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竹里馆》、《宿建德江》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以作者在建德江边的住宿体验为题材,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
整首诗以写景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表达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表达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感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其作品《宿建德江》的相关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味人生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教学难点:诗中某些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内涵,以及如何理解和欣赏古诗文的韵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和感受诗文中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文的背景知识,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仿写一首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山水诗,描绘了诗人在建德江畔临时停宿时所见景物和所感之情。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本诗作为一组描写山水风光的诗篇之首,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感受山水诗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山水诗的鉴赏,他们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感受和理解山水诗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水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等方面去鉴赏山水诗。
2.原因: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山水诗的鉴赏方法也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语言、形象等方面去鉴赏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山水诗的鉴赏方法。
《宿建德江》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导入1.谈话导入:分享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进而引入课题《宿建德江》。
四、初读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渚)、明确朗读节奏。
2.解诗题:《宿建德江》——以舟泊暮宿在建德江。
3.学生自读。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2.渚是什么意思?(水中小块陆地)3.“愁新”是什么意思?(为思乡而忧思不堪的心愁)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情景吗?(充满诗意,日暮时分,行走了一天的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岸边。
)5.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忧愁、情绪低落)6.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7.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意境深远)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天地广袤,夜色宁静,一轮明月把天和树,还有水连接在了一体,漂泊的游子只有明月的陪伴,明月来慰藉。
)3.你们这样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孟浩然,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补充八、作业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九、板书设计教学设计《宿建德江》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宿建德江说教分析:《宿建德江》选自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说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说教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
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说学过程: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宿建德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宿建德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漫游吴越时所作,描绘了建德江夜晚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孤寂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具体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欢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的深层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古诗的意境。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朗读指导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古诗,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竹里馆(王维)说课稿竹里馆(王维)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维这位唐代杰出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分析并理解王维的《竹里馆》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对独特意象的感知。
二、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竹里馆》中所展示的意象;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王维诗歌中的意象;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王维的相关背景和作品特点的图片和文字资料;2.王维的诗歌原文和翻译材料。
五、教学过程引入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这首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王维这位杰出的诗人。
(教师使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王维的背景和作品特点)王维是唐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以写景、咏物等创作而著名。
他的诗歌通常以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
解读接下来,我们开始解读王维的《竹里馆》这首诗。
首先,让我们共读一遍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短小精炼,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首先,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大自然无限延伸的无穷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广阔。
接着,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们对于知识和追求的渴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思考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前行,永不满足。
交流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诗中的意象。
意象是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出抽象思想和情感的形象化手法。
让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首诗中所展示的意象。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和“山”。
在这里,白日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山则象征着坚毅和永恒。
接着是“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和“海”。
宿建德江(孟浩然)说课稿宿建德江(孟浩然)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古代文人对家乡的深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诗歌欣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认识孟浩然,了解他的背景和主要创作内容。
2. 学习宿建德江这首诗的背景和结构特点。
3. 分析宿建德江这首诗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诗集和讲义3. 解读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播放一段描绘大自然美景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诗歌表达情感的好奇心。
2. 学习认识孟浩然(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孟浩然的相关背景和成就,让学生了解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同时介绍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3. 学习宿建德江的背景(15分钟)向学生介绍宿建德江的典故和历史背景,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游历江南时在宿李使君家住宿时对着它旁边的建德江的思考。
4. 分析宿建德江的结构特点(15分钟)引导学生仔细欣赏宿建德江这首诗的内容和诗歌结构。
提醒学生留意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押韵,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音乐美和意境。
5. 分析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2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孟浩然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悟。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他们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6. 总结(10分钟)通过简要总结,强调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并鼓励学生多欣赏和思考这样的经典诗歌作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孟浩然这位唐代大诗人和他的作品。
同时,通过欣赏宿建德江这首诗,学生们也增强了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第【1】篇〗古诗诵读宿建德江【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5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说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说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说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看诗文的打印页,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渚”,后鼻音“旷”。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字词吗?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宿建德江》说课稿一、说教材。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展开,属于山水田园诗。
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的、想到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2.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和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
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品悟诗情→再读升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第【1】篇〗说教学目的: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说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课时:一课时说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
(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4)比一比: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
(小组比赛)5)问一问:客人的“愁绪”有哪些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对照,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先写后说)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背诵古诗。
六、说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第【2】篇〗一、纵横联系,说教材《宿建德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全诗围绕“愁”字,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展现了诗人落第而归,仕途无望的哀愁,而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本文在本单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古诗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
六年级的学生对本诗“愁”不难把握,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交流,利用媒体等巧妙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情入景。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竹里馆说课稿竹里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竹里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竹里馆在当地社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体验,深入了解竹里馆的功能和展览内容。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感受到竹里馆所传递的和谐、和睦、和平的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竹里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探索其在当地社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体验,深入了解竹里馆的功能和展览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竹里馆的外部形象和内部布局,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活动:a.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参观竹里馆,导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馆内的展览内容和陈列方式。
b. 学生根据观察和互动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参观报告,包括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 深化学习:a. 学生回到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参观报告,互相交流和讨论。
b. 导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竹里馆在社区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四、教学手段与资源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实地参观、小组讨论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竹里馆的实物展览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参观报告的内容和质量,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反馈:导师对学生的参观报告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拓展相关问题。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实践活动,如参与竹艺制作、参观竹文化展览等,进一步加深对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2. 邀请竹文化专家或相关从业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3. 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当地其他具有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或文化遗产,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通过竹里馆的说课,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宿建德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一、说教材《宿建德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教材将其选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说学情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诵读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对自然的独特感受。
五、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句中的画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
六、说学法在学习方法上,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预习古诗,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究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我会先给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人旅行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诗人,他叫孟浩然。
有一天,他独自一人乘船出行,一路上欣赏着美丽的风景。
古诗两首《竹里馆》、《宿建德江》说课稿
老师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组诗教学和,两首诗用一课时来完成。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分析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来说说教材。
和两首诗都选自,是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两首诗都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两首山水田园诗的景语中都有明月,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经历不同,对明月所寄予的情感却不同:一个官至右丞相,忙于政务,难得清闲,所以诗人是闲适的愉悦的。
一个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而这两首诗的作者也都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都是唐代诗人,而且是好朋友,有着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追求,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
诗歌中所蕴藏
的情感自然也不同。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采用了整合教学法:由于本课所选取的两首诗都是
唐朝诗人的作品,都是寄情山水的山水田园诗,本课教学属于山水田园诗的组诗教学。
所以我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整合赏析。
用看似平淡无奇的几种景物勾画出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格调幽静闲远,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
则借暮色孤月映照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满腹愁绪。
同样的一轮明月却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思。
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开课之初,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
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
基础。
异中求同,意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从感性上初步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为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奠定基础。
在分步解读后再次整合,同中求异,在品味探究中归纳出“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分步解读,则引领学生想象、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为后面学习方法的总结提供了依据。
在两次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架起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2、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闭上眼想象读、比赛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3、想象理解法:想象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尽情想象。
如在学习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感受到诗人从众多的景物中只摄取了幽篁、深林、明月正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
从而了解了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
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查字典并联系语境理解诗意。
在学习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而总结出想象这也是学习古诗非常重要的方法。
再将两首诗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的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对同一景物所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
从而感受到“知人论诗”这一古诗赏析方法的重要性。
并及时巩固运用这一方法,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三、说教学流程
这两首诗都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而这两首诗虽然具有山水田园诗的共性,但又各具特点,从这两首诗的整合教学入手,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比较升华,体会特点”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再引导学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接着
交流两首诗的共同之处,既让学生初步了解两首诗都描写了景物,且都是夜晚的景色,都有那轮赋予文人墨客无数灵感的明月,对两首诗有个整体的了解。
更交流了作者生平,为后面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打下基础。
2、在“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环节中,侧重于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先听老师范读并闭眼想象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透过诗句,老师还仿佛看到了青青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野花,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的想象并在美美的读中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
“你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w x JXs n“你又是从诗中哪些字眼体会到作者的心情的呢?”“这么多的景物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幽篁、深林、明月呢?”从而引领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这一特点。
则重在扣住“同是山水田园诗的又写了哪些景语呢?这些景语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语呢?”这一问题自读自悟,抓住诗眼“愁”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愁啊?”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
“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物?”这一问题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到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在“比较升华,体会特点”环节中,通过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人生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诗
歌所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从而归纳出“知人论诗”这一赏析古诗的重要方法,也再次感受到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新的山水田园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也多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多运用“读、看注释、想象、知人论诗”这些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四、说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也紧紧扣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把组诗主题“山水田园诗”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主板书,把学习古诗的方法“读、看注释、想象、知人论诗”作为副板书,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学评价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
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会读会学会用。
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