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表面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15
骨伤科影像学重点骨伤科影像学是一门专门研究骨骼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科学。
它通过对骨骼和相关结构进行不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和评估各种骨骼疾病和损伤。
在骨伤科影像学中,有一些重要的重点需要被关注和了解。
一、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骨伤科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X射线检查,可以观察到骨骼的形态、结构和密度等信息。
在X射线检查中,有一些重点需要注意。
1. 骨折:X射线检查是诊断骨折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通过X射线片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位置、骨片的移位情况以及骨骼的断裂情况。
2. 关节病变:X射线检查可以用于检测关节的病变,比如骨质疏松、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等。
通过X射线片可以观察到关节间隙的变化、骨质疏松的程度以及关节畸形的形态。
3. 脊柱疾病:X射线检查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脊柱的疾病,比如脊椎骨折、脊柱侧弯和脊柱关节炎等。
通过X射线片可以观察到脊椎的形态、弯曲程度以及椎间盘的退变情况。
二、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骨骼和软组织的三维图像。
在骨伤科影像学中,CT扫描有以下重点应用。
1. 复杂骨折:CT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骨折信息,尤其是对于复杂骨折和关节面骨折。
通过CT图像可以观察到骨折的类型、骨折线的走向以及骨折片的移位情况。
2. 骨肿瘤:CT扫描可以检测和评估骨肿瘤,包括骨肿瘤的大小、边缘清晰度和内部结构等。
通过CT图像可以观察到骨肿瘤的骨质破坏情况以及是否有软组织肿块的存在。
3. 关节疾病:CT扫描可以用于评估关节疾病,比如关节退行性病变和关节囊肿等。
通过CT图像可以观察到关节面的磨损情况、关节囊的扩张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
三、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影像的方法,可以提供骨骼和软组织的高对比度图像。
在骨伤科影像学中,MRI检查有以下重点应用。
1. 软组织损伤:MRI检查可以帮助评估骨骼周围的软组织损伤,比如肌腱损伤、韧带损伤和关节滑膜炎等。
通过MRI图像可以观察到软组织的肿胀、断裂和炎症等情况。
影像学在骨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影像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它通过使用各种成像设备来获得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
在骨科领域,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常规的检查手段,对于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影像学在骨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并探讨不同影像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骨科领域的价值。
一、X射线检查X射线是最常见的影像学技术之一,它可以通过对人体进行透视和摄影来获得骨骼结构的图像。
在骨科疾病诊断中,X射线可以用于检查骨折、关节退行性病变、畸形等病症。
X射线图像能够直观地显示骨骼的形态和结构,有助于医生判断骨骼是否完整、骨折是否愈合等。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体进行多层次连续扫描来获取图像的方法。
在骨科疾病诊断中,CT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骨骼结构图像,有助于发现骨折、关节畸形、骨肿瘤等病变。
与X射线相比,CT图像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显示更多细节信息,这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
三、磁共振成像(MRI)MRI技术利用磁场与人体内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来生成图像。
在骨科疾病诊断中,MRI可以提供关于骨骼、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结构的详细信息。
MRI图像的优点是能够以不同的平面进行重建,并对不同组织的信号进行定量分析。
因此,在关节退行性病变、软组织损伤等方面,MRI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并指导手术治疗。
四、骨密度测量骨密度测量是一种评估骨质疏松程度的方法,常用于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相关的骨科疾病,如骨折和脊椎压缩骨折。
常见的骨密度测量技术包括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和计算机断层摄影(QCT)。
骨密度测量可以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影像学在骨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不同层面的信息,对于骨骼结构、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等方面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骨密度测量则有助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相关骨科疾病的发生。
髌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髌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一、背景介绍髌骨是人体大腿肌腱和膝关节之间的一个三角骨,常见的髌骨病变包括髌骨软化、髌骨骨折和髌腱炎等。
影像学是诊断和评估髌骨病变的重要手段,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观察到病变的类型、程度和范围,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二、X线表现1.髌骨软化:X线可见髌骨密度减低,髌骨钙化边缘模糊,甚至可以见到髌骨固有骨小梁的消失。
2.髌骨骨折:X线可见髌骨的断裂线,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纵向骨折、横向骨折和粉碎性骨折。
3.髌骨骨质增生:X线可见髌骨前后突起,骨质增生边缘清晰,可伴有关节面增宽和髌骨变形。
三、CT表现1.髌骨软化:CT显示髌骨密度减低,髌骨表面光滑度减弱,髌骨内突表面可见不规则的骨质囊状改变。
2.髌骨骨折:CT可直观显示髌骨的骨折线和骨折段的移位情况,对于复杂的髌骨骨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手术方案的选择。
3.髌骨软骨损伤:CT可以观察到髌骨软骨的断裂、脱落和损伤程度,对于判断软骨损伤的范围和评估软骨修复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四、MRI表现1.髌骨软化:MRI可以显示髌骨的信号改变,包括T1WI上信号减低、T2WI上信号增高和增强后信号强化减低。
2.髌骨脱位:MRI可以清楚显示髌骨的位置和关节囊的情况,有助于髌骨脱位的确定和分型。
3.髌骨软骨损伤:MRI可显示髌骨软骨的断裂、脱落和损伤程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评估软骨修复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附件:本文档附带影像学图示,供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1.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一种通过使用不同的辐射和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领域。
2.髌骨软化:髌骨软化是一种髌骨病变,指髌骨骨密度减低、髌骨钙化边缘模糊,甚至可以见到髌骨固有骨小梁的消失的状况。
3.髌骨骨折:髌骨骨折指髌骨发生的骨折,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纵向骨折、横向骨折和粉碎性骨折。
4.髌骨软骨损伤:髌骨软骨损伤指髌骨软骨的断裂、脱落和损伤的情况,常见于髌腱炎和创伤性损伤。
一基本病变X线表现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组织学: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临床特点:常见于:老年妇女和关节活动障碍病人易发生病理骨折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皮质变薄或密度减低呈分层状改变。
椎体鱼脊样变形或楔形变,骨小梁稀疏纵行排列。
骨质软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矿物质含量减少。
组织学:骨样组织钙化不足。
病因:Vit D缺乏,钙磷排泄过多,肠道吸收功能减退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减少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承重骨骼常变形:如O型腿、X 型腿,骨盆三叶变形。
常见假骨折线:假骨折线1-2mm宽透明线,对称出现,好发于耻骨、坐骨、肱骨、股骨上段和胫骨骨质破坏:局部骨组织被病理组织代替,骨组织消失,骨皮质、骨松质均可发生病因:炎症,肉芽肿,肿瘤或瘤样病变。
X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呈筛孔状或虫蚀状或中断消失或呈膨胀性改变骨质增生硬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多。
病因:慢性炎症,外伤,原发性骨肿瘤,代谢性疾病如甲旁低,氟中毒。
X线表现:骨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梁增多、增粗,骨皮质增厚致密,骨髓腔变窄。
骨质坏死:局部骨组织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组织学:骨细胞死亡、消失和骨髓液化、萎缩。
病因: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缺血性坏死,外伤骨折后。
X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死骨外表有新骨形成,骨小梁增粗,绝对高密度,死骨周围骨质被吸收,相对高密度骨膜反应:膜增生或骨膜反应,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组织学: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多,有新生的骨小梁。
病因: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
转归:与骨皮质融合、新生骨吸收、肿瘤侵蚀破坏。
X线表现:与骨皮质平行的密影,可呈线状、层状、花边状骨/软骨内钙化:病因:软骨类肿瘤出现软骨内钙化,骨梗死所致骨质坏死可出现骨髓内钙化。
骨与软组织的正常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骨与软组织的正常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一、骨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1: X线表现:骨的X线影像显示骨的形态、密度和骨表面的轮廓。
正常骨的X线表现为骨骼完整,密度均匀,骨质无明显破坏,骨表面光滑。
2: CT表现: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的内部结构,可见骨小梁、骨突起等。
正常骨的CT表现为骨结构清晰,密度均匀。
3: MRI表现:MRI可以显示骨髓腔、骨髓等软组织结构,对于骨骼肿瘤和骨髓炎等疾病更敏感。
正常骨的MRI表现为骨髓信号均匀,骨髓腔无明显改变。
4:骨显像:骨显像是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追踪骨代谢情况,可以了解骨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情况。
正常骨显像为骨稳态。
二、骨的病变影像学表现
1:骨折: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质断裂、移位和局部骨折间隙。
不同类型的骨折表现各异,如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骨折等。
2: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影像学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和骨骺变形。
最常见的表现是椎体压缩性骨折。
3:骨肿瘤: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局限骨质破坏、骨质增生或骨质毁损。
骨肿瘤类型包括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4:感染性骨炎:感染性骨炎的影像学表现为骨骺模糊、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和脓肿形成。
5:退行性骨病变:包括骨关节炎、骨质增生等,影像学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和关节囊变形等。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请参阅其他相关文档。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法律名词:指与法律相关的术语、法律条款或法律规定的名称。
2:注释:对法律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文字说明或附录。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一、引言●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Dysplasia)是一种常见的骨发育异常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本文旨在总结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其他相关骨病进行鉴别诊断。
二、病理学特征●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是一种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骨组织异常重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骨皮质增厚和骨质的囊样扩张。
其病理学特征对于影像学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三、影像学方法●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X线摄片、CT扫描和MRI等方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各种方法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中的应用和特点。
四、X线表现●在X线上,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表现为骨质增生及囊样改变。
具体的X线表现特征包括骨皮质增厚、骨质囊样破坏、斑点状骨质增生和骨性腔隙等。
五、CT表现●CT扫描是诊断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常用影像学方法,其能够清晰显示骨质增生和囊样破坏。
典型的CT表现为低密度区域与高密度区域相伴存在,形成“砂岩样”或“百灵鸟蛋样”改变。
六、MRI表现●MRI对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在MRI上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的囊性病变,可伴有骨髓腔和软组织的增强。
七、与其他骨病的鉴别诊断●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其他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骨囊肿和骨肿瘤等。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与这些骨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八、附件●本文档附件包含了相关影像学图片和病理切片图片,供读者参考。
九、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注释和解释,以确保文档的准确性和法律合规性。
第九届全国临床放射学学术会议肝脏肿瘤消融术后影像学评估周康荣复旦大学中山医院200032胡桃夹综合征的MSCT评价和介入治疗冯敢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430030骨膜异常及其影像学表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应明张小玲孟悛非骨膜是骨的组成结构,分骨内膜和骨外膜,骨外膜覆盖在关节面以外的所有骨的表面。
骨外膜由外层的纤维层、内层的细胞形成层和其问的过渡层组成,纤维层含粗大的胶原纤维柬,部分纤维(Sharpey纤维)穿人外环骨板,将骨膜固定于骨表面,细胞形成层则主要含骨原细胞和血管、神经等。
静止的骨膜含较少的细胞成分,主要为成熟的纤维组织;当骨膜被激活时,各层细胞均可发生变化而成骨。
传统的x线影像学将骨膜在多种病理因子刺激下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骨膜新生骨称为骨膜反应,因为骨膜变化只有在足够的钙盐沉着后才能被x线平片所显示。
随着现代影像检查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影像学者可观察到的骨膜改变已不只局限在成骨后的阶段,而是包括了骨膜水肿、骨膜增厚及骨膜破坏多种改变,这些都是传统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元钙化或钙化不明显的骨膜改变。
如仍将“骨膜反应”等同于“骨膜新生骨”则不能全面描述现代影像学所显示的多种骨膜改变。
所以提出以“骨膜新生骨”代表传统的“骨膜反应”,以“骨膜反应”代表x线不能显示的骨膜水肿、骨膜增厚和骨膜破坏,“骨膜异常”包括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从而达到全面、准确的捕述骨膜改变的目的。
一骨膜异常的原因及发生机制骨膜异常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多种病理情况,包括局部病变如炎症、肿瘤、外伤、血管性病变,及全身『生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均能引起。
实验证明,骨膜异常是在病理因子引起局部缺血、缺氧、充血、压力改变或病变产生某些物质或肿瘤细胞引起相关体液改变时发生的。
不同作者分别建立的外伤、炎症、肿瘤模型,均能诱导骨膜异常。
,直接在骨膜下注射坏死肌肉组织,电能产生骨膜新生骨。
病理情况下,儿童出现骨膜异常的H,-J-lh]较成人早,可能与其骨膜与骨皮质结合较松弛、易被掀起有关。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一、引言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FCD)是一种良性骨病变,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以纤维组织代替骨组织为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二、临床表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多数无临床症状,常为偶然发现。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疼痛或肿胀,但通常不需要治疗,症状可自行缓解。
三、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在X线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边缘清晰锐利,周围骨皮质完整。
病变常位于长骨干骨质,多见于下肢的近节段。
在多发的情况下,病变常呈对称分布。
2.CT表现
CT能够更清楚地显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大小和形态。
病变呈低密度,边缘锐利,内部显示纤维组织密度。
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3.MRI表现
MRI对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病变在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与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相比,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信号强度稍低且无明显的强化。
四、鉴别诊断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与多种疾病相似,包括骨囊肿、骨巨细胞瘤、骨成纤维细胞瘤等。
综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五、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部分。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详见附件。
骨表面病变骨表面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的影像学诊断(Imaging diagnosis of surface lesions of bone)目录:●X线解剖●起源(Origin)●定义(Terminology)●骨表面病变的命名●骨表面病变大全1.1.骨源性肿瘤骨源性肿瘤(B one one--forming tumors tumors))1.1骨旁骨瘤(parosteal osteoma;surface osteoma)1.2骨样骨瘤(Subperiosteal Osteoid Osteomas;Osteoid osteoma)1.3皮质旁成骨细胞瘤(paracortical osteoblastoma;Periosteal osteoblastoma )1.4表面骨肉瘤(surface osteosarcoma)2.2.软骨源性肿瘤软骨源性肿瘤软骨源性肿瘤((C artilage artilage--forming tumors )2.1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2.2邻皮质软骨瘤(juxtacortical chondroma)2.3皮质旁软骨黏液样纤维瘤(paracortical chondromyxoid fibroma )2.4邻皮质软骨肉瘤(juxtacortical chondrosarcoma;Parosteal chondrosarcoma)2.5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性增生(Bizarre parosteal osteochondromatous proliferation)3.3.纤维源性肿瘤纤维源性肿瘤(F ibrous tumors tumors))3.1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3.2皮质型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3.3皮质旁韧带样纤维瘤(juxtacortical desmoplastic fibroma)3.4皮质纤维结构不良3.5骨膜纤维肉瘤(periosteal fibrosarcoma)3.6骨膜神经纤维瘤(periosteal neurofibroma)4.4.脂肪源性肿瘤脂肪源性肿瘤(F atty tumors tumors))4.1骨旁脂肪瘤(parosteal lipoma)5.5.血管源性肿瘤血管源性肿瘤(V ascular tumors tumors))5.1骨膜血管瘤(periosteal hemangioma;Intracortical hemangiomas)5.2皮质旁血管内皮细胞瘤(paracortical hemangioendothelioma)6.6.皮质旁皮质旁皮质旁E E wing wing肉瘤肉瘤(P arosteal E wing sarcoma sarcoma,,PES PES))7.7.皮质皮质皮质型型转移瘤转移瘤((C ortical metastasis)8.8.创伤创伤(T rauma rauma))8.1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8.2骨膜下血肿(subperiosteal hematoma )8.3骨化性肌炎(periostitis ossificans)9.9.感染感染感染((I nfection )9.1慢性硬化性骨髓炎9.2骨膜下脓肿(subperiosteal abscess)10.10.其他其他10.1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10.2骨旁邻骨囊肿(parosteal ganglion;periosteal ganglion)10.3邻皮质动脉瘤样骨囊肿(juxtacortical aneurysmal bone cyst)10.4邻皮质造釉细胞瘤(juxtacortical adamantinoma)10.5甲下外生骨疣(subungual exostosis)10.6塔状骨疣(turret exostosis)10.7旺炽性反应性骨膜炎(florid reactive periostitis)1111..多发性皮质增厚性病变11.1进行性骨干发育异常(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splasia)11.2多发性骨干硬化(multiple diaphyseal sclerosis)11.3髓内骨硬化症(intramedullary osteosclerosis)11.4蜡泪样骨病(melorheostosis)11.5婴儿骨皮质增生症(infantile cortical hyperostosis,ICH)11.6骨梅毒1212..骨周围病变12.1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MOP)12.2钙化性肌腱炎(calcific tendinitis)12.3肿瘤样钙盐沉着症(tumoral calcinosis)12.4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钙质沉着症(Calcinosis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12.5静脉瘀血(venous stasis)12.6蜂窝织炎(cellulitis)X线解剖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X线上骨质显示为一种高密度影像。
骨质分为两类,即密质和松质。
密质位于骨的皮层,故又称为骨皮质,由哈氏系统(Haversian system),即骨单位(osteon)系统所构成。
每一骨单位含一根哈氏小管(Havers氏小管)及其同心层排列的骨板,每一哈氏系统内约含4~20个骨单位。
骨皮质以长骨干的中段最厚,因含大量钙质,密实如象牙,是X 线片最致密的部分,也就是吸收X线最多、X线最难穿透的部分。
松质位于长骨的两端和短骨内,也存在于扁骨和不规则骨内。
松质构成骨小梁,骨小梁互相交织成疏松的海绵状,骨松质又名海绵骨。
海绵骨比骨皮质易为X线穿透,并且密度不均匀,X线片呈海绵状或网状影像。
骨小梁的粗细和排列的方向,与受力的方向相一致。
颅盖骨的松质特称为板障,其内有板障静脉通过。
骨膜(periosteum)分为骨外膜(periosteum)和骨内膜(endosteum),通常提及的骨膜,即骨外膜。
骨外膜包裹除关节以外的整个骨皮质的表面(子骨表面无骨外膜)。
骨内膜衬贴于骨髓腔的壁上,故又名骨髓膜(medullary membrane),含有丰富的血管。
骨外膜又可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横穿入骨皮质,起固定骨外膜的作用。
此粗大纤维束名夏贝氏纤维(Sharpy氏纤维)。
外层内还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骨外膜的内层血管丰富,细胞较多,在发育期分化为成为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皮质的生成,对骨皮质的增厚和骨干的增粗起主要作用,这种成骨过程是膜内成骨的一种形式。
小儿和青少年骨外膜较厚,富有血管,和皮质连合较松,易于发生骨膜分离。
成年人骨外膜较薄,血管较少,但和骨皮质紧密相连,不容易发生骨膜分离。
正常人骨外膜在X 线相上被穿透,不形成影像。
起源(Origin)骨表面有三个不同的区域:皮质、骨膜和骨膜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
原发性的骨表面病灶可能起源于任何间质成分,也可以发生于骨旁组织的多能干细胞。
因此,骨表面病灶可能含有骨、软骨、纤维组织、脂肪或血管。
继发性骨表面病灶是指皮质旁转移性疾病,表现出原发肿瘤细胞类型。
定义(Terminology)骨表面病灶是指发生于骨髓腔外部的病变,位置起源于骨皮质内或表面,包括骨内膜到外骨膜的组织。
这种病变可能是肿瘤、外伤或感染等。
这个术语可能会造成困惑或误用,因为在X线或组织学上确切来源并不是显而易见。
出于这个原因,描述性词汇往往被加以含糊。
“parosteal”与“juxtacortical”是同义词(皮质旁),这些更宽泛的描述是指皮层外的成纤维细胞组织,包括骨膜和邻近韧带、肌腱和筋膜。
许多作者更愿意使用“periosteal”来代替“parosteal”与“juxtacortical”。
当骨表面病灶的来源不能确定或者是可变时,用“paracortical”是适当的。
这包括从骨内膜到骨外膜所有的组织。
骨表面病变的命名骨皮质病变(Cortical lesions):应包括不同的骨皮质病变,因为其可穿破皮质累及骨膜下区而相似于骨表面病变。
在一些病例中,如骨纤维结构不良、釉质细胞瘤、皮质外骨肉瘤或骨皮质转移瘤可相似于骨表面肿瘤。
骨膜下病变(Subperiosteal lesions):是使骨膜和骨皮质分隔的病变,导致骨膜下生骨。
多数这种病变不是新生物而是陈旧创伤的修复过程。
连续不断的单层骨膜反应代表一种生物学上不活动的病变,如骨膜下血肿或脓肿。
长期存在的骨膜下无痛病变,如骨样骨瘤,将导致一厚的梭形骨膜性骨生成,不伴分层。
骨膜病变:被确认为是起源于骨膜深层,这些病变紧贴骨皮质,无间隙,并由骨膜覆盖。
由于肿瘤的生长,骨膜与骨皮质分离造成外骨膜表面楔形骨反应。
在无痛性病变,如骨膜软骨瘤,外骨膜反应造成一致密梭形反应区。
在侵袭性病变中,如骨膜骨肉瘤,外骨膜的反应是分层、三角、平行的和针状的骨膜反应,提示为迅速侵袭性病变。
骨旁病变:被认为是起自骨膜外层纤维的病变,如骨旁骨肉瘤。
这些病变与皮质骨之间有一薄层透放射线的骨膜相隔,所以这种病变不顶起生发层而不显示外骨膜反应。
骨周病变:是完全起自于骨膜以外的病变且有软组织分隔于肿物和邻近的皮质、骨膜之间。
如典型的骨化性肌炎、软组织软骨肉瘤、滑膜软骨肉瘤、钙化性肌腱炎、肿瘤样钙盐沉着症、腱鞘巨细胞瘤和软组织肉瘤。
邻皮质或皮质旁病变:适于骨皮质外起源的骨表面病变而不管其与骨膜的确切解剖关系。
由于许多病变的起源处不能确定,所以“邻皮质”这个词因无特异性而最适宜。
1955年Lichtenstein等首次报道了骨膜软骨肉瘤。
1972年WHO骨肿瘤组织学类型中采用了“皮质旁”这一名称,相对应于骨皮质旁软骨瘤的恶性肿瘤,此名称反映了肿瘤和骨皮质的毗邻关系,也表明该肿瘤的组织学起源的不确定性,即尚未确定肿瘤究竟是起自骨膜外、骨膜下或者是骨膜组织。
如果某些病变的起源不能确定,使用术语“邻皮质或皮质旁病变”是最恰当的。
11.多发性皮质增厚性病变11.1进行性骨干发育异常(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splasia)进行性骨干发育异常或称骨干发育异常(diaphyseal dysplasia)、Camurati-Engelmann病或Engelmann病。
此病属罕见的周身性、对称性骨发育异常,可有家族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发生于儿童,多在10岁前发病,主要症状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肌无力和步态异常。
肢体不明显的疼痛及体重不增加为特点。
常发生于四肢骨干,胫骨、股骨常受累,其次是肱骨、尺骨、桡骨及腓骨,两侧同时受累,通常干骺端和骨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