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1醇厚的中原韵
- 格式:pptx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15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赏析《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当地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学习难点: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
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听、唱、思、议、看”,全方位开拓其思维,使学生们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聆听,准确体验《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教学过程
通过赏析《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当地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1【导入】问题导入。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技能,并能初步感受和识别中原音乐的韵味。
3. 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原音乐文化的内容,并搜集有关中原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2. 音乐欣赏: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至少选择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原音乐曲目进行欣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 感受表达:学生应就所欣赏的中原音乐进行思考,以个人角度写出自己对该曲目的认识,并从曲调、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简要描述音乐特征。
4. 文化理解:完成一篇小论文,题目为“我眼中的中原音乐”,学生应阐述中原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自己心灵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 认真对待预习和课后复习,保证理解透彻课程要点。
2. 在选择音乐曲目时,需注意曲目的代表性和质量,避免选择低俗或无关的内容。
3. 音乐欣赏记录应详细具体,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4. 感受表达需具有个人特色,观点清晰,表述流畅。
5. 文化理解小论文应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内容真实、积极向上。
6.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评价标准如下:1. 预习和复习情况:是否认真对待预习和复习,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2. 音乐欣赏记录:记录是否详细具体,能否真实表达个人感受和认识。
3. 感受表达能力:观点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流畅,是否具有个人特色。
4. 文化理解小论文:内容是否真实积极,是否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对中原音乐文化的理解是否深刻。
5. 整体表现:综合以上四项综合评定学生的作业水平。
五、作业反馈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老师会进行认真的批改,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同时,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大家互相学习。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内容:1. 欣赏: 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2. 知识: 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3. 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聆听三首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特征;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奏、节拍、调式等因素上;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我国中原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教师动情地朗诵,或动情地歌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为节音乐课建立良好的开端。
2.介绍“民歌的音乐特点”(见课本第31页)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地区的风格特色;2.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3.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4.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如:劳动民歌,劳动方式较为自由的,其节奏也会比较自由;5.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作反复。
3.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醇厚的中原民歌世界。
(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沂蒙山小调》欣赏:①作品分析:《沂蒙山小调》原为《十二月调》,流传于山东北部和河北等地。
抗日战争时,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文艺工作者用此曲调编配了一首歌,名《打黄沙会》,配合对“黄沙会”(鲁南地区反动武装组织)的斗争。
以后,人们保留了它的前两段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这就是今日的《沂蒙山小调》,又称《沂蒙山好风光》。
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颂歌,深受群众喜爱。
这首歌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宽广,其音乐具有豪放、明快的山东民歌风格特点。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三、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听赏法2、讲解法3、体验感受法4、对比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七、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民歌,大家知道它是哪首歌吗?授新课: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中原大地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聚集地。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的文艺精品,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要数音乐了。
中原韵,也称为黄河韵,其浓郁的文化底蕴更是让人为之着迷。
一、中原韵的历史渊源中原韵是指源于中原地区的音乐,包括山西、河南、陕西等省。
早在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了歌舞表演的文化活动。
到了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有“大唐盛世”之称。
至今,中原韵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味道和风格,经久不衰。
二、中原韵的艺术特点中原韵的音乐节奏明快而富有感染力,整个音乐流畅自然,别具一格。
它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比如琴、瑟、箫、笛、鼓等器乐,以及较为古朴自然、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歌唱形式,不管是从曲式结构还是从音乐表现手法来看,都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特点赋予了中原韵深厚的文化意义,在音乐鉴赏方面更是令人神往。
三、中原韵对我们的启示中原韵在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岁月后,依旧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原韵不仅对我们的音乐鉴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示范作用,更寄托了许多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对于生命和情感的反思。
它可以启迪我们去认识、去感受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事物,以及如何用心去追求内心的美好。
中原韵的音乐大气、豁达,它所散发出的气息和韵味,为我们的审美体验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审美品感。
我们也应当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让它成为一种可贵的文化资源,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塑造自己的审美品味。
总之,中原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们更深刻地感知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以此来激励我们坚强自信地前行。
在中原韵的音乐氛围下,我们可以沉浸在音乐中,体验这种独特的中华文化所传出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意蕴,从而领略到最为深沉纯粹的音乐鉴赏之美。
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选用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欣赏三首中原民歌,分别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聆听民歌,感受、体验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探究、认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教学光盘、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在《沂蒙山小调》的背景音乐下,播放沂蒙山区地方风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用家乡的美景及音乐,引出:中原大地,师生共同讨论: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那里的民歌。
我国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几个省份,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
同学们,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中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首先,我们来欣赏由我们家乡飞出来的中国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欣赏与体验(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歌曲的诞生背景,旋律、结构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补充。
2、对比聆听(1)欣赏由著名歌唱家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版本,同时播放老师在费县白石屋自拍的DV录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诞生地,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思考: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王世慧演唱的这首民歌的特点及风格。
高一音乐鉴赏课:《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聆听、感受中原地区(河南、河北、山东)的三首音乐作品,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懂得方言腔调对民歌曲调的影响,感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并探索其形成原因。
在这样的教学内容背景下,笔者以地域为轴,以三地方言腔调为助力,驾音乐的“战车”,带学生“逐鹿中原”,进而将“中州腔”“齐鲁调”“燕赵情”三个板块徐徐展开。
最后,以“中原韵” 收尾,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中原地区的整体音乐风格特征。
教学的主体以四个篇章依次展开,它们的标题尾字相连,组成本单元的大课题“腔调情韵”。
教科书中的三首作品,分别以“腔” “调”“情”为各自的侧重点展开聆听、体验和分析,并在“韵”上收尾,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统一;既以音乐为主线,又蕴藏着各地的人文与历史。
二、教学目标1.聆听、感受中原地区(河南、河北、山东)的三首民歌,通过对方言、旋律、节奏、作品结构、创作手法等元素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2.通过对方言的模仿,对旋律曲调的模唱,对节奏、作品结构的分析与解读,使学生融入艺术实践与体验中。
3.理解民歌与地方语言、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懂得民歌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内涵,进而认识到民歌的价值和魅力,对我国的民歌产生喜爱之情。
唱下去。
因此,在这里我呼吁:让我们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瑰宝!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认识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2.难点:在对民歌方言、旋律、节奏、节拍、作品结构、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分析中,使学生感受、理解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四、教学方法聆听感受法、演唱体验法、对比分析法、讨论互动法、实践活动参与法。
五、教学用具音响系统、多媒体系统、钢琴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以陕西地方语言腔调向学生问好,学生也可用自己的地方方言与教师交流,以此进行课堂互动来“暖场”。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受中原音乐的独特韵味和丰富内涵。
2. 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
3. 通过对中原音乐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中原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把握中原音乐的独特韵味,并通过对比不同的音乐形式,加深对中原音乐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原音乐音频和视频素材。
2. 准备讨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中原音乐的知识。
4. 准备好教室、音响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流行歌曲,请学生辨别曲风。
2. 讨论:什么是流行音乐?它有什么特点?3. 引入本课主题——民族音乐,介绍民族音乐的概念和特点。
(二)欣赏《二泉映月》1. 播放《二泉映月》,请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感。
2. 介绍阿炳的生平,以及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
3. 再次播放乐曲,请学生尝试跟着哼唱。
4.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尝试分析其音乐元素。
(三)欣赏民歌《茉莉花》1. 播放《茉莉花》民歌,请学生感受其旋律和特点。
2. 介绍《茉莉花》民歌的起源和流传情况。
3. 请学生尝试跟着哼唱这首民歌。
4.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尝试分析其音乐元素。
(四)感受中原韵味1. 播放一段带有浓郁中原韵味的音乐,请学生感受其中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中原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3. 布置任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一首具有中原韵味的音乐作品。
(五)小结1.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学习民族音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豫剧元素,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音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