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
- 格式:docx
- 大小:28.65 KB
- 文档页数:6
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手术体位:体外正中切口,胸下垫软枕。
手术用物:心脏基础+特殊器械包,导尿管,无菌灯柄,电动胸骨锯,电除颤仪,无菌冰盐水,电刀,骨蜡,涤纶片,14#红色尿管3-4根,阻断带,2-0,3-0无损伤线,4-0或5-0 Prolene(滑线),2-0或3-0的强生荷包线,胸骨连针。
手术步骤:1.常规消毒铺巾,前胸正中切口,准备电动胸骨锯,纵劈胸骨,骨蜡止血。
切开心包2-0单针缝并悬掉,2-0双针缝主动脉荷包、灌注针荷包,游离主肺间隔,及上、下腔静脉,并在上、下腔静脉处套阻断带,核对管道,准备插管。
2.主动脉插管,上、下腔静脉插管:要递11号尖刀做切口,10号丝线加固,主动脉插管与机器动脉连接时用盐水注射器排气,并予扣钳加固,角针7号线缝一针,核对管道,并行循环开始。
插灌注针。
3.待温度降至浅低温,约30℃左右时,阻断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灌注停跳液,心包腔内置冰屑(此时器械护士要提前做好冰屑),心脏停跳。
4.切开右心房,心内探查,插左心引流管。
修补室缺:常用切口有两个①右心房切口,②右心室或肺动脉切口。
修补有两种方法:①直接缝合法:适用于缺损小于1cm,边缘为白色纤维组织者,一般选用5-0Prolene(滑线)双头针带垫片连续缝合②补片缝合法:适用于缺损大,周边纤维不全者,可采用间断带小垫片褥式缝合,也可采用连续缝合。
此时应准备足量的5×12双头带垫片的无损伤线,涤纶片,所有的器械均无损伤。
根据室间隔缺损大小,将涤纶片剪成稍大于实际缺损2mm~3mm大小的涤纶片,备术者修补缺损用。
5.缝合切口,开放腔静脉、升主动脉,此时应及时备好除颤仪,待心脏跳动有力,循环稳定后,停机观察,先拔除腔静脉引流管。
巡回护士要及时配置好鱼精蛋白,注完后拔除主动脉插管。
6.将体外循环管道递给台下,安放胸腔引流管,清点用物,缝合心包,胸骨穿钢丝,再次清点用物,关胸。
注意事项:1.熟悉手术步骤,做到默契配合2.配合以及手术的护士不仅要求熟悉手术步骤,准确无误的传递器械,而且要了解心脏的解剖、病理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路径流程
一、导入路径
1、进入病区,找到需要进路径病人
2、双击进入病人电子病历界面,点击诊断管理,录入病人诊断(或者病人身上点右键,选择诊断录入)
录入诊断后回到病人列表界面,刷新后看到录入诊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3、回病人列表界面,在病人身上右键,选择路径导入
(1)进入路径准入评估界面,选择进入路径的依据,默认为全选。
选择完后,点击下一步
(2)选择手术,手术日期,入径日期,出院日期,医师等,填写完成后点击下一步,执行计划
二、执行日常工作
1、病人列表中找到病人,点击右键,选择今日工作。
在弹出的上表中,点击“住院第1天”,选择需要执行的工作,选择完成后点击确认执行,在弹出下表中查看活动内容无误后,点击确认即可。
然后依次将“诊疗工作”、“书写病历”、“重点医嘱”三个节点的工作按照此流程分别执行完。
确认执行完后,回到医嘱界面,点击提交即可。
三、退出路径
在病人列表中点击右键,选择出径处理,如果非出院日异常出院,则需要填写变异原因,同时选择出径评估标准,否则只需填写出径评估标准即可,选择完毕后,点击确认。
四、手术日,出院日调整
病人列表中,在病人名上点右键,选择路径调整,根据实际需要,填写需要变更的手术日或出院日,填写变异情况,然后选择确定即可。
临床路径病人流程。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项目及当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最新模式。
此外,笔者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今后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年以来,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1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应根据基本结构,实施过程以及医疗效果三方面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
医疗效果是最终的可靠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迅速、有效和安全,治疗的费用是否合理、经济,其成本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
2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项目1992年,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编写了《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并将它作为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标准(试行草案)》附件之八。
该标准选择了102种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作为全国病种质量的评价范围。
标准中所列每种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内容及项目包括:诊断依据、入院指标、疗效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评定指标(包括疗效、平均住院日)。
其中临床评定指标中,设置有平均医疗费用,当时由于全国收费情况比较复杂,且缺乏大量真实而客观的数据,故此项未列出全国统一的参考指标值。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制(DRGs)的病种管理法。
DRGs是根据诊对病人进行分类的一种简便方法,它以ICD-9-CM-3诊断分类为基础,根据组织器官分为23个主要诊断项目(MDCS),进而分为467组,每个组均有临床意义。
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内容培训记录心外科临床路径内容培训记录时间:地点:示教室参加人员:全科人员主要内容:我科进入临床路径病种的诊疗及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发言人:宋兵我科临床路径病种入选的主要为为简单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部分瓣膜病,在临床路径表单中医师和护士对所做的内容进行选项,按照卫生厅临床路径的评估方案,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加强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监控,严格按照既定临床路径实施诊查、治疗、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治疗和护理效果,患者病情变化时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设立紧急情况警告值管理制度,当患者处于危险边缘时要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科主任、护士长为责任人,将临床路径表单、临床路径变异记录、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归入科室临床路径管理本中,并对病历进行登记。
“先心病”病种的具体要求及流程:1、适用对象: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
3.辅助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1.年龄。
2.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疾病编码。
2.先天性。
3.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疾病。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室间隔缺损手术原理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心脏外科领域,室间隔缺损手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手术方法。
室间隔缺损指的是心脏中的室间隔存在缺陷或病变,导致血流在左右心室之间产生异常通路,从而影响心脏功能和整体血液循环。
该手术通过修复或关闭缺损部位,恢复正常心脏结构和功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室间隔缺损手术原理展开论述。
首先介绍了室间隔缺损的简介,包括其定义和发生率等方面。
接下来详细阐述了该手术的原理与概述,并给出了相应的操作步骤和使用的器械。
然后进行了对手术原理进行理论说明,并探讨其与治疗效果之间的联系。
随后以实例分析和讨论形式,从现实案例中进一步验证和分析了手术原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文章主要研究结果,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改进方向,探讨室间隔缺损手术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和阐述室间隔缺损手术原理,以期深入理解该手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并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手术原理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详细的理论说明。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和阅读,能够提高读者对室间隔缺损手术原理的认识,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2. 室间隔缺损手术原理2.1 室间隔缺损简介室间隔缺损,又称为房室隔缺损,是心脏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
该疾病指心脏室间隔出现开放的缺口或穿孔,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存在通道,使氧合血和无氧血发生混合。
室间隔缺损可能引起心脏功能减退、肺动脉高压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2.2 手术原理概述室间隔缺损手术旨在修复心脏的畸形结构,并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手术过程主要包括关闭室间隔缺损、解决喷射性肥大等并发症以及修复其他相关异常。
首先,在手术开始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适当的外科手术方案。
然后,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操作。
接着,医生会通过切开胸骨来暴露患者的心脏,并使用心肌保护剂保护心脏免受手术损伤。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 适应症1、小室间隔缺损可能在10~12岁以前自动闭合,有人不主张过早手术,但因这类病人的手术几乎没有死亡的,而如果不予手术,不但将使父母和病人因存在心脏杂音而产生精神负担或入学困难,还有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心瓣膜炎的危险,故近来亦列入手术适应证。
2、有心脏增大和大量左向右分流者。
3、婴儿有较大室缺、肺动脉高压、左心衰竭、反复肺感染、肺动脉压上升及生长发育不良者应及早手术。
4、室缺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应及时手术。
5、有肺动脉瓣狭窄或流出道狭窄者室缺多半较大。
狭窄明显者可出现右向左分流,应一并手术。
6、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0、75者可以手术,但术后高压不能全消。
2. 禁忌症肺动脉压/主动脉压>0.90者禁忌手术。
肺动脉压/主动脉压为0.75~0. 90者术后远期效果不佳。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1、消除一切感染病灶。
2、纠正营养不良、贫血以及肝、肾和其他脏器功能障碍。
3、纠正心力衰竭,或使病人处于可能的最佳状态。
4、术前48小时停用毛地黄类药及利尿药。
5、术前1周用普通饮食,以利调整电解质平衡,如病人长期服用利尿药,则术前1周将口服氯化钾适量增加,以利克服体内钾的不足。
6、术前3日开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当日术前用药时,给一个剂量抗生素。
7、重症病人术前1周起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gik),以保护心肌。
8、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消除顾虑,增强医患合作。
让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利病人主动配合。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1、显露心脏,建立体外循环。
2、心脏切口⑴经右室切口:常用。
在心外检查震颤部位,与冠状血管平行,斜行切开右室心肌。
注意保护冠状血管,不得损伤。
⑵经右房切口:从右房通过三尖瓣进行较低位置的室缺修补,或高位膜部缺损,具有左室右房漏者,显露相当满意,而心脏负担较经右室切口轻得多,对有肺动脉高压者尤为有利。
儿童先心病临床路径一、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2)需行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 35.71),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诊断明确转上级医院。
二、室间隔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室间隔缺损(ICD-10:Q21.0),行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3/35.62/ 35.72),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
2.体征:可有胸骨左缘3-4肋间全收缩期粗糙杂音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诊断明确转上级医院。
三、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行非体外循环下结扎或切断缝合术(ICD-10-CM-3:38.8501-38.8503,且不包括:39.6),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
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一、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2)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ICD-9:35.71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心血管内科医师协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2009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介入封堵术(ICD-9:35.7103)。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不超过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02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不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不超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素,特殊情况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如头孢呋辛钠,术前0.5-1小时静脉注射。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3天内。
1.麻醉方式:局部或全身麻醉。
2.植入物: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器。
各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目录介绍呼吸内科肺血栓栓塞临床路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肺脓肿临床路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耳鼻喉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声带息肉临床路径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喉癌临床路径鼻出血临床路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甲状腺肿瘤临床路径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临床路径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下咽癌临床路径腺样体肥大临床路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口腔科舌癌临床路径唇裂临床路径腭裂临床路径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下颌前突畸形临床路径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牙列缺损临床路径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临床路径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临床路径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路径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路径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路径单纯疱疹临床路径乳牙中龋临床路径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个别乳磨牙早失临床路径外科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路径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路径肾结石临床路径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心血管内科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路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路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路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临床路径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肾血管性高血压临床路径心房颤动介入治疗临床路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胸外科喷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食管癌临床路径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临床路径漏斗胸临床路径非侵袭性胸腺瘤临床路径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纵膈良性肿瘤临床路径食管裂孔疝临床路径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气管恶性肿瘤临床路径食管平滑肌瘤临床路径纵膈恶性畸胎临床路径心脏大血管外科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一)室间隔缺损临床路径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临床路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临床路径法洛四联症临床路径主动脉瓣病变临床路径(一)升主动脉瘤临床路径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二)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二)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路径二尖瓣病变临床路径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临床路径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路径泌尿外科肾癌临床路径(一)膀胱肿瘤临床路径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路径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图解一、手术切口位置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左心室切口二、各个切口位置适应于不同缺损(一)右心房切口--膜部、隔瓣下型、室间隔中部肌型VSD适用于膜部、隔瓣下及室间隔中部肌型VSD的修补,对于嵴上型及低位近心尖区的缺损暴露困难(二)右心室切口--嵴下型VSD除了肌型多发性VSD以外,其他各种VSD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暴露,对于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双腔右心室也可以同时修补,右心室切口造成的损伤与瘢痕,对于心功能有影响,因子目前不主张右心室切口(三)肺动脉切口-干下型VSD适用于干下型VSD,切口暴露满意、对心功能影响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四)左心室切口--中下部肌型VSD室间隔中下部较大的肌型缺损,左心室为一个单一缺损,但是右心室看起来为多发缺损,所以从左心室入,但是对于心功能影响大三、具体不同的切口手术方法(一)经右心房切口VSD修补术膜周部、隔瓣下型、中部肌型VSD用细线或是静脉拉钩牵开三尖瓣前叶,暴露VSD边缘1、间断平行褥式缝合法修补VSD用3-5个带小垫片平行褥式间断缝合,从VSD后下缘,第一针缝线可以从圆锥乳头肌止点开始,顺时针方向缝合,距离VSD肌肉缘3-5mm进针,仍由缺损缘右室面出针,缝线需要有一定的深度,但是不能超过室间隔厚度二分之一,避免损伤走行于VSD后下缘左心室内膜下的传导束,缝合在三尖瓣隔叶止点时候,带垫片褥式缝线可以缝在三尖瓣隔瓣根部,避免损伤房室结缝合在VSD后上缘,即三尖瓣隔叶与前叶交界时,这部分邻近主动脉瓣,有时仅有稍有的组织与主动脉瓣环隔离,缝线可以从三尖瓣前叶根部和心室漏斗皱褶进针,必要时候穿过主动脉瓣环,此时可以从主动脉根部灌注少量心脏停搏液,看清主动脉瓣膜在进针,以防损伤主动脉瓣然后转至室上嵴继续缝合,缝合完后再上垫片,然后打结2、连续缝合法修补VSD使用4-0或5-0prolene线,从肌性缘12点钟方向开始缝合,然后缝针在比VSD大的涤纶补片上,如此方法往返穿过肌性边缘和涤纶补片,然后将补片推向VSD,缝针按逆时针方向连续缝合,达到室间隔中心纤维体、主动脉瓣根部和三尖瓣环,缝线穿过三尖瓣隔叶根部,希氏束穿过中心纤维体和三尖瓣后,进入室间隔,沿VSD下缘向室间隔的左侧行走,为了避免损伤传导束造成心脏传导阻滞,另一头缝线按顺时针方向穿过室间隔心肌时候,应沿虚线的路径,离开VSD后下缘3-5mm,后下缘时候深度不能超过室间隔二分之一缝合到三尖瓣环附近时,距离瓣环2mm穿过三尖瓣瓣叶根部,并平行褥式缝合返回右心室,穿过补片,如果反复穿过三尖瓣根部和补片,直至与另一头缝线相遇打结如果腱索和乳头肌影响VSD的充分显露,可以切断三尖瓣隔叶和部分前瓣叶,沿三尖瓣环留下2-3mm的阻滞边缘,以利于看清VSD边缘,补片闭合VSD后,用6-0prolene沿三尖瓣环将瓣叶重新缝合到瓣叶边缘(二)经肺动脉修补干下型VSD在肺动脉主干,用细线做两针牵引缝合,中间做2.5cm左右纵行切口,也可以做横切口,注意不要损伤瓣环或是瓣叶,用小拉钩将瓣膜向下牵引,找到VSD,注意大小、形态和与瓣膜的关系1、间断褥式缝合自肺动脉瓣窦内径瓣环穿出,然后穿过补片上缘做褥式缝合,缝后将补片推下靠拢,缝线一一打结,完成上缘的修补,VSD的其余边缘可以连续缝合2、连续缝合法修补干下型VSD先从下缘开始缝合,补片的上缘缝合在肺动脉瓣右叶的基部,在补片和肺动脉后叶基部反复往返缝合(三)经左心室切口修补肌部VSD经右心切口暴露肌部VSD,由于室间隔右心室面肌小梁粗乱,左心室面单个VSD在右心室面表现为多发性VSD在前降支动脉外侧1cm处做一个纵行切口,向心尖部延长,向上不能延长太长,以免损伤二尖瓣的前乳头肌四、手术并发症室间隔缺损修补容易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这个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发生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两周不能恢复,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
一、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室间隔缺损(ICD-10:Q21.0)
行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ICD-9-CM-3:35.53001/35. 62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
2.体征:可有胸骨左缘3-4肋间全收缩期粗糙杂音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3/35.62/35.72)。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0室间隔缺损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不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交叉配血、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NT-proBNP、甲状腺功能、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颅脑MR、冠脉造影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10天。
1.术后转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
2.病情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
3.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超声心动图。
4.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目。
2.切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手术耗材的选择:由于病情不同,使用不同的内植物和耗材,导致住院费用存在差异。
3.医师认可的变异原因分析。
4.其他患者方面的原因等。
(十二)费用标准:33300-37000元。
二、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室间隔缺损(ICD10: Q21.0)
行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ICD-9-CM-3:35.53001/35.62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1-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