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 形的视觉印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绘画一单元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看与分析绘画作品中的“形”与生活中的“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绘画中形的产生及表现规律。
把握在绘画中表现客观物象形体的大体方式与技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创作出反映必然个性的作品。
学会从不同观看角度来发觉“美”,从各类技法运用中表现对“美”的认知与判定,在尝试各类构图的相关练习中取得绘画造型的实践体会,了解绘画的大体知识与技术。
能够赏析绘画作品中的各类表现风格及手腕,养成对客观物象形体特点的分析与探讨的学习爱好,提高制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活动分析本课的活动从较为单一的物象写生到较为复杂的物象写生,大体上遵循了写生训练的学习规律。
第一个活动注重的是学生对物象动态的把握及对绘画造型比例、结构知识的运用,第二个活动更偏重于绘画的构图与主观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活动一:在这一活动中,第一教师必需选择较为适合的物象作为学生写生的对象,并要求学生能够从自然物象中取得有效的视觉形象,再通过写生的方式将物象组织在画面中。
在“活动建议”中之因此提到用盆花作为写生对象,其一是考虑学生在之前就已具有对作品中花朵动态的分析;其二从物象动态的难易程度上来看,由于不同花朵的造型本身就存在难易不同,因此可供教师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形做出相应的选择。
另外在活动进程中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联系所学的比例、结构、动态等绘画知识,有机地组织画面,创作出富有动感及旋律的作品。
活动二:有条件的地域可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的超市进行写生。
学生在超市中能够更自由地依照个人的主观意愿来选择不同的物象作为组织画面的形象,而且在绘画的表现进程中更注重线、面结合的黑白成效;同时,教师能够依照学生的创作练习更直接地取得教学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强化学生写生训练的能力。
教学大体思路教学从欣赏画家眼中那不同寻常的漂亮世界导入,然后以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一一展开对形体、结构、比例及构图的欣赏分析及尝试练习活动。
美术教案教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课题:第一单元《绘画中的形》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讲绘画中物象的造型问题,以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展开对物象造型所涉及的比例、透视、结构的分析和尝试练习,然后在学生分析、理解、练习的基础上,产生对绘画构图、形象组合、相关物象形象的个性化表现的探讨和研究学习。
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争取在全面讲授课题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于物象形的观察、分析、理解和再创造能力,并能掌握一定绘画技能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一定创意的、一定视觉效果的并能体现出学生个人个性化的绘画作品。
自我处理教材:教材的几点思考:①本课是绘画课的入门基础课,包含造型训练的基本技能,如观察、分析、处理等,在学生尝试动手的活动中,又涉及些绘画的基本技巧,所以学习的量“多”。
②教材从学生欣赏感受出发,要能明白绘画造型中形的基本特征,如轮廓在绘画中的平面性、封闭性、形的形状和形体的关系、构图的取舍和动势等,所以学习的课题“大”。
③本章节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又有拓展能力内容,充分体现出教材的“新”。
④考虑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把教学活动的设置同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的实效和课改结合起来,所以教学要能“巧”。
教学实际情况的几点考虑:①一个教学班的全面性教学的考虑,要做到学生人人动手,知识和技能传授要适中一点。
②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实效性,课题要分割组合,符合绘画造型学习的特征,也能保证学习层次和深度能循序渐进。
③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在教学考虑范围之内,教学内容的难度可能要降低一些。
针对以上的教学思考,我把教材分成三大板块:形的基本形和比例,形的结构和透视,形的构图组合和动势,用三个课时完成本章节的教学工作。
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见表格):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从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入手,学习并掌握运用绘画的观察方法,在模仿教师绘画方式的基础上,能够把生活当中简单物品的基本形和基本比例画出来,一并在实践练习的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绘画基本技巧。
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湘美版绘画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形”在视觉印象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2.培养学生对形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3.提高学生对美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形的观察能力培养;2.形的表现方式;3.形在视觉印象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形的表现能力的培养;2.形在整体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及安排一、导入(10分钟)老师展示几幅画作,让学生就画作中的形进行简单讨论,并引导学生对形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
二、讲授(30分钟)1.形在绘画中的概念及作用;2.形的表现方法:线条、阴影、色彩等;3.形在视觉印象中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3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不同主题进行形的创作。
每组学生完成后进行互评和展示。
四、练习(30分钟)老师给学生提供几组练习题,以检验其对形的掌握程度。
例如:1.用水彩颜料创作一幅口袋里的小物件,要尽量表现出形状的立体感和透视感;2.使用梳状刷或扇形刷画出不同种类的树叶,要求选择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进行表现;3.根据老师发给学生的原型几何体,画出它们的不同视角和表现方式。
五、总结(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给出一些要点的总结概括。
作业布置让学生继续以今天的主题进行创作,并形成作品,发到班级微信群中进行交流和展示。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相应章节,积累知识点。
教学评估老师通过不同练习题和创作作品,以及基本概念的问答,来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同时,老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情况,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相互沟通和协作。
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湘美版绘画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形的概念及分类2.认识形在绘画中的作用3.通过绘画表现形的视觉印象技能目标1.可以使用线条、色彩、质地等表现形的视觉印象2.能够在绘画作品中运用形表现主题和气氛3.通过不同的形形式和形式表现复杂的视觉形象情感目标1.通过对形的认识和表现,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3.激发学生对美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2. 教学内容2.1 形的概念形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外形轮廓,是人们眼中对事物面貌的反映。
在艺术创作中,形常被用于表现物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质感。
2.2 形的分类1.立体形:具有空间特性的物体,如立方体、球体、圆锥体等。
2.平面形:在纸面上反映的图像,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3.组合形:由多个立体形和平面形组合而成,如建筑物、家具、车辆等。
2.3 形的视觉印象形的视觉印象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所刻画的形体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印象。
形的视觉印象常通过线条、色彩、质地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3.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示范、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艺术家作品欣赏:通过观察艺术家的作品,了解形的表现及形的视觉印象。
2.教师示范:教师通过画板或幻灯片展示形的表现和视觉印象的实现方法。
3.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艺术家的作品和教师示范,让学生了解形的不同形态和视觉印象的表现手法。
4.课堂练习:通过视觉模型、线描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形的表现方法和视觉印象的实现技巧。
4.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第一部分:形的概念(10分钟)1.讲解形的概念2.展示形不同的分类及特点第二部分:形的视觉印象(30分钟)1.展示艺术家作品2.讲解如何通过线条、色彩、质感等手法表现形的视觉印象3.让学生尝试用这些手法进行绘画创作第三部分:课堂练习(60分钟)1.通过模型观察和线描练习,让学生掌握形的表现技巧2.把所学手法应用到绘画作品中实现视觉印象第四部分:课堂总结(10分钟)1.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5. 教学评价教师将采取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一单元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生活作品中的“形”与绘画中的“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绘画中形的产生及表现规律。
即“形”的存在有赖于物象结构、比例的特征及变化。
2、掌握在绘画中表现客观物象形体的基本方式与技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作出反映一定个性的作品。
3、学会从不同观察角度来发现“美”,从各种技法运用中表现对“美”的认知与判断,在尝试各种构图的相关练习中获得绘画造型的实践经验,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情感目标能够赏析绘画作品中的各种表现风格及手段,养成对客观物象形体特征的分析与探究的学习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物象的外形轮廓在品面上具有封闭的封闭性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绘画中的“形”与物象的内在结构和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
课业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1、课件快速放映一些展示自然的造型美,纹理美、形的交错节律美的图片。
然后提问让学生总结刚才看见了什么,都是些什么形象?定格其中一幅,《笔筒》让学生在纸张上将外形简单描绘下来。
2、教师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事物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视觉印象。
这种印象跟我们观察的深入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凝神贯注,作长时间的协商,就会获得深入细致的视觉印象,呈现细致而完整的形;如果我们瞬间一瞥,我们获得的则是大致的印象,呈现简略的形。
3、出示课题二、新课讲述1、导入罗丹名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世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为什么艺术家能够从我们平常所忽略的形象中发现美的存在?罗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绘画艺术教学的真谛。
通过学习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并借助绘画的技能来表达自己对美的发现,即创造美。
形来源于生活,艺术家所表达的形又往往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范例,并结合精心筛选的有关“形”的各种技法表现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站在艺术大师们的观察角度去看世界,去寻找美、感受美,从而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由此激发对生活中美的关注及热爱。
高中美术湘美版绘画(选修)第一单元《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绘画(选修)第一单元《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尝试对某一简单物象进行夸张、变形处理。
理解物体结构、比例特征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识技能从各种技法运用中表现对“形”的认知与判断,在尝试大胆绘画中获得绘画造型的实践经验,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能够赏析绘画作品中的各种表现风格及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在绘画中表现客观物象形体的基本方式与技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作出反映一定个性的作品。
学会从不同观察角度来发现“美”,
2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绘画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较好。
2、技能方面: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且自我意识较强,希望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体现自我学习的价值。
3、情感方面:高中的学生在创意和内涵的表现上往往有其深刻的理解,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
3重点难点
绘画中“形”的封闭性特征和正负形的关系,物象的基本形体和结构及其比例关系。
以视频和多媒体图片为主线,启发引导、自学质疑、精讲点拨等手段。
4教学过程
4.1.1导入
1.课件演示学生思考: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为什么你是这样认为的?这之间有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2.学生回答
3.教师阐述:画面中相互依存,有机结合的图形就是正负形,出示课题,我们继续学习《形的视觉印象》
4.1.2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感受与领悟一)正形与负形。
第一单元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生活作品中的“形”与绘画中的“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绘画中
形的产生及表现规律。
即“形”的存在有赖于物象结构、比例的特征及变化。
2、掌握在绘画中表现客观物象形体的基本方式与技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作出反
映一定个性的作品。
3、学会从不同观察角度来发现“美”,从各种技法运用中表现对“美”的认知与判断,在尝试
各种构图的相关练习中获得绘画造型的实践经验,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情感目标
能够赏析绘画作品中的各种表现风格及手段,养成对客观物象形体特征的分析与探究的学习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物象的外形轮廓在品面上具有封闭的封闭性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绘画中的“形”与物象的内在结构和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
课业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课件快速放映一些展示自然的造型美,纹理美、形的交错节律美的图片。
然后提问让
学生总结刚才看见了什么,都是些什么形象?定格其中一幅,《笔筒》让学生在纸张上将外形简单描绘下来。
2、教师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事物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视觉印象。
这种印象跟我
们观察的深入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凝神贯注,作长时间的协商,就会获得深入细致的视觉印象,呈现细致而完整的形;如果我们瞬间一瞥,我们获得的则是大致的印象,呈现简略的形。
3、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述
1、导入罗丹名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世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
为什么艺术家能够从我们平常所忽略的形象中发现美的存在?罗丹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绘画艺术教学的真谛。
通过学习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并借助绘画的技能来表达自己对美的发现,即创造美。
形来源于生活,艺术家所表达的形又往往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
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范例,并结合精心筛选的有关“形”
的各种技法表现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站在艺术大师们的观察角度去看世界,去寻找美、感受美,从而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由此激发对生活中美的关注及热爱。
)
2、活动一
展示图片《敦煌佛教人物手姿》,瓜亚多尔的《呐喊之手》与生活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人的手,让学生比较这些手的共性与特性,并作出判断。
(呈现同一只手的不同动作,引导学生模仿其中一个动作,认真观察自己手的轮廓,并细致地勾画出手的轮廓。
)
问题设置
(1)都是手一只是经过细心描绘的手,另一只则是画家脑海中经过强化处理的印象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区别?
(2)将自己制作的手与教材画家的《呐喊之手》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实践制作讨论回答:形是有边缘有外轮廓的,是可以表达情感的。
教师总结:客观物象的轮廓在平面上呈现出外形。
视觉印象跟我们的审美情趣有关。
从我们通常忽视的情景中,画家却敏锐地感受到了美。
这种美包括自然形本身的造型美、纹理美以及节律美。
当他将感受到的美德视觉印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一张绘画作品就产生了。
视觉印象在大脑中存储一段时间后,在我们大脑中会形成记忆,记忆中的形是经过我们提纯和强化的形。
在观察不同种手的图片,我们在勾画手的轮廓中发现,绘画的表现都是在二维的空间中展开的,平面的形都是有边缘的,我们把它称为外形或外轮廓。
外形的起伏变化和物象的内在结构具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轮廓线,和画家情感的表达。
从另一方面来说,外形和情绪的表达也有密切的联系。
有时为了强化形象的表达意味,我们会对外形进行必要的处理。
(欣赏教材第8页的图片《呐喊之手》讲解。
)
3、活动二: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实践和讨论,一组派个代表回答。
(1)以拳头围合成的一个惊叹号,结合上一环节的体验,欣赏教材第9页的《少女肖像》和谈谈物象的外形轮廓在平面上具图和底的关系(图的正负形)。
(2)将一个瓶子用最基本的几何形和比例表现出来,谈谈形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3)学模特摆造型。
结合教材11页丁方的《大地之歌》委拉斯贵兹《教皇英诺森十世》找到模特形体看起来动的奥秘:试从形的方向性、对称性分析形体的运动趋势。
学生展开回答:
第一组:图和底的关系(正负形)
第二组:结构比例关系
第三组:形具有方向性。
教师总结:
物象外轮廓在平面上具有封闭性特征。
第一组让下意识地将完整而闭合的图形视作主体,而将周边的形视作背景,即所谓的“图形”与“底”。
图形和底在画面中相互依存,有机结合,互为衬托。
图围成的底有时会转化成具有意义的负形,原有的图则被称为正形,正形和负形有机组合在一起会传达更多的含义。
(教师在课间中呈现更多有关正负形相互结合的图片,如埃舍尔的数学画等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二组让我们明白影响物象外形形态有许多内在因素复杂的外形我们可以用基本(方圆)等去进行理解和观察,简化他的每一步细节,通过他的基本形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使我们较为准确地对物体较为深入、完整的印象。
让我们迅速、客观准确的把物外形。
第三组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形是具有方向性的,不同方向的形象具有不同的动势趋向;形象的不对称感,让我们感受形象角度的偏离,这种偏离产生了动感。
复杂的形象,我们将它分析成多个形的组合体运动中的复杂形象,它的各个局部形的动势趋向、角度偏离各不相同,而呈现出一种节奏的美。
单个的形象组合,会形成它整体的动势趋向。
4、发散思维,启发学生赏析“思考与交流”中拳头组成“惊叹号”的作品,提示学生结合对“形”
的实践体验解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三、作品欣赏后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根据教材提供的以“拳头”围合成一个醒目的“叹号”的范例,让学生尝试以“花”
或者“眼睛”等简单的图形元素去组织表现类似于“句号”、“问号”、“叹号”等图形,来完成一张正负形的练习作业。
养成关注生活中的“形”的绘画意识。
五、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多种审美体验刺激学生感官,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为能力学习目的,并重视促进学生在美术文体表达过程中,对形的深刻理解并受其艺术的熏陶,为艺术的传承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2、对学生的评价:在本课的第一个课时中,学生对“形”的认识与表现必须通过一系列强化练
习方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生只有在反复多次的大胆尝试中,才会真正了解取舍的重要性,知道并掌握如何取舍视觉中的形体,这是决定作品是否具有独特视觉效果,是否具有创意的关键。
3、教师自我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在第一个课时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简单
有效的强化训练内容是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关键。
至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形”的观察的敏锐性,教材中所强调的“图”与“底”的关系应成为教学中关注的焦点,学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够感悟到绘画中“形”的封闭性必须建立在对物象外形轮廓的观察与结构、比例的分析之上,从而由外至内地掌握绘画中“形”的表现技能。
当然,教学中能达到此目的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但是以往教学中过分强调结构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在绘画中表现“形”的最初视觉印象——轮廓,因此建议教师淡化对结构的分析,而从物象的外形轮廓直接切入教学,让学生在用线来表现物象外形轮廓的练习中认识结构与比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