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的桥》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8.96 MB
- 文档页数:19
1江南水乡古高桥2高桥的名字,因桥而得名。
高桥另一个名字为翁家桥,跨黄潼港,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正,同治年间重建。
高桥并不高,但颇有名气,镇以桥而得名。
3几十年前,半里一桥,百尺一河,里许见小村,二里迎大宅。
清溪小桥连着南弄北街,界浜流水挽起东行西市。
4镇外,春起麦田绿浪层层,秋来棉絮白花朵朵;田野,阡陌弯曲成趣,畎浍纵横如网。
5大地,清晨柳浪将起还飘,黄昏炊烟欲勾未缭;白头翁啼鸣不休,黄鼠狼乘凉闲。
6经过先人一千儿百年的栉风沐雨、汗水浇地,亘古创茫的高桥被绣入江南水乡风景画卷。
7滔滔长江亘卧东北,滚滚浦江端激西南;青浦港蜿蜒南北,老界浜通江达海。
8唐代以前,吴淞江的南跄口挡住南下去路,整个古高桥是飞悬于海中的孤岛一江海阻绝的“清洲之原”。
然而,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永远坚强不挠的民众,早就擂响垦殖的战鼓。
在一千七百余年前的三国时代,古高桥己有十分重要的水利设施,吴淞江东老鹳嘴的捍海塘应为上海最古老的海塘。
9唐时,古高桥地处吴淞江下游南跄口畔,渔村点点。
岸边物产丰富,水中鱼鲜多多。
正是“闲烹芦筍炊菰米,会向渔乡作酒翁”的好去处。
10平日里,秋水长天共一色,鹭鹳群群,不亚鄱阳湖;潮涌时,飞浪立墙五十里,潮海颤颤,可及海宁潮。
11南宋初,由于战乱,北方民众随朝廷大批南迁,进入胡骑所不至、适于隐居遯世的清浦港边的清浦里(高桥古称)。
121963年在原高桥海滨农业中学操场发现黄墓,墓志铭表明黄1204年葬于昆山县临江乡清洲之原。
据考,黄氏系高桥历史上首次有记载的祖居人口,初居“腾阳巷”(现屯粮巷)。
当年,在○“腾阳巷”、○宅前、○钟家弄、○新港的○清浦港、○戴家浜等一带,散落着不少村落居点。
13宋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江南大量涌现出一些小城镇。
在现高桥镇东北1.5公里处,曾有座鼎盛一时的清浦古镇。
该镇兴于盐业,南宋时此地设有清浦盐场。
大量的海盐和丰饶的海产,从通海的清浦港和黄潼港运出,由此成市,就此形成了繁华古镇。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观鉴赏——古镇的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不同文化板块、不同地域、不同水土千百年孕育滋养出了千姿百态的城市。
一个人的实力、魅力、活力、潜力在于个性,城市也是一样的。
城市有个性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江南水乡古镇特有的水乡风情将其个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江南水乡古镇是指长江下游苏南和浙北地区的历史古镇,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山川秀美之地。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古镇的真实写照,也是江南古镇一张鲜明的名片。
桥,是构成水乡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水乡河多桥也多,如同里、甪直,古镇区域都只有一个多平方公里,桥却有四五十座。
桥,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景物,秀水拱桥,石栏环洞,极富诗情画意,如周庄的双桥因成名画而蜚声海内外。
桥,代表着中国传统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为塑造了中国人理想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居住环境起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历史城镇和建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古镇因水陆交通而兴起,顺应原来的地理环境,再经过人工整理开挖,古镇的水道一般比较平直,也极有规律。
许多古镇形成了一条河一条街,前街后河、街河相间,纵横交织而成“十”字、“井”字河街格局。
古镇上的河,两岸都砌有整齐的石栏驳岸,在石驳上盖房。
这样的水街相依,水港和街巷往往成为古镇整个空间系统的骨架,使人们组织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
水港既是水上交通大道,是市镇与四邻农村、市镇联系的纽带,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洗衣、洗菜、洗物、聚集、交流的场所。
水路与陆路、舟行与步行这两种交通方式在古镇相互补充。
两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便是桥梁与河埠,因之也产生了桥头广场与河埠广场。
这些广场往往因地处水陆交叉处,是货物集散交易的地方,因而往往也是人们活动密集的度最高的地方,从而形成水乡古镇中最为活跃的场所。
以桥为中心,集散货物形成各种类型的商业街,桥的四角建有桥楼,开有店铺、茶馆,是全镇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发散,恰如一幅幅清明上河图。
江南水乡古镇的桥文化解读t彭靖(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的桥为解读对象,通过分析其历史、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及社会文化传统,对江南古镇的桥文化进行了初步解析。
重点阐述了桥乃江南古镇的精髓和神韵所在,是古镇文化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关键词江南古镇桥文化景观中图分类号:G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6)01-100-02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不同文化板块、不同地域、不同水土千百年孕育滋养出了千姿百态的城市。
一个人的实力、魅力、活力、潜力在于个性,城市也是一样的。
城市有个性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江南水乡古镇特有的水乡风情将其个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江南水乡古镇是指长江下游苏南和浙北地区的历史古镇,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山川秀美之地。
/小桥流水人家0是江南古镇的真实写照,也是江南古镇一张鲜明的名片。
桥,是构成水乡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水乡河多桥也多,如同里、甪直,古镇区域都只有一个多平方公里,桥却有四五十座。
桥,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景物,秀水拱桥,石栏环洞,极富诗情画意,如周庄的双桥因成名画而蜚声海内外。
桥,代表着中国传统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为塑造了中国人理想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居住环境起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历史城镇和建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目前,许多古桥尚在使用,因此,它们既是文化景观,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其独特的桥文化表现着自身的魅力。
一、小桥流水人家的历史由来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只要它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般说来都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一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
而江南水乡古镇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逐渐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0的城镇面貌,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
1.地理特征江南水乡古镇在地理空间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地处太湖流域)))江南运河这一平原水乡空间,它们与山地丘陵或盆地区域的市镇相比,有着不同的聚落空间,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河道是这一区域的主要交通纽带,从而构成了江南古镇因水成镇、因水成市的亲水性文化[1]。
第十二课家乡的桥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3.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教学准备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崇山作》一诗,了解诗意.2.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了解小桥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教学过程一,谈话启发,引出课题读《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水环绕,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课文走进江南,去领略迷人的江南景致,尤其是那令作者无比留念的家乡的桥.(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想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三,品读课文,了解特点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独特,桥名美.3.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1)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那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2)夜里,你撑条小船穿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3)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不同字体的桥名体会”相衬相映”.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四,探究体验,感悟桥趣家乡的小桥不仅造型千姿百态,而且桥的名字也非常美,让人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特色,真令人向往!在这么美的地方一定留下了我们愉快的童年生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1)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说说桥乡孩子可以参加哪些活动想象一下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乐趣.2.指名反馈.引导学生读好重点句,说说体会.“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我们送入了梦乡……”3.小结:家乡的桥真是我们的乐园!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总结.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桥是因为(),(),()……是啊,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向往.难怪作者爱乡的情怀如此浓烈,难怪他一直最恋的还是家乡的桥.2.读了课文,也说说我们的家乡.家乡的什么地方是你的乐园说给大家听听.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中职教育语文《江南水乡的桥》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学情:2022级新入校学生,经历中考时间不长,情绪浮躁。
通过问卷调查,全班34名学生,对考入建校非常满意地同学有4名,占11.7%;最不满意的同学5名(4名男同学1名女同学),占14.7%;勉强接受的同学22名,占64.7%;另外有3名同学没有说出自己的感受。
以上数据可看出:79.4%几乎近80%学生考入建校不是出于自己的愿望。
说明中考失利造成的阴影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情绪。
二、教材教法:课文《江南水乡的桥》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二单元。
该单元主题围绕环境展开。
因此本课设计围绕婀娜多姿的桥梁给明秀柔美的江南风光锦上添花,人造艺术与自然风光妙然天合。
本篇是与建筑相关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体裁知识、学习方法等相关内容初中阶段已经掌握,设计时不再作为重点。
教学设计主要结合建校专业的特色,把优美语言的体验和与桥梁建筑特征相关内容作为重点。
课堂上用教材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的体验式操作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专业学习,摆脱中考的阴影。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与学生互动;信息化评价法三、教学目标:1、体验课文优美的语言和作者渊博的建筑知识。
2、完成课文举例提及的7座桥的信息收集整合展示。
3、认识评价人造桥与自然环境的合谐。
四、教学重(难)点:学生收集展示7座桥的信息及课堂语文生成。
五、教学策略(即教学过程):㈠课前预习:⒈生字词的掌握:平畴.(),轻橹.(),篙(),萦洄.(),背纤.(),拱券.(),桥堍.()。
⒉学生分7小组,在预习文本的基础上,分别收集放生桥、八字桥、宝带桥、垂虹桥、普济桥、广宁桥、迎祥桥图片及相关资料,概括特征,做成PPT课上展示,要求能说清楚桥的结构与外观,并且说明如何与同周围环境相协调(每小组展示时间不超过四分钟)。
㈡授课过程:第一课时⒈板书、完成生字词的检查,订正。
⒉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优美语言的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