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doc
- 格式:doc
- 大小:83.54 KB
- 文档页数:7
政治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成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媒介的职能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货币的发行: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可能出现物价上涨或物价下跌的经济现象,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结算方式:现金结算、银行转帐结算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一百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时,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价格较高,称为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价格较低,称为买方市场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率提高,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收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收入的变动会影响人民人们的消费水平。
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贷款消费、租凭消费、钱货两通消费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是指从食品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 ⾼效率地进⾏⾼中政治必修1复习,分类整理知识点⾄关重要,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课知识点 第⼀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的收⼊分配制度及决定因素 (1)我国收⼊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 (2)我国收⼊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产决定分配,⽣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为什么实⾏按劳分配? (1)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
⽣产资料公有制是实⾏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产⼒的发展⽔平是实⾏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学习科学技术,提⾼劳动技能,从⽽促进⽣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劳分配的地位:居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式并存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注意区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判断分配⽅式注意区分所有制性质。
) 2、⽣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才、创造的尊重。
(2)有利于让⼀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推动经济发展。
温馨提⽰: 按劳动要素分配:⼀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资收⼊。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意义:(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我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根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中学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总结政治的学习须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时政,结合自身特点去学习。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好中学阶段的必修课本,以下整理了人教版必修1的学问点,希望可以帮到你!第三单元收入与安排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安排一、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生产确定安排,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确定安排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的安排制度。
1、按劳安排(1)按劳安排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安排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供应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安排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缘由: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安排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进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安排的干脆缘由。
(4)意义:①实行按劳安排,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乐观性与制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进展。
②按劳安排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安排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坐享其成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歼灭和消退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同等安排的社会地位,是安排制度上的宏大变革。
2、按劳安排以外的安排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安排和按生产要素安排。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安排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干脆归劳动者全部,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进展,还要担当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爱护。
(2)按生产要素安排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安排,是生产要素全部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全部权参与收益安排。
②详细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安排: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收入与分配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一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具体内容和要求①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②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③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④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因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温馨提示】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并不都是按劳分配,只有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其他如股票、技术入股等所得,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除按劳分配外,我国还实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类别对应形式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温馨提示】劳动收入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劳动收入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两部分,而按劳分配只针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
问题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张师傅在中石化上班,月工资为5200元;妻子购买了中石化的股票,每年可分红35 000元;儿子是中石化的技术骨干,除了每月6200元工资外,还能获得12 000元的技术分红;女儿在一家外企上班,月工资8000元。
(1)张师傅一家的收入分别属于何种分配方式所得?(2)你知道我国当前存在多种分配方式的经济原因吗?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2)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024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神奇的货币1. 商品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货币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职能: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现实的货币)、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 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发行量: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4. 信用工具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5. 外汇和汇率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二、多变的价格1. 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 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一般来说,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三、多彩的消费1. 影响消费的因素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
其他因素:物价水平、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
高中政治必修一、二、三、四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Ⅰ)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金属货币与纸币:(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财政与税收)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要求。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的作用: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发展,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效率、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1.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收入公平的意义对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个人:有利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怎么办——如何解决根本途径: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制度保证: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最低收入,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促进就业,完善社会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的含义效率:资源节约,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发展;公平: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两者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怎么办——如何处理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依法纳税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的原因原因:社会主义税收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集体、个人根本利益一致);意义:为国家职能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第一篇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留意】财政政策的运用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缺乏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削减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第二篇1、含义: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省和社会财宝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安排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安排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表如今: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第三篇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盛发达、繁华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需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背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3、增添“依法纳税〞的意识①必需承当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要增添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主动看法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判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第四篇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分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6.1《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储蓄存款1.含义:储蓄存款是指居民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还包括农村信用社等。
3.存款利息:(1)含义: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4.种类:5.利率变动对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的影响在我国,储蓄存款都有利息收益,但是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会受到物价(CPI)涨幅的影响①利率上调,但同期物价涨幅高于利率上调幅度,存款的实际收益并不增加;②利率下调,如果下调后的利率高于同期物价涨幅,存款的实际收益依然存在并增加。
6.我国居民储蓄连年迅速增长的原因(1)我国经济发展稳定,居民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可支配资金增多。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
(3)投资渠道的缺乏,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居民风险管理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
(4)传统观念的影响。
7.合理控制储蓄规模增长的措施:国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系改革,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培育和健全其他金融市场,鼓励居民多渠道进行投资;制定合理的利率、信贷和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政策,防范金融风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消费增长提供动力。
居民:多渠道进行投资;提高投资理财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转变消费观念。
二、商业银行1.主要业务(1)存款业务——基础业务;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回笼货币,缓解通胀压力。
(2)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意义:①对企业:弥补资金不足现状,推动工商企业发展;②对个人:使消费者通过贷款消费提升自身生活水平;③对国家:刺激经济发展,当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增加贷款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商品要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②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主要指功能和质量。
如面包能填饱肚子,衣服能保暖等。
】●货币的产生、含义和本质(1)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出现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出现(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它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表现:“标价”、“价格”(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表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3)一般职能: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而保存起来支付手段-------赊购赊销中支付债务,或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纸币(1)含义: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价值符号)。
(2)本质:价值符号(没有价值)(3)优点:成本低、易保管、携带方便、避免磨损等(4)货币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纸币发行量的决定:必须以流通中的货币量为限度A. 超过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引起通货膨胀。
B. 小于限度,会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引起通货紧缩。
影响:①通货膨胀---危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措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②通货紧缩----危害:短期人们生活有好处,长期导致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措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习的内容是收入与分配,我们可以在这个单元,我们会接触到我们国家的分配制度,财政和税收等相关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1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要点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兼顾效率与公平)2、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3、按劳分配为主体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原因:①.可能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现实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必要性。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⑶.按劳分配的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公平:(1)含义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分配的相对平等。
(2)我国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和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①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初次分配实现公平的措施(提高“2个比重”,实现“2个同步”):增加居民收入,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A国家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一些重点知识点需同学们记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七课)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考点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坚持效率优先: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伞兵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 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 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实质: 供小于求, 表现: 物价上涨, 纸币贬值。
影响: 纸币贬值, 物价上涨, 购买力下降, 生活水平下降, 商品销售困难, 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 表现:物价下降, 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 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 使经济萧条,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导致市场消费不振, 对经济长远发展, 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 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 含义, 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 由于供不应求, 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即使提高价格, 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 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 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 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 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商品价值量越大, 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 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政治提偶(第三章免)第七课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在我国的分配方式中的地位和含义?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个相比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1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吉利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剥削制度的基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让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oo5.其他分配方式是什么?主要包括1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和意义?1土地要素2资本要素3劳动要素4技术信息要素5管理要素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2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性的尊重。
3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以造福于人民。
7.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8.为什么要促进公平?意义是什么?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9.如何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1.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高三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三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
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 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高三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一、保持人民币稳定的意义是什么? ★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卖方市场。
商品价格上涨。
(提倡钱货两清消费)②供过于求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
商品价格下跌。
(提倡贷款消费)
(2)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变动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
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对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四、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什么?
1.调节生产。
(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减少商品产量减少,供大于求时,则反。
)
2.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提供降价空间,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影响消费的因素是什么?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增长较快时,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增长越快;反则反。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又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可能性就会加大;反则反。
③社会总体消费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下降;反则反。
⑤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影响人们消费。
高三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