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5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天气、昼夜、季节、光照、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都是影响生物行为的重要因素。
生物能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反应。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植物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第二节神奇的激素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尖端等。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包括促进植物的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
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元的生成和葡萄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基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里,卵巢、分泌的雌雄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第三节神经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包括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且以神经系统的调节为主。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维持体温稳定的关键。
在安静状态下,内脏产热是主要的,而运动时则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散热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其中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而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导致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一、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叫(感应) 性,它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移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的是(向性)运动。
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称为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让植物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有向光性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较多。
植物的根在(重力)影响下,会(沿《向》)重力方向生长,称为植物的向地性。
茎会(背向)重力方向生长,称为负向地性(背地性)。
植物向水性的影响因素是(水)。
植物向热性的影响因素是(热)。
植物向化性的影响因素是(化肥)。
植物向触性的影响因素是(触摸)。
二、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生长素作用是(促进生长)。
三、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被运送到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各个器官。
四、人体中的激素有:生长激素(脑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胰岛素(胰腺)分泌、性激素(性器官<睾丸、卵巢)分泌<在右图中标出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的位置>、人的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出现(巨人症)。
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出现(侏儒症)。
成年后分泌过多会出现(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在幼儿时分泌过少,会得(呆小症),过多会出现(甲亢)。
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想一想:是糖元分解成血糖还是血糖合成糖元,是合成血糖还是分解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人血糖正常值90毫克/100毫升)。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降低)。
五、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或神经元),各种信息就是通过(神经元)获取并传递的。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突起可分(轴突)和(树突)。
八年级上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知识归纳整理班级:学号:姓名:第一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2、植物的感应性的表现形式有:(Ⅰ)植物的(向性运动)(Ⅱ)植物的(感性运动)3、植物向性运动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肥)性、向触性。
4、植物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5、植物体也能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植物的这种运动属于(感性运动)。
6、感性运动的例子:含羞草叶子因触碰而运动;捕蝇草、猪笼草等食虫植物遇机械触动会产生捕食运动等。
7、生长素的作用:(1)能促进植物的生长;(2)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3)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8、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
结果,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弯向光源生长)。
9、其它植物激素及作用:10、植物激素的作用包括(促进)和(抑制)两个方面。
第二节人体的激素调节1、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激素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正常光照射下,生长素分布均匀。
向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转向背光侧。
3、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疾病4、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叫(血糖)人的血糖含量约保持在—90毫克/100毫升左右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第三节神经调节1、(感光细胞)、(嗅觉细胞)、(味觉细胞)都属于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3、4、6、大脑的表面称为(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和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7、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复习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1 植物的感应性现象1.定义: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2.植物的感应性现象(1)向光性.(2)向地性.(3)向触性.(4)向水性.(5)向肥性.(6)向热性.3.分类(1)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植物向性运动的方向随刺激方向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如向日葵花盘会随太阳而转动.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都属于向性运动的表现.(2)感性运动.是植物感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但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如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会合拢等.说明:应激性是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植物的感应性其实就是植物的一种应激性.知识点2 植物激素1.概念: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植物体内的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3.植物的感应性是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植物向光性的实质: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向有光照的方向生长.3.2人体的激素调节知识点1 内分泌腺和激素1.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八大系统之一.它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物质能量的转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组成.2.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能分泌激素,所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中,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3.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知识点2 胰岛素与血糖含量1.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含量约为90 mg/100 mL.2.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胰岛素.血糖含量的升降,决定着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又影响着血糖含量的下降或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内.3.胰岛素的功能:促进血糖的转化,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1)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医治糖尿病可以定时注射胰岛素.是否患糖尿病可以检查血糖浓度是否为90 mg/100 mL 或检查尿液里是否含有葡萄糖.(2)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多吃糖类物质,补充糖分,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3.3神经调节知识点1 对刺激的反应1.人们在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后,会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个过程并不是由某个器官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器官或组织共同参与来完成.这是一个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2.在不同条件下,同一个人对同一种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当受干扰时速度会变慢;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也不同.知识点2 信息的接收和传导1.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是动物细胞中的一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植物体中没有神经细胞.2.神经元的结构①细胞体②细胞核③树突④轴突⑤髓鞘⑥轴突分枝⑦末梢3.信息的传递神经元上的树突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神经元传导信息的过程:树突→细胞体→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知识点3 信息的处理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分的功能知识点4 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1.应答性反应应答性反应即为对刺激所作的反应.2.反射(1)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①反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②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③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知识点5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1)概念:在相应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2)特点:①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②非条件反射具有先天性和持久性,它与生俱来,不需要训练,也不会因为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退.2.条件反射(1)概念: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2)特点:①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训练,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形成,是大脑皮层的功能;②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③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地强化,否则会减弱或消退.3.4动物的行为知识点1 动物的行为概述1.概念: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和状态,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2.动物的行为的分类:按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将其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知识点2 先天性行为1.动物与生俱来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2.特点(1)与生俱来的,有固定模式的行为.(2)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的行为.(3)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4)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3.社会行为喜欢群体生活的动物,如猴、狒狒、象、鹿等,它们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不是由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不同的职能,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不同的等级.知识点3 后天学习行为1.概念: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2.特点(1)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3)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4)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3.5体温的控制知识点1 恒定的体温1.体温(1)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尤其是人类在不同环境中,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2)测量体温的部位可以是直肠、口腔、腋窝,其中直肠内的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3)正常人的体温不是—个固定值,而是—个温度范围.2.体温恒定的意义(1)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死亡.(2)恒定的体温能让动物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知识点2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和散热的过程,受神经和激素两方面的调节.1.产热(1)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2)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2.散热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散热的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1)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大部分热量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去,小部分热量通过汗液蒸发散发出去,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温度差越大,散热量越多,温度差越小,散热量越少.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①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②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2)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此时汗液蒸发就成为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知识点3 体温受脑的控制1.体温的调节中枢: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的下丘脑.2.体温调节的大致过程:外界温度改变→刺激皮肤和血管中的温度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产生的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给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3.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采取的保温或降温措施也可以调节体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一、本章概述。
二、具体内容。
(一)生命活动的调节。
1. 植物的感应性。
- 植物具有向性运动,例如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
向光性是指植物的生长会朝着光源的方向,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会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较快,从而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向地性则是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特性。
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而茎对生长素不太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弱,所以茎背地生长。
向水性是植物的根向水分较多的地方生长的特性,这有助于植物获取足够的水分以维持生命活动。
- 除了向性运动,植物还有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
这是由于含羞草的叶枕细胞对刺激非常敏感,受到触碰时,叶枕细胞中的水分会迅速流失,导致细胞膨压下降,从而使叶片合拢。
这种感性运动可以帮助植物应对外界的一些突发刺激,保护自身。
2. 人体的激素调节。
- 人体有多种内分泌腺,分泌不同的激素来调节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例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如果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如果成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表现为食量大增、身体消瘦、情绪易激动等症状。
- 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糖浓度过高,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这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必要时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肢端肥大症。
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三章复习资料在学习浙教版八上科学第三章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和概念。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巩固,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详细梳理。
一、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的感应性植物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这种特性称为感应性。
常见的植物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等。
例如,向日葵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花盘,这是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根总是朝着地下生长,这是向地性的表现;而植物的根会朝着水分充足的方向生长,则体现了向水性。
2、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是由胚芽尖端产生的,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时,生长素会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从而使得背光一侧的细胞生长较快,植物就会向光弯曲生长。
3、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行为的获得途径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蜘蛛织网等。
后天学习行为则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比如小狗算数、猴子骑车等。
4、激素调节人体内的激素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常见的激素有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
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则会导致巨人症。
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在幼年时期会患呆小症,在成年时期则会患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胰岛素由胰岛分泌,能调节血糖的浓度。
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
5、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复习提纲科学虽然不是学习的重要科目,但是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好科学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复习提纲,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复习提纲一一.空气1、空气的成分氮气 (占 78% )、氧气 (占 21% )、除此之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
2、空气的利用:3、首先确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科学家拉瓦锡,它选用的药品是氧化汞。
4、证明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变浑浊证明水存在的方法:通过无水硫酸铜现象变蓝色5、说出空气成分的三种用途:供给呼吸、急救病人、支持燃烧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大约能溶解 30ml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1标准大气压下、-183℃时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的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反应化学方程式反应的物质碳与氧气白光硫与氧气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磷与氧气大量白烟铁与氧气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从中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3、在做氧气与铁丝反应的实验时,试剂瓶底应放沙或水,目的是为了防止炸裂瓶底。
4、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按反应的剧烈程度氧化反应分为:燃烧、缓慢氧化。
5、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跟助燃物充分接触,所以灭火的措施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隔绝助燃物。
6、缓慢氧化会产生热量,若热量积聚,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会产生自燃现象。
7、工业制氧的方法:分离空气,本质上属于物理变化。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1、化合反应的特征:多个反应物质生成一个生成物 ;分解反应的特征:一个反应物生成多个生成物。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法药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化学原理装置的适用范围:液体与固体(不需要加热)实验步骤:连、查、装、固、倒、收。
(六字诀)收集方法:排水收集法 (原因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原因密度略大于空气 )。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浙教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归纳关键词: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生命活动、调节一、文章类型本文属于科学类文章,主要对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中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进行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以便读者学习和掌握该章节的核心内容。
二、梳理关键词1、神经系统2、激素调节3、生命活动4、自主神经系统5、外界刺激6、内分泌系统7、生长激素8、甲状腺激素9、性激素10、胰岛素三、知识点归纳1、神经系统: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激素调节: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3、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调节内脏活动。
4、外界刺激:对生命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
5、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调节生命活动。
6、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在睡眠时分泌。
7、甲状腺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8、性激素:促进性成熟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9、胰岛素:调节血糖,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四、文章结构1、引言:介绍本章的主题和内容。
2、神经系统:阐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分类。
3、激素调节:介绍内分泌系统,以及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胰岛素等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
4、生命活动调节的应用:结合实际情况,阐述生命活动调节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五、丰富文章内容在文章中可以加入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以生动形象地说明相关知识点。
例如,可以介绍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及其与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农业生产中如何利用生命活动调节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六、检查文章逻辑在完成文章撰写后,需要仔细检查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是否符合常规的写作规范。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二、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三、热量的概念和单位1、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2、热量单位:焦耳(J)。
四、热传递和热平衡1、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2、热平衡: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在温度上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五、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1、比热容:描述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c表示。
2、比热容的单位:焦耳/克·摄氏度(J/g·℃)。
3、应用: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等。
六、热机的基本原理1、热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内燃机、蒸汽机等。
2、基本原理: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运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七、能量的转换和利用1、能量转换: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能量利用:将能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包括电能、热能、机械能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梳理第三章生物与环境一、生命的世界1、生物的特征: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异养型生物(如动物)都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
2、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从微细到宏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不同生物的分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分类,如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海绵、珊瑚等)和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按照生活环境分类,如动物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等。
八年级上第三章复习提纲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征
向性运动:植物的某些器官发生移动,且移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
感性运动:由于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与刺激方向无关
2、植物的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3、生长素的特点:产生在胚芽尖端。
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植物生长,且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生长越快;高浓度时,可抑制植物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除草用)
4、向光性的实质:当光照射在植物尖
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一
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长
得快,结果茎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
即向光源一侧弯曲(生长素由胚芽尖端
产生)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5、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人体内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人体内分泌系统,它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
外分泌腺:有导管,如:唾液腺、汗腺
7、
地方性缺碘:甲状腺肿(大脖子病),治疗方法:食用加碘盐
8、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分泌,能降低血糖(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里)
9、血糖:糖类物质会在人体内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中。
一般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5毫摩/升)一天中人体内血糖含量基本不变(由于受到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系统调节相互配合作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血糖平衡对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0、
11、糖尿病:尿液中有葡萄糖。
三、神经调节
15、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各种信息就是通过神经元获取并传递的
17、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
18、大脑特别发达,分左右两部分。
是人体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因此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营养和休息,以免大脑疲劳(大脑耗氧量高,缺氧1分钟就会导致脑死亡)
19、大脑皮层: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一的沟或裂,沟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和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
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控制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对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具有抽象、慨括、推理、计算、想象等思维能力。
20、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如步行、奔跑等),保持身体平衡
21、脑干:在大脑下面,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如:呼吸。
心跳、咳嗽等。
它无需任何意识的干预就能保持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
22、脊髓:脑干的延续,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由许多神经元组成,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
(1)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2)大脑对脊髓活动的控制:脊髓中有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是,脊髓里的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3)把有关信息传递给大脑,是脑与躯干和内脏之间的重要信息传递通道。
23、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4、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那样的神经结构。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不同反射反射弧也不同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5、缩手反射是对刺激的一种自动应答,它发生在刺激尚未被大脑接收并作出解释之前,缩短了做出反应的时间。
是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的反应。
因此,先缩手,再有痛觉。
手碰到高温物体后,首先通过痛觉/热觉感受高温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手便会立即缩回。
同时,神经冲动也会沿脊髓上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热觉。
缩手反射可以控制住不缩手,原因:脊髓里的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26、膝跳反射可以用来检查一个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27、排尿反射:人的膀胱(感受器)感觉到尿意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由脊髓传入到大脑,大脑开始处理信息,是不是有地方可以排尿,如果有,就通过传出神经,通知脊髓,再沿着传出神经传到膀胱,完成排尿活动。
不然就告诉膀胱再坚持。
膀胱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1)婴儿大脑发育还不完善,随时排尿。
(2)若成年人遭受意外事故,使脊髓从胸部处折断时,
脊髓下部的排便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就会
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28、在反射活动中:①、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可以独立完成许多低级的反射活动。
如:缩手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膝跳反射等;②、脊髓的有些反射功能是在大脑的控制下进行的,如缩手反射手可以被控制住不缩回来;③脊髓上部受损:能完成反射,但无感觉;
29、非条件反射: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完整,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30、条件反射: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由大脑皮层控制,通过学习的来的,需要不断强化,否则会减弱甚至消失,如:马戏团动物表演,小狗数数等。
条件反射能使人和动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注:反射建立在神经系统的基础上,故没有神经系统的植物及部分低等动物没有反射。
四、动物的行为
31、动物的行为:通过一些列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和激素分泌活动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32、先天性行为:与生俱来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不需要后天学习,也称为本能。
所有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
如:婴儿吮奶、繁殖行为、索食行为、攻击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33、后天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主要与大脑皮层有关。
如:人的学习行为、大猩猩的模仿学习行为、马戏团的动物表演。
34、人的学习行为:复杂,还能对抽象事物、语言、文字等代替具体刺激,做出反应。
如看见美食的文字介绍会流口水,听相声会笑等,这都是因为仍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
注:只有人类才能对抽象事物做出反应,动物不能
五、体温的控制
35、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
变温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无脊椎动物等
36、恒定的体温:正常人体内体温:37℃。
当外界温度变化时,人的体温不随之发生变化而保持相对恒定。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37、体温测量方法:直肠(最接近体内温度)、口腔、腋窝
38、正常人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可随着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下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一般早上体温要低,晚上要高
39、恒温动物体温恒定的原因: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
40、安静时,主要产热是内脏;运动时,主要产热是骨骼肌
41、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去,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
42、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43、低温: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高温: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44、常温下,皮肤汗液分泌少,主要通过皮肤直散热
当外界温度≥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45、中暑现象: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响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导致中暑。
症状:体温升高,头痛。
头晕。
心慌、恶心、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会危及生命。
46、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47、低温时,人体战栗(发抖)是增加产热。
48、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同时,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暖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服等,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