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组成。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① 都有一个“送”字。
② 都有地名。
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
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
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
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
学生读诗句,填空。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
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
)
③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
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毕竟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
6、两位诗人都是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中送别友人,同样是送,又有什么不同呢?诗人是怎样送别的呢?
①孟浩然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乘船去繁花似锦的扬州,是因为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出去散散心的,李白会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是啊,他要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来鼓励自己的好友不要灰心,要积极乐观面对一切。
)
读第一、二句,读出向往、乐观、愉快之情。
②江南三月,长江两岸繁花似锦,树木葱郁,长江上更是千帆竟渡,李白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李白眼里看到的为什么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他深深牵挂的是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啊!(指名读出那份牵挂之情。
)
③友人的船都消失了,李白是不是也该走了?他还久久地站在那儿干什么呢?他要让这滚滚的长江水捎去他的留恋和祝福。
是啊,这消失的的是——(生接)友人的帆影,“不尽”的是那——(生接)滚滚的长江水和对友人那份难舍难分的情啊。
(指名读出难舍难分、留恋之意。
)
④让我们带着那份乐观、向往、祝福与留恋再读读全诗。
(配乐)
6、李白用目光表达自己的情谊,那王维呢?(一杯酒)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尽”:再饮完。
为什么要一劝再劝呢?阳关是个怎样的地方?(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生死渺茫;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地一别,不知何日相见……)
②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板书:伤感)
创设多种情境朗读:
A.他最想对老朋友说的是什么呀?
B.师:“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千言万语,所有想说的话,都浸在了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
C.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陪你——(生接)喝酒、吟诗……(让我们再痛痛快快地喝一杯吧,读)
D.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老朋友?西出阳关就没有了——(生接)父母之爱、手足之情、天伦之乐……(这一路上你可要多多珍重,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③这酒是喝了一杯又一杯,这喝尽的是——(生接)酒,不尽的是——那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啊!
④ 元二就这样带着这份浓浓的伤感和难舍的情意上路了,让我们再一起送送他。
(配乐齐读全诗)
⑤ 这首诗又叫《渭城曲》,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还被谱写成曲《阳关三叠》流传至今。
你们能把它背下来吗?
四、拓展积累
1、你们看,一样的惜别之情,两位诗人的心境却是不一样的。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送别诗,感受到了诗歌美丽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感受到了诗歌优美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在古代诗词中,像这样表达人间真情的送别诗还有许许多多。
2、课后希望同学们好好地去找、去读,细细地去感受、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
[送别诗]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
西一不
李白王
维样一
乐观伤
感的样
尽
真的
↓
情心
情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