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轮复习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866.50 KB
- 文档页数:16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精讲)知识梳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①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出现,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开端。
②王位世袭制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
③继承方式: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内外服制度①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②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对其控制力有限。
概念阐释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
殷商时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4)作用①积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
新教材新视角西周的政体及其特征西周实行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
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王位世袭制1)背景: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2、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3)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4) 方式: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5)强化: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1)建立: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义务: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二、分封制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特征)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3、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4、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5、内容:(土地和人民)即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一方面,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另一方面,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6、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7、诸侯的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8、诸侯的权利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a设置官员、b建立武装、c征派赋役等,d 可实行再分封。
9、特点:制度一贯,对象广泛,部族色彩,宗法相连,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0、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1、评价:1)从积极方面看: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从消极方面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也就埋下了诸侯脱离中央控制形成割据势力的隐患。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助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答案: C解析: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商汤、盘庚、周武王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也就是借助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借武力强化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2.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
这表明(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这并不能说明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内服与外服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3.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虽然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宗法制通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解决权力继承方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这与材料中分封制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仅反映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未体现是否扩大了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
高中政治: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夏商政治制度1.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政治制度(1)禅让制:历史上把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
它被认为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2)王位世袭制①建立:禹死后,其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世袭制确立。
②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
③方式: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④影响:“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伯和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2.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政治制度。
(3)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4)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上图是大宗、小宗示意图,这幅图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③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④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紧密结合;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小结:1.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影响?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尊宗敬祖的传统等。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
”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2、“家天下”制度是制度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①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②政治权力由“传子”演化为“传贤”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④王位是世袭的,在一家一姓中传承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3、《史记》中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 唐虞以上,不可记已。
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
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4、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
这表明西周初期( )5、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开发边疆地区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C. 巩固周王统治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6、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有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
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7、《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8、对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
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错误!【P1】时空定位【P1】原始社会(前21世纪前):禅让制。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诸侯争霸战争。
秦汉(前221-22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初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220—589):九品中正制。
隋唐(581-907):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创立。
五代宋元(907—1368):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清前期(1368—184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夯实基础【P1】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基础梳理】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内容:(1)分封对象: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义务、权利: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影响:积极(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3)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4)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1)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2)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瓦解: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兼并小国,周王室失去至尊权威。
【重难突破】西周的“封建制"1.“封建”的含义(1)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及西方学者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
(2)有两种含义:一是国家结构,指的是西欧的中世纪和中国夏商周时期分封制的国家结构,夏商时期以中央王朝和万千方国结合的方式出现,周朝则以天子和诸侯国的形式出现;二是社会形态,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