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 格式:ppt
- 大小:618.00 KB
- 文档页数:13
王充(东汉哲学家)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1]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中文名王充别名王仲任国籍东汉民族汉族出生地会稽上虞出生日期公元27年(丁亥年)逝世日期约公元97年职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主要成就倡导“疾虚妄而归实诚”的批判思想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开创元气自然论批判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批判有鬼论及各种世俗迷信思想代表作品《论衡》目录1. 1 人物简介2. 2 人物生平3. ▪家族显赫4. ▪孤门细族5. ▪幼读经史6. ▪负笈京师1. ▪博览百家2. ▪仕途落拓3. 3 思想概括4. ▪主张5. ▪局限6. 4 个人著作1. 5 后世评价2. 6 轶事典故3. ▪市肆博览4. 7 史书记载人物简介编辑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他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得出实在的结论。
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
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
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
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
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
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
永元中,病卒于家。
翻译: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
他的祖先从魏国的元城郡迁徙而来。
王充年幼时父亲去世,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他前往京城,在太学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
王充喜好广泛阅读,但不拘泥于章句之间。
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藏书,他经常游历洛阳的市场,阅读市面上所售的书籍,一眼望去就能背诵并记住,于是逐渐通晓了各家各派的学说。
之后,他回到乡里,隐居起来从事教书育人。
在郡中担任功曹,因为多次谏诤不合,最终离职。
王充喜欢辩论和论述,起初可能显得有些奇异,但最终总能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他认为那些世俗的儒者拘泥于文字,往往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因此,他闭门深思,摒弃了庆祝和哀悼的礼节,在家中四处摆放笔和刀,专心致志地研究。
他撰写了《论衡》八十五篇,共计二十余万字,对各种事物的异同进行了阐释,纠正了当时世俗的疑虑。
刺史董勤聘请他担任从事,后来又转任治中,但他自己请求辞官回家。
同郡的友人谢夷吾上书推荐他的才学,汉肃宗皇帝特地下令征召他,但由于生病未能前往。
到了七十岁时,他的精力逐渐衰退,于是创作了《养性书》十六篇,节制自己的欲望,修养精神,保持内心的宁静。
永元年间,他在家中病逝。
王充的一生,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上,都展现了他博学多才、不拘一格的风采。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艰难的环境中追求知识,最终成为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名家名篇:王充王充(27—约97),字伴任。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幼好学,遂萌“巨人之志”。
及后博采众流百家之言。
去官后潜心著述。
所著《讥俗》、《节义》十二篇,《养性书》十六篇,《政务》等,均不传。
今传《论衡》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一篇,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问题。
如“天地合气,成物自生”、“疾虚妄”、“死而精气灭”等重要观点。
典籍要介《论衡》《论衡》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
据作者自述,写信的主旨就是“疾虚妄”、“归实诚”。
内容主要阐明其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
范文澜说,该书“根据实在的事理系统地全面地将所有‘儒书’(主要是指谶纬)‘道家’(方士神仙术)的种种谬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迷信行为(阴阳五行家各派别的法术),一概予以驳斥”(《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232页)。
其中他对文学方面的卓见远识,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强调文章的实用价值。
反对“空为”、“妄为”,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主张文学要华实相符,“文具情显”,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独创,重个性,反对因袭模仿;主张语言要通欲,口语化,反对故作深奥。
这些见解是针对西汉后期以来文学上的严重弊端而发的,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文学批评也有很大影响。
但因其对文学艺术之本有缺了解,故其某些论点有失偏颇。
《论衡》文章的风格平易、自然、通俗,但在文采上略有不足。
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
今人盼遂撰《论衡解》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撰《论衡注释》便于参考。
自纪(节选)【题解】《自纪》为《论衡》的最后一篇。
在本文中,王充阐述了写信《论衡》的宗旨,同时提出其文学创作观。
【原文】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
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
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王充求学翻译原文:王充字仲仁,会稽商鞅也,初为魏君元成弟子。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王充,本名钟仁,会稽上虞人。
他的祖先是从魏元城县迁徙过来的。
王充的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村里的人都称赞他很孝顺。
后来(王充)到了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
他喜欢广泛阅读却不死守拘泥他人的观点或语句。
他家里贫困没有藏书,经常到洛阳的街市店铺游逛,阅读(别人)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记住,这样就通晓了各家各派的言论。
2. 一篇求学的古文《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不爬山,不知道天的高度。
如果你不在深溪附近,你就不知道地面的厚度。
不闻先王遗言,不知大学。
甘、岳、伊、苟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教而自然。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鸽子,以羽毛为巢,以毛为妆。
它被绑在一根芦苇上,风一吹,蛋碎子就死了。
窝不是无穷无尽的,而是被拴住的。
西方有一种木干,叫蛇干。
它的茎有四英寸长,它生在高山上,但它接近一百英里深。
木杆长不起来,但是挺立着。
生麻中,不可不直;白沙涅槃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王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
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
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少年时代,父亲就去世了。
王充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后来到了京城,进太学学习,拜当时着名的学者班彪做老师。
他喜欢广泛地阅读,善于抓关键问题,因而进步很快。
王充读书非常专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又很强,所以只要读上一遍,就能记住书的主要内容,甚至能够背诵某些精彩的章节。
但是,家庭穷困,买不起很多书,为了满足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当时的洛阳街上有不少书铺,王充便决定把书铺当做他的“图书馆”,每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带上干粮,到书铺里去阅读出售的书籍。
不分春夏秋冬,不论晴天雨天,他读了一册又一册书,跑了一家又一家书家书铺。
就这样,他终于读遍了诸子百家的重要着作,掌握了书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于出身贫苦,因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劳苦人民实际生活的情况出发的。
他在读遍了诸子百家的主要着作之后,对于某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下决心给予严厉的批判。
于是便集中精力独立思考,着手写书。
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住宅的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纸,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充满着批判精神、闪耀着唯物主义光辉的《论衡》。
王充:中国唯物主义始祖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声码迁徒到会稽。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哲学家。
王充少年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京城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学名师交游朋友外,还广闻博览,遍读群书。
《后汉书》记载王充在洛阳时:“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通众流百家之言。
”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诸子之学,从而积累了渊博的知识,这是他日后成就其博学通才的原因之一。
王充对做官不感兴趣,无意于仕途。
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刺史董勤征聘他为从事,改任治中,他又自己辞职回家。
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王充因为生病没有去,当时他已年近七十。
王充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礼节,专心于著书立说,据说他卧室内的窗户、墙壁上都放着刀和笔。
经过多年的艰辛写作,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唯物主义论著《论衡》。
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王充病死在家中。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占据着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生发出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
“天人感应”的主要思想就是上帝有意识地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共85篇,20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儒学中神秘的鬼神学说。
王充在《论衡》中,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
他从宇宙观出发反对儒术,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
【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名人故事】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简介,王充的主要思想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
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着作。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他发扬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3.神灭无鬼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
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王充闹市读书的故事
(原创版)
目录
1.王充的背景介绍
2.王充在闹市中读书的经历
3.王充通过闹市读书的收获和成就
4.王充闹市读书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王充,字子实,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对文学、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王充并没有选择避世隐居,而是选择在繁华的闹市中读书,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特色。
王充在闹市中读书的经历堪称传奇。
据说,他经常在闹市的角落里,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致志地读书。
有时候,他甚至会在市集中心,找一个高高的台子,站在上面,一边读书,一边高声吟诵,完全不理会周围的喧闹和嘈杂。
这种独特的读书方式,不仅让王充在读书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了书中的内容,还让他在人群中,赢得了"闹市书痴"的美誉。
通过在闹市中读书,王充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他在闹市中读书的经历,使他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多样。
这些宝贵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充闹市读书的故事,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王充热爱读书的精神。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我们也应该学习王充在闹市中读书的方法。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学会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做到心无旁鹜地学习。
最后,我们也应该学习王充的毅力和决心。
【名人故事】无神论者王充的故事【名人故事】无神论者王充的故事无神论者王充的故事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现在浙江省)人。
东汉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王充,反对迷信圣人,批判天能主宰一切的观点,着有《论衡》一书。
王充小的时候,是个文静的孩子。
他不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追逐嬉戏,而是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
他的父亲见他这样呆板,完全没有小孩子该有的生机与活力,很是生气,就对他说:你看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得多愉快呀,你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儿呢?王充低着头说:他们总是上树逮鸟,要不就是捉蝉,尽伤害它们,我不喜欢。
看它们多可怜呀!那你想做些什么呀?我想读书写字!王充一反常态大声回答。
父亲听了很高兴,不久就送他进书馆去读书。
书馆里有一百多个学生,对于那些调皮或者完不成老师的背书任务的,都要被先生狠狠地用戒尺敲打手心。
其余的同学几乎都挨过打,唯独王充是一个例外。
他因为勤奋好学而倍受老师的喜欢。
结果,同样的时间和年龄,王充比其他同学学的知识多了许多。
有一次,老师给他讲《论语》等两部古书。
讲完以后的第二天,老师就让他背诵,他背得既快又准。
老师又惊又喜,问他:别的学生都觉得这两部书难背,你怎么这么快就背下来了?王充回答说:您讲一段,我就背一段。
所以您讲完,我也就背下来了。
小小年纪的王充,竟能这般用心,老师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十五岁的时候,他就被推荐到了京城最高学府太学,当了一名少年太学生。
在洛阳的太学里,王充在其名师班彪(班周、班超的父亲)的指导下,更是博览群书,很快他又成了太学里的高才生。
这时的他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记忆了,他更注重的是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越来越多的知识长时间记忆。
渐渐地,随着独立思考的深入,他越来越发现并非书本上和圣人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
孔子和孟子都是大家十分尊敬的大圣人,王充敢于挑战他们,自然不被大家所接受和理解。
面对周围那充满责难的目光,王充说:孔子和孟子是圣人,我也很尊敬他们。
不过圣人也是人,人不可能每句话、每件事都对,孔、子和孟子当然也是这样。
王充求学的道理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求学之道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道理:
勤奋好学:王充认为学习需要勤奋努力,不断积累知识。
他主张多读书、读好书,并且要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独立思考:王充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因此他主张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勇于质疑。
同时,他也提倡在实践中去验证所学的知识,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事求是:王充主张本着求真求实的为学态度,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
他反对一味信奉经典和权威,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考察和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学以致用:王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他主张学为世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持之以恒:王充认为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
以恒地不断努力。
他主张在学习中要坚持不懈、不断积累,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总之,王充的求学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勤奋好学、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学以致用和持之以恒等品质和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王充闹市读书的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王充闹市读书的故事概述二、故事背景及情节三、故事的主题及教育意义四、总结正文(篇1)一、王充闹市读书的故事概述王充是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闹市中的读书经历。
王充的父母并不富裕,但他们始终坚持供他读书,希望他能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人。
在父母的鼓励下,王充勤奋学习,尤其热爱读书。
有一天,他在闹市里偶然发现了一本残破的《诗经》,他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决定买下它。
二、故事背景及情节王充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保守和固执。
王充从小就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不满,他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闹市读书的故事中,王充买下《诗经》后,开始潜心研究。
他发现这本书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思想,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然而,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读书无用,甚至认为读书是浪费时间。
王充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他决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读书的价值。
三、故事的主题及教育意义王充闹市读书的故事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这个故事中,王充通过阅读《诗经》深入了解了古代社会的礼仪、道德和文化,这些知识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也发现了自己的思想和视野不断开阔,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故事也传达了一种不畏权威、勇于挑战的精神。
在故事中,王充虽然面临着来自周围人的质疑和嘲笑,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相反,他坚定地继续研读《诗经》,并最终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敢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
四、总结王充闹市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世界和人生,并推动我们不断进步。
王充名言名句大全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人。
王充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107句。
1、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2、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3、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4、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
5、财富不能靠计谋得到,显贵不能凭才能实现。
智谋再深邃发不了大财,才能再高超也当不了大官。
6、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
7、泰山样的罪恶,君子不会有;毛发样的好事,小人不会具备。
8、受奖赏信任的,只不过是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遭惩罚怀疑的,也只不过是被君主斥责贬黜而已。
9、丑的被显露而美的得不到表彰,只显出品行的缺陷,却看不见高尚的事迹。
10、处理事情的聪明与愚笨,操行的清白与污浊,是道德属性与才能的问题。
11、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12、只有学习才能懂得世间的道理;如果耻于向人求教,许多东西就会永不知晓。
13、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14、命该尊贵,也会从卑贱的地位自然得到富贵;命该贫贱,也会从富裕的地位自然地衰败。
15、火里产生的东西不怕干,水里生活的东西没有溺死的祸患。
火不厌热,水不恨寒,气候的本性是这样,怎么能是惹祸招耻呢?16、糊涂则不能明辨是非,就是十个微子弃官出走,五个比干被剖腹挖心,也不值得痛心。
17、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18、。
人们不去追究累害从何产生,而只是把责任归罪于被累害者,真是些头脑糊涂,不明事理的人啊。
19、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20、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21、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
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22、贤德的人应当被重用,要是不被重用,也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
23、谋取王业不成,退一步大约能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