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
- 格式:pdf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17
第二鸦片战争资料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第二鸦片战争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第二次鸦片战争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修约失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
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
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
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
具体内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重点分析战争前后中外关系的变迁,以及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 分析战争前后中外关系的变迁,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战争的过程、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起因。
3. 课堂讲解:(1)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战争中的关键战役。
(2)讲解战争的结果,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学生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摆脱民族危机。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鸦片贸易、修约问题、太平天国运动过程: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结果:不平等条约、领土割让、赔款影响:加剧民族危机、促进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2. 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分析战争前后中外关系的变迁。
2. 答案:(1)背景:鸦片贸易、修约问题、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结果:不平等条约、领土割让、赔款。
影响:加剧民族危机、促进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附件内容2.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1.英法——火烧圆明园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火蔓延,痛失疆土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段充满屈辱与伤痛的篇章。
这场战争不仅让中国的社会陷入更深的困境,更导致了大片疆土的丧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要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还得从当时的国际背景说起。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此时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脱轨。
在这种情况下,列强们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中国。
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幌子,联合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一开始,英法联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迅速占据了优势。
他们的舰队沿着中国的海岸线长驱直入,炮轰沿海的城市和港口。
而清政府的军队,由于武器落后、战术陈旧,在抵抗中节节败退。
在战争过程中,英法联军犯下了累累罪行。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这座历经数代皇帝精心营造的皇家园林,汇聚了无数的珍宝和艺术珍品。
然而,侵略者却对其进行了疯狂的抢掠和破坏。
他们将能带走的宝物洗劫一空,带不走的就肆意毁坏。
最后,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竟然纵火焚烧圆明园。
大火连烧三天三夜,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化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巨大损失,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除了对文化瑰宝的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还导致了中国大片疆土的丧失。
俄国趁火打劫,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
这些领土的丧失,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了严重的侵犯,国家的完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沉重的。
从经济方面来看,战争使得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大量的财富被掠夺,沿海的贸易港口被控制,中国的经济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
在政治上,清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内部的腐败和无能更加暴露无遗。
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