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吉·原野:夏天盛大,到处都是生命的集市
- 格式:docx
- 大小:18.23 KB
- 文档页数:6
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奇遇好句摘抄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奇遇好句摘抄1. 假如我是一只雄鹿,我会在白天迫不及待地奔跑,直到黄昏的光芒照射下来,然后寻找一片干净的泉水。
2. 在这里,我躺在白云之下,安静地享受蓝天之美。
3. 我唯一的朋友是一只可爱的狼,一只沙沙作响的美丽的长草。
这篇文章将从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奇遇的主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的故事。
这是一部以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原野乌苏里密林为背景的冒险小说,主角是一只雄鹿。
整个故事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生态的思考。
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原野乌苏里密林中的生物和景色,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奇幻世界。
让我们深入挖掘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中的奇遇。
小说中描述了雄鹿在原野上的奔跑、白天的欢乐和夜晚的宁静。
在这片神秘的密林中,雄鹿不仅发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还结识了一只可爱的狼,和长草,这些都是它在原野乌苏里密林中的奇遇和经历。
这些细节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及其中生物的细致观察和描绘能力,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能感受到动物和植物之间微妙的关系。
让我们探讨一下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中的主题。
作为一部以自然为背景的小说,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主题,如生态、自然风光、动植物生态平衡等。
通过雄鹿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自然生态的思考。
小说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使人深刻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让我们共享一下个人对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的理解。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描写自然的作品,更是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怀。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作者将自然界的美好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美妙。
在当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我们更需要像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这样的作品,去重新审视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
著有《掌心化雪》《唯一的橘子唯一的灯》《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等文集22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
曾连续3年被评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十大散文家”“中国内地十大散文家”。
原野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比做一个作家更重要。
”因此,在他繁星般的散文篇章中,纯真和善良始终像乳汁流淌在字里行间。
《月光手帕》《雪地贺卡》《善良是一棵矮树》《跟穷人一起上路》等作品流传得最为广泛。
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是一位奔跑着的歌者,他笔下描绘的自然像清澈的河水一样流淌,一草一木都摇曳着灵动的生机,他的散文、小说、随笔都深受读者喜爱。
在他心目中,“人是应该有点植物性的”,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观察自然,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描绘好自然。
因为热爱自然,原野笔下所有景物都是活泼的生灵,演奏出美妙的旋律。
但是让他有点不解的是,中国的作家涉猎题材丰富多彩、无所不包,几乎写尽世间一切,但写自然的人却特别少,写自然时也多是为了铺陈或渲染,而国外描写自然的作者有很多。
他认为人从自然中来,现在有的年轻人连猪都不认识,人变成了不了解自然的人了。
在他看来,写好自然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需要心中有爱,二是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
虽然热爱写作,但原野坦言,“读的书并不多”,他常看的是科学类书籍,比如医学基础理论,包括癫痫病发病机理、神经内科学等,还爱看一些数学书,从中可以体会作者满怀激情用冷静的文字叙述真理。
他说很少看现当代的文学书,杂志也甚少阅读,主要是担心自己的文字语言受不好的读物影响,“我希望我的语言保持清澈纯粹的状态”。
原野并不排斥浅阅读,“浅阅读的东西也有精品”。
他说,“漫画就属于浅阅读的范畴,有的对人们的影响也很大,比如丰子恺的漫画,浅显易懂,用不着人们咬牙切齿地去读”。
鲍尔吉·原野精品散文文章鲍尔吉· 原野倾情描写人间的美善,使人回味不已。
在他繁星般的散文篇章中,纯真和善良始终像乳汁流淌在字里行间。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鲍尔吉·原野精品散文文章,供大家欣赏。
鲍尔吉·原野精品散文文章:曙色曙色是未放叶的杨树皮的颜色,白里含着青。
冻土化了,水份慢慢爬上树枝,但春天还没有到来,还要等两个节气。
日落时,西天兴高采烈,特朗斯特罗姆说像“狐狸点燃了天边的荒草”。
日之将出,天际却如此空寂,比出牧的羊圈还冷清。
天空微明之际,仿佛跟日出无关,只是夜色淡了。
大地、树林和山峦都没醒来,微弱的曦光在天空蹑手蹑脚地打一点底色,不妨碍星星明亮,也不碍山峦包裹在浓黑的毯子里。
这时候,曙色只是比蚌壳还暗淡的一些白的底色,天还称不起亮。
杨树和白桦树最早接收了这些光,它们的树干比夜里白净,也像是第一批醒来的植物。
在似有若无的微明里,约略看得到河流的水纹。
河流在夜里也在流动,而且不会流错方向。
河水在不知不觉中白了起来,虽然岸边的草丛仍然黑黝黝的。
这时,河水还映照不出云彩,天空看不到有云彩游荡,就像看不清洒在白布上的牛奶的流淌。
星星遗憾地黯淡下来,仿佛退离,又像躺在山峦的背后。
露珠开始眨眼,风的扫帚经过草叶时,露珠眨一眨眼睛,落入黑暗的土壤里。
鸟儿在树林里飞窜,摇动的树枝露出轮廓,但大树还笼罩在未化的夜色中。
鸟儿在天空飞不出影子,它们洒下透明的啁啾。
受到鸟的吵闹,曙色亮了一大块,似乎猛地抬起了身子。
我没听到过关于天亮的计量术语,它不能叫度,不叫勒克司(lx)与流明(lumen)。
大地仍然幽暗之际,天空已出现明确的白,是刚刚洗过脸那种干净的白,是一天还没有初度的白。
它在万物背后竖起了确切的白背景,山峰与天空分割开来。
天的刀子在山峰上割出了锯齿形状。
天光让树丛变成直立的树,圆圆的树冠缀满叶子,如散乱的首饰。
河水开始运送云朵,这像是河上的帆。
最后退场的星星如礼花陨灭于空中,它陨灭的地方出现了整齐的地平线。
《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嘿呀,咱今儿得唠唠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呐,那可老有意思啦!鲍尔吉·原野写的散文呀,就像是跟你在唠嗑似的,特别接地气。
他能把生活里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儿,写得那叫一个鲜活。
比如说吧,他写家里的小猫小狗,那小猫调皮捣蛋的样儿,在他笔下活灵活现的,一会儿跳上桌子把东西碰掉,一会儿又窝在墙角眯着眼睛打盹儿,感觉就像咱自个儿家里那调皮的小毛孩儿似的,读着读着就忍不住乐出声来。
还有啊,他写那些个大自然里的景儿,也不是那种文绉绉的、高高在上让人够不着的写法。
他写草原上的风,那风就好像能从书里直接吹到你脸上一样,呼呼地带着草的香味儿,吹得人心里那叫一个敞亮。
写天上的云彩呢,一会儿像棉花糖,一会儿又像奔跑的骏马,感觉他就站在那儿仰着头,瞅着云彩跟咱讲呢,特别有画面感。
他的散文里人情味可浓啦!写和街坊邻居的相处,那些个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可有意思了。
哪家的大妈又在门口唠嗑啦,哪家的小孩儿又闯了啥小祸啦,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也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街巷子里,和大家一块儿热闹着呢。
而且他写亲情也特别动人,写和父母的点点滴滴,那种细腻的情感哟,能让你心里暖乎乎的,眼眶子都忍不住有点湿润润的呢。
再说说他的语言风格吧,那叫一个俏皮。
有时候来上那么几句幽默的话,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
就好比形容一个人走路的样子,他能说得特别逗趣儿,让你一下子就记住了那个场景。
可又不是那种刻意的搞笑,就是自然而然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那种幽默,特别有韵味儿。
咱读鲍尔吉·原野的散文呀,就感觉特别轻松自在,不用费啥劲儿去琢磨那些高深的词儿啥的,就跟着他的文字在生活里、在大自然里溜达一圈儿,啥烦恼都能给抛到九霄云外去咯。
我就觉着吧,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那就是生活里的一股清流呀,让咱能在这忙忙碌碌的日子里,停下脚步好好感受感受那些被咱忽略的小美好,那些实实在在的人情味儿。
读他的散文就像是和一个特懂生活的老朋友聊天,可带劲儿啦,反正我是打心眼里喜欢他的这些散文呢!。
万物相伴鲍尔吉原野解读《万物相伴鲍尔吉原野解读》鲍尔吉原野的文字就像是一扇神奇的大门,一旦打开,你就会踏入一个万物相伴的奇妙世界。
他笔下的万物都像是有了灵魂的小精灵。
比如说那些草原上的草,在他的描述里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草。
那草就像是大地的毛发,密密麻麻又充满生机。
你看,这一比喻多妙啊。
在城市里,我们看到的草可能只是路边绿化的一部分,被修剪得规规矩矩,好像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可是在鲍尔吉原野的世界里,草原的草是自由的,它们随风舞动的时候,就像是在开一场盛大的舞会。
这时候你会不会想,我们人有时候还不如这些草活得自在呢?鲍尔吉原野写动物也是一绝。
那些动物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朋友。
他写马,马就像是天空中的云朵落到了地上,充满了诗意。
马奔跑的时候,那身姿矫健得很,仿佛是一阵风的化身。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到的马,当时只觉得马很高大,看了他的文字才明白,马不只是高大,它还充满了灵性。
就像我们身边的伙伴,各有各的性格。
有的马温顺得像个小姑娘,有的马则像是个充满热血的小伙子。
如果把马当成只是一种牲畜,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它们也是这个世界的精灵,和我们人类一起共享着这个地球。
在他的文字里,万物相伴并不是简单地说它们在同一个空间里。
而是一种灵魂上的交融。
就好比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友情,真正的好朋友不是仅仅在物理距离上接近,而是心灵上的默契。
一朵花和一只蝴蝶,花给蝴蝶提供花蜜,蝴蝶给花传播花粉,这难道不像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往往忽略了身边这些微小却又美好的相伴关系。
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赶路,却没有停下来看看路边的小花和飞过的小鸟之间的互动。
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边真正关心我们的朋友呢?鲍尔吉原野的文字让我们重新审视万物相伴的关系。
他写的河流,那是大地的血脉啊。
河流奔腾不息,滋养着两岸的万物。
小鱼在河里游,水草在河里长,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河水流过的地方,就有生机。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大身体,那河流就是那些输送营养的血管。
关于时间和生命鲍尔吉原野的中心论点
《时间和生命鲍尔吉原野》是法国哲学家亨利·鲍尔吉(Henri Bergson)于1907年出版的著作,该书主要论述了时间、生命和意识等哲学问题。
其中的中心论点涉及到持续性的时间观、创造性进化和直观知识等概念。
鲍尔吉的中心论点可以总结如下:
1. **持续性的时间观:** 鲍尔吉批判了机械观念中的绝对时间,提出了一种持续性的时间观。
他认为时间并非一个被分割成离散瞬间的连续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连续过程,包含着内在的持续性和流动性。
这种时间观强调时间的流动和变化,超越了传统的静态和离散的时间观。
2. **创造性进化:** 鲍尔吉关注生命的创造性进化,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与机械的自然观相反。
他强调生命的内在驱动力和自我创造力,提出了“创造性进化”的概念,强调进化是持续不断的,不断产生新的形式和变化。
3. **直观知识:** 鲍尔吉主张通过直观体验来认识现实世界,他将直觉和智力两种认知形式进行了区分。
直觉是通过直接体验来获
得的知识,可以捕捉到时间的流动和生命的创造性。
他批判了过于理性化和抽象化的知识,强调直观知识的重要性。
4. **持续性的创造:** 鲍尔吉认为创造是持续不断的,无法通过机械的方式来解释。
他主张将创造性的时间观应用到自然界、生命和意识等领域,强调一种动态的、有机的世界观。
总的来说,鲍尔吉在《时间和生命鲍尔吉原野》中提出了一种与机械观念相反的时间观和生命观,强调持续性、创造性和直观知识,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科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态想象与自然抒写——鲍尔吉原野散文中的生态文学思想探析张子程;吴蓉蓉【摘要】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作品,多以自然为描写对象,包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学思想.本文重点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探讨了鲍尔吉·原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二是分析了鲍尔吉·原野关爱自然的思想,三是论述了鲍尔吉·原野对生态理想的追求.鲍尔吉·原野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一方面描写了自然对人身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谴责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控制.其次,鲍尔吉·原野通过赋自然予生命和呵护自然生命的方法,表达了关爱自然的思想.最后,鲍尔吉·原野在追寻生态理想中,表达了亲近自然及与物为友的生态理想.【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5)004【总页数】4页(P118-121)【关键词】鲍尔吉·原野;生态想象;自然抒写;生态文学思想【作者】张子程;吴蓉蓉【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鲍尔吉·原野是一位蒙古族作家,他的很多散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人类与自然平等相处的过程等等。
其散文作品表达了一种热爱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本文就此作一探析,旨在引起大家对鲍尔吉·原野散文作品的关注,在心底构建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保护自然环境,爱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鲍尔吉·原野的许多作品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作品中,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人类的繁衍、发展、生活都离不开这个大环境,我们从出生之时起就开始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大自然首先作用于人类,然后是人对自然的反作用。
在撰写这篇关于时间和生命鲍尔吉原野的中心论点的文章时,我会按照你提出的要求,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这个主题。
我会确保文章内容严谨、丰富,并在总结和回顾性的部分展现个人观点和理解。
以下是一份我准备用来构建这篇文章的提纲,我会在文章中逐一展开:一、引言1. 时间和生命的紧密联系2. 鲍尔吉原野的概念简介二、时间与生命的关系1. 时间的概念和特点2. 生命的定义和内涵3. 时间如何影响生命的发展和成长4. 生命如何塑造时间的意义和价值三、生命的意义与鲍尔吉原野1. 时间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 鲍尔吉原野如何关注生命的发展和变化3. 鲍尔吉原野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 时间如何在鲍尔吉原野的中心论点中扮演重要角色四、个人观点与理解1. 我对时间和生命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2. 为什么我认为鲍尔吉原野的中心论点对于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3. 我对时间和生命关系的思考与鲍尔吉原野的理论是否一致五、结论1. 总结时间与生命关系的重要性2. 总结鲍尔吉原野的理论对于理解生命的价值通过这份提纲,我将会帮你构建一篇超过3000字的文章,深入探讨关于时间和生命鲍尔吉原野的中心论点的主题。
文章将会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究这一概念,确保你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个主题。
文章将会包含有关时间和生命的深度评估,结合学术观点和个人理解,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的复杂性和广度。
我会共享一些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这篇文章增添一些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一、引言时间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时间是衡量和记录生命发展的基本单位,而生命又是时间的承载者和创造者。
鲍尔吉原野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概念,它以一种深刻而独特的方式探讨时间对生命的意义和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时间与生命的关系,以及如何解读鲍尔吉原野的中心论点对于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时间与生命的关系1. 时间的概念和特点时间是宇宙运行的基本参数,是事物变化的先决条件,是一种测量或记录这些变化的工具。
《雨水去过一切地方》是鲍尔吉·原野的一部精彩作品,它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全面评估,从其内容、主题和概念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读者呈现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
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雨水去过一切地方》的主题。
在这部作品中,鲍尔吉·原野以雨水为载体,表达了对生活、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雨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了大地,赋予了生命无穷的生机。
作品中通过雨水的角度,揭示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以及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雨水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象征,它在作者笔下获得了深刻的内涵,成为作品的精髓所在。
在深入探讨《雨水去过一切地方》的主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作品的内容概况。
作品以雨水为线索,融入了诗意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和人类的生存状态。
作者以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将雨水与生活、命运、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怀。
在这些内容的支撑下,作品展现出了深厚的内涵和广阔的广度,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在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下,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探讨《雨水去过一切地方》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作品不仅仅是对雨水的赞美和赏析,更是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思考与感悟。
作者以雨水为切入点,展现了生命的不易、时间的沉淀和宇宙的奥秘,使作品呈现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广度和深度。
作品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情感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在品读中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心灵震撼。
回顾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雨水去过一切地方》的确是一部兼具深度和广度的作品。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雨水的视角,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时间的流逝与积淀,以及宇宙的神秘与深邃。
作品中情感充沛、内涵丰富,让读者在品读中感悟到了一种深切的人生体验。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读者不仅能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还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主题的目的。
·初中版老人说,从八十年代开始,我们这儿又遭一劫——挖发菜。
你想象不到有多少人到这里挖发菜。
从宁夏来的人,整列火车上全是挖发菜的。
有人采,有人收,有人运。
运到东南亚一带,成为当地人喜欢的盘中餐。
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变成这个样子。
老人说“这个样子”的时候,特别不情愿,声音迅速被脚下的沙子吸收。
如果土地和天空也会死亡的话,就会是“这个样子”。
这里的天空虽然高远,却毫无生气,与绿洲之上湿润的天空绝不一样。
没有飞鸟,没有层层叠叠的雨云,这是一片失去了肌肤的天空。
今天的速亥,名声大得很,是京津地区风沙最主要的源头,每年不知向北京输送了多少沙尘。
可谁还记得当年它堪比肯尼亚野生动物园的情景?谁还相信此前这里竟然是一块湿地呢?假如黄羊、灰羽鹤有灵魂,野兔、芦苇有灵魂,它们一定一起附体在胡杨树上。
胡杨死去后为什么不倒?倒了为什么不烂?它实在是有话要说,它是无数野生动物与植物的灵魂,请它们保持痛苦控诉的姿态而留在人间。
有胡杨的地方,都是动植物们的受难地。
令人欣慰的是,速亥至今还保持着一“怪”,下点雨,马上就长出绿茸茸的草。
人们盼着这里多长草、快长草,一直长出黄羊来。
(原文略有删减)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心里和笔下,有一片永恒的原野。
那片原野,如蒙古长调,悠长、饱满、纯净、低回;或者,如呼麦,深情、原始、粗粝、神秘。
但这个粗犷又宁静的世界,又正被诸如开矿、造厂、建度假村等商业化进程蚕食,经受着种种物欲的冲击和诱惑。
所以,他一方面叙写自己心中的故土之美,一方面又用冷静客观的笔墨挖掘这片土地曾经和正在遭受的苦难与疼痛。
胡杨之地的胡杨是怎样的呢?作者用特写镜头的方式,把它推到读者面前。
“它们似互相搀扶、涉江而来的妇孺,像仰天太息的壮士,像为自己包扎伤口的士兵。
”它们“虬曲纠结,坐地视天,身子骨披一层滚烫的金红”。
这是只剩下枯死的再|接上页|胡杨,不倒的灵魂——《胡杨之地》赏析谭怡30初中版无马蹄声声的热血奔涌、再无蓬勃肆意的自由生长的树,这是只能守望自己死气沉沉的一小块版图、再不会有生的希望的树,这是在金黄夕阳下痛苦万状却仍旧执着站立的树……这样的胡杨树啊,让作者就只看那么一眼,心就瞬间失去重量;让每一个读者读到这些文字,心也会不由自主地揪紧。
就读这篇┃鲍尔吉·原野:我们的秋天我们的秋天鲍尔吉·原野初秋初秋看不到卷成一根针一样的青草心,看不到树叶像抹了一层油似的新绿。
初秋是老天用很大的力量转变一件事,它让草叶由深绿变得微黄,叶子的水分流失了,最后薄得如一张纸。
天的动作让天的色泽都变了,深蓝褪为浅蓝,宁静辽远,好像后退了108公里。
老天所做的这件事叫“秋”,或者叫自夏而秋,这是何等盛大的典礼,让所有的植物加入秋的合唱。
看不到从水泥地的缝隙长出新草,云彩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变薄了,仿佛不够絮一床新被子。
那些娇嫩、浅颜色的花朵已经敛迹藏形,只剩下成片的花朵鲜艳开放,如菊花、鸡冠花和串红。
土地不再松软,不似春雨之后的酥透。
当土地进入初秋,有如一个男人行进中年,好比李察·基尔、周润发。
他们从容了,也放慢了步伐。
所谓争先恐后说的是春天,每一个时辰都冒出一个花骨朵,河水急匆匆流过,浪花四溅。
春天怎么能不争?每一朵花都报春信,以为是自己招来了春天。
夏天的茂盛,用“争”已经不确切,是无边的生长,每一个有生命的植物在夏天都有了一席之地。
花草比房地产商对地的态度更贪婪,长满了天涯海角。
秋天,还有什么大事要忙吗?没有了。
你看一眼枝上的果实,就知道“忙”跟秋天没什么关系。
不必说水果,连卑微的小草都结满了草籽。
鼓鼓囊囊的草籽穗头像八路军的干粮袋一般朴实,它是明年几十株青草的娘胎。
秋天慢下来,地球转到秋天也应慢一些。
秋天沉重,大地多出来无数沉重的粮食,地球这辎重车行走得当然要慢。
地球舍不得把藤上晶莹的葡萄甩下来,宁愿转得更稳些。
初秋并不是丰收的时候,丰收说的是晚秋。
初秋所做的事情是定型,让一切可以称为果实的东西由不确定变得确定,由浆变成粉,由稚嫩变得坚硬。
那些还没在初秋定型的东西已经定不了型了。
人也如此,一个叫作“青春”的东西已经逝去了多年,双脚正往晚秋行走,此时若还没沉淀,没雏形,没味道,没形态,那么有什么收获可言呢?初秋明净,光线照在树枝和马路上,一样的澄澈。
名家鲍尔吉.原野精美散文鲍尔吉·原野,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报告等均多次获奖。
鲍尔吉·原野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名家鲍尔吉.原野精美散文,供大家欣赏。
名家鲍尔吉.原野精美散文:那些大词我们生活在大词的时代,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处于大词的包围中。
就我的同龄人而言,始终有大词陪伴成长。
大词不是粮食,不是水,也不是冬天的棉被,但它从广播、报纸和电视里冲出来,钻进你耳朵里并影响你的心灵。
记录这些大词一点困难都没有,它们是辉煌、激荡、滚滚、壮丽、冲天、突破、昂扬、坚决、壮志、奔、冲、赶、搞。
原本归于自然被借用的大词有黄河、泰山、长江、珠峰、波浪。
新的大词有峰会、宏大、后现代等等。
有人天生跟大词站在一起,包括“大”这个词,好多人喜欢用诸如大突破、大决战这些词,还有大什么,我也记不清了。
有人觉得多说多占一些大词显得自己气势磅礴,即使身板儿单薄也显得有块头,显得勇猛或义无反顾,跟历史、正义和永恒都能沾上边儿。
词和人的关系,与生活习惯与人的关系一样。
比如沾上烟草就不容易跟它说拜拜。
爱说大词的人离开大词手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说点什么好。
人如果自小就被大词包围着,浸润着,终将被大词所驱使。
别小看词语对人心灵的占有,它会影响人的心地或者叫思维方式。
词一定会变成工具或者叫手足与人共生。
那么大词是什么样的工具手足呢?对普通人,特别是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大词什么也不是,它只是个恐龙般的躯壳,里面并没有血肉。
那些大词,看上去很厉害,然而仔细想一想,什么叫辉煌?除了太阳,还有其它什么东西辉煌?是LED屏吗?太阳也不每天辉煌,从地球看上去太阳像人一样有阴有晴,辉煌只是它一部分功能。
还有,激荡和壮丽是什么意思?想象不出来,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
大词是文人造出来的装饰性的花样,古人称之为“文”,和“纹”同义。
这个文与质无关,是装修上去的,基本上是一个伪词汇。
大这个词,前边和后面常常挨着两个词,一个叫假,一个叫空。
【鲍尔吉原野的经典语录】鲍尔吉原野经典语录1.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
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
这必是刘玲。
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
雪人橘红的嘴唇依然鲜艳。
《雪地贺卡》2.马的眼睛没有猫的警觉、狗的好奇,也没有猪的糊涂。
对半夜有人参观马厩,马好像比人更宽容。
从眼神看,马离人间的事情很远,离故事也很远。
而猫狗的恐慌哀怨、忠勇依赖证明它们就在人中间。
《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3.男人把爱情想象成一只鸟儿,它是自由与飞翔;女人把爱情想象成鸟巢,它是安全、牢固和温暖;鸟和鸟巢想到了一块儿,就找到了美满的幸福感。
《草言草语》4.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光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哭,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就让别人洒下诚实的眼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人生》5.啥叫奢侈?人头马兑茅台酒、拿鱼翅拌大米饭、让熊猫推碾子、用牡丹花炒天鹅蛋、都比不了朱二这出,拿谷子苗喂羊,不仅是奢侈,更是糟蹋。
《草言草语》6.说到父亲,那是一道斑驳的城墙,高而厚,然而砖已经开始风化。
青砖不青了,却仍御风雨。
《亲亲的家人》7.我的曾祖母曾说露水是月亮给太阳写的信,夜晚挂草上,太阳早晨收走。
《草言草语》8.阳光照在解冻的河水上,水色透青。
水抖动波纹,似要甩掉这些阳光。
阳光比蛇还灵活,随弯就弯贴在水皮上,散一层粼粼波光。
阳光趴在水上却不影响水的透明。
水动光也动,动得好像比水还快。
《多快的手也抓不到阳光》9.在下雨之前,树枝把汁水提到了身边,就像人们把心提到嗓子眼儿,它们扬着脖颈等待与雨水遭逢。
我想,它们遭逢时必有神秘的交易,不然叶苞何以密密鼓胀。
《草言草语》感谢您的阅读!。
鲍尔吉·原野:夏天盛大,到处都是生命的集市夏天的少年时光叫初夏初夏羞怯地来到世间,像小孩子。
小孩子见到生人会不好意思。
尽管是在他的家,他还是要羞怯,会脸红,尽管没有让他脸红的事情发生。
小孩子在羞怯和脸红中欢迎客人,他的眼睛热切地望着你,用牙咬着衣衫或咬着自己的手指肚。
你越看他,他越羞怯,直至跑掉。
但过一会儿他还要转回来。
这就是初夏。
初夏悄悄地来到世间,踮着脚尖小跑,但它跑不远,它要蓬蓬勃勃地跑回来。
春天在前些时候开了那么多的花,相当于吹喇叭,招揽人来观看。
人们想知道这么多鲜花带来了什么,有怎样的新鲜、丰润与壮硕。
鲜花只带来了一样东西,它是春天的儿子,叫初夏。
初夏初长成,但很快要生产更多的儿子与女儿,人们称之为夏天。
夏天不止于草长莺飞,草占领了所有的土地,莺下了许多蛋。
夏天是一个昏暗的绿世界,草木恨不能长出八只手来抢夺阳光。
此时创造了许多阴凉,昆虫在树阴下昏昏欲睡。
然而初夏胆子有点小,它像小孩子一样睁着天真的眼睛看望四外。
作为春天的后代,它为自己的朴素而羞怯。
初夏没有花朵的鲜艳。
春天开花是春天的事,春天总是有点言过其实。
春天谢幕轮到初夏登场时,它手里只带了很少的鲜花。
但它手里有树叶和庄稼,树的果实和庄稼的种籽是夏天的使命和礼物,此谓生。
生生不息是夏天之道。
初夏第一次来到世间,换句话说,每一年的初夏都不是同一个夏天,就像河流每一分钟都不是刚才那条河流。
在老天爷那里,谁也不能搞垄断。
夏天盼了许多年才脱胎到世间,它没有经验可以利用。
往年的夏天早已变为秋天与冬天。
夏天的少年时光叫初夏,它不知道怎样变成夏天。
每当初夏看一眼身边的葱茏草木都会吓一跳,无边的草木都是奔着夏天来的,找它成长壮大。
一想这个,初夏的脑袋就大了,压力也不小。
初夏常常蹲在河边躲一躲草木的目光,它想说它不想干了,但季候节气没有退路,不像坐火车可以去又可以回来。
初夏只好豁出去,率领草木庄稼云朵河流昆虫一起闯天下,打一打夏天的江山。
初夏肌肤新鲜,像小孩胳膊腿儿上的肉一样新鲜,没一寸老皮。
初夏带着新鲜的带白霜的高粱的秸秆,新鲜的开化才几个月的河流,新鲜的带锯齿的树叶走向盛夏。
它喜欢虫鸣,蛐蛐儿试声胆怯,小鸟儿试声胆怯,青蛙还没开始鼓腹大叫。
初夏喜欢看到和它一样年轻幼稚的生命体,它们一同扭捏地、热烈地、好奇地走向盛大的夏天。
人早已经历过夏天,但初夏第一次度夏。
它不知道什么是夏天,就像姑娘不知道什么叫妇人。
这不是无知,是财富。
就像白纸在白里藏的财富、清水在清里藏的财富,这是空与无的财富。
人带着一肚子见识去了哪里?去见谁?这事不说人人都知道,人带着见识与皱纹以及僵硬的关节去见死神,不如不知好。
如果一个人已经老了,仍然很无知,同时抱有好奇心与幼稚的举止,这个人该有多么幸福。
只可惜人知道得太多,所知大多无用,不能帮他们好好生活。
初夏走进湿漉漉的雨林,有人问它天空为什么下雨,初夏又扭捏一下,它也是第一次见到雨。
这些清凉的雨滴从天空降落,它是从喷壶还是筛子里降落到地面?天上是不是也有一条河?初夏由于回答不出这些问题而脸红了,比苹果早红两个月。
初夏跑过山冈,撞碎了灌木的露水。
它在草地留下硕大的脚印,草叶被踩得歪斜。
初夏的云像初夏一样幼稚,有事没事上天空飘几圈儿。
其实,云飘一圈儿就可以了,但初夏的云鼓着白白的腮帮子在天空转个没完,还是年轻啊。
你看冬天那些老云窝在山坳里不动弹,动也是为了晒一晒太阳。
初夏的云朵比河水汹涌。
大地上的花朵才开,大地的草花要等到夏天才绽放。
开在枝上的春花像高明人凭空绣上去的,尤其梅花,没有叶子的帮衬。
而草花像雨水一样洒满大地,它们在绿草的胸襟别上一朵又一朵花,就像小姑娘喜欢把花朵插在母亲的发簪上。
初夏坐在河流上,坐在长出嫩叶的树桩上。
初夏目测大地与星空之间的距离。
它寻找春天剩下的花瓣,把它们埋在土里或丢在河里漂走。
初夏藏在花朵的叶子下面等待蜜蜂来临。
初夏把行囊塞了一遍又一遍,还有挺多草木塞不进去。
要装下这么多东西,除非是一列火车。
仲夏:管弦乐队所有的乐器全都奏响夏天好似乐曲里的中板,它的绿、星斗的整齐和蛙鸣呈现中和之美。
夏日与夏夜的节奏匀称,它的肢体饱满。
夏天的一切都饱满,像一池绿水要漫出来。
庄稼和草都在匀称之间达到饱满。
夏日的生命最丰富,庞杂却秩序清晰。
生命,是说所有生灵的命,不光包括庄稼和草,还有几千种小虫子。
有的小虫用一天时间从柳枝的这一端爬到那一端,而它不过活十天左右。
小虫不会因为一生只有十天而快跑或慢爬,更不会因此哭泣。
每一种生物对时间的感受都不一样,就像天上神仙叹息人生百年太短,而“百”和“年”只是人发明出来的说辞。
小虫的时间是一条梦幻的河流,没有“年月日”。
命对人来说是寿,对小虫来说是自然。
虫鸟比人更懂缘起性空的道理。
夏天盛大,到处都是生命的集市。
夏天的白昼那么长,仍然不够用。
万物借太阳的光照节节生长。
老天爷看它们已经长疯了,让夜过来笼罩它们,让它们歇歇。
有的东西——比如高粱和玉米,在夜里偷着“咔咔”拔节,没停止过生长。
这是庄稼的梦游症。
在夏日,管弦乐队所有的乐器全都奏响。
电闪雷鸣是打击乐,雾是双簧管,柔和弥漫,檐下雨滴是竖琴,从石缝跳下来的山泉水也是竖琴。
大提琴是大地的呼吸,大地的肺要把草木吸入的废气全吐出来。
它怕吓到柔弱的草,缓缓吐出气。
这气息在夜里如同歌声,是天籁地籁人籁中的歌声。
许许多多的草木只有春天和夏天,没有秋天,就像死去的人看不见自己墓地的风景一样。
草不知何谓秋天,它对秋天等于收获这种逻辑丝毫不懂,这是人的逻辑,所说都是功利。
夏日是雨的天堂。
雨水有无数理由从天空奔赴大地,最后无须理由直接倾泻到大地上,像小孩冲出家门跑向田野。
雨至大地,用手摸到了它们想摸的一切东西。
雨的手滑过玉米的秸秆和宽大的叶子,降落到沉默的牛的脊背上。
雨从树干滑下来,钻进烟囱里,踩过千万颗沙粒,钻进花蕊。
雨没去过什么地方?雨停下来,想一想,然后站在房顶排队跳下来。
它们在大地造出千万条河流,最小的河流从窗户玻璃流下来,只有韭菜那么宽,也是河流。
更多的雨加入河水,把河挤得只剩一小条,拥挤的雨水挤塌了河岸,它们得意地跑向远方。
太阳出来,意思说雨可以休息了。
雨去了哪里?被河水冲跑和沉入泥土的雨只是这个庞大家族的一部分子民,其他的雨回到了天空。
它们乘上一个名为“蒸发”的热气球,回到了天上。
它们在空中遇到冷空气,急忙换上厚厚的棉衣。
那些在天空奔跑的棉花团里面,隐藏着昨夜降落在漆黑大地上的雨水。
夏夜深邃。
如果夜是一片海,夏夜的海水最深,上面浮着星星的岛屿。
在夏夜,许多星星似乎被海冲走了。
不知从哪里漂来新的星屿,它们比原来的岛屿更白净。
夏天流行的传染病中,最严重的是虫子和青蛙所患的呼喊强迫症。
它们的呼喊声停不下来,它们的耳朵必须听到自己的喊声。
这也是老天爷的安排,它安排无数青蛙巡夜呼喊,听上去如同赞美夏天。
夏天如此丰满,虫与蛙的呼声再多一倍也不算多,赞美每一棵苹果和樱桃的甜美,赞美高粱谷子暗中结穗,花朵把花粉撒在四面八方。
河床满了,小鸟的羽毛干干净净,土地随时长出新的植物。
虫子要为这些奇迹喊破嗓子,青蛙把肚子喊得像气球一样透明。
雨下在夏至的土地上到了夏至,雨水不再是陌生人,它们像投奔故乡的游子,踩着云彩回到夏至的土地上。
夏至,雨的声音大过河水声、庄稼拔节声、蛙声。
雨说给土地的话,要在夏至这一天一夜说完,土地根本没有插话的机会。
对雨水而言,春秋冬三季造访土地只算做客,夏至才回到自己的家。
草毛了,从春天开始,草在雨水的定额里断断续续生长,属于计划经济。
而到夏至,草逢豪雨,尽情挥霍,一边喝一边生长,还有余裕的水分洗一洗脚丫缝儿的泥。
水有的是,草在风里甩去袖子上的水。
白天,城里的草呆观街景,在夜里像冲锋一般疯长。
才几天,街边公园的草已经高到让沈阳的老爷们儿站在其中撒尿了。
以往如城堡一般的云朵全向夏至投降,化为宽大的灰筛子筛雨,减轻天空的重量。
二十四节气里边,夏至是第十个节气。
公历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此为天文学之夏至点。
这一天,按照旧学说法,阳气极至,阴气始至,太阳北至。
夏至之时好像十二时辰中的午时,11点~13点,阳鼎盛而催阴生。
这个月,属十二生肖的午马当令,奔腾暴烈,下点雨只是小意思。
卖弄一点中医学说,午时或者夏至,归于十二正经中的心经。
心为火脏,刚烈蓬勃。
火与心、马与午、夏与阳,都说生机勃发之至,乃至夏至。
雨下之不够,始于夏至。
雨从春天开始一天天降价,像姑娘变成妇女。
春雨因播种而贵,到夏至,雨回归大众,为野草榆树赖毛子青蛙蝌蚪下到冒泡。
该长的全长出来,青苔亦随之厚泽,每一寸土地都长出植物。
至于花,开遍了城乡大地。
雨水充沛,花是草木对天的谢忱。
大地无所有,聊寄一枝花。
河南的唢呐曲牌,一曲名为《一枝花》。
《素问》曰:“心主夏。
”养心的人于夏宜安,食苦味,助心气。
对大地来说,心是生长,是让所有的植物尽性勃发。
如果有什么东西到了夏至还没长出来,就永远长不出来了。
雨下在夏至的土地上。
大地母亲一手拢过雨水的子女,一手拢过草木的儿孙。
这时候,大地最高兴,像看见满院子孩儿乱跑,天真无赖,比秋天的成熟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