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角度:关乎报道成败的关键(见报)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新闻报道角度有哪些篇一:新闻写作角度与选择新闻写作角度与选择写作角度或称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人点。
同是一条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
角度不同,挖掘的深浅就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也不同,新闻价值也就不同。
一个优秀的记者,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表现新闻主题。
新闻的写作角度,又可以粗分为两类。
一是观察新闻材料、掂量新闻材料的角度,或者叫思辨角度。
这种思辨角度,有时在写作之前的采访过程便已经完成。
高明的记者,往往在采访的同时,便酝酿写作角度,做到边采访边思索?心中有数。
甚至一俟采访结束,文章结构已酝酿成熟,各段之间的起承转合已经想好,下笔立就。
也有的在采访之后,面对一本子材料,反复琢磨、分析,梳理、判断、选择。
二是表现的角度,多指技巧而言,也即如何选准切入点而言,往往比较具体。
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本章将两者结合起来谈。
一、全局高度找角度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我们通过采访,记了满满的一本子材料,脑袋里却乱成一团浆糊,不懂得从何下笔,苦思冥想,总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
换句话来说,就是不懂得通过哪个侧面去表达。
好些材料,孤立地看,静止地看,在一个部门、一个局部,可能是新鲜的,先进的,有意义的。
换句话说,可能是新闻。
但是,用发展的观点去看,拿到全局的这个天平上称一称,又可能不是新闻。
对发生在某个地区的一件事,你可能是?司空见惯未足奇?,认为不算新闻,该写的没有写,换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可能是?想断苏州刺史肠?,会上头版头条。
同样,你是?想断苏州刺史肠?,别人则可能是?司空见惯未足奇?,你把别人的旧闻当作新闻来写,自然没有命中率。
新闻写作笔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1、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整个新闻学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
真实性是从事实到新闻的必然要求,是新闻报道中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特定标志。
它表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没有它,新闻就丧失了存在的依据。
尽管新闻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但它对真实性的要求是恒定不变的。
因此,无论讲新闻理论,或者讲新闻实务,无论讲新闻采访、写作或是新闻编辑、评论,各门课程都离不开这个“安身立命”的铁则。
2、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由于真实性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它成为新闻报道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
具体到新闻写作,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前提和基础,后面讲的许多写作理念、知识和技巧,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可能写作技巧越高,离新闻越远。
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1、要确有其事许多假新闻追查到最后,常常是靠捕风捉影而得以生存,有些甚至就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所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源头抓起。
也就是说,动笔之前,首先要经过查实与确认,是否真正发生了你所要报道的这条新闻。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所谓基本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原因,即西方新闻学所强调的5个W加一个H。
这些都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因素,或者说弄清楚一个事实的起码条件、几个基本的环节。
在任何一个环节上若有半点虚假,都会招致读者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因此必须真实可靠,不能含糊其辞。
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4、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新闻报道为什么会失实呢?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试论新闻角度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
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看似描绘庐山在不同视域中所展现的千姿百态,实则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相同。
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事,说法和表述各异,效果各异。
清朝湘军统帅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把草拟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
这里的“战”和“败”两个字仅仅只是调换了个位置,看待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新闻报道作为文字交流的一种形式,其角度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
新闻角度的选择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一环。
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关系一篇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此,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传播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总是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其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浅谈到新闻角度,有人以上就会同报道的主题选择联系起来,甚至把这二者划上等号,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它方面,这是不全面的,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假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人乱扔烟头,引起一场火灾,由于广大群众的奋力扑救,保住了国家财产。
这件事,可以反映这样两个主题:一是防火,二是赞主人翁精神。
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看待问题的视角。
主题视角定下以后,就要以此为据来确定选材视角,如果以防火为主题,选材视角就要着眼乱扔烟头方面的事实;如果以赞主人翁精神为主题,就要侧重选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奋力灭火方面的事实。
主题和题材一旦确定,就要设计好报道结构,考虑如何安排题材和表现主题了。
可见,一堆新闻素材,摆在新闻传播者面前,从哪个方面写,写什么,采用什么表现手法,都涉及新闻角度问题。
另外,受众在阅读或收听新闻报道时,也有一个角度问题。
受众站的角度不同,对报道的看法和反映也会不同。
这就是经常出现的,同一篇报道,有时会引起不同意见甚至截然相反意见的缘故。
巧选新闻角度有好的新闻事件、好的新闻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何选择新闻角度的问题。
新闻角度选择得好,能使新闻增添色彩,选择得不好则会使新闻黯然失色。
新闻角度包括选题角度、采访角度、取材角度、表现角度等。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往往取决于新闻角度的选择,而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必须是深入采访,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只有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才能抓到“活鱼”,也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
那么,如何选择好新闻切入角度,从而抓住事实中最重要的要素,实现对新闻事实所具有的真正价值进行深入发掘,以达到更佳报道效果呢?结合多年采访经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选择新闻的切入角度。
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新闻报道必须研究党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紧扣宣传的节拍。
党和政府在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决策。
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也是人民群众目光的聚集点,是产生新闻的地方。
从一项中心工作或一项重大任务一展开,报纸就要着力进行宣传,宣传内容要有节奏、分阶段进行;该怎样去宣传,这都要我们认真分析,认真研究和琢磨。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党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百姓关注的焦点,那么,党和政府关于改善民生的政策,各级政府改善民生的具体做法就是读者关注的焦点,是百姓期盼的事情。
从这一角度切入写出的新闻就是能够吸引读者的新闻,就是有价值的新闻,其产生的宣传效果也就更强。
从“新”入手选择新闻切入角度万物“新”为先。
新闻报道切入角度的选择首先应考虑的就是一个“新”字,这是能否选择好新闻报道切入角度的关键所在。
这里所说的“新”,是指那些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最鲜活、最有新闻价值的角度。
笔者曾写过一篇《柴鸡走进冬枣园》的报道,报道内容是一枣农在冬枣园里养柴鸡的事。
如果单从养柴鸡这件事来说并无新意,但是笔者把养鸡和冬枣园联系起来,既通过种养殖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又通过鸡食害虫,实现生产绿色食品的目的。
浅析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作者:张申菊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5期【摘要】方便快捷的现代通信手段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各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的时间差,独家新闻的概念已经成为过去式。
新时期下,我们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应该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精”式的模式转变。
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是今天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要求。
新闻报道是否成功?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角度角度选择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在业界还在为“渠道至上”还是“内容至上”争论不休的时候,媒体人应该从新闻本身找突破——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角度制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角度决定影响力,新闻角度是一个关乎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
所谓新闻角度,是指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把这个道理诠释得很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描写的是在庐山面前,因看山的角度不同,大山所呈现出不同的风景。
同理,对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在同一时期会做出不同的报道,有的新颖出彩,有的则千篇一律。
受作者个体身份、性格、素养、情感、学识等因素的影响,判断和选择新闻角度的能力自然就不同。
一个新闻角度就是作者为受众提供的一个观察事物的“窗口”,从不同的窗口就会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
什么是最佳角度?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坚实基础。
构成事物的诸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
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叩响受众的心弦,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
这个角度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又能准确体现时代的需要,受众最想知道、作者最能讲透、行文引人入胜的角度,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最佳角度。
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寻找、选择到新鲜脱俗的角度,做到“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更好地表现报道主题呢?笔者认为,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三贴近原则,开阔思维,挖掘和选择那些能给人以新感觉、新启示,且脉络清楚、特色鲜明的新闻因素作为最佳报道角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全局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找角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细节决定新闻报道的成败所谓细节是指新闻报道中那些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有意义、最有特点、最细小的情节、动作或特征。
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是“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
不会捕捉细节,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
细节的重要作用1.新闻报道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特征,增强感染力细节描写往往能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灵。
《丹东日报》刊发的《抗癌司令——姚淑芝》写的是丹东有一位跟癌魔抗争了八年,先后动过六次手术,却仍积极乐观有滋有味儿生活着的老太太,是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故事。
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叩开她的家门时我不禁怔住了——呀,高高大大如同健美运动员一般的身材,大红短袖T血衫,乳白休闲裤,一头乌黑的秀发,一脸甜蜜的微笑——这哪是什么老太太呀,更不像饱受折磨的癌症患者了。
”这个细节就把姚淑芝“只要你精神不倒,它就拿你没招儿……”这种“坚强就是力量”的抗癌精髓传达了出来。
正如著名作家杜鹏程所说的那样:“一个好的细节,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那样结实有力,如果能恰当地选取几个细节,一个人物就出来了。
”2.新闻报道的细节,能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起来,具有“催化剂”的功能没有细节,就容易产生一般化和概念化。
一个精彩的细节往往胜过作者的许多议论和渲染的笔墨。
丹东电视台《记者观察》栏目报道过党员李茂丰的事迹。
节目报道了李茂丰三十年如一日,把一个落后村变成全地区屈指可数的富裕村的事迹。
在节目中有一个细节也给人以深刻印象。
陶李村富了,可唯独李茂丰不在这个行列。
与村民们红红火火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茂丰家收入最低,房子最破。
近几年,陶李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而位于李家沟山脚下的李茂丰的家却依然寒酸。
三间土房,年久失修,后墙不得不用几根木头支撑着才不至于倒塌。
屋内的陈设极其简陋,唯一值钱的是一台彩色电视机。
接着记者写道:“村民们心里清楚,李茂丰不是没有发家致富的条件。
第12卷第8期Vol.12 No.8169一、好的新闻角度决定新闻的成败新闻的角度是指新闻记者在确定报道一条新闻时的立足点、主视角,以及对该新闻主题呈现的初始端口。
新闻角度选取不同,受众所看到的新闻事实就不同,获得的信息也不同。
一个好的新闻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条新闻的成败[1]。
实际上,每条新闻都有一个最佳角度。
只要找到最佳的新闻角度,这条新闻报道可以立即从平面变得立体,从枯燥变得鲜活,从浅白变得深邃。
不同媒体报道同样的一个新闻事件,因为各自选取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会完全不同。
二、找到每条新闻的最佳角度在日常工作中,绝大多数新闻记者面对的采访内容几乎都是琐碎小事。
可以说,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角度,这些新闻介于可报可不报之间。
那么,如何让一条琐碎的新闻稿出新出彩?如何充分挖掘并呈现其价值?笔者依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每条新闻都应该和能够找到一个最佳角度。
本文分别从新闻事实、新闻观点、新闻时间空间、新闻接近性等方面,阐述如何找到最佳新闻角度。
(一)新闻事实的角度同一新闻事件可能隐藏着好几个新闻事实,其中最吸引人、最具价值点的新闻事实就是一个好的新闻事实角度。
比如,某媒体记者发现了一个新闻事实,基本情况是:某网站收容了一条流浪狗,为其取名旺财,好吃好喝地供养着它,还给它开微博直播。
不少网友为其捐款捐物,购买衣服,盖木屋别墅。
这个以流浪狗的名义开设的微博,迅速吸引了多家媒体记者的注意,纷纷对其进行采访报道。
但大都选择陈述上面的事实,进行看热闹式的报道,主题也多为赞扬人们的爱心和狗狗微博这种新颖的形式。
笔者在梳理记者的采访内容时发现,这一新闻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个新闻事实——该网站的普通员工实际上对这条流浪狗很有意见。
大致情况是:这条流浪狗被收留初期,很懂得感恩。
比如,员工下夜班时,狗狗会一直将其护送到车站。
但当它成为网红后,性情就变了,巴结领导,对清洁工等普通员工爱理不理。
于是,我们选择了这一隐藏的事实作为新闻角度,推出了《从流浪狗—明星狗—讨厌狗,做人不要学旺财》的报道。
新闻角度:关乎报道成败的关键
● 马建峰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业界还在为“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争论不止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从新闻本身找突破——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角度制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角度决定影响力,新闻角度是一个关乎报道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新闻事实确定的情况下,新闻角度的问题就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站在哪个角度说、从哪里开始说。
一个新闻角度就是作者为受众提供的一个观察事物的“窗口”,从不同的窗口就会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
“角度制胜”的现实要求
最佳的新闻角度能深刻体现报道对象的本质,及时到位地回答受众欲知而未知的问题,从而赋予报道强大的传播力。
选择最佳的新闻角度,是今天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要求。
1.通信手段的便捷性。
现代通信手段的便捷基本消灭了媒体对重大事件反应的时间差——“人无我有”式的独家新闻基本消失。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新华社的报道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开幕式第一张照片比外通社快2分17秒;第一张夺金照片比路透社快1分19秒,比法新社快1分32秒……但对新闻事实的反应,并不妨碍且更加要求我们注重新闻角度的选择——创造“人有我精”式的独家新闻。
2.受众需求的多样性。
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
为例。
随着灾难的连锁发生,灾难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核设施的状况等都成为受众的信息需求。
《人民日报》推出的一系列报道,至少在三个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第一层面是传播新闻信息,从3月12日到4月12日该报天天都有这方面的报道;第二层面是传播科学知识,该报先后刊发了《日本核泄漏近期不会影响我国》、《公众如何防护核辐射》等多篇文章;第三个层面是传播思想观念,包括各国对核设施进行全面检查、重新思考本国核电政策等报道,促使人们反思。
这些逐层深入、递进、叠加的报道,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影响受众,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媒体生存的选择性。
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多元传播格局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新闻的同质化竞争。
在同质化竞争中,有差异才有竞争力。
这就要求媒体从自己的媒体特点、报道领域、读者群等方面出发,选取恰当的新闻角度。
如,传统纸媒受出版周期的制约,网络媒体受网络和终端的影响,新兴的手机报等媒体又受篇幅的限制;纸媒中,党报权威、全面,都市报丰富、活泼,行业报有专业性,企业报有针对性等,这些媒体的不同特点都影响着新闻视角的选择。
4.新闻写作的个体性。
受作者个体身份、性格、素养、情感、学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个体看同一件事情就会有不同的角度。
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解放军报》1994年3月26日刊发的《一个军人遇到的冷嘲与敬重》,由于作者赵红军的军人身份,他便采取“自述”的角度报道了自己的经历,直率,真实,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角度制胜”的几种途径
选择好新闻角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新闻写作的切入、选材,甚至是体裁。
什么样的新闻角度才称得上最佳呢?通常认为,最佳新闻角度就是指最能反映事物本来面貌,体现事物本质,体现时代特点,突出新闻的个性化特征,并且内容生动、活泼的角度。
简言之,就是读者最想知道、作者最能讲透、行文引人入胜的角度。
如何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笔者认为,要从事实出发,坚持“三贴近”原则,开阔思维,挖掘和选择那些能给人以新感觉、新启示,且脉络清楚、特色鲜明、扣人心弦的新闻因素作为角度。
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来选择最佳新闻角度。
1.全位视角:最能展现全景的角度。
全位视角就是从全局高度、宏观视野去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件,突出报道的宏大性、全面性和权威性。
全位视角是承担重大事件的主要报道任务的媒体常用的报道角度,尤其在党报报道本行政区内的重大事件中常常采取这种视角。
例如,《人民日报》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大主题的报道,采用的都是这样的全位视角。
2.单位视角:最能体现特点的角度。
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突出主题,就一条具体的报道而言,能抓住、抓好事物的一个特点就是成功的。
所以,大多数的报道都是采用单位视角——即发现并提炼事件的一个特点展开报道,从而有效地突出特色。
第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特别奖获奖作品《北京有个李素丽》采用的就是典型的单位视角。
作者郭萍和吴晓东就抓住了一点——“热心服务”,可以说全文的17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能提炼出这个关键词。
试想,如果作者从
李素丽生活上如何、工作上如何、社会活动上如何等多个视角泛泛写来,也就不可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了。
3.求同视角:最能激起共鸣的角度。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则告诉我们,努力寻找报道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才最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
如《大河报》2011年6月9日的报道《昨日,全国十大火炉都被河南“霸占”——7地最高温超过42℃武陟县成为全国“高烤状元”》,就是充分利用了时间上求同视角。
4.求异视角:最能引人兴趣的角度。
我们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从人们常见的事件中发现新话题、引发新讨论、启迪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报道才是新闻,所以,“同中求异”是突出报道深度和力度的常用视角。
获1982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15斤牛肉干成了难题》,便是这样一条新闻。
我们常说的虚中求实、常中见奇、小中见大、旧瓶装新酒等都属于求异视角,这类报道也常获得成功。
5.解读视角:最能化难为易的角度。
在科学领域以及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许多深刻的理论、优秀的经验等,但理论经过多次提炼和总结而往往浓缩、紧凑、抽象,易于记忆却不好理解。
如果我们在此类报道中以解读的角度,还原生活,化难为易,就很能说明事实。
如获得第1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的《幽默精辟妙说“三个代表”》一文,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得十分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6.对比视角:最能说明问题的视角。
对比是识别事物优劣的有效
方法。
对比视角就是通过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的对比,或者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轴上的对比,来揭示主题的一种角度。
获第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的《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的《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等报道,都是采用对比视角的典范之作。
7.跟踪视角:最能常说常新的视角。
跟踪报道是基于之前报道的后续行为,由于人们对这些事物的既有关注,其后续动态就有了新闻意义,而能常写常新。
如《中国青年报》1998年8月8日刊发的一组8条简讯《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就是采用跟踪视角组织、每半个小时“实况播报”一次的新闻,最终获得第9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没有视角的新闻会陷入混沌,强扭视角的新闻会歪曲事实,只有依新闻规律和新闻事实选好新闻视角,才能使报道获得成功。
但选择新闻视角的常用途径,在具体的选择上不是孤立的、排他的,更多的情况是两种甚至多种视角综合运用,以取得新闻报道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煤业化工报社)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