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降脂治疗1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50
他汀类降脂药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风险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方法将2006年以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他汀干预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及危险因素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治疗,观察3年内两组患者再发脑卒中/TIA,死亡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再发脑卒中/TIA,冠脉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死亡率,脑出血发生率两组却无明显差异。
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预防脑卒中/TIA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tatins on second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Methods 60 case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March 2006 to January 2007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atins-treating group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treating containing rehabilitation care and risk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tatins-treating group received atorvastatin 20 mg qd except routine treating. The incidence ofischemic strok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death,other heart-cerebral vessel events were collected within 3 years.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coronary artery events in statins-treating group was lower significantly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no significantly de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ncidence of death and encephalorrhagia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Statins can reduce incidence of ischemic/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coronary artery events.【Key words】Ischemic stroke/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atins;Second prevention血脂异常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之一,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1]。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脑组织供血不足,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二级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包括了预防再发脑卒中、脑梗塞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针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也日益完善,本文将从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
一、药物治疗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抗血小板药物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块形成,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和发展,预防脑血管再次阻塞。
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再发的风险,推荐给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长期使用。
降脂药物也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脑卒中患者往往伴随着高血脂的情况,而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脑血管狭窄的重要原因。
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可以减轻血管负担,改善脑血管的供血情况,降低再发脑卒中的风险。
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起到预防脑卒中再发的作用。
二、手术干预对于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特别是由于颈部或颅内血管狭窄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手术干预可能是必要的。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颅内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颅内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这些手术通过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植入支架来改善脑组织的供血情况,减少脑缺血和再次发作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些手术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对于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可以显著降低再发脑卒中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心理支持缺血性脑卒中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阿托伐他汀钙片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王民河南鹤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鹤壁458030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疾病,是由血液成分改变和血管壁本身病变等多种因素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介入手术禁忌证或不必实施介入治疗患者,通过药物改善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尤为重要。
笔者分析阿托伐他汀钙片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2011.05 —2013.05 收治的105 例确诊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术前经头颅CT 、颈部血管超声和实验室等检查确诊,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排除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源性疾病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52 例,男33 例,女19 例;年龄46 ~ 76 岁,平均(59.4 ± 5.8)岁;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31 例,单侧颈动脉粥样斑块21 例。
实验组53例,男33 例,女20 例;年龄45 ~ 78 岁,平均(59.5 ±5.8)岁;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31 例,单侧颈动脉粥样斑块22 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所有患者立即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和脑神经保护等基础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次,1 次/d ;实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 次/d 。
2 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 个月后观察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
1.3 观察指标(1)血脂水平: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 个月末抽取晨起空腹上肢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6 个月末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
脑卒中后如何降糖降脂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是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水平包括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对于45岁以下的人群,随着血胆固醇的升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随之增加。
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高于每升6.22毫摩,其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降血脂治疗与抗高血压治疗具有类似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同属于目前最为有效的脑卒中预防手段。
因此,在首次脑卒中发生后需积极监控血脂水平,并进行饮食控制和药物干预治疗,使患者的血脂水平稳定在理想的范围内。
治疗药物首选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普法他汀、辛伐他汀等,不但可以降低脑卒中再发的风险,对减少冠心病发生也有良好的作用。
如果脑卒中患者的血糖水平高于每升7.8毫摩,那么其脑卒中再发的风险就会升高。
应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利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
脑卒中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血脂,必要时应该采用药物治疗。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强化降脂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依据治疗药物分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两组治疗前Cr、hs-CRP、LDL-C、TC对比(P>0.05)。
治疗后观察组hs-CRP、LDL-C、TC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优良的强化降脂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标签: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缺血性脑卒中当前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缺血性脑卒中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其临床特点为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高,逐渐成为对人们健康产生危害的主要疾病之一,且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诱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且炎症反应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明显。
为此,临床认为防治本病的关键在于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逆转或缓解,同时对炎症反应予以有效控制[1]。
他汀类药物为临床常用药物,其作用在于抗氧化、调脂、抗炎、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或稳定等,在缺血性脑卒中一二级预防中作用突出[2]。
为详细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现将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且经脑MRI或CT检查证实,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4~22分。
依据治疗药物分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各30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76岁,平均(59.4±6.7)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58.8±6.1)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应用奥扎格雷钠、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奥拉西坦等神经营养药物,并结合患者合并症采用降血压与降血糖等相应疗法,积极处理并发症。
预防脑卒中从“降脂”开始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脑卒中与冠心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因此血脂异常与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卒中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关注,血脂异常的治疗成为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再发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流行病学调查1、胆固醇与脑卒中相关研究表明,胆固醇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相关和不相关交替出现,但研究结果越来越支持血胆固醇与脑卒中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即血胆固醇过高与过低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总的趋势是胆固醇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胆固醇降低可能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与脑卒中虽然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血清三酰甘油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仍具有争议。
近年研究结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具有直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虽然认识到这种可能性,但ATP3指南仍指出,三酰甘油水平升高是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而不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胆固醇与脑卒中关系的错综复杂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人体及动物研究的结果提示脑动脉比冠状动脉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抵抗胆固醇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患者发生脑卒中可能不是直接由脑动脉内皮损害所致,而很可能是直接由脑动脉近端支如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引起的栓塞;较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血压有关,其次与血脂有关,可能与血糖有关。
三、降脂治疗与预防脑卒中1、监测、预警A、参照美国卒中学会血脂异常治疗指南、中国专家共识认为:成年人应每5年查一次空腹脂蛋白全套(TC、TG、HDL-C、LDL-C)以便及时发现血脂异常。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HDL-C小于40mg/dl、男性一级亲属患冠心病时的年龄小于55岁,女性一级亲属患冠心病时的年龄小于65岁,男性大于45岁,女性大于65岁)或者LDL-C边界或高值,检查应更频繁。
建议每6-12个月检测血脂一次。
B、接受饮食与非调脂药物治疗应在3-6个月内复查血脂水平,如能达到要求即继续治疗,但仍每6个月-1年复查一次,如持续达到要求,每年复查一次。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有哪些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梗死。
它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大脑部分区域缺氧和缺血而引起的,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
下面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
一、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最早阶段,通常在发病后的几个小时内。
在这个时间窗口内,及时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和预后至关重要。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中,主要目标是尽快恢复大脑的血流灌注,保护残存的脑组织,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急诊抢救、溶栓治疗、血管重建治疗以及支持治疗和护理等。
1、急诊抢救在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抢救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有需要时辅助通气或进行气管插管。
维持循环稳定:监测和维持患者的心跳、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治疗并发症:积极处理并发症,如颅内高压、脑水肿、心律失常等。
2、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大脑的血液供应。
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和动脉内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给予患者,以溶解血栓,恢复大脑灌注。
动脉内溶栓治疗:将导管经过动脉插入体内,直接将溶栓药物送达到闭塞血管部位,更直接、迅速地溶解血栓。
3、血管重建治疗血管重建治疗旨在通过恢复血流通畅性来改善病情,主要有两种常见的血管重建治疗方法,血管成形术(如血管扩张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术(如血管扩张术):通过导丝和球囊等器械,使血管重新扩张通畅,恢复血流灌注。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部位置入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
4、支持治疗和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和预防低血钠、低血钾等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