是瞎了眼,居然救了你这个白眼狼!”
农夫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继续往镇上走去。
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我以后再也不干这种傻事了,不能对坏人太好,他们根本不会领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坏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我们可不能像农夫那样,分不清好坏,最后害了自己。
你们说,农夫是不是太傻了?难道他不知道蛇是很危险的动物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分辨是非善恶,不能随便帮助那些不值得帮助的人,不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哟!。
《农夫和蛇》课前预习:1、复习寓言的有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克雷洛夫。
2、通过查字典词典,积累“笑容满面、丝毫未变、乔装打扮”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运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写作寓言的新颖性。
4、在自主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知寓言的主要内容以及寓意。
相关课程标准: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对作品揭露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了解作者克雷洛夫,理解掌握成语“乔装打扮”。
2、通过关键语句的反复诵读理解体会这首诗的寓意,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3、通过比较探究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则《农夫和蛇》进行比较解读,提高阅读寓言的能力。
评价任务:1、通过完成《语文助学》的预习积累1-2和学习测评题1检查对作者克雷洛夫和字词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文诵读、品读关键语句检查目标2的达成情况。
3、通过小组合作、比较探究完成目标3。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伊索寓言》中的蛇是狠毒,忘恩负义、本性难改的,它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诗——《农夫和蛇》,看一看诗歌中的蛇又会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回顾思索,耐心揣摩,进入新课。
检查预习设计意图:检查反馈落实。
课上利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语文助学》的预习积累和学习测评1-2题。
采取同位互相批改,小组集中在前台展示的方式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老师总结,表扬完成好的同学,并把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强调。
补充介绍:了解克雷洛夫及其寓言诗1、作者简介克雷洛夫(1768~1844),俄国寓言作家。
生于莫斯科一个贫寒的军医家庭。
贫穷和劳碌的生活过早地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克雷洛夫10岁时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1782年克雷洛夫开始练习写作剧本,1806年转而写作寓言,一生共创作了200多篇诗体寓言。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
(2)理解两篇故事的寓意,分析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3)学会使用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2)学会对比分析,理解不同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懂得感恩。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
(2)理解故事寓意,分析道德教育意义。
(3)学会使用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不同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篇故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农夫和蛇》两则故事。
2. 课件:故事内容、角色形象、寓意分析等。
3. 辅助材料:相关成语和典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故事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两篇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寓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寓意,阐述道德教育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运用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词汇。
农夫和蛇(两则)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
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
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
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
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乖瞪,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2、《伊索寓言》简介: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
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
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
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
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
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3、伊索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
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莛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mǐn)】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窜】乱跑;乱逃。
【纠缠】有意寻事,制造麻烦。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自如】〖自然、自在〗这三个词都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意思,但使用上各有不同。
“自如”主要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的活动能随自己的意愿进行。
“自然”的词义比较丰富,与“自如”相近的意思是指人或其他事物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自在”主要侧重于形容人或动物的表现或感受,有自由、不受拘束,安闲舒适的意思。
【恳求】〖请求〗恳求:恳切地请求。
“恳求”和“请求”都是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要求,态度也都较郑重,但“恳求”更为诚恳、急切。
(四)学习《农夫和蛇》(一)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
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讨论以下问题:(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参考答案: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
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望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明确:没有误写。
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
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
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4)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方法概括:1、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3、问题研讨。
(六)布置作业:用本节课的方法来自学《农夫和蛇》(二)。
提示:初步解决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的第一题和第三题。
第二课时(一)自学反馈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
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二)讨论探究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
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蛇说的自然是歪理。
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
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
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
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
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三)辨析词语1、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
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
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
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
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
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2、词句品味、积累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参考答案:⑼汹“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
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
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
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
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
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四)概括寓言的写法: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五)作业: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比较·探究农夫和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