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礼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34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国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际交往、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国学礼仪的知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传统文化。
一、人际交往礼仪1. 问候礼仪:问候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基本礼仪之一。
在问候他人时,应保持微笑,目光要真诚而坦然,用礼貌的语言表达问候,同时注意适当的身体语言,如握手、鞠躬等。
2. 礼让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主动让步,尊敬他人的权益。
在公共场所,如公交车、电梯等,应礼让他人先行。
在行走、过门等时候,也应注意礼让他人。
3. 宴会礼仪:在参加宴会时,应尊重主人,遵守宴会秩序。
应注意用餐礼仪,如用餐时轻声细语、不大声喧哗等。
应懂得如何使用餐具,吃完后应将餐具放在指定位置。
二、仪态仪表礼仪1. 穿着礼仪:穿着整洁得体是仪态仪表的基础。
在不同场合,要注意合适的着装。
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穿正式的服装,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2. 坐姿礼仪:坐姿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
在公共场所或正式场合坐下时,应保持坐姿端正,身体挺直,不宜敞开腿,也不宜东倒西歪,以示尊重。
3. 步态礼仪:步态应显得轻盈自如,不宜踱步太快或太慢。
行走时,应保持头部稍微抬起,目光前方,整个身体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言谈举止礼仪1. 言谈礼仪:在沟通交流中,言辞要文明、礼貌,并且要注意措辞、语气的委婉。
应善于倾听他人,不打断他人发言,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2. 手势礼仪:手势在交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握手时,要轻握对方手,不要使用太大的力气;打招呼时,不要用手指或手背指着对方。
手势要流畅得体,不要夸张或过分动作。
3. 目光礼仪:言辞表达的同时,要注意目光的交流。
与他人交谈时,应注视对方眼睛,表达出真诚的态度。
要避免眼神游离、频繁眨眼等不礼貌的行为。
通过学习和运用国学礼仪,我们能够提升自身修养,增加彼此间的和谐与尊重。
希望以上介绍的国学礼仪知识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的主题是丰富的,既有关于国家大事和社稷安危的思想议论,又有山水清游、亲友往来和个人情绪的隽言妙语。
无论哪一类主题,实质都是关于真、善、美的追问,关于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思考,关于信仰信念、思想真理、价值标准和道德修身的阐述。
经典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形式是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一切文学都是人学。
阅读经典,就是学哲学、看历史、欣赏文学作品。
在哲学经典中,我们仿佛倘佯在思辨的王国,感触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
在历史书籍中,我们好像同先贤前辈一起呼吸,探秘他们的活动踪迹,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犹如身历其境,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
总之,品读国学经典,益处颇多,最大的益处是修身养性,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诚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篇第一章不学礼无以立一、礼仪辨(一)诚诚,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诚无物。
礼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形式。
失去了真诚的礼,就是徒具形式、毫无意义的虚礼。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国学礼仪的名言诗词国学礼仪,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国人的推崇和喜爱。
在古人留下的诸多名言和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礼仪的重视和热爱。
以下是一些国学礼仪的名言诗词,让我们一同品味其中的风采。
1.《礼记·曲礼上》:“礼者,治体之仪表也,故举措有度,动作有致。
”这句话出自《礼记》,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对仪表和举止的规范。
通过恰当的举措和动作,我们可以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2.《诗经·国风·秦风》:“呜呼,戏与,桑中之人。
”这是《诗经》中的一句名言诗句,表达了怀念和惋惜之情。
从礼仪的角度来看,这句诗词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与我们相伴的人,不管生或死。
3.《论语·子路》:“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是孔子弟子子路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为能够守约的人很少。
在礼仪中,守约是一种美德,代表着守信、守时、守诺的态度。
4.《诗经·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庶民攸归。
”这句诗词传达了一种亲民的态度,表明君王对百姓的关怀和爱护。
在国学礼仪中,这句话体现了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关心百姓的道德规范。
5.《周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德曰教。
”这句话来自《周易·系辞上》,告诉我们人民的最大德行是教育。
在国学礼仪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以正确的方式行事。
6.《礼记·王制》:“仁敬日进,宽忍日益。
”这句话表达了修养的精进不停息。
在国学礼仪中,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成为更有仁心和宽容心的人。
7.《论语·颜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告诉我们,智者喜欢水的活动,仁者喜欢山的安宁。
在国学礼仪中,山和水都被视为道德的象征。
它们象征着高尚的品性和广阔的胸怀。
8.《三字经》:“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三字经》中这句名言诗词告诉我们,君子以义作为人品的基础,通过礼仪来实践,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可想礼仪在古代社会就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这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等。
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
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
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
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
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国学与礼仪的关系一、国学的概念与价值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包括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经典著作,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
国学的核心理念是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
国学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智慧和审美能力。
二、礼仪的概念与作用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
它包括了礼节、礼貌、礼貌用语等方面的内容。
礼仪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传统的延续。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友好和关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国学与礼仪的关系国学与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国学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中的《礼记》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来源,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中应该如何行为、如何言语。
在古代,人们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了解和传承礼仪,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
其次,国学对于培养人们的礼仪意识和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学中强调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能够引导人们遵守礼仪,尊重他人,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国学还传承了丰富的礼仪文化,如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参考。
四、国学与礼仪的互补关系国学和礼仪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而礼仪则是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国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而礼仪则是国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国学强调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能够引导人们遵守礼仪,而礼仪的规范和准则又能够加深人们对国学思想的理解和实践。
五、如何发扬国学与礼仪为了发扬国学与礼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其中的礼仪内容和思想内涵。
其次,要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礼仪修养,包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国学礼仪课程内容安排
国学礼仪课程旨在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国学礼仪课程的内容安排:
第一讲:国学基础知识介绍
•简介国学概念及历史渊源
•国学与礼仪的关系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讲:传统礼仪体系
•仪式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礼仪的分类及特点
•传统礼仪对个人修养的意义
第三讲:尊师重道与孝道礼仪
•尊师重道的核心思想
•孝道在传统礼仪中的地位
•如何传承和弘扬尊师重道和孝道礼仪
第四讲:儒家仪礼观念
•仪礼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仪礼对道德修养的影响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仪礼观念
第五讲:传统节日礼仪
•传统节日的背景及意义
•不同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及礼仪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礼仪
第六讲:传统美德与礼仪
•诚信、忠孝、勤俭、谦和等传统美德的内涵及重要性
•如何通过传统美德强化礼仪修养
•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第七讲:现代礼仪演变与发展
•现代社会中的礼仪现象
•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及挑战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恰当应用传统礼仪
结束语
国学礼仪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和谐社会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家庭伦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仁、义、诚、信、礼、智、忠、孝八个方面。
1. 仁:仁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之一。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乐于助人,善于关心、帮助他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2. 义:义也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强调的是公正、公平、公义的价值观念。
追求正义,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人,将个人的利益服从于大众利益,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
3. 诚:诚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品质。
诚意指真实、真诚、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
修身养性,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做到言行合一。
4. 信:信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信指的是诚实守信,对他人讲信用,守约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只有建立起信任,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5. 礼:礼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是指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感受,注重礼貌和修养,处理人际关系时要符合礼仪规范。
6. 智:智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品质。
智慧是指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学识和学问,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能够明辨是非。
7. 忠:忠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涉及的一种忠诚品质。
忠诚是指对事业、国家、家庭的坚定忠诚和奉献精神,对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的认真履行。
8. 孝:孝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重视的家庭伦理观念。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维系家庭和睦,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传承并弘扬这些价值观,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国学为什么重视礼仪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问,以经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涵盖了众多的学科领域,其中礼仪是国学重要的一部分。
为什么国学如此重视礼仪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社会秩序、道德教化等方面解释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礼仪就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并受到重视。
发展到现在,礼仪依然是国学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古代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着崇尚礼仪的思想,使得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得以深入人心。
因此,国学传承了儒家学说,也必然重视礼仪。
二、文化传承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国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礼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研究礼仪,国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帮助人们认识和认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社会秩序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行。
中国传统的礼制制度以及相应的礼仪仪式,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引。
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使得社会成员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由于国学强调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礼仪在国学中被重视,以倡导公德心、家庭和睦、友善礼让等社会价值,促进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
四、道德教化通过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国学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国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通过礼仪的规范,引导人们遵守道德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通过礼仪的教化和引导,培养人们的责任感、爱心和公德心,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综上所述,国学之所以重视礼仪,是因为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礼仪作为中国社会的准则和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
同时,礼仪也是培养人们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国学经典礼记十句话
1.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最高价值在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有礼貌的人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缺乏礼貌的人则会引起不满和矛盾。
3. 知礼而不行,与不知礼同:只有懂得礼仪并且能够坚持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4. 大礼不谋,小礼不行:礼仪的实践需要在各种场合和细节中不断积累,重大场合需要慎重考虑,细节问题更加不能忽视。
5. 礼先礼后,礼须礼度:礼仪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礼节要适度,不过分也不过轻。
6. 以礼待人,以德报怨:礼貌不只是一种表象,更是一种态度和精神,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友谊。
7. 祭祀有常,不可偏废: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体现了对祖先和历史的尊重和记忆,需要世世代代传承和维护。
8. 举事不失节,言语不失信:做一个言行一致,守信用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自以为什么都懂,也不要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是真正的智慧。
10. 行有不得,知有不明,礼有不行,学有不成:虽然做事有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不断改进,就能取得成功。
- 1 -。
国学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髓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价值观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其中,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凝聚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即人之为道。
在国学文化中,仁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仁爱之心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慈悲,倡导个体之间相互关怀和互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
道德经中提到:“仁者爱人,小人之爱也。
”这显示了仁的价值在于塑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和谐发展。
义,是做人的正义和诚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被视为道德之根本。
它强调的是秉持道义和公正,遵循道德法则,以诚实、正直、守信为基础的原则。
孔子曾教导年轻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表明了义在于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心,倡导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礼,是一种崇尚仪式、仪表和规范的精神。
国学文化中的礼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它要求个体在言语、行为和思想上都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尽责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人无礼则不立。
”这意味着礼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引导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智,是智慧和才干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不仅指个体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更强调智慧的运用和智慧的境界。
智者不仅具备才学,而且拥有人生阅历和慧眼识人的能力。
智慧的体现在于明晰事理、通达道理,能够以智慧化解纷争和困境,带领他人走向正确和幸福的道路。
信,是为人处世中的信任和诚信。
在中国文化中,信是古往今来一直备受追求和重视的价值观。
信的力量在于建立人际间诚实和可信赖的关系,塑造社会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诚信是人们交往和发展的基石,孔子说:“君子笃于道,不偏不倚,不易之心。
”可以看出,在国学中,“不易”强调的就是信的品质。
综上所述,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文化中传统价值观的精髓。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国学礼仪见面礼国学礼仪见面之礼:第一,作揖。
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的意思。
第二,鞠躬。
两腿并拢,手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深,礼越重,是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之礼。
第三,万福。
女子见面礼。
行礼时,正身体直立,右手扣左手,置于左腰前,微屈膝,微俯首,口中同时称“万福”。
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第四,磕头。
又称叩首、叩头或跪叩。
行礼时,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以头着地,表示敬意或赔礼道歉,第五,团拜。
意思是相聚而拜,行礼时,参拜人员围成圆圈,相互面向,行拜礼。
此礼用于亲朋好友,为吉庆之事互相庆贺,见面礼四则:第一,握手礼。
伸出手,与对方的手相握,轻轻晃动,并且保持微笑,以示友好。
第二,名片礼。
初次相识,要互呈名片,双手递上,名片正面朝对方。
第三,拥抱礼。
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偏上,左臂偏下,互相拥抱。
第四,亲吻礼。
遇到尊贵的女宾,男子可以吻她的手指或手背。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国学礼仪知识国学礼仪知识大全礼仪是律己、敬人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艺术,国学礼仪文化从内在出发,洗礼我们的内心,由内而外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礼仪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与礼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素来享有盛誉,博大精深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可以很好地拯救当代小学生的道德迷失,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
礼仪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着力提高少年儿童传统文化修养,与文明礼仪修养的认识,把“读经典”,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当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国学与礼仪实施的原则1、趣味性原则:通过有趣的情境模拟,教会学生礼仪知识,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做文明人。
2、灵活性原则:教师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3、活动性原则: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4、主体性原则: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激发小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华,培养其能力。
6、合作性原则;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我。
7、开放性原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吸取百家之长,突破那些束缚学生个性、阻碍学科沟通和开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毫无意义的“教学规则”,构建灵活、高效、有序的教学规范。
国学礼仪知识【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与礼有关的国学文化历史故事
在中国的国学文化中,礼仪一直被视为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
下是一些与礼有关的中国国学文化历史故事:
1. 孔子与曾子的故事 -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非常重视礼仪。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曾子一同走过一片湿地。
曾子担心弄脏了自己的衣裳,踮起脚尖迈过去。
孔子看到后,责备他说:“这种行为是不符合礼仪的。
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不应该
因为自己的外表而放弃规矩。
”
2. 孟子与齐人的故事 - 孟子是另一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也
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有一次,孟子在齐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齐国人。
齐人招待孟子的方式极为粗鲁,没有尽到礼节。
孟子为此感到非常愤怒,但他没有直接责备齐人,而是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他:“礼仪
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人之为人的标志。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并正确
行事。
”听了孟子的教导,齐人深感愧疚,从而学会了更加懂得尊重
他人的礼仪。
3. 建章文化的典故 - 建章文化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东汉时期的大臣董仲舒曾经通过借鉴古时的礼仪制度,制订了《大小礼记》。
他以建筑的概念来解释礼仪,称之为“建章之道”。
他认为,参与各种仪式以及遵循礼仪的人,就是在建造一座精神之楼,使人在礼的引领下获得自我修养。
这些故事和文化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于礼仪的高度重视,并强调了礼
仪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培养
出美好的品质,使社会更加和谐繁荣。
《国学常识》国学常识之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起先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打算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化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一零五天或一百零一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责问。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零一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