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波特《企业战略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637.00 KB
- 文档页数:51
企业战略经典书籍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为实现长期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战略来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
下面列举了十本经典的企业战略书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企业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1.《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这本书是经典的企业战略著作之一,波特提出了五种基本竞争力,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专注战略等,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
2.《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 克里斯廷森(Clayton M. Christensen)这本书讲述了创新与竞争之间的矛盾,探讨了为什么一些知名企业在面临新技术和创新时会失败,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启示。
3.《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 布鲁尔和马尔坎(W. Chan Kim, Renée Mauborgne)该书提出了“红海”和“蓝海”概念,通过创造新市场和创新来实现竞争优势,帮助企业开创新的增长机会。
4.《企业领导力》(Good to Great)-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柯林斯研究了多家成功企业,总结出一些关键要素,指导企业如何从好到优秀,并实现持续卓越的发展。
5.《战略思维》(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 卡普兰和诺顿(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这本书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概念,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帮助企业实现长期成功。
6.《企业战略的逻辑》(The Logic of Strategy)- 乔治·亨德森(George S. Yip)该书强调了企业战略应该基于逻辑和分析,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战略来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挑战。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书籍
1. 《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这本书是关于产业和竞争战略的经典著作,讨论了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 《执行》(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 拉里·鲍西迪, 哈里·查肯, 查尔斯·伯克
该书重点介绍了企业战略的执行过程,强调了将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3. 《创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 - 克雷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 迈克尔·雷曼 (Michael E. Raynor)
本书探讨了创新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4. 《企业战略》(Corporate Strategy) - 理查德·朗博格(Richard Lynch)
这本书提供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涵盖了企业定位、资源配置、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5. 《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 - 温·陈与李忠华 (W. Chan Kim, Renée Mauborgne)
该书讨论了如何通过创新和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新市场,避开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的成功。
精心整理什么是战略——迈克尔·波特《什么是战略》读后感美国哈佛《商业评论》2004年1月号,在“哈佛经典”专栏摘要介绍了迈克尔·波特的新文章—《什么是战略》。
在这篇文章中,波特不但对“战略”意义作了新阐述,而且对“战略”含义作了新注释。
他说,“战略”一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一)也互相依存。
后来,“战略”这个词的词义被人们引申了,目前至少有三种引申义:第一种引申义指的是对企业竞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
无论是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还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就是对“战略”第一种引申义的具体运用。
对“战略”含义的第一种引申具有重大意义,否则,人们就很难思考与交流企业竞争战略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战略”的第二种引申义突破了企业竞争领域,泛指对各种行为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例如,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某些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某些行业或产业发展战略,某些地区招商引资战略,某些企业的发展战略、营销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以及战略重(二)需要进行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是复杂的、易变的、个性的,简单地用上述三个方面来概括,容易使人们以偏概全、认识僵化和千篇一律。
竞争战略像军事战略一样讲究灵活机动,战略无定式,其内容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被简单地概括出来。
即使认为概括一下对帮助人们系统地理解“竞争战略”不无好处,也应该事先声明这种概括只是相对的,而不能让人们相信这就是答案,更不能自称这是“完整的答案”。
有一个点需要指出:把“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视为“竞争战略”的三项内容之一,存在着逻辑方面的毛博因为“定位”本身就是在“取舍”,“定位”与“取舍”存在包涵关系,而存在包涵关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不能被并列的。
还有一个点需要指出:把搞好“配称”即搞好各项运营活动之间的“关联”,或“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接的链”,视为“竞争战略”的三项内容之一,也存在着逻辑方面的毛博竞争战略实施需要管理但本身不是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一、什么是战略?战略规划的必要及实现!表1-1 部分百年企业一览表【案例】海尔制定了10年内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在现有产品市场上实行星级服务,进军信息产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在内部进行市场链再造。
这就是一套系统的战略。
这些都是在全球竞争条件下的谋划和行动,体现了:方向性——立足家电,向相关高技术延伸,向世界发展;长远性——至少管十年;全局性——名为内部市场链的再造涉及整个企业,其他举措也都具有全局性。
所以,战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背景——竞争条件下,没有生存的竞争谈不上战略。
性质即方向性、长远性、全局性——是说要往哪儿打、管多长时间、管多大范围。
谋划和行动——既要策划、设计,也要实行、实施。
请看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孤岛上,一只狮子找不到吃的,发现一只猴子。
猴子爬到一棵大树上不下来。
狮子就围着大树转圈,不走。
于是猴子说:狮大哥,你别转了,转多长时间我也不下来,你从这儿一直向东走,有一条小河,河对岸什么好吃的动物都有。
狮子想了一想,向东走去。
过了一会儿,狮子又回来了,说:猴子,那条河我过不去。
猴子说,我告诉你的是战略,怎样过河,那是运作的问题,这不是我的事了。
你一定看出来了,这是对战略的一种调侃。
它反映了一种现象。
一些战略理论家和战略管理的书籍说得很好,什么核心能力、超速发展、不战而胜等,但其操作性差,脱离实际,没法用。
我们说战略是在竞争条件下,组织发展的方向性、长远性、全局性谋划和行动,落在谋划与行动上的统一,这种战略当然是重要的,也是有用的。
从现实看,我们的企业面临的战略课题很多,比如:设定进入世界500强或本行业、本地区10强、百强的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和竞争战略;实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企业重组;确立企业经营理念。
如果一个企业面临困难,甚至危机,那么它就不仅需要当前应急的措施,还需要有战略上的摆脱困境、营造长期生存的条件和竞争优势的的办法。
实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迈克尔·波特战略管理理论浅析一、战略管理理论产生背景战略管理理论是在美国建立的一门融和战略学和管理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起源于20世纪,萌芽于2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到冷落,90年代又重新受到重视。
其原因主要在于五六十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加剧。
到了70年代,国际上政治、经济又出现了动荡,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
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深切地感到,以前那种低价格必胜的原则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了,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随着部分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成功,一些企业家认为应该走向多角化经营这样的“战略之路”才能保护自己。
但是,到了80年代,“软化热”、“优势热”导致“战略热”降温,加之分析性战略方法使一些企业陷入财务型经营,部分企业战略应用不当导致失败等原因,战略管理理论一度受到冷落。
然而,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反思战略管理理论,因为他们发现许多企业七八年就倒闭了,许多产业都成了短命产业。
追其根源在于缺乏战略管理,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于是在9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又重新获得了重视。
二、波特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包括价值链、五力模型、三种竞争战略及钻石模型。
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而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知识重点总结5篇》第一篇:企业战略管理知识重点总结选择题知识点战略理解的关键字:目标、外部环境、资源和能力战略三个层次:职能战略how、竞争战略how、公司战略what、愿景why企业使命:一般涉及企业的总体目标,经营范围和界限,企业愿景是企业的未来蓝图。
战略目标:一定时期”一般超过一个现行的会计年度,如3-5年,指达到预期理想成果。
战略管理过程:战略分析(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行业)、战略制定(使命与愿景、目标与战略)、战略实施(制定策略、调整分配、建立制度)、战略控制(监测、控制)。
pest: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政治法律环境:政治制度、国家政策、政局稳定、就业立法科技环境: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科技立法社会文化环境:人口、教育、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就业形势等行业集中度:曲线越陡越没优势(降价整合),曲线越稳越有优势(保持稳定)。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费农提出产品更新换代(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最多}、衰退期),是市场寿命、经济寿命,不同阶段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竞争格局、增长空间和利润空间,不同阶段不同战略。
市场细分。
根据产品特征、市场区位特征、消费者特征将行业区分为若干子市场。
针对特定的子市场分析其吸引力。
细分的前提:消费者需求的差异三大基本细分变量。
产品种类、销售区域、消费者类别。
五力模型是波特提出的进入壁垒高和退出壁垒高对产业获利能力影响表现为高利润高风险;进入壁垒底行业利润高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强一般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品牌偏好和顾客忠诚度壁垒、资金需求壁垒、销售渠道壁垒、经验曲线(学习曲线)壁垒、资产专用壁垒、政策法规壁垒防御替代品的方法:辨别替代品、提高本行业产品的性价比、转移目标市场、进入替代品所在行业或与替代品结盟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无形资源(技术资源、商誉)两类。
第1篇一、引言迈克尔·波特,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他的竞争战略理论在全球企业管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特认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竞争战略。
本文将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出发,探讨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实现。
二、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1. 五力模型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用于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态势。
五力模型包括:(1)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分析行业内部企业数量、市场份额、产品差异化程度等因素。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评估新进入者进入行业的障碍,如资金、技术、政策等。
(3)替代品的威胁:分析行业内产品或服务的替代品对现有企业的冲击。
(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考察供应商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其对产品价格和供应的影响。
(5)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消费者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其对产品价格和购买行为的影响。
2. 竞争战略的类型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通过降低成本,使产品价格低于竞争对手,从而吸引消费者。
(2)差异化战略:通过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使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
(3)集中化战略:针对某一细分市场,集中资源,实现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
三、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实现1. 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1)资源:企业拥有独特的资源,如技术、品牌、人才等,可形成竞争优势。
(2)能力:企业具备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如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
(3)市场:企业所处市场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且竞争相对较弱。
2. 实现竞争优势的途径(1)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供应链等方式,实现成本领先。
(2)差异化战略:通过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品牌形象等方式,实现差异化优势。
(3)集中化战略:针对某一细分市场,提供专业化的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