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印度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印度和中国是两个拥有灿烂文化底蕴的强国,其文化和宗教信仰对民间生活和社会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文化主要源自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而印度则深受印度教、佛教、锡克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影响。
那么,印度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呢?一、宗教的历史渊源有别印度教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古代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的哈拉帕文明。
而佛教则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印度。
锡克教则起源于17世纪的北印度。
相比之下,中国的宗教信仰时间较短。
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是在汉朝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成为国家主义的一部分。
二、教义的区别及其影响1. 印度教崇拜的众神很多,而中国的儒道思想则更强调对唯一的上帝、天地之道及阴阳五行的崇拜和敬畏。
2. 佛教在印度教中出现并发扬光大,而在中国中则成了一支独立的宗教,强调的也是对生命的珍惜及慈悲为怀。
3. 锡克教与印度教有些不同,强调人的平等,主张人类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对上帝的不敬。
三、敬神仪式上的差异印度人对于宗教信仰有很深入和天然的认识和体验。
他们在寻求某些东西时,经常会去神庙和教堂上拜神、做礼拜和向神祷告。
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也有类似的精神实践。
但是,在敬神仪式上,中国更强调仪式感和规矩性。
除了为了求取某个东西时拜神,中国人做祭祀还有许多规矩。
例如,春节和中秋节时会做全家人集体祭的一些仪式,有着固定的程序和讲究。
四、修行观念和方法的区别印度教里一些信奉吠陀哲学的派别会崇尚瑜伽和冥想,他们认为通过静心冥想,人们可以达到超越心智的良好效果。
佛教的修行方法则强调人们要培养正念和慈悲为怀。
而中国的道教则是更强调在人与天地之间建立联系,并通过修行获得长生不死的功效。
儒家的修行则都引领着人们去更好地发扬君父之道,推崇孝道和社交之道。
五、对待生活的态度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中国佛教徒,都主张向内心求解、保持平和与慈悲之心。
中国的道教则常被解读为对现世生活和人间世事的渴望和追求。
古代印度的历史宗教古代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历史上留下了众多重要的宗教传统。
这些宗教在古代印度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佛教、印度教和锡克教为例,探讨古代印度的历史宗教。
一、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是由悉达多·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一种宗教。
佛教强调人的苦难和解脱,主张通过戒律、冥想和智慧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尽管佛教在古代印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它仍然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对于古代印度的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中强调平等和慈悲,改变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歧视观念。
佛教的艺术和建筑也对古代印度的文化遗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雄伟壮观的塔婆和佛教石窟。
二、印度教印度教是古代印度最主要的宗教,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约1500年。
印度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多位神明,其中最重要的主神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印度教强调人与神的关系,强调个人冥想和宗教仪式的重要性。
印度教对古代印度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度教教义强调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这种制度使得古代印度的社会结构稳定,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此外,印度教还塑造了古代印度的建筑艺术,例如寺庙和宫殿,充满了宏伟和细腻的装饰。
三、锡克教锡克教起源于公元15世纪的印度旁遮普地区,由古鲁·纳纳克所创立。
锡克教强调单一神明和个人与神的直接联系。
它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正义,鼓励义务救济和慈善事业。
锡克教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和宗教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锡克教对种姓制度和巴拉·斯里·克里希纳的教义提出了质疑,促进了社会的改革和自由思想的传播。
锡克教的建筑和艺术以其简洁和实用而著称,如金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结论古代印度的历史宗教对印度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印度教和锡克教都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它们塑造了印度的价值观和实践,为印度人民的生活和信仰提供了指导。
历史教案: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宗教的定义和意义宗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信仰和经验的总称。
它通常包括对神、魂魄、灵力等超自然实体的崇拜,以及对人类人生意义、世界起源和未来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宗教不仅在历史中发挥着巨大影响,也成为塑造个体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因素。
二、原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 原始部落宗教原始部落宗教起源于人类进化早期,这类宗教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感恩。
狩猎采集时代的人们相信自然元素具有神性,并通过祭祀仪式来维护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
2. 萨满主义萨满主义是一种重视灵界及其联系方法的原始信仰形态,通过巫师(即萨满)扮演中介角色与神灵进行沟通。
他们相信万物都有灵魂,进行神秘仪式和巫术。
3. 开化宗教的出现随着社会发展,原始宗教逐渐演变为开化宗教。
这些宗教包括古代埃及的拉与阿蒙神、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地中海地区的希腊罗马神话等。
其共同特点是多神信仰,尊崇强大至上的神灵,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三、亚洲主要宗教:佛教和印度教1. 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夫子),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陀。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与解脱之道,主张摈弃贪欲、瞋恨和无明,通过修行达到涅槃境界。
2. 印度教印度教源于原始雅利安人和当地原住民部落信仰的融合。
印度教广泛崇拜众多的神灵,并相信生命轮回和因果报应。
印度教具有世世代传的种姓制度,强调人与神的交流与奉献。
四、西方主要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1. 基督教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犹太教内,创始人是耶稣基督(耶稣)。
基督教信仰有三位一体的上帝、信奉圣经,并注重个体对上帝的直接联系与信仰转化。
2.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强调将自己完全投入到真主(阿拉)的崇拜中,信仰“只有真主可崇拜”。
其核心是五功之一——行礼、断食、清偿天诫金、火牲以及朝觐活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考研哲学复习资料印度哲学流派简介在考研哲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不同的哲学流派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印度哲学流派,这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考研的学生们来说将会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复习资料。
一、婆罗门学派(Brahmanism)婆罗门学派是印度哲学的最早一支流派,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此学派的核心思想是婆罗门的神学观点,强调宇宙和个人灵魂与神之间的联系。
他们相信通过严格遵守婆罗门的教义和仪式,个人可以获得解脱和永恒的幸福。
二、耆那教(Jainism)耆那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由絷尊者所创。
耆那教强调非暴力和无私的行为原则,追求灵魂的纯净和解脱。
他们认为,通过控制欲望和物质的追求,个人可以达到解脱和完全的幸福。
三、佛教(Buddhism)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佛教以“四圣谛”和“八正道”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们可以通过舍弃欲望和追求无我来达到解脱和超越苦难。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中道观念、因果轮回、无常和无我等。
四、尼亚亚哲学(Nyaya)尼亚亚哲学源于公元前6世纪,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逻辑和辩证的方法来获取知识。
他们强调通过正确的推理和辨证思考,可以达到真理和解脱。
尼亚亚哲学对语言和逻辑的思考在印度哲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五、瑜伽学派(Yoga)瑜伽学派强调个体的身体和心灵的统一,并通过冥想和修行来达到解脱。
他们相信通过控制身体和呼吸,个人可以平静心灵,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六、梵我林学派(Vedanta)梵我林学派以梵我林经典为基础,强调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的统一。
他们认为,所有现象都是梵我林的表现,通过认识和体验内在的梵我林,个人可以实现解脱和永恒的幸福。
七、锡克教(Sikhism)锡克教起源于15世纪的印度北部,是一种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元素的宗教。
锡克教强调个体和上帝的连接,通过虔诚、劳动和慈善,个人可以达到精神解放。
总结:以上是对印度哲学流派的简要介绍,它们在印度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八年级历史上册印度古代的宗教与文化八年级历史上册:印度古代的宗教与文化印度,这个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国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八年级的历史上册中,我们将探索印度古代的宗教与文化,了解印度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文学和建筑三个方面展开,带领读者领略印度的璀璨文明。
一、宗教:多元融合的信仰体系印度古代的宗教包罗万象,其中最重要的有佛教、印度教和锡克教。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者为释迦牟尼,影响广泛。
它强调人们通过禅定与慈悲来解脱苦难,并倡导社会平等与和谐。
佛教的影响逐渐推动了印度教的发展,使其成为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包含众多神祇和传统,其中最著名的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印度教强调轮回转世和业报因果,追求摆脱轮回苦难的解脱。
此外,印度教还鼓励信仰者通过冥想和修行来达到灵性境界。
锡克教是印度最年轻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15世纪。
锡克教的创始人古鲁·纳纳克强调信仰的单一和平等,提倡人们追求宗教自由和公正。
锡克教的教义受到众多信徒的尊崇,锡克教寺庙也是印度重要的宗教场所。
二、文学:古代智慧的结晶印度古代以其富饶的文学作品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记录了印度古代的历史、宗教和哲学。
它通过讲述英雄的故事,传递了智慧和道德价值观。
《罗摩衍那》则是描绘了神话人物罗摩的传奇故事。
这部史诗以其优美的诗歌和深刻的哲理而著名,被视为印度文化的瑰宝。
除了史诗之外,印度古代的文学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如诗歌、寓言和哲学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诗人之一是卡尔帕纳,他的作品以其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而深受人们喜爱。
三、建筑:精美与宏伟并存印度古代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宗教和文化的结合,充满了精美和宏伟之美。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泰姬陵,也是世界遗产之一。
泰姬陵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供奉着莫卧儿皇帝沙贾汗的妻子。
此外,卡拉利亚寺庙也是印度建筑中的瑰宝之一。
锡克教的名词解释锡克教是一种世界上主要由锡克族信仰的宗教,发源于印度的旁遮普邦。
锡克教创始人古鲁·纳纳克(Guru Nanak)于15世纪创立并发展起来。
锡克教的信仰体系以纳纳克古鲁及其后继者为中心,强调唯一神和对人类平等的信条。
在锡克教的文化和实践中,有很多特定的名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下面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1. 古鲁(Guru)在锡克教中,古鲁一词代表教派的创始人和精神导师,是对锡克教信徒最崇高的尊重和崇拜的对象。
锡克教最早的古鲁是纳纳克,古鲁一词在锡克教传统中一直延续到了第十代古鲁。
每一位古鲁都被视作上一个古鲁的延续和精神传承。
2. 智库(Gurdwara)智库是锡克教的宗教场所,是锡克教徒进行礼拜和学习的地方。
智库通常由一个具有特定建筑风格的建筑物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庙(Harmandir Sahib),也被称为“黄金寺庙”。
智库内设有一个大厅,称为“迪万(Diwan)”,用于祈祷、演讲和宗教仪式。
智库向所有人开放,无论他们的宗教信仰如何,这体现了锡克教的信条中的平等原则。
3. 锡克(Sikh)锡克一词来自梵文中的“śiṣya”,意为“学生”或“弟子”。
在锡克教中,锡克用来指代信仰锡克教并遵循其教义和实践的人。
锡克教徒通常以刮去头发和戴上头巾的特别装束而被人们认出。
同时,锡克教强调对他人的帮助和服务,锡克教徒常参与公益事业,并以他们知名的热心、善意和勇气而闻名。
4. 卡拉(Kara)卡拉是锡克教徒佩戴在手腕上的一种青铜手镯。
卡拉象征着锡克教信徒对神圣和道义的忠诚,并作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
卡拉是圆形的,不具有起点和终点,以此象征上帝的无穷无尽。
5. 克什(Kesh)克什指的是锡克教徒留下自然生长的头发和胡须。
在锡克教中,克什被视为与上帝创造人类形象的方式一致,并被视为一种虔诚的表达和敬意的体现。
克什的维护需要耐心和坚持,是锡克教徒对自然之美的一种尊重。
6. 兰加尔(Langar)兰加尔是在智库内提供的免费食物供应,这是锡克教中一个重要的传统。
古代印度知识点总结一、宗教1. 印度教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印度教的信仰体系非常广泛,包括各种各样的神祇和教义。
其中,梵天是印度教最主要的神祇,他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此外,印度教还信仰众多其他神祇,这些神祇代表了不同的力量和属性。
印度教的教义也非常复杂,包括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四贵人道等等。
印度教的传统文化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佛教佛教是古代印度的另一重要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始于释迦牟尼的教导,他在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悉达多园(今尼泊尔境内的卢木荼姆芭瓦)出生,并成为佛陀(觉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缘起说等等。
佛教强调人们要放下欲望、克制自我,以解脱生死轮回。
佛教在古代印度的宗教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锡克教锡克教是古代印度的另一重要宗教,始于公元16世纪的旁遮普地区。
锡克教是一种独特的宗教形式,它融合了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义和仪式。
锡克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信仰同一神、尊崇古兰德·辛格和古鲁·那纳克等。
锡克教注重人道主义和平等思想,强调良善行为和对他人的关爱。
锡克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印度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哲学1. 在古代印度,哲学发展非常繁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印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耆那教、佛教、吠舍祇、毗憧等哲学流派代表了古代印度哲学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2. 古代印度的哲学家们对宇宙、人生、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学说。
比如,婆罗门教主张诸神都是至上,资源主义,佛教则主张正如佛教八正道所述,不唯一来而有解脱。
原始的印度教则大致上独特的诠释宇宙是由神创而使这对每个人类都是贵重的。
八大宗教信仰总结一览表
1. 教(Christianity)
- 起源:公元1世纪,以为中心的宗教。
- 主要派别:天主教、、。
- 核心:相信是救世主,相信是神的启示。
2. (Islam)
- 起源: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所创立的宗教。
- 核心:信奉一个唯一的,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
3. (Buddhism)
- 起源:公元6世纪前后,佛陀释迦牟尼所创立的宗教。
- 核心:追求解脱,相信转世轮回,重视慈悲、智慧和内心平静。
4. (Hinduism)
- 起源: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的一系列宗教和哲学传统。
- 核心:多神教,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5. 锡克教(Sikhism)
- 起源:公元15世纪,北印度的宗教。
- 核心:信奉一个无形的真神,提倡、奉献和平与正义。
6. (Taoism)
- 起源:中国古代,老子所创立的宗教。
- 核心:追求道的理念,注重自然和谐,提倡简朴和无为而治。
7. (Judaism)
- 起源: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犹太人的宗教。
- 核心:相信是唯一的神,认为犹太人是的选民。
8. (Shinto)
- 起源:古代日本,是日本的原始宗教。
- 核心:崇拜祖先和自然的神灵,注重道德和纪律。
以上是对八大宗教的简要总结一览表。
探讨古代印度的锡克教信仰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国家,其中锡克教信仰在印度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锡克教信仰起源于16世纪,由古代印度的锡克教创始人古鲁·纳纳克所创立。
这一宗教信仰对于印度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锡克教信仰强调平等和共享的原则。
根据锡克教的教义,所有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不论种姓、性别、宗教信仰或社会地位。
这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过去的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被广泛应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离在宗教和社会生活中都有所体现。
锡克教信仰的出现为印度社会提供了更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念。
其次,锡克教信仰强调对上帝的崇拜和献身精神。
根据锡克教的信仰,人们应该通过信仰和奉献来与上帝建立联系。
在古代印度的宗教体系中,锡克教信仰的这种关注上帝的献身精神为印度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修行方式。
锡克教信徒被鼓励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慈善事业,并通过奉献来实现对上帝的崇拜。
此外,锡克教信仰还强调社区的凝聚和团结。
在古代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导致社会分裂,不同种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壁垒。
然而,锡克教信仰鼓励信徒们在教堂(Gurdwara)中共同参与礼拜仪式,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共同体的凝聚力。
这种社区的凝聚和团结对于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锡克教信仰还对古代印度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音乐方面,锡克教发展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圣歌(Shabad),它是锡克教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融合了印度音乐的元素,并在印度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在社会事务方面,锡克教信徒通过建立和管理公共福利机构(如锡克教水井和锡克教慈善机构)来提供教育、医疗和其他公益服务。
这为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和改善提供了积极的动力。
然而,尽管锡克教信仰在古代印度社会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其中最显著的挑战之一是种姓歧视的持续存在。
印度锡克教是什么样的宗教?锡克教是从印度教的自然学派中演变出来的宗教,其中也融合了大量穆斯林的哲学和神学思想。
锡克教主要在印度为人们所信仰。
锡克教分布在整个印度,但在旁遮普地区是首要的地区,特别集中。
锡克教图占该州人口的67%,这已经成为多数。
在16世纪初,创始人那纳克已经开始传教时,在洗澡的时候收到一个启示。
开始在旁遮普省一个小镇的家庭里面产生,经过100余年的积累最终锡克教是其散布于印度北部周围的旁遮普省的区域。
这个地区是莫卧儿帝国的心脏地区,锡克教便在阿克巴的宽容时代当茁壮成长。
1574是第四代宗师拉姆打在旁遮普省中心建设了金殿的原型,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开始了宗教之间的冲突,1606年代是第五代宗师阿琼受到到莫卧儿帝国的压迫被杀。
它因为这次压迫加紧了军事组织化,并且加强排除伊斯兰教和排除印度教色彩。
也因此制定了禁止吃清真食品的规定。
印度的清真寺锡克男人无需修剪的头发和胡子,有戴头巾的习惯。
印度男子中留着胡子和戴着头巾的,都是锡克教徒。
尽管印度人口最多的印度教徒中头巾是不常见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头巾已经成为印度男性常见的标志性印象。
女性也都在长长的头发,因为锡克教禁止教徒剪的头发,男子的起名的时候一般辛格,含义是狮子。
要进入锡克教寺庙的信徒必须隐藏头发,戴上头巾脱鞋。
另外,多吃虔诚参拜的祭品,但这是习惯和同类给我欣赏神社坛在日本的那些产品。
此外,还有免费的餐饮称为供应给大家,这些餐饮是普通的印度菜,但是却与印度教徒不同种姓不得同食的制度截然相反的推崇平等主义。
锡克教的崇拜仪式需要从每个星期天的上午11时左右,到午餐结束后的下午一点左右为止。
印度寺庙和宫殿的柱子锡克教教徒大多数是富裕和受过教育的人群居多,而高学历者的比重尤其为重,当然也有不少印度锡克教出租车司机和其他轻体力劳动者。
这是因为在英国殖民时代的印度,锡克教徒获得了社会活动的资源并且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被任命为官员和军事人员等优秀人物。
◎锡克教的起源与发展
印度除了孕育出印度教、佛教外,亦为锡克教发源地。
公元1469年,锡克教教主纳拿克(Nanak)就在印度教﹑回教风行的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anjab)诞生。
纳拿克属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二阶级- 剎帝利族(Kshatriyas)武士阶级。
虽然纳拿克的父母亲都是印度教徒,但纳拿克在七岁入学时便对教导他的印度徒教师反应﹕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圣典吠陀经,还不如确实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赖祂的慈悲。
纳拿克对宗教富有热诚,对世事极为淡泊,最后甚至离开妻儿至旷野过修道生活,38岁时悟道,人称古鲁(Guru)。
「古鲁」为圣教师的意思,自纳拿克后,这个名词遂成为锡克教每任继任者的专有称号。
有鉴于当时强大的回教势力与印回两教不断的宗教纷争,纳拿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与回教阿拉神加以融会调和,衍生成非印非回、亦印亦回的锡克教。
悟道后的纳拿克回到家中,将所有变卖,施予穷人,并与一位回教徒仆人开始游行布道。
主仆二人一面唱歌、一面传讲锡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人人都可以相信这位神而得到拯救。
」纳拿克并在身上缠了一条修行腰带,向大家宣布说﹕「在我面前既无印度教徒,也无回教徒。
」
纳拿克终身致力游行布道,足迹北到喜马拉雅山,南至锡兰岛,游行布道期间虽有不少回教徒袭击殴打他,但也有许多人皈依他,这些信徒多是中下阶集的印度百姓。
经过了30年的传道生活,纳拿克终于年老力衰,于公元1539年撒手归天,享年六十九岁。
纳拿克死后,由弟子安格达(Angad)继任,是为第二代古鲁(祖师)。
接着有三代、四代至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Govind Singh)。
◎教义与经典
「锡克」(sikha)一词在梵文是门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锡克教徒自称为教祖的门徒,故而得名锡克教。
印度教是整个锡克教的信仰核心,然而回教的影响也相当大。
锡克教撷取印度教的轮回(transmigration)与业报(karma)观念,认为个人灵魂只有和神结合时,方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梵我合一境界。
锡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创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转生的,全宇宙中只有这一位神,除他以外别无他神,经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称呼这位神,是具回教与印度教色彩的一神论宗教,特别在强调人神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方面,与基督教的一神论(神人分离,神是神,人是人,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大有分别。
锡克教徒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不满妇女受差别待遇,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
他们也不赞同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繁琐祭祀仪式与朝圣,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励信徒积极入世,严禁信徒抽烟或是吸毒。
锡克教徒一生中有四次重要仪式﹕出生到寺庙命名﹔到了适当年龄接受洗礼(又称剑礼),成人举行婚礼,死后实行火葬,但是祖师不行火葬,而以建墓掩埋。
锡克教最早的入教仪式始于第十代祖师- 郭温达辛格。
最先五位接受洗礼的人分别来自五个种姓,象征各种姓之间的团结与平等。
行剑礼时,入教者将剑
插入盛有糖水的容器中不停地搅拌,并随着祭司或是长者反复念诵信条,之后将容器中的一些水洒在身上,喝完剩余的糖水,并且在神面前发誓,一生要身为锡克教徒,忠心爱神,为锡克教尽力,至死不渝。
受洗后的男信徒名字加"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信徒则加"考儿"(Kaur),是公主的意思。
郭温达辛格并规订信徒需严守五K﹕(1)着短裤(Kacch)(2)蓄长毛发(Kes)﹕身上的毛发,如胡须、头发皆不可剃去。
(3)插发梳(Kangha)﹕将梳子插在长头发上,但因锡克教徒头上包有头巾,不易看见长发与梳子。
(4)戴腕环(Kara)﹕锡克教徒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在右手腕上戴上铁制或金制的腕环。
(5)佩短剑(Kripan)﹕从前锡克教徒每人身上挂有一把三尺长的刀子,现在仅以一寸长的短剑作为象征而已。
锡克教唯一正典是由五代祖师阿尔琼(Arjan)于公元1604年编纂成的『阿底‧格兰特』(Adi Granth,格兰特是书籍的意思),又称『格兰特‧沙哈卜』(Granth Sahib)或是『本初经』。
全部经典是一些歌颂神明、劝人为善、阐明教义的作品,记载历代祖师的赞歌及生平事迹,也有印度教和回教方面的演说与言论内容。
此部经典一直都存放在锡克教最大寺庙,也是锡克教徒圣地及活动中心的金寺内。
◎锡克教徒的全民皆兵与现况
由于锡克教希望融合印回二教,遂引起回教徒的不满,自始祖纳拿克起就不断受到回教徒的迫害,第五代与第九代祖师甚至还被当时回教统治者处死。
为了抵抗回教徒的逼迫,第六代祖师郭温达(Guru Govind)下令锡克教徒全部武装起来,到了第十代古鲁郭温达辛格更是加强信徒皆兵主义,并宣称每位信徒都是狮子,使其与敌人交战时,更显得勇猛。
锡克教徒长期不断地和回教统治势力交战,十九世纪初叶,被称为旁遮普狮子的锡克教徒兰奇达(Ranjit Singh)联合锡克各部族首领,在旁遮普省的拉合尔建都,成立锡克帝国,但最终仍敌不过大英帝国的势力,被英国纳入版图。
二次大战后印度独立,旁遮普省也成为印度的一省。
根据1995年资料,全印度约有一千七百多万锡克教徒,他们大多分布在旁遮普省,占该省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强,锡克教徒的大本营- 金寺,亦座落在此。
除了印度外,美国、英国、加拿大、东非、东南亚等地也有锡克教徒的踪迹,但为数并不多。
由于锡克教徒实行人人皆兵,目前印度军队中有百分之十是锡克教徒,印度前总统辛格也是锡克教徒。
为了能在旁遮普省享有更多的自治权,甚至希望脱离印度政府成立独立的锡克教国家,锡克教极端份子与印度政府仍时有冲突。
较大的一次冲突发生在1984年,当时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下令袭击锡克教大本营金寺,金寺被印度军队攻占,锡克教徒死亡人数高达一千二百多人,但随即不久,甘地夫人就被她的锡克教徒卫士暗杀身亡。
现今锡克教激进份子仍因旁遮普省的自治问题与印度政府处于敌对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