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高一-学案高一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第2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夸张与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于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中所寄予的理想。
[天天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渌.水荡漾清猿啼()熊咆龙吟殷.岩泉()水澹.澹兮生烟()忽魂悸.以魄动()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恍惊起而长嗟.()天台.()海客谈瀛.洲()送我至剡.溪()谢公屐.()1.lùyǐn dàn jìhōng jiētāi yíng shàn jī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本课重点字词积累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势拔五岳掩赤城()訇然中开()使我不得开心颜()虎鼓瑟兮鸾回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青青兮欲雨()对此欲倒东南倾()訇然中开()古来万事东流水()栗森林兮惊层巅()2.信,的确、实在灭,暗或,有时拔,超出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鼓,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事,名词“事”作动词,侍奉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东南,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中,“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栗,使……颤栗;惊,使……惊东,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从诗题目看,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写诗的目的是。
3.记梦游天姥留别4.作家作品(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被誉为“”,又自称“”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4.(1)青莲居士,“诗仙”,“谪仙”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重点难点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计计划用两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
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
二、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
梦游,梦中游历。
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
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
高一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领会作品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4.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预习初读。
一、导入课文1、导语: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2、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所梦内容;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所定。
3、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隐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人的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目标1.多角度品读诗人的梦境,感受梦游之奇。
2.体悟诗人借由梦游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浪漫主义诗风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导学学生根据预习,解决其中一二,由此切入。
今天学习的是一首梦游天姥山的游仙诗,还是一首留给东鲁朋友的留别诗。
诗中意象缤纷多彩,想象奇崛瑰丽,情感思绪变化迅速。
要学懂这首诗,就必须抓住两个重要的意象:梦和天姥山。
因此,我们可以围绕“梦”字展开,穿越李白梦游天姥山之境,进而返回诗人做梦的起源,实现两个学习目标:①置身诗境,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穿越李白的梦境;②缘景明情,知人论世,抓住景情之间的关系,聆听李白的心声。
一、梦境高峰——天姥山李白没有梦游五大名山,而是梦游天姥山。
天姥山到底有何与众不同,值得李白一游?自己读一读具体写“天姥山”的内容,说一说。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无比高大雄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对此欲倒东南倾”,通过与五岳、赤城山相比,极尽夸张与对比,写尽天姥山高峻雄伟。
既然是梦游“天姥山”,开篇为何要写瀛洲?瀛洲是“烟涛微茫信难求”,虚无缥缈,不可捉摸,是一座仙山,为天姥山蒙上一层神奇朦胧的色彩,故言“云霞明灭或可睹”。
想象你就是李白,现在来到了这座天姥山下,你要放声诵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谁来读一读天姥山的神奇朦胧和高峻雄伟?读神奇朦胧之感时——“谈”“语”两句,语调较低,读时有自己身处云雾缭绕间时的缥缈之感;读“烟涛微茫”与“云霞明灭”时,语调轻,语速较慢;读雄奇高峻之景时——重音读“连天、横、拔、掩”,节奏加快,语调激昂;“天台”句是陪衬,不可喧宾夺主,故语音渐低。
梦游天姥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详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诗人生平;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3.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4.把握浪漫主义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1.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2.把握浪漫主义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李白简介以时间脉络梳理李白生平,选择典型诗歌分享,最后用学生的诗歌作小结。
你要写李白,就不能只写李白。
你要写笙歌叠奏,阆苑琼楼,写笔的清瘦,不羁的风流凡人三跪九叩只求一朝拜相封侯而他泼墨挥毫一盅烈酒;王权贵胄换不得与他泛舟写剑的寂寞,与花影对酌;玉壶淌出冰心的珍笺,千帆已过人潮九州,成败任评说万重青山,风过映山河他是你参不透的春秋,把天姥幻没“天姥的烟霞,也曾铺天盖地淋过我。
而山的尽头,是万家灯火。
长安,从不寂寞。
”二、整体感知朗诵诗歌,思考: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展开?请围绕这个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三段的大意。
教师明确:✓入梦✓梦游✓梦醒三、梦游天姥1.入梦:探寻入梦之因教师明确:瀛洲微茫,天姥明灭,从联想对比到以虚衬实,开篇营造出整体神秘之感,进而夸张地描写天姥“向天横”,用“拔”“掩”倾”形容“五岳”“赤城”“天台”,侧面衬托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正是因为神奇巍峨之景,才会因之产生敬仰向往之情。
瀛洲难求,天姥可睹,正如范云:“瀛洲难求而不必求,天姥可睹而实未睹,故欲因梦而睹之耳。
”2.梦中:品读第2段,结合注释,展开想象,描绘梦中之境,体悟梦中之感。
10min3.梦醒:思考:为何李白在“仙之人兮列如麻”梦境最精彩之时“惊起长嗟”?教师引导:✓梦醒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分析此句可以看出:情感是惊吓、失落、惆怅的。
✓梦醒之后的感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生无常的伤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个性自由解决方法: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朗诵全文、把握文章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景物的特点。
3、理解作者的感悟,学习作者那种洒脱、正直不阿的精神品质。
二、学习重点1、正确翻译文章的意思。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景物的特点。
三、学习难点1、把握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景物的特点。
四、学习课时:1课时五、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对联导入:“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你们知道上面两幅对联都写了历史上哪个著名的文化名人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并解释原因导出:李白)(二)简介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余光中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三)文章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带着梦想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由此梦想破灭。
(四)题解梦游:意为:梦中游历,说明内容是虚幻的。
天姥:指游历的地点天姥山。
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东。
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
当年的谢灵运曾游历此山。
吟:意为:吟咏。
这里是一种歌行体,比如孟郊的《游子吟》。
留别:意为:告别,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交代写作目的。
整个标题意思为:(我)梦中游历天姥山,写下一首诗赠送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五)感知全诗1、请同学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
3、请全班齐读全诗。
4、请同学借助注释自由口头翻译全诗,把不懂的标记出来。
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3篇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3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高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读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2)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
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题材和意义。
3.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语言。
课前准备:浏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文,并了解唐代的田园诗及其历史背景。
课堂导学:一、唐代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田园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唐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巅峰。
1. 唐代田园诗的特点:(1) 描写自然景物,有诗人真切的感受和亲身体验。
(2) 抒发诗人的感情和价值观,呈现人生哲理。
(3) 使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形成惬意、舒适的文学氛围。
2. 唐代田园诗的历史背景:(1) 唐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儒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3) 宋庄、洛阳等地的自然景观,为唐代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场所。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题材和意义1. 题材:(1) 描写诗人梦游于绝妙风景之地——天姥山。
(2) 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天姥山的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
(3) 表达诗人对天姥山的深切怀念和不舍之情。
2. 意义:(1) 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唐代田园诗的特点和价值。
(2)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递出温馨、惬意、淡泊的人生态度。
(3) 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不舍之情,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
三、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语言1. 韵律:(1) 诗歌的韵律是指诗句的平仄、押韵和读起来的韵脚。
(2)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韵律是五言古诗的严格要求,既要求平仄相间,又要求押韵完美。
2. 修辞语言:(1) 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技巧。
(2) 《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白云起几人”,夸张“气味散云霞”,周密的描写和流畅的句子结构,使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梳理文章思路3、理解文本,分析作者的性格。
1、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2、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整体感知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全篇可分为三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第三部分(第3段),4、思考探究《梦游天姥吟留别》(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2)、指出本文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
答案3、第一部分(第1段),写入梦之由。
第二部分(第2段),写梦中奇景。
第三部分(第3段),写惊梦长叹。
4(1)、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中教案第一课时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与练一、阅读指导李白一生经历坎坷。
他身居盛唐时期,心怀壮志,欲凭自己的才智“辅弼天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而他的思想性格极为复杂,有儒家的思想,又有道家的烙印;他一方面欲求“汲苍生”、“按社稷”,一方面又追求绝对的自由,傲岸不羁。
他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吴筠道士推荐,应召入京。
他雄心勃勃,“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高人”,以为实现壮志的机会来了。
可是入京后,仅做供奉翰林。
由于他傲骨铮铮,不为权贵所容,故不到三年,就被“赐金放还”。
他因此满怀郁愤,开始了以东鲁和梁国为中心的漫游生活。
此诗是离开东鲁,准备南游吴越时创作的,是作为送给朋友的“留别”礼。
这首诗通过对奇诗梦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的社会丑恶现实的憎恨和对美好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饿诗人爱古铮铮、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作为留别诗,却突破了“有别必怨”的老调,独辟蹊径,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寄寓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使人惊心动魄。
这无不充分显示了使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基础积累(一)文言实词1.信:①实在,的确,如“烟涛微茫信难求”;②送信的人,使者,如“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③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④相信,如“忌不自信”;⑤信任,如“愿陛下亲之信之”;⑥诚实,诚信,如“信者效其忠”;⑦信用,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⑧音信,消信,如“长天茫茫,信耗莫通”(《柳毅传》)2.行:①行走,如“须行即骑访名山”;②实行,施行,如“余嘉其能行古道”;③往,去,如“修我甲兵,与予偕行”;④行为,动作,如“大行不顾细谨”;⑤品行,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⑥将要,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度:①制度,法度,如“内立法度,务耕织”;②标准,限度,如“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③渡过,越过,如“一夜飞度镜湖月”;④计算,衡量,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⑤揣度,揣测,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罗成爱)教学目标: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资料:2005年9月21日李敖北大演讲全文(选摘)风趣开篇各位终于看到我了,主任,校长,总裁,各位贵宾,各位老师,各位小朋友!来演讲紧张不紧张,紧张,站在大庭广众面前,很多人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军队,可是你让他讲几句话,他就菘了,不敢讲话,什么原因,胆小,美国人打赢南北战争的将军格兰特,指挥千军万马打赢仗,林肯总统请他上台给他勋章,让他几句话,他讲不出口,为什么?怕这玩意,一讲演就紧张。
前天晚上我编了一个故事,北京大学一个女孩子进了一个小房间,突然看到一个男的在一个小房间里嘴巴里面念念有词,来回走动,这个女孩子就问他,你在干吗,他我在背讲演稿,他说你在哪儿讲演,他说我要在北京大学讲演,女孩子说,你紧张吗?他说我不紧张,女孩子说,如果你不紧张为什么你到女厕所来干什么。
这个人就是连战!(鼓掌)幽默展开现在我要开始讲正题了,现在教罗马教宗,庇护十二,罗马教皇讲了一句话,他说你演讲的时候不能用稿子,为什么不能用稿子,用稿子表示你记不住,如果你自己都记不住,你怎么样让听众记得住呢,你这个演讲就失败了,所以大家看(掀衣服),没有稿子。
也没有小抄,可是我带了一些证据是有的,等下会显示证据。
我必须和大家说,接下来这个演讲的时候是刘长乐老板告诉我,一五一十规格都告诉我最后我问他一句话,把他问得愣住了,我说有没有铺红地毯,我进门的时候有没有铺红地毯?他说你没有克林顿有,连战有,你没有,我说为什么我没有?他说,北大尊敬你,把你当成学术演讲,所以不铺红地毯。
校长?是不是这个意思?我说好我做学术演讲,讲得好就是学术演讲,讲不好,讲一半,铺红地毯还来得及。
深刻收束我讲这一点很多人提心吊胆,包括我在内,人家说,你到大陆来要不要看长城,我说我可能没上长城先进了秦城。
为什么说我不伤感,我不能伤感,我看到的北京是什么北京,我到店里的时候,他看我知道我买不起这杯东西,他会倒杯茶给我,那样彬彬有礼的北京已经没有了,现在是处处设防的北京,当你对人处处设防的时候,人变心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学习目标】一、通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阅读方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重点)二、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体会诗人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难点)三、结合“知人论事”的诗词阅读鉴赏的方法,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
(难点)【学习任务】在单元学习大任务下对本课进行深入研读,完成“读、赏、论、写”四个小任务,体悟这首诗歌承载、记录了怎样的“生命的诗意”。
最后为“诗歌节”选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段开场词。
【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第三单元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八个作品来自不同时期的八位诗人,每一位诗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他们用诗歌呈现诗意的人生,从而使我们自觉地感受生命的幸福和乐趣,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艰难与顽强,努力地探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健康地欣赏生命的情态和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重回盛唐,走进诗仙李白的梦境,感受这个自由的灵魂绽放出的生命之光。
【学习活动一:读中感】活动概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具体实施:(一)朗诵先由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学生依照教师的范式,有感情地再朗读一遍。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二)问题引领:(问题)“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兼杂言,并且多次换韵。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李白要采取这种复杂的诗歌形式呢?”(预设)“同学们一定会关注到,句子的长短体现了诗歌的内在节奏,长短句的参差起伏隐含着作者情感的高低起落,而韵脚的变换则体现了诗意的转折和诗境的转移。
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一下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高一下册语文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明确文体)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板书课题、作者)“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缘由)(二)诵读并分析②段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整体感知】1.正音瀛洲()殷()剡溪()澹澹()屐()訇然()向天横()渌()2.朗读划节奏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朗诵诗歌,划分诗歌层次结构。
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文本研读】结合书下注释翻译段落第一段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文:1.诗人在写天姥山之前,为什么要提到“瀛洲”这座仙山?2.诗人是如何突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的?3.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写出来天姥山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4.天下的名山大川很多,天姥山甚至还没天台山有名。
李白为什么独钟情于天姥?第二段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夸张与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于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中所寄予的理想。
[天天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渌.水荡漾清猿啼()熊咆龙吟殷.岩泉()水澹.澹兮生烟()忽魂悸.以魄动()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恍惊起而长嗟.()天台.()海客谈瀛.洲()送我至剡.溪()谢公屐.()1.lù yǐn dàn jì hōng jiē tāi yíng shàn jī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本课重点字词积累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势拔五岳掩赤城()訇然中开()使我不得开心颜()虎鼓瑟兮鸾回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青青兮欲雨()对此欲倒东南倾()訇然中开()古来万事东流水()栗森林兮惊层巅()2.信,的确、实在灭,暗或,有时拔,超出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鼓,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事,名词“事”作动词,侍奉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东南,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中,“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栗,使……颤栗;惊,使……惊东,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3.从诗题目看,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写诗的目的是。
3.记梦游天姥留别4.作家作品(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被誉为“”,又自称“”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4.(1)青莲居士,“诗仙”,“谪仙”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
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
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
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
“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李白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对日趋腐败的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关切。
在李白的诗中,还有不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李白主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诗风清新飘逸。
李白“斗酒诗百篇”,创作颇丰,可惜“十丧其九”,仅存九百余首。
(2)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参阅课文注释①)[文本研读]1.反复诵读全诗,写出诗歌大体思路1.(1)入梦缘由→→梦境路线→→梦中仙境→→梦醒长嗟→→留别寄语。
(2)第一段写梦游缘由。
第二段写梦游过程。
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2.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
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
“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为何开篇要“谈瀛洲”?还提到了很多山?有何作用?3.“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4.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4.(1)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
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
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
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2)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任答以上一种分析即可,下题相同。
)5.第三段中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试说出每层各写了什么。
5.(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
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
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2)“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
可以看出“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别君”句点题。
“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
最后两句是“诗眼”,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
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问题探究]1.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1.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
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2.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2.本诗结尾在前面大胆夸张、丰富想像的基础上,收拢笔势,对全诗的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高亢的呼喊,使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江涛怒吼,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是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实现的充满愤懑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学习小结]本文很典型地反映了李白诗的风格特色。
学习时要有意识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要求能够全文背诵。
[课时测评]1.选出下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组()A.天姥(mǔ)剡(shàn)溪瀛(yíng )州渌(lù)水B.屐(jī)殷(yǐn)傈(lì)訇(nōng)然C.语(yǔ)天姥暝(míng)澹(dàn)扉(fēi)D.霓(ní)悸(jì)崖(yá)恍(huǎng)2.请指出下列词语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里解释有误的一组()A.信(实在)语(谈起)横(遮断)拔(超出)B.因(依据)渌(绿色)屐(木鞋)暝(天黑)C.列(同“裂”)扉(门扉)回(运转)恍(恍然)D.向(刚才)惟(只剩下)清(凄冷)壁(山腰)3.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解释(1)拔 A.拔出来 B.提拔 C.突出、高出 D.攻取、占领①势拔五岳掩赤城()③今者项庄拔剑舞()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2)回 A.掸转;运转 B.迂回、曲折 C.回旋 D.返回 E.重新拿回来①虎鼓瑟兮鸾回车()④回清倒影()②回车叱牛牵向北()⑤廊腰缦回()③添酒回灯重开宴()(3)还 A.返回 B.交还 C.转身,回转 D.仍然①别君去兮何时还()②(扁鹊)望而还走()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4.《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1.B2.D3.(1)①C ②B ③A ④D (2)①A ②A ③E ④C ⑤B (3)①A ②C③B 4.答:不能。
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
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
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