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及政权建立
- 格式:doc
- 大小:814.00 KB
- 文档页数:16
辛亥革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它与世界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呼应1.背景关联●17 - 18 世纪,欧美国家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这些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仍在延续。
辛亥革命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思想就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平等观念。
民族主义主张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这类似于西方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对封建贵族统治的反抗;民权主义提倡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共和政体理念相符;民生主义中关于土地问题的设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和社会改良思想的启发。
2.对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激励●辛亥革命在亚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激发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印尼的民族主义者看到中国通过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壮举,更加坚定了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信念。
这些亚洲国家的民族运动和辛亥革命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当时亚洲反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力量,推动了亚洲地区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潜在影响1.改变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的可能●辛亥革命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各种特权。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国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封建帝制被推翻,这对西方列强在华利益格局产生了潜在的冲击。
例如,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试图摆脱一些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这引起了列强的关注和不安。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相同点。
①原因:都是因为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矛盾激化而引起革命。
②领导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
③革命主力:都是人民群众。
④任务:都要推翻封建统治或殖民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⑤进程:革命充满了斗争和曲折。
⑥结果: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⑦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不同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法国大革命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革命最彻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美国是以民族独立的形式表现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建立了总统制的联邦国家。
1.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资产阶级外,英国还有;美国还有;法国资产阶级。
2.目的不完全相同:英、法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
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异同:相同点:不同点:新贵族三国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三国资产阶级都为了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民族解放战争英国的殖民统治1.原因相同:2.领导阶级相同:3.影响相同:3.性质不完全相同:英、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和。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文件比较表1 启蒙运动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思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启蒙运动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和法治社会。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
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及其特点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的时期。
其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与教育、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政治领域上,清朝的封建统治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日趋萎靡,国力衰退,日益落后。
其次,经济领域上,近代中国经历了自力更生的尝试,呈现出了经济改革的新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国家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官僚资本主义崛起。
第三,文化与教育领域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比较滞后。
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冲突,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大难题。
最后,社会关系领域上,家庭、婚姻、性别、劳动等领域的传统观念得到了 subversion。
社会分化、城乡差距等问题逐步显现。
二、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阶级,是近代中国发展的产物。
他们是以财富、地位为依托的社会阶层。
清朝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同时,外资进入中国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这种变化就显现了资本家的重要作用。
此时,处于社会最上层的官僚阶层开始有大量人员积极投身工资资本主义阵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中国产业资本家的重要力量。
因此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形成、发展和壮大,都和外来文化、外来技术、外来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在资本主义这个新生阶级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它是打破封建制度、为资产阶级分得更大势力范畴的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种全国性反对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运动,而且这种思想和运动往往充满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民主性;一种政治上领导群众的革命党组织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种革命的阶级运动,与封建阶级进行斗争,并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广泛参与其中;一种经济方面的革命,打破传统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一种文化上的重建,推行新舶来文化,启蒙思想,倡导先进的新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美、法、俄、日】对内——为加强统治,制定《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提示:它最能体现拿破仑是资产阶级利益。
也是拿破仑的最大贡献和最自豪的]。
对外――对外战争[提示: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战争损害了许多国家人民利益](2).评价拿破仑:①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英雄:他从本民族利益出发,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的进攻,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对内制定《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采取各种措施,便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他又是军事独裁者、侵略者,是“魔鬼”:他竭力扩张法国势力,把对外战争演变为侵略扩张战争,把法国革命成果推广到征服国的同时,也侵犯了别国人民利益,遭到各国联合抵抗;同时造成本国经济困难,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帝国灭亡。
③因此评价拿破仑,既要看到他的功绩,也要看到他的过错,要全面客观地看待。
(3).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义性进步性的一面——打击封建势力,把法国革命成果推广到征服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欧洲向近代过渡。
又有侵略掠夺的非正义一面——威胁别国主权,侵犯别国人民利益,给别国人民带来灾难P111 三、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1861年-1865年)1.根本原因/南北矛盾的实质: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加剧(即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之间矛盾的加剧),国家面临分裂2.南北矛盾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导火线/直接原因:1860年,同情黑人反对并希望逐渐废除奴隶制度的林肯当选总统4.北方胜利原因:①战争的正义性在北方,北方得到人民支持:北方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黑奴制,维护国家统一,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②北方实力胜过南方[提示:胜利原因不是北方准备充分]5.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废除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黑奴制)6.作用意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南北方在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使美国资本主义更迅速地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17~18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其中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最为深远。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时,英国国王竭力推行封建专制,鼓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利受到侵害,他们利用议会同国王展开斗争。
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希望能够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
会议期间,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掀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查理一世非常恼怒,派兵去抓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几年以后,经过反复斗争,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1688年光荣革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动员──启蒙运动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欧洲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
18世纪,在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日益腐朽的形势下,出现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
他们揭露、批判旧制度的腐败现象,他们的学说启发人们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和宗教束缚,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并贯彻革命的始终。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兴的美国,在法国,进行了法国大革命。
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
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督统治。
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济比较繁荣。
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1765年,英国人又想出个新花样:印花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5篇材料]第一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包括两点:其一,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其二,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和扩大投资设厂。
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不断加深了民族危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
b清政府的统治更加黑暗。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国内矛盾也日益尖锐。
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内部原因。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速发展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新政”中奖励实业的政策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头,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士气,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更多的人投资实业,增强了民族工业的实力。
这样,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就为民主革命运动准备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d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反帝斗争和反封建斗争相互交织,斗争的焦点指向清朝统治。
这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和群众基础编辑本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国资产阶级革命901~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乔装改扮,以挽救灭亡的命运。
b从“新政”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适应列强的需要;对内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制革命,摆脱危机。
但“新政”无法挽救满清政权灭亡的历史命运。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辛亥革命(辛亥条约后,民主共和制)一、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1894年11月,檀香山口号:振兴中华(只推翻满清统治,挽救民族危机)2.在中国是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3.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二、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1905年,东京,孙中山为总理。
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2.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建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3.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意义1)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2)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进步性: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表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纲领。
4.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三、武昌起义(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广义1894-1912,狭义1911.10.10)地点:武昌主力:新军2.概况: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再占领武昌城,首义胜利3.影响:全国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四、1912.1.1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年代=公元年代-1911,公元年代=民国年代+1911)1.定都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措施:⑴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
⑵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旗:五色旗3,革命成就: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大功绩)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创举)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影响)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意义:1.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五、孙中山为什么说他革命尚没成功?原因是什么?留下什么启示局限性和没完成的任务: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能改变中国人民悲惨境遇。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而关键的历史时刻。
封建主义的滥用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民不聊生,人民痛苦不堪。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封建王朝的结束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辛亥革命的爆发源于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
清朝封建统治已经显现出种种弊端,一些地方豪强和外国列强的勾结使得人民日益受到压迫。
同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以及新思潮的传入,使得人们开始对封建主义及其统治体制产生质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的种子逐渐发芽。
辛亥革命的具体起点可以追溯到1911年的武昌起义。
当时,湖北武昌的革命志士们起来反抗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推翻了当地的清朝官员,并宣布成立了临时政府。
武昌起义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地方,中国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全国性的革命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武昌起义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军人起义,但实质上却代表着人民的意愿。
革命的火种蔓延开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从大城市到小乡村,人们纷纷组织起义团体,参与反清行动。
这种民众的广泛参与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并建立以民主为基础的共和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其中包括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现这三个原则,中国才能摆脱危机,走上强盛之路。
辛亥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国内外各方面的支持。
国内的支持主要来自广大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在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组织起义团体,进行抵抗斗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知识分子则通过发表言论、撰写文章等方式积极宣传反清运动的思想,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而国外的支持主要来自辛亥革命的同盟者们。
在中国内外形势相互交织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外交政策开始支持和接纳中国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的过程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和各省宣告独立,这个导致清朝帝制覆灭的全国性革命浪潮,史称辛亥革命。
但1911年的事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20世纪初年勃然兴起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的表现,因此,辛亥革命时期又是泛指这场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言的。
(一)革命运动不断高涨20世纪初年,比起半年前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大地上沉寂得仿佛要人窒息。
这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就要席卷古老的中国大地。
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集结革命力量,准备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推行所谓的“新政”,企图苟延残喘。
兴办学堂和奖励留学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
从新式学堂出身或留学归来的学生接受了资本主义“西学”、“新学”的熏陶,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青年被培养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人实现了从封建文人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现给近代革命事业提供了一支新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思想日益发展,逐渐以各种方式为振兴中华而积极行动起来,逐步从爱国走向革命。
1900年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以及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共同努力,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20世纪出年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译著,除了严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陆续翻译出版的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穆勒的《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以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颜慧庆译的《理财学课本》、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
这些译著的出版发行和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思想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指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不断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进行了戊戌变法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浪潮。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实施新政。
因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故称“戊戌变法”,又因为这次变法历时仅103天,便以失败告终,因而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试图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依靠封建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
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不断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领导革命起义。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
9月25日,四川荣县独立,成为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县级政权。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知识点:世界近代史高考历史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一、世界近代史主题线索1、整体时间:公元14世纪萌芽、复兴——1917年十月革命。
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2、主题线索(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3)从社会转型:近代化(现代化)。
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思想—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
(4)按近代化经营模式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国家垄断)3、世界近代史的分期---世界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1)公元14世纪——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兴起阶段(2)17世纪—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3)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4)19世纪后期———1917年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二、世界近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了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化,最终完成了现代化历程。
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
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第一章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及政权建立第一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及政权建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时期标志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范围的革命.2.革命爆发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生产力发展措施,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3.革命时期产生许多伟大思想家对后来影响深远.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1 .圈地运动出现原因:◆具有悠久传统养羊业历史:早在十三世纪,尤其是十四世纪,英国就已经不断地为欧洲大陆的佛兰德尔和意大利的佛罗伦斯的呢绒工业提供羊毛。
在英国,农民大多数从事羊毛副业,经营羊毛副业在当时英国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农村的普遍传统习惯,就是英国农村所以能够发生广泛的圈地运动,使农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航路开辟促进作用:从十五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日益扩大,使得英国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十六世纪,在英国就出现了毛纺织工业的手工工场。
十七世纪上半叶,工场企业更加普遍。
由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扩大与成长,所需羊毛原料的急剧增加,促使羊毛原料的价格日益上涨,这样就促进了养羊业发展。
◆价格革命带来土地经营方式转变:在十六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美洲许多富饶的金银矿的开采,大量廉价贵金属流入欧洲,使得欧洲各国长期稳定的商品价格陡然上涨几倍,这就是所谓的“价格革命”。
在英国,价格革命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定期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
结果促成了英国地主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开办牧场,从事养羊业,这样又促进了养羊业发展。
◆利用大量被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来扩大牧场:十六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在实行宗教改革时期没收了大量天主教会的土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其中大部分被转售给大商人、大银行家,这些人又把土地改变为牧场,再次推动了英国的圈地运动。
这次圈地运动热潮波及到英国中部几个郡,出现了到处是羊群、牧场的景象。
后果:◆农民丧失土地而形成大量无业劳动力:圈地运动在整个十六世纪英国农村达50余万亩,成千上万的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他们到牧场,或者农场做农业工人,或者到工场当工人,为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牧场主积累大量资金:圈地运动不断扩大,也使广大从事养羊业的牧场主获得巨额利润,形成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金主要来源。
◆破坏了农村家庭传统手工业社会结构:圈地运动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制度,使英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使英国农村的封建经营方式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转化。
圈地运动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家庭手工工业,为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工业生产发展。
◆总之,圈地运动使资本主义深入农村,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 .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及海外殖民◆新航路开辟后设立许多享有专卖权贸易公司伦敦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十五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海外贸易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为此相继成立了许多享有专卖权的特许贸易公司。
如,1579年成立的“东陆公司”,专门经营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贸易;1581年成立的“近东公司”,专门经营近东地区各国贸易;1588年成立的“非洲公司”,专门经营贩卖非洲黑奴活动;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专门经营印度及远东地区各国贸易。
这些贸易公司的总部都设置在伦敦,伦敦成为当时国际贸易中心。
贸易范围:北至波罗地海,南到非洲,东至中国,西到西印度群岛.◆海外贸易明显带有海盗掠夺性质活动.◆1588年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舰队后,开始向全世界推行海外殖民活动.◆海外贸易,海外掠夺,海外殖民是原始积累主要手段.3 .阶级关系新变化新贵族:主要是中小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取利润者.◆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引起了贵族阶层分化,一部分贵族仍然按照旧的封建方式生活,收取传统的封建地租,享受高官厚禄和国王的赏赐。
另一部分则进行狂热地圈地运动,把从农民手中夺取的土地合并成大牧场或者大农场,雇佣劳动力自己经营,或者出租给来自城市的资产者,收取资本主义地租,所谓新贵族。
新贵族主要是属于中、小贵族阶层的乡绅,他们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榨取利润,并且从事买卖羊毛、酿造啤酒、冶金采矿、海外殖民等活动。
对于新贵族来说,货币已经是一切权力中权力,他们早已收起佩剑,千方百计去扩大自己的地产获取巨大利润。
自耕农分化:小部分上升富裕农民,多数下降为无地者.自耕农大体为两类:◆第一是“自由租地农”,在十一、十二世纪就已经出现,有人身自由,享有自由处理土地的权利,向地主缴纳的贡赋比较轻。
◆第二是“世代租地农”,或者译为“公簿持有农”。
其为十四世纪农奴制废除后农奴转变而来的。
其根据庄园法庭记录簿使用土地,直至终生为止。
“世代租地农”必须向领主缴纳固定的封建地租和负担封建义务;他们的份地在继承或者转手时,必须向地主缴纳捐税。
其受封建剥削与压迫最重,受圈地危害最大,因此他们革命最坚强。
◆自耕农分化,只要指第一种类型的“自由租地农”,除了一小部分上升为富裕农民外,他们从地主手中租来土地,经营资本主义牧场,成为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外,而绝大多数“自由租地农”则日益贫困,被迫转化为“世代租地农”。
另外,在英国农村还存在许多无地农民,他们主要依靠农村的公有土地,或者为富农做短工来维持生活。
因为他们仅有茅舍与一小块园地,所以也被称为“茅舍人”。
这些人受封建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所以革命中是最坚决的力量。
新兴资产阶级:少数大资产阶级享有特权,多数中小资产阶级受封建特权压迫.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英国资产阶级比较复杂,有以大商人、大银行家、包税人、各郡的工场主、船主等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与王室有密切联系,在政治上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一定重视。
因此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为并不想彻底消灭封建主义势力,原因就是不想放弃已经获得的各种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的主体为手工工场主、非行会型的企业主、中等工商业主等。
他们深受封建行会制度和特许公司的排挤与压迫,在经济上受束缚,在政治上无权。
因此,他们最仇视封建主义专制制度,迫切要求废除封建主义制度,从而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英国,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与政治势力方面都不如新贵族强大,所以在反封建主义势力斗争中只能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并且在联盟中新贵族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平民:受封建与资本双重压迫剥削.◆英国城市平民,主要为工匠、手工业者、码头工人、水手、手工工场工人等。
他们自身受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与压迫,最仇视封建主义制度,同时也憎恨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因此他们是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
4.清教运动◆16世纪60年代“法衣争端”被认为是清教运动起源.◆16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帕克大主教试图强制实行教士在圣事中穿法衣和仪式的统一,掀起了一场“法衣争端”。
坚持穿法衣的教士被认为是国教徒,而拒绝穿法衣的教士则被认为是清教徒。
这场主教与一些教士之间的分歧争斗,通常被看成是清教运动的起源。
(1)国教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英国国教从属于国王,由国王任命教会的神职人员,全国设立26个教区,主教为国王的臣僚,并拥有教会的土地,主教的职位通常为由有名望的贵族担任,国王的命令通过教会的讲坛宣布。
此外,英国国教宗教仪式繁杂,倡导君权神授,宣扬暴动是罪恶等。
教会严密监视每个信徒的言行,教会设有法庭,英国设有教会法庭250多个,还设有一个最高审判机构,即最高法庭,凡是被认为是违反教规者就要受到教会法庭的镇压,这无疑是为封建主义君权制度进行辩护。
所以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为了加强专制王权,结束中世纪以来国王服从教皇状态。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基本意义在于国家政治而不在于宗教教义方面。
(2)清教教义反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及要求.◆加尔文教主要内容是“先定学说”,主张上帝早就决定了一些人有福气,另一些人要永远受苦受难。
标志是谁能挣钱多,就说明他是上帝的“选民”;谁穷苦,就说明他是遭到天谴。
此外,加尔文教主张废除国教宗教仪式上繁琐内容,取消偶像崇拜与豪华的装饰,尤其反对主教制,主张教会的组织民主化,由上帝的“选民”自己选举产生,即所谓“纯洁教会”。
加尔文教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现实生活的信条:禁欲、节俭和积蓄;也同一定的政治目的相吻合:既然在上帝的王国都已经民主化,人间的王国也不应该从属于君主、主教和贵族。
(3)当时历史条件下反对封建宣传最有效手段.◆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其意识形态仍受宗教的影响。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映社会各阶级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资产阶级利用清教号召,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达到反封建主义目的.清教的信仰符合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多数加入了清教,成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取消宗教的等级制度,要求教会组织民主化,要求废除主教制,反对国王为教会首脑。
这种宗教思想无疑地是要以改组教会为名,建立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
◆当时,在英国信仰清教的,还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工人、平民和农民。
资产阶级利用清教号召、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达到反封建主义的目的。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宗教外衣◆宗教运动是革命前的思想启蒙运动清教的信仰符合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多数加入了清教,成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取消宗教的等级制度,要求教会组织民主化,要求废除主教制,反对国王为教会首脑。
这种宗教思想无疑地是要以改组教会为名,建立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
当时,在英国信仰清教的,还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工人、平民和农民。
资产阶级利用清教号召、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达到反封建主义的目的。
◆宗教是革命的导火线1637年7月,查理一世命令苏格兰长老会在祈祷时必须使用英国国教的祈祷文,这极大的伤害了苏格兰人民的宗教感情。
1638年苏格兰贵族和资产阶级领导下,发动了反对英国大起义,1639年2月苏格兰起义军进入英国边境。
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抵抗苏格兰人入侵,不得不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集已停开了11年的议会。
但是这届议会拒绝通过国王所需要的经费,并对国王的专制统治及宗教政策进行了猛烈抨击。
查理一世在气恼之下,在5月初又将它解散。
但是苏格兰起义仍在不断扩大,解散议会无助于军费的解决。
查理一世又不得不在1640年11月3日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存续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
“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宗教贯穿革命整个过程◆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升起了“王党”的军旗,并对议会宣战,从此开始了内战。
在内战中,资产阶级、新贵族、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等清教徒,参加了议会军,该军队在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伦威尔的指挥下打败了“王党”军队。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5月19日英国被宣布为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