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
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时病死率9%~9.6%,致死/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4.4%~15.4%,致死/残疾率33.4%~33.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包括早期诊治、早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和早期康复。
2015年4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总结了截至2014年7月以前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指南》发布以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国内外指南也随之进行了更新或编写。
2015年5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年10月美国心脏/卒中学会发布了《201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指南更新》;2018年3月,美国心脏/卒中学会发布了《2018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处理指南》。
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编写组,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进展,对《指南》进行更新,以期体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指导临床医师工作。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根据2014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结合国情和可操作性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表1)。
表1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推荐强度(分四级,I级最强级最弱)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II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8年6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
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
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可行性制定(表1)。
表1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推荐强度(分四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现行脑卒中诊断标准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起病的神经科疾病,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急性起病脑卒中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如头痛、呕吐、偏瘫、失语等。
起病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指患者出现一侧或两侧肢体麻木、无力、头晕、言语不清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并持续存在至少24小时以上。
3.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责任缺血灶或出血灶通过脑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脑组织缺血灶或出血灶,这些病灶通常是脑卒中的责任病灶。
影像学检查对于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类似症状脑卒中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
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病史询问,以确定病因。
5.脑CT或MRI检查显示有缺血性或出血性病灶脑CT或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必要条件。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脑组织缺血灶或出血灶,有助于确诊脑卒中。
6.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持续性存在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卒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一过性或持续性存在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偏瘫、失语、视力障碍等,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7.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脑卒中的发病机制通常是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血管超声等检查结果,有助于确定病因。
8.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脑卒中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药物中毒、严重感染等。
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病史询问,以确定病因。
9.脑CT或MRI检查显示有缺血性或出血性病灶脑CT或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必要条件。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脑组织缺血灶或出血灶,有助于确诊脑卒中。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多次检查以确定病灶的性质和程度。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及干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堵塞或破裂,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受损甚至死亡。
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脑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全球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第二大原因,在中国占据疾病谱的较高比例。
因此,诊断标准和干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诊断标准1.病史询问首先,对于患者的病史询问是必要的。
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
因此,对于这些人群,应该采取更加严密的预防和治疗。
2.神经系统检查其次,神经系统检查也是不可少的。
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症状丰富多样,通常体现为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除此之外,还应该检查颈部和颅内的动脉,以发现狭窄、扭曲或其他异常情况。
3.图像学检查最后,图像学检查是确诊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用手段,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组织缺血的程度、位置和范围。
治疗方法1.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尽早恢复脑血流和减轻神经功能缺陷。
一般情况下,急性期治疗开始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最初六小时。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溶栓药物、血栓摘除术等。
2.恢复期治疗对于患者的恢复期治疗,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此外,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
3.预防对于高危人群,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罹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这包括控制血压、保持良好的心血管健康、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
结语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和干预治疗方法都非常重要。
对于疑似患者,应该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日常的健康保健,控制危险因素,以减少患病的风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
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
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可行性制定(表1)。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提要一、概述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与诊断四、治疗进展五、问题与展望一、概述1概念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陷。
2脑血管病的分类1995年10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将脑血管疾病分为十类: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炎,其他动脉疾病和颅内静脉病,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
3中西病名的界定:脑卒中又称脑血管病,中医称为中风;由于该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症状多样,就象自然界变幻莫测的风,故取类比象曰中风; 中风临床四大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或失语; 中风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
4流行病学;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5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50万人,其致残率约70%,而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美国每年由该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500亿美元。
脑卒中现已成为使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1.血管壁的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硬化,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血栓形成是脑梗塞常见原因。
其他如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炎、颅静脉病变等也可引起脑梗死。
动脉内膜损伤(包括动脉营养血管)破裂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使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增厚,动脉弹性回缩力降低,血小板及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纤维素等附着于受损粗糙的内膜上,易于造成动脉管壁的血栓形成。
在一些诱发因素的影响下,若有局部或全身血压降低,血液灌流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加,血管痉挛等,使血栓逐渐扩大,最终使动脉完全闭塞。
脑动脉硬化好发于颅底大血管、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颈动脉的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1996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至今仍被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认识的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对我国主要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更新修订。
本文参考了脑血管病国内外相关诊治指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指南共识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1.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一般在24h内(多数不超过1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2. 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相应急性脑梗死证据,为影像学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条件行DWI检查时,头颅CT/MRI常规序列未发现相应梗死灶,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为时间界限标准。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要点】:1. 急性发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可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
2. 头颅CT/MRI证实脑部相应梗死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导致死亡。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附1:由于病因学不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2.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3.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 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5. 原因未明的脑梗死:附2: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临床过程复杂。
1. 脑分水岭梗死:2. 出血性脑梗死:(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要点】: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发作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或上肢缺血症状;(2)患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收缩压比健侧低20mmHg 以上,或锁骨上窝可闻及动脉杂音;(3)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超声或DSA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液逆流至患侧锁骨下动脉。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
①突然短暂可逆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
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2h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h以内完全消失。
③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④常有反复发作史,临床症状刻板地出现。
⑤发作间隙期无神经系统体征。
⑥起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症。
⑦无颅内压增高。
2.脑血栓形成
(1)诊断要点: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建议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⑦鉴别诊断困难时如有条件可作MRI或CT检查。
(2)诊断标准:采用1982年国际神经系关联病及卒中协会的标准
①具备下列一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且至少持续24小时
A.意识障碍。
B.视力、视野障碍。
C.轻瘫或偏瘫,或两侧瘫痪(尤其于脑干损害时)。
D.偏侧感觉障碍。
E.言语障碍。
F.吞咽困难。
G.运动失调。
②脑脊液无色、透明。
③至少可见下列一项以上辅助检查的阳性改变:
A.CT扫描可提示脑水肿、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而无出血性改变。
B.脑血管造影发现一支或一支以上主干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改变。
C.脑扫描提示脑梗死而除外脑肿瘤。
判断标准:1.确定诊断完全具备第①~③项(倘已行第②项检查时);
2.高度可能具备第①、②项及第③项之C。
3.脑栓塞诊断要点:
①多为急骤发病,数秒钟或数分钟症状达高峰。
②多数无前驱症状。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意识障碍。
④有颈内动脉和(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⑤头颅CT 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梗死。
⑦栓子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4.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主要靠CT或MRI影象检查确诊,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诊断依据如下: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TIA、高血脂及大量饮酒史;(3)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4)CT或MRI发现腔隙性梗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