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碱液吸收二氧化硫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四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一、实验意义和目的本实验采用填料吸收塔,用5%NaOH或Na2CO3溶液吸收SO2。
通过实验可初步了解用填料塔的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研究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在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要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用吸收法净化废气中SO2的效果;2.改变气流速度,观察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液泛现象;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效率及压降;4.测定化学吸收体系(碱液吸收SO2)二、实验原理含SO2的气体可采用吸收法净化。
由于SO2在水中溶解度不高,常采用化学吸收方法。
吸收SO2吸收剂种类较多,本实验采用NaOH或Na2CO3溶液作吸收剂,吸收过程发生的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NaOH+SO2 —→ Na2SO3+H 2ONa2CO3+SO2 —→ Na2SO3+CO2Na2SO3+SO2+H2O —→2NaHSO3;实验过程中通过测定填料吸收塔进出口气体中SO2的含量,即可近似计算出吸收塔的平均净化效率,进而了解吸收效果。
气体中SO2含量的测定采用:甲醛缓冲溶液吸收一盐酸付玫瑰苯胺比色法。
实验中通过测出填料塔进出口气体的全压,即可计算出填料塔的压降;若填料塔的进出口管道直径相等,用U型管压差计测出其静压差即可求出压降。
三、实验装置、流程仪器设备和试剂(一)实验装置、流程、仪器设备和试剂实验装置流程如图1所示图1 SO2吸收实验装置1一空压机;2一缓冲罐;3一转子流量计(气);4一毛细管流量计;5—转子流量计(水);6一压差计;7一填料塔;8一S02钢瓶;9一混合缓冲器;10—受液槽;11一高位液槽;12、13一取样口;14一压力计;15一温度计;16一压力表;17一放空阀;18—泵图2:SO2吸收试验装置吸收液从高位液槽通过转子流量计,由填料塔上部经喷淋装置进人塔内,流经填料表面,由塔下部排到受液槽。
空气由空压机经缓冲罐后,通过转子流量计进人混合缓冲器,并与SO2气体相混合,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混合气。
实验五空气中SO的测定2(一)(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简称甲醛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气采样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SO2浓度的分析原理及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空气中SO2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基甲磺酸加成化合物。
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加成化合物分解,释放出的SO2与盐酸副玫瑰苯胺、甲醛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根据其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为577nm处进行比色测定。
三.实验仪器、设备1.大气采样器(流量0~1L/min)。
2.多孔玻板吸收管。
3.具塞比色管。
4.恒温水浴器。
5.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试剂1.氢氧化钠溶液C(NaOH)=1.50 mol/L:称取6.00g NaOH溶于100mL水中,用聚乙烯瓶保存。
2.环己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C(CDTA-2Na)=0.050mol/L:称取1.82g反式-1,2-环己二胺四乙酸[(trans-1,2-Cyclohexylenedinitrilo) tetraacetic acid,简称CDTA],加入1.50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6.5m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mL。
3.甲醛缓冲吸收液贮备液:吸取36%~38%甲醛溶液5.5mL;0.050mol/L 工CDTA-2Na 溶液20.0mL;称取2.04g邻苯二甲酸氢钾,溶解于少量水中;将三种溶液合并,用水稀释至100mL,贮存于冰箱,可保存10个月。
4.甲醛缓冲吸收液:用水将甲醛缓冲吸收液贮备液稀释100倍而成,此吸收液每毫升含0.2mg 甲醛,临用现配。
5.0.60%(m/V)氨磺酸钠溶液:称取0.60g氨磺酸(H2NSO3H)于烧杯中,加入1.50 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4.0mL,搅拌至完全溶解后稀释至100mL,摇匀。
此溶液密封保存可使用10天。
6.碘贮备液C(1/2I2)=0.10mol/L:称取12.7g碘于烧杯中,加入40g碘化钾和25mL水,搅拌至全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mL,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二氧化硫碱液吸收实验一.实验意义与目的本实验采用填料吸收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
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用填料塔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要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用吸收法净化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效果2.改变气流速度,观察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液泛现象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效率和压降二.实验原理含二氧化硫的气体可采用吸收法净化。
由于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常采用化学吸收方法。
二氧化硫的吸收剂种类较多,本实验采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作吸收剂,吸收过程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NaOH+SO2→Na2SO3+H2ONa2CO3+SO2→Na2SO3+CO2Na2SO3+SO2+H2O→2NaHSO3实验过程中,通过测定填料吸收塔气体中SO2的含量,即可近似计算出吸收塔的平均净化速率,进而了解吸收效果。
气体中SO2含量的测定采用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实验中通过测出填料塔进出口气体的全压,即可计算出填料塔的压降;若填料塔的进出口管道直径相等,用U形管压差计测出其静压差即可求出压降安装的在线二氧化硫传感器是一种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的是定电位电解法。
即传感器内部设置敏感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敏感电极暴露在待测气体中通过电解液和对电极进行SO2的氧化反应形成扩散电流,而参比电极不与待测气体接触而是提供一个恒定的电化学电位,由此通过扩散电流的大小可确定出SO2的浓度。
就吸收工艺参数试验而言,可通过改变工况来让学生理解吸收过程中入口气体浓度,液气比等与吸收效率的关系。
入口SO2浓度可在800-2000mg/m3设置3-5点,气体流量可按空塔气速0.5-1.5m/s计算取3-5点,液气比可在0.8-2L/M3之间设3-5点(NaOH的浓度一般控制在1-5%),每个工况需稳定4-6分钟,安排不同试验组进行,入口浓度、处理风量和液气比对效率的影响试验,注意高处理风量情况下不要出现液泛。
实验四碱液吸收法去除气体中的二氧化硫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采用填料吸收塔利用碱液吸收气体中的SO2。
通过实验可初步了解利用填料塔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的实验研究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在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应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利用吸收法净化废气中SO2的效果;2、填料塔的基本结构及其吸收净化酸雾的工作原理;3、实验分析填料塔净化效率的影响因素;4、掌握实验中配气方法,参数控制(如气体流速、液体流量等),取样方法及各种有关设备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含SO2的气体可采用吸收法净化,由于S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故常常采用化学吸收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碱性吸收液(5%NaOH吸收液)净化吸收SO2气体。
吸收液从水箱通过水泵、转子流量计由填料塔上部经喷淋装置进入塔内,流经填料表面,由塔下部排出,再进入水箱。
空气首先进入缓冲灌,SO2由SO2钢瓶进入缓冲灌,经缓冲灌混合后的含SO2空气从塔底进气口进入填料塔内,通过填料层与NaOH喷淋吸收液充分混合、接触、吸收,尾气由塔顶排出。
吸收过程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NaOH+SO2→Na2SO3+H2ONa2SO3+SO2+H2O→2NaHSO3实验过程中通过测定填料净化塔进出口气体中的含量,即可近似计算出吸收塔的平均净化效率。
改变喷淋液的流量,重复上述过程,计算吸收塔的净化效率η,进而了解吸收效果,确定最佳液气比α。
三、实验内容(1)开启填料塔的进液阀,并调节液体流量,使液体均匀喷布,并沿填料塔缓慢流下,以充分润湿填料表面,记录此时流量。
调节各阀门使得喷淋液流量达到最大值,记录此时流量。
(2)开启风机,并逐渐打开吸收塔的进气阀,调节空气流量,仔细观察气液接触状况。
(3)待吸收塔能够正常工作后,实验指导教师开启SO2气瓶,并调节其流量,使空气中的SO2含量为0.1~0.5%(体积百分比,具体数值由指导教师掌握,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进口SO2浓度和流量不变)。
实习一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一.实验目的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1.实验原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甲基磺酸加成化合物。
在样品溶液中加氢氧化钠使加成化合物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硫与盐酸副玫瑰苯胺(简称PRA )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于波长570nm 处测定吸光度。
2.实验器材和试剂器材: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1L/min );10ml 多孔玻板吸收管;25ml 具塞比色管;分光光度计;温度计;空盒气压计。
试剂:吸收应用液(甲醛-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2mol/L 氢氧化钠溶液;0.3%氨磺酸钠溶液;1mol/L 盐酸溶液;0.025%PRA 工作液;二氧化硫标准工作液。
3.操作步骤(1)采样:用一只装有8ml 吸收应用液的普通型多孔玻板吸收管安装于空气采样器上,以0.5L/min 流量,采样30-60min 。
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0V 。
注意:采样高度应位于呼吸带;采样现场应在污染区的下风带;详细记录采样点周围环境,准确测量和记录气温、气压,以供计算。
式中:t ──采样现场的温度(℃)P ──采样现场的气压(mmHg)V t ──采样现场温度为t ℃时所采空气的体积(L)(2)分析:1)标准曲线的绘制:用6支25 ml 具塞比色管,按表1制备标准系列。
2)样品测定:采样后,将吸收管中的吸收液移入25 ml 比色管,用少量吸收液分两次洗涤吸收管,合并洗液于比色管中,使总体积为l0 ml 。
将该管与上述各标准系列管同时操作(见表1)。
于波长570 nm 处,用10 mm 比色皿,以蒸馏水为参比,测定各管吸光度。
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二氧化硫含量(μ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直线的斜率b 。
以b 的倒数作为样品测定的计算因子Bs (μg/吸光度)。
760)273(2730⨯+⨯⨯=t P V V t表1. SO 2标准色列及样品测定3)计算式中:C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mg/m 3A ——样品的吸光度 A 0 ——试剂空白吸光度 Bs ——计算因子, μg/吸光度三.思考题1.什么是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飘尘? 2.大气中常见污染物有哪些?对健康有何损害? 3.环境污染物的治理原则是什么?0)(V Bs A A C ⨯-=。
二氧化硫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掌握二氧化硫测定的基本方法;
(2)熟练大气采样器的使用以及分光光度计的使用;(3)学会标准曲线的制作。
2.实验原理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基甲基加成化合物,加碱后与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色化合物,并以比色定量。
3.仪器与试剂
(1)分光光度计、比色皿、具塞比色管、移液管、烧杯、容量瓶、比色管架、大气采样器
(2)甲醛吸收液、甲醛标准溶液、PRA溶液、氨磺酸钠溶液、温水(30°)、去离子水
4.采样方法与步骤
(1)采样: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低,采用内装5ml 吸收液的U形多孔玻璃吸收管,以0.6L/min的流量采样;采样时间为45min左右;
(2)甲醛的稀释:取1ml的甲醛溶液,稀释100倍为备用;(3)二氧化硫的稀释:将400微克/毫升的二氧化硫溶液,用甲醛稀释液稀释200倍,成二氧化硫标椎溶液;
(4)标准梯度溶液的准备与测定:取6支比色管,在各管
中分别吸入二氧化硫标准使用溶液0ml、0.5ml、1ml、2ml、4ml、8ml,并用甲醛稀释液定容至10ml,之后加入氨磺酸钠溶液以及PRA溶液2ml,二者相加时间不超过10s;(5)样品的制备:将吸收好的二氧化硫的甲醛溶液倒进比色管中,再用5ml的甲醛稀释液润洗U形吸收管,再将溶液倒进比色管中,加入氨磺酸钠溶液1ml,PRA溶液2ml,二者相加不超过10s;
(6)将梯度溶液与样品放进30°的温水中,恒温加热
15min之后取出测其吸光度。
5.结果分析
标准曲线函数:y=0.0054x+0.0403 R2 =0.9856。
实验1 碱液吸收二氧化硫的测定废气的吸收净化工艺是大气污染控制中最为基础与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设备按气液接触基本构件特点,可分为:填料塔、板式塔和特种接触塔三大类。
本实验采用填料吸收塔,用5%NaOH溶液吸收SO2。
通过实验了解用填料塔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的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在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一、实验目的1、了解用板式塔吸收法净化废气中SO2的原理和效果;2、改变空塔速度,观察吸收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液泛现象;3、掌握测定板式吸收塔的吸收效率及压降的方法;4、测定化学吸收体系(碱液吸收SO2)的体积吸收系数。
二、实验原理含SO2的气体可采用吸收法净化。
由于SO2在水中溶解度不高,常采用化学吸收法。
吸收SO2的吸收剂种类较多,本实验采用NaOH溶液作为吸收剂,吸收过程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NaOH+SO2→Na2SO3+H2ONa2SO3+SO2+H2O →2NaHSO3本实验过程中通过测定填料吸收塔进出口气体中SO2的含量,即可进似计算出吸收塔的平均净化效率,进而了解吸收效果。
三、实验装置吸收液从储液槽由水泵并通过转子流量计,由填料塔上部经喷淋装置喷入塔内,流经填料表面由塔下部排出,回入储液槽。
空气由高压离心风机与SO2气体相混合,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混合气。
SO2来自钢瓶,并经流量计计量后进入进气管。
含SO2的空气从塔底部进气口进入填料塔内,通过填料层后,气体经除雾器后由塔顶排出。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连接实验装置,检查系统是否漏气,并在储液槽中注入配置好的5%的碱溶液。
2、打开吸收塔的进液阀,并调节液体流量,使液体均匀喷淋,并沿填料表面缓慢流下,以充分润湿填料表面,当液体由塔底流出后,将液体流量调节至400L/h左右。
3、开高压离心风机,调节气体流量,使塔内出现液泛。
仔细观察此时的气液接触状况,并记录下液泛的气速。
4、逐渐减小气体流量,在液泛现象消失后。
即在接近液泛现象,吸收塔能正常工作时,开启SO2气瓶,并调节其流量,使气体中SO2的含量为0.01%~0.5%(体积分数)。
实验四 碱液吸收二氧化硫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采用填料吸收塔,用5%NaOH 或Na 2CO 3溶液吸收SO 2。
通过实验可初步了解用填料塔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的实验研究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在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要达到以下目的:1. 了解用吸收法净化废气中SO 2的效果;2. 改变气流速度,观察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液泛现象; 3. 测定填料塔的吸收效率及压降;4.测定化学吸收体系(碱液吸收SO 2)的体积吸收系数。
二、实验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用压降对气速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 线)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 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 段)。
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 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大,(图中cd 段)。
到液泛点(图中d 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测定填料塔的压降和液泛速度,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的适宜制作范围,选择合适的气液负荷。
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内气液两相的接触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板式塔中,两相接触在各块塔板上进行,因此接触是不连续的。
但在填料塔中,两相接触是连续地在填料表面上进行,需计算的是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
填料层高度log △图1 填料层压降与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以及等板高度法。
总体积传质系数KYa是单位填料体积、单位时间吸收的溶质量。
它是反映填料吸收塔性能的主要参数,是设计填料高度的重要数据。
本实验是用NaOH或Na2CO3溶液吸收空气-二氧化硫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硫。
吸收方式为化学吸收。
通过实验,得到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积吸收系数(Kya):Q---------通过填料塔的空气量[kmol/h];h---------填料层高度[m];A---------填料塔的截面积[m2];y1、y2-----进出填料塔气体中SO2的比摩尔分率;Δym-------------对数平均推动力;其中pA1、pA2--进出塔气体中SO2的分压力[Pa];P--------吸收塔气体的平均压力[Pa];因为吸收反应为极快不可逆反应,吸收液面上SO2的平衡浓度y*可看作为零。
碱液吸收二氧化硫一、实验意义和目的本实验采用填料吸收塔,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SO2。
通过实验,可初步了解用填料塔吸收净化气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要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用吸收法净化废气中SO2的效果;(2)改变气流速度,观察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泛液现象;(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效率。
二、实验原理:含SO2的气体可采用吸收法净化,由于S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常采用化学吸收方法。
SO2的吸收剂种类较多,可采用NaOH溶液或Na2CO3作为吸收剂,吸收过程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NaOH+SO2→Na2SO3+H2ONa2CO3+ SO2→Na2SO3+CO2Na2SO3+ SO2+H2O→2NaH SO3通过测定填料吸收塔进出口气体中SO2的含量,即可近似计算出吸收塔的平均净化效率,进而了解吸收效果。
通过测出填料塔进出口气体的全压,即可计算出填料塔的压降;通过对比清水吸收和碱液吸收SO2,可实验测出体积吸收系数并认识到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差异。
三、实验装置、仪器(1)装置与流程SO2碱液吸收实验系统如图所示。
1从右向左系统情况如下:1、涡轮气泵提供实验系统载气源;2、气体流量计,计量载气流量;3、SO2气体钢瓶1套,与玻璃转子流量计配合用于配制所需浓度的入口SO2气体;4、SO2进气三通接口,SO2气体向载气的注入口;5、气体混合缓冲柜,在此SO2与载气充分混合使得输出气体中SO2浓度相对恒定;6、混合气体主流量计,计量进入吸收塔的气体量;7、混合气体主流量计上方设有入口气体采样测定孔,再上面为一三通,三通向上管路为旁路管,用于试验开始阶段调节试验工况(如调节入口气体浓度、流量等)之用,向下管段为吸收塔进气管,进气与旁路通过阀门切换;8、填料吸收塔,有机玻璃制三段填料吸收塔,每段配有气体采样口,配吸收液喷淋装置,最上部为除雾层;9、吸收塔顶部排气管,该管设有一带阀门的出口气体采样管口;10、吸收液循环槽系统,包括储液槽;进水(D15)口及阀;吸收液注加及维护手孔;溢流口、放空口加上管道和阀门组成的排液系统;不锈钢水泵(通过控制箱面板按钮控制运行)、控制阀、流量计组成的循环液系统。
检验二氧化硫的方法
首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吸收液法。
这种方法利用一种特定的吸收液与
待检样品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二氧化硫吸收下来。
常用的吸收液包括过氧化钠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通过测定吸收液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变化,可以间接地推断出待检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其次,还可以利用气相色谱法来检验二氧化硫。
这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将待
检样品中的气体物质分离并检测,从而得到二氧化硫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果好、检测灵敏度高的优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另外,也可以利用光度法来检验二氧化硫。
这种方法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待
检样品,根据待检样品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不同,吸光度也会有所不同,通过测定吸光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出二氧化硫的含量。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检验二氧化硫的方法,如电化学法、荧光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
总的来说,检验二氧化硫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 SO2 测定的原理及大气采样器的使用方法。
2、了解掌握 SO2 测定的显色要求、条件以及学习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空气中的SO2。
3、复习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二氧化硫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甲基磺酸加成化合物。
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加成化合物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硫与副玫瑰苯胺、甲醛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根据颜色的深浅用分光光度计在 577nm 处进行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1、仪器除一般通用化学分析仪器外,还应具备:(1)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 0~1L/ min(2)分光光度计 (可见光波长 380~ 780nm)(3)多孔玻板吸收管: 10mL(4)恒温水浴器(5)具塞比色管: 10mL2、试剂(1)环已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 C(CDTA-2Na)=0.05mo1/ L。
( 范文凯 33)称取 1.82g 反式 1, 2- 环已二胺四乙酸(简称CDTA),加入 1.5 mo1 / L 氢氧化钠溶液( 14)6.5mL,用水稀释至 100mL。
( 2)甲醛缓冲吸收液贮备液吸取 36%~ 38%的甲醛溶液 5.5mL, 0.050mol/LCDTA-2Na 溶液( 1) 20.00mL;称取 2.04g 邻苯二甲酸氢钾,溶于小量水中;将三种溶液合并,再用水稀释至100mL,贮于冰箱可保存1 年。
( 3)甲醛缓冲吸收使用液:用水将甲醛缓冲吸收液贮备液(2)稀释 100 倍而成。
.临用现配。
( 4) 0.05%盐酸副玫瑰苯胺(简称PRA)使用液吸取经提纯的 0.25%PRA贮备液 20mL于 100mL(或 0.20%PRA贮备液 25.00mL)容量瓶中,加 30mL85%的浓磷酸, 10mL浓盐酸,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放置过夜后使用。
避光密封保存。
(副玫瑰苯胺贮备液,0.20g /100mL。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确认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来确定二氧化硫的浓度,并验证所采用的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原理: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它会导致酸雨的形成,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准确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和光谱法。
吸收法是指通过将空气样品通过吸收剂(如过硫酸钠溶液)中来吸收二氧化硫,然后测定所生成的硫酸盐的浓度来计算二氧化硫的含量。
光谱法主要利用二氧化硫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性质进行测定,根据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计算二氧化硫的浓度。
实验步骤:1.准备吸收剂:将适量的过硫酸钠溶液放入吸收瓶中,并在瓶口装有一根玻璃棒,以增大吸收面积。
2.将空气样品通过吸收瓶,并调节进气流量,使其在吸收剂中停留一定时间,以确保充分吸收二氧化硫。
3.取出吸收瓶,并通过添加盐酸来将吸收剂中的硫酸盐转化为可溶性硫酸。
4.过滤所得溶液,并使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溶液中硫酸的含量。
5.计算二氧化硫的浓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吸收法来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成功测定了样品中硫酸盐的含量,并计算出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
根据测定结果,我们发现二氧化硫的浓度为x mg/m³。
为验证所采用的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还进行了对比实验。
在对比实验中,我们同时采用了光谱法来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
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我们发现吸收法和光谱法的结果较为一致,二氧化硫的浓度相近。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采用吸收法成功测定了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
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测定方法准确可靠,能够用于二氧化硫浓度的实际测定。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并验证了所采用的吸收法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为x mg/m³。
碱液吸收二氧化硫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碱液在吸收二氧化硫中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二氧化硫(SO2)是一种有害气体,常常来自于工业排放和燃烧过程。
碱液可以有效地去除二氧化硫,通过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代硫酸盐或可溶性硫化物。
主要反应方程式为: SO2 + 2OH- -> SO3^2- + H2O SO3^2- + 2OH- -> 2HSO3-材料与仪器•二氧化硫气源•稀氢氧化钠溶液(NaOH)•蒸馏水 -pH试纸•试管•反应瓶•架子实验步骤1.在一个干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作为试剂。
2.用一个导管将二氧化硫气体缓慢地通入试管中。
3.观察并记录实验观察结果,特别是试管中液体的颜色变化。
4.将试管中的液体取出,用pH试纸进行酸碱性测试。
5.将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实验结果实验观察结果显示,当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时,溶液逐渐变黄,然后转为澄清无色。
经过pH试纸测试,溶液呈碱性。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出二氧化硫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进一步分析实验原理反应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硫与碱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硫代硫酸盐离子和水。
这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液体颜色变化和pH值变化。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接触到二氧化硫气体和碱液溶液。
2.实验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实验观察结果,并注意观察反应的进行情况。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确保安全和卫生。
实验应用本实验结果可以用于工业废气处理中去除二氧化硫。
通过调节碱液的浓度和通气速度,可以实现对二氧化硫的高效去除,降低环境污染。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二氧化硫与碱液反应的结果,研究了碱液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显示,碱液的存在可以使二氧化硫溶液呈现碱性,并且通过形成硫代硫酸盐离子和水的反应去除二氧化硫。
这个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二氧化硫的去除机制以及废气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验结果也为工业废气处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环保方法。
碱液吸收二氧化硫实验报告
本实验主要是研究碱性溶液对二氧化硫的吸收过程,以此进一步探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制备了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并将其通入到一定浓度的碱性溶液中。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PH值的变化以及气体的逐渐降解。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碳酸钠溶液的吸收效果最好,而且其颜色在实验过程中逐渐从无色变为蓝色,最后变成了深蓝色,而溶液的PH值从一开始的8.5左右逐渐上升到了9.5左右,这说明了碳酸钠溶液对于二氧化硫的吸收作用是比较好的,这也同样反映了碱性溶液对于二氧化硫的吸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在使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的时候,其对于气体的吸收变得明显变得更加迅速,这也说明了溶液浓度的变化同样是影响二氧化硫吸收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碱性溶液对于二氧化硫的吸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且不同的溶液浓度以及种类同样会影响其吸收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实验数据来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工作。
碱液吸收二氧化硫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采用填料吸收塔,用5%NaOH或Na2CO3溶液吸收SO2。
通过实验可初步了解用填料塔的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的实验研究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在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要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用吸收法净化废气中SO2的效果;2.改变气流速度,观察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液泛现象;3.测定填料塔的吸收效率及压降;4.测定化学吸收体系(碱液吸收SO2)的体积吸收系数。
二实验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用压降对气速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1.8-2的直线(图中aa线)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
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大,(图中cd段)。
到液泛点(图中d点)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测定填料塔的压降和液泛速度,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的适宜制作范围,选择合适的气液负荷。
2、传质实验:填料塔与板式塔内气液两相的接触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板式塔中,两相接触在各块塔板上进行,因此接触是不连续的。
但在填料塔中,两相接触是连续地在填料表面上进行,需计算的是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
填料层高度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以及等板高度法。
总体积传质系数K Ya是单位填料体积、单位时间吸收的溶质量。
它是反映填料吸收塔性能的主要参数,是设计填料高度的重要数据。
本实验是用NaOH或Na2CO3溶液吸收空气-二氧化硫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硫。
吸收方式为化学吸收。
通过实验,得到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积吸收系数(K ya):Q---------通过填料塔的空气量[kmol/h];h---------填料层高度[m];A---------填料塔的截面积[m2];y1、y2-----进出填料塔气体中SO2的比摩尔分率;Δy m-------------对数平均推动力;其中p A1、p A2--进出塔气体中SO2的分压力[Pa];P--------吸收塔气体的平均压力[Pa];因为吸收反应为极快不可逆反应,吸收液面上SO2的平衡浓度y*可看作为零。
实验1 碱液吸收二氧化硫的测定
废气的吸收净化工艺是大气污染控制中最为基础与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设备按气液接触基本构件特点,可分为:填料塔、板式塔和特种接触塔三大类。
本实验采用填料吸收塔,用5%NaOH溶液吸收SO2。
通过实验了解用填料塔吸收净化有害气体的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在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及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用板式塔吸收法净化废气中SO2的原理和效果;
2、改变空塔速度,观察吸收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液泛现象;
3、掌握测定板式吸收塔的吸收效率及压降的方法;
4、测定化学吸收体系(碱液吸收SO2)的体积吸收系数。
二、实验原理
含SO2的气体可采用吸收法净化。
由于SO2在水中溶解度不高,常采用化学吸收法。
吸收SO2的吸收剂种类较多,本实验采用NaOH溶液作为吸收剂,吸收过程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
2NaOH+SO2→Na2SO3+H2O
Na2SO3+SO2+H2O →2NaHSO3
本实验过程中通过测定填料吸收塔进出口气体中SO2的含量,即可进似计算出吸收塔的平均净化效率,进而了解吸收效果。
三、实验装置
吸收液从储液槽由水泵并通过转子流量计,由填料塔上部经喷淋装置喷入塔内,流经填料表面由塔下部排出,回入储液槽。
空气由高压离心风机与SO2气体相混合,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混合气。
SO2来自钢瓶,并经流量计计量后进入进气管。
含SO2的空气从塔底部进气口进入填料塔内,通过填料层后,气体经除雾器后由塔顶排出。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连接实验装置,检查系统是否漏气,并在储液槽中注入配置好的5%的碱溶液。
2、打开吸收塔的进液阀,并调节液体流量,使液体均匀喷淋,并沿填料表面缓慢流下,以充分润湿填料表面,当液体由塔底流出后,将液体流量调节至400L/h左右。
3、开高压离心风机,调节气体流量,使塔内出现液泛。
仔细观察此时的气液接触状况,并记录下液泛的气速。
4、逐渐减小气体流量,在液泛现象消失后。
即在接近液泛现象,吸收塔能正常工作时,开启SO2气瓶,并调节其流量,使气体中SO2的含量为0.01%~0.5%(体积分数)。
5、经数分钟,待塔内操作完全稳定后,开始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
6、在液体流量不变,并保持气体中SO2浓度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改变气体的流量,按上述方法,测取4~5组数据。
7、实验完毕后,先关掉SO2气瓶,待1~2min后再停止供液,最后停止鼓入空气。
五、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1、数据记录内容
(1)气体温度和含湿量的测定
(2)管道中各点气流速度的测定 (3)管道中气体流量的测定
(4)由样品分析数据计算标准状态下气体中SO 2的浓度
(5)吸收塔的平均净化效率(η)可由下式近似求出: η =⨯⎪⎪⎭⎫
⎝⎛-121C C 100%
(6)吸收塔压降(Δp )的计算:Δp=p 1-p 2
将实验测得数据填入表1中:
表1 实验结果汇总表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小组人员 测定 次数 液体流量 /(L/h) 气体流量 Q/(m 3/h) 液气比 L/m 3 空塔气速 υ/(m/s 效率效率 η/% 压降Δp /Pa 1 260 24 10.8 1.02 79.4 901 2 260 20 13 0.97 83.3 848 3 260 16 16.3 0.84 87.2 755 4 260 14 18.6 0.71 88.6 605 5
260
10
26
0.63
91
537
2、根据实验结果,以空塔气速为横坐标,压降吸收效率为纵坐标,绘出曲线。
3、根据实验结果,以液气比为横坐标,吸收效率为纵坐标,绘出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