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4.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讲课稿一、说教材《苏州园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的内容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风景的说明文其构造清楚有条有理语言正确生动读者从中还能够感觉到我国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的高明及其深沉的文化涵养经过教课还能够加强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保护人类优异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二、说教课目的、教课重难点新课标指出教课中要努力表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课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感情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重视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育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我确立了以下的教课目的及重难点教课目的:1、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构造和语言正确的特色;2、认识课文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培育学生的察看、归纳事物特色的能力和正确表达的能力;3、品尝旅行苏州园林的情味和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4、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领会中国文化的广博精湛;建立为祖公民族的智慧而骄傲的意识;呼吁学生保护全部优异文化遗产教课重难点:认识课文由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及用正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投影仪、图片、影碟机等三、说教法依据初二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能力较强及教材自己的特色教课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协助教课在教课中经过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现苏州园林的优美感人的画面创建情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此外我还在教课中设计学生自学及合作研究的多个环节组织和指引学生自学课文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在相互议论沟通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丰富知识的累积别的在教课中还设计了感情教育的环节借助课题拓展让学生在沟通学习感觉中加强民族骄傲感和保护人类优异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四说教课程序本课分两课时达成教课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构造及认识苏州园林的特色品尝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下边我详尽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课过程1、情形导入这一环节经过多媒体课件展现《苏州园林》一课的内容介绍并展现有关图片同时提出疑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色些方面最能表现这一特色课文是依据什么次序来表达的苏州园林这些特色的这样的导入既可直观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上来同时有设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以下内容做好铺垫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次序第一联系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苏州园林的特色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经过投影挨次展现图片让学生议论、鉴赏沟通、品尝文章由总到分的协作次序及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层介绍的方法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正确生动是课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特色倒是教课中的难点于是我经过做课后练习题和投影以下练习题如:“苏州园林之景在不一样之中有个共同点仿佛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旅行者不论站在个点上眼前老是一副漂亮的图画” 一句中“仿佛”能不可以去掉又如:“全部都要为组成完满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一句中“决不允许” 可否改为“决不容忍‘把”败笔“改为“改为”地方“等让学生们共同议论研究学习并最后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样经过做不一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即防止了学习中的乏味无味有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4、拓展、延长考虑到新课标中对方法和过程及感情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采集生活中自己喜爱的名胜遗迹或其余光景的有关资料并在讲堂中相互沟通介绍他们的特色经过这一环节培育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察看归纳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正确表达的能力并由此指引学生领会祖国文化的广博精湛建立为民族智慧结晶而骄傲的意识呼吁学生保护全部优异文化遗产5、小结教课内容做课后、课外练习加深和稳固所学知识五、说板书这一课时主假如指引学生理解课文表现事物特色的方法和理解课文语言正确生动的特色因此板书设计简短了然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特色:完满的图画总——分说明顺主——次语言特色:正确生动整体——局部。
《苏州园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语言通俗但艺术情趣和审美品味都很高的说明文。
作者经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苏州园林在不同中的共同点,再现它的画意美,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三、教学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美丽风貌。
2、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具体的感观,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五、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说明文。
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先让学生们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在说明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为学习本单元的说明文作铺垫。
)七、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做积累字词知识的读书摘录卡。
②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或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获得直观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园林”吗?“园林”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
我国江苏的苏州以“园林城市”的美称闻名天下,曾有人赞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有谁去过苏州园林吗?(让同学们说)记得03年老师去苏州开会,游览了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展现在老师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曲径幽深,常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真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我深深地赞叹古代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文中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年级下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苏州园林》,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掌握《苏州园林》的主要内容和语言。
2.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1.分析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和造园原则。
2.思考苏州园林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课文《苏州园林》的课本和教辅材料。
2.课件和投影仪。
3.板书工具和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园林的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对于《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苏州园林》并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中的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2.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是什么?3. 学习课文(30分钟)分段教学,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其中的要点和重点内容。
第一段:通过阅读第一段,了解苏州园林的名字为“缘世堂”,不仅具有美丽的建筑风格,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段:讲解第二段中的“争胜”和“胜过”,使学生理解苏州园林注重自然和人文的和谐。
第三段:重点介绍苏州园林“姑苏滋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
4. 听读课文(2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与思考(20分钟)发起讨论,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1.苏州园林的特点和美学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苏州园林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何影响?3.参观过苏州园林的人是否有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学生根据对苏州园林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短文,并进行展示。
7. 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苏州园林的特点和价值,布置完成短文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1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
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
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
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
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
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
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
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关镇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教案新人教版教学重难点: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讲析(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2、解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足以说明苏州之美。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关镇初级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
册《苏州园林》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足以说明苏州之美。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
(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
(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
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
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
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
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
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