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673.00 KB
- 文档页数:42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种激励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有一系列的需求,可以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只有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工作环境中,组织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第二种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度主要来自两个因素:满意感和不满意感。
满意感来自于工作内容的挑战性、成就感和晋升机会等,而不满意感则来源于工作条件的不完善以及工资待遇的不合理等。
根据这一理论,组织应该注重提升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员工的成就感,同时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待遇,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第三种激励理论是期望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们对于工作绩效和奖励之间的期望关系。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可以带来良好的绩效和奖励,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奖励制度,以激发员工的期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
第四种激励理论是公平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与他们对于公平的感知关系密切相关。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得到了公正的回报,他们就会更加满意和积极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价和奖励分配机制,以确保员工对于公正感有真实的体验。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可以运用不同的激励理论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然而,不同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组织文化,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激励机制,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除了上述提到的激励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激励概念和理论,例如团队激励、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等。
第5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企业组织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成员长期的协作努力,如何激发、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是组织管理的一个基本课题。
1.什么是激励•1.1 激励的作用–激励,激发、鼓励。
–实验证明,未受激励的员工,其积极性只发挥20%--30%;而受到激励的员工,由于思想和情绪处于高度激发状态,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可以达到80%--90%,并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热情。
•1.1 激励的作用–1. 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企业目标的轨道;–3.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群体及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1.2 激励的含义与过程–定义:为了特定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
–在管理中,可把激励定义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的过程:一个需要满足的过程–3个要素:•努力—组织期望的行为;•组织的目标;•需要—满足需要,激发、强化动机。
–讨论:成功激励的标志是什么?•1.3 激励中对人性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一般而言,人的需要具有以下基本特性:⑴多样性;⑵结构性;⑶社会制约性;⑷发展性。
–实践证明:偏信某种人性假设都可能会陷入误区,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也是变化的。
2. 激励理论2.1 内容型激励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4.阿尔德弗的ERG理论5.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2.2 过程型激励理论1.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4.斯金纳的强化理论•2.3 当代激励理论的整合•罗宾斯的综合激励模型–绩效维度:绩效=f(个人,组织,工作)注意:不要忘记能力和机会,动机理论受到文化制约3. 激励工作系统设计•设计激励工作系统,包括在选择激励模式的基础上,设定激励原则,确立激励方法等。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doc 25页)工作有保障,管理人员可以开始满足他们的自尊。
还可以赋予职位尊称、参与管理和积极的回馈来达成。
当员工的自尊获得满足,管理人员就可以重设计工作,以提供更多自主性和责任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强动机。
需求、激励与管理方策的关系(B) X理论和Y理论(善恶论)这套理论由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他认为许多管理工具的实现都是基于对人性两种不同的假设(即X理论和Y理论)。
简单来说,X理论主张人性本“恶”,员工需要施压才肯工作;Y认为人性本“善”,员工不需要施压也会主动工作。
所以,管理阶层倾向于不同的理论便会实施不同的管理系统及政策。
X理论假设员工有以下的特点:1.一般人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避免工作。
2.一般人缺乏责任尽,很少有抱负,把寻求安全与保障放在首位。
3.绝大多数人一定要在强权、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下才会工作。
基于以上原因,管理阶层会采用专制的管理方式,对员工施以强权与控制。
Y理论则假设员工有以下的特点:1.工作像玩乐与休息一样,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
2.人们拥有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和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能力。
3.人们拥有学习及寻求承担责任的潜在能力。
在工作上,人们皆具有运用想象、机智和创造的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管理阶层会采用一种以辅助为主(supportive)的管理方式,采用授权、鼓励、聆听员工建议、民主、接纳员工犯错等柔性的手段来管理员工,帮助员工发挥个人潜能,为公司效力。
(C) 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由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
赫茨伯格(F.Herzberg)认为,任何公司都存在两组相对的因素:一组导致不满(dissatisfaction),另一组产生激励(motivation)。
他从调查研究中发现,导致不满的因素通常是关于环境或条件方面的“外在因素”(context factors),包括工资、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公司政策和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