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语文异构异模复习考案习题:专题9 古代诗歌阅读 9-2(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6
练好地方卷提高真能力借用地方真题试能力,从各省真题中找感觉1.[2016·天津市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2)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2.[2016·北京市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2.9.2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1.[2018·大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首先明确这两个字描写的对象,“生”指阵阵凉意生发,“满”指清风鸣泉充满耳际。
然后再分析其营造的意境。
答案“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
“满”即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杏花(节选)①韩愈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曲江②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注】①此诗约于元和元年(806),韩愈在江陵贬居之时所作。
②曲江:长安胜地。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出了杏花所处之地,次句“能白红”写出了杏花红白相间、鲜艳明媚的色彩。
B.诗人明知满园杏花的曲江因路途遥远而难以到达,但仍表示要不避风雨前去观赏。
C.本诗以“浮花浪蕊”衬杏花,《琵琶行》中以“山歌村笛”衬琵琶曲,二者都是以宾衬主的手法。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遥想来年杏花应该盛开,叮嘱寺中的人一定不要忘记相告。
7.古寺中的两株杏花是本诗的核心意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两句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怨恨和非议早有预料。
(2)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写诗人登快阁亭所览的阔大幽远的景色,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语文课上,徐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借代手法,然后他从高中教材的唐宋诗词中举例来解释,他举道:“,”。
(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20分)材料一: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又罗而致之幕下。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山东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古代诗歌阅读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法`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杨徽之与郑起二人均负诗名,同为五代后周的宰相范质所赏识,擢任台省之职。
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二人被贬为外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食后两日为清明,首联第一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
B.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寂寂山城"相呼应,较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C.颈联即景抒情。
"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侯特点;"酒薄",暗示诗人心有愁绪,饮而无味,不能成欢。
D.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
诗人本有一腔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仍不失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16.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易断魂"的原因。
(6分)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①不妨员外②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③。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④。
【注】①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
②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
③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
④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压酒囊即代指官俸。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名校九月试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01(2025届广东衡水金卷高三年级摸底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宿斜溪闻杜鹃韩元吉船窗初日弄晖晖,起坐胡床自揽衣。
无数青山随岸改,几声幽鸟唤人归。
鸥盟好在重游戏,蝶梦惊回果是非。
便拟走书闻稚子,归来同买钓鱼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虽为“夜宿斜溪闻杜鹃”,但诗歌是从次日清晨写起,与题意若断若续。
B.诗人看见朝阳洒下清辉,于是起身坐于胡床。
“弄”字化静为动,活泼有趣。
C.青山随行舟改变面貌,鸟儿送来婉转的啼鸣。
这里的“幽鸟”不一定是杜鹃。
D.眼前的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感触,他准备写信约幼子归来垂钓,共享美好景色。
16.本诗颈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历史课上,吕老师引用《过秦论》中的“,”两句,来形容秦末广大百姓踊跃加入起义军的浩大场景。
(2)谈到中国古代桥梁时,陈老师引来用《阿房宫赋》中的“,”两句,表达古代桥梁建筑之美,感叹古人比喻之精妙。
(3)古代文人,常常以乐景衬哀情,来加重哀伤的程度,如“,”。
02(2025届江西部分高中盟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节选)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①转秦地雷。
【注】①毂:车毂、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相比,“流雪山”除同样描写壮丽景色外,还多了宁静的氛围。
B.第二首诗的一、二句既写高峻壮美的西岳华山,又写宛如丝带的黄河、二者相互映衬。
C.第二首诗中的“触山动”是视觉,“秦地雷”是听觉,生动展现了所写对象的特征。
D.两首诗均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独特感受。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练编题(9)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征求:指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的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了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参考答案】1.CD [C项“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
D项“借景抒情”错,应是“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
]2.①同情弱小,悲天悯人。
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劝告亲戚,与人为善。
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
③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
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
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课时练9 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却东西门行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答案】1.B2.借景抒情、比喻、用典、比兴(起兴)。
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②比喻: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
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④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题组一修辞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赠燕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花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月夜刘万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三四两句作者另辟蹊径,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请结合修辞手法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敏感的虫子来感受春的信息。
“偏知”一方面写作者对季节的敏感,另一方面也写出虫子在月夜中萌动的快乐和春天的暖意。
与“新”字相呼应,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后的新鲜感与欢愉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修辞手法。
赏析诗句的独特之处,一般结合其运用的表达技巧,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个显著特点即可。
题组一炼字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
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
(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月,瘦瘠之至。
(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炼字综合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
开头两句要抓住“高卧”“仰看”的描写来体现悠闲自得的心情,炼字的题目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方面分析,此题是景物描写,应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分析,写出山峰的特征。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刮眼明”,指令人眼界明亮、开朗。
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新明媚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
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一句的诗眼是“锁”。
“锁”字含义丰富,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意味。
解析“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古代填词,有个基本写作方案,那就是上片描叙景色,下片状情。
以景带情,定好调子。
起句开门见山,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
春日迟迟,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
一个“弄”字,形象生动鲜明。
良辰美景,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多么美好啊!第三句开始转折。
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是阴霾的日子,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往事不堪回首。
“锁”字,除了描绘云雾压楼的阴霾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喻意。
题组二炼句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构思精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
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对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
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夜怀远客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表达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
(“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解析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作用在于借景抒情,理解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竟”和“空”来分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谩:徒然、空自。
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借景抒情、想象、虚写、对偶,词人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解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文揣想着笔,身未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
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
“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
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
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题组三语言风格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
“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