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理论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45
1、,参考相关资料,总结形成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
2、学习思路为:首先界定名词术语;其次进行理论综述;第三,评价理论观点;第四,提出自己的理解;第五,对相关实践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性建议。
第一章契约理论(2)代理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道德风险防范与委托权安排)实践问题: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员工工资与企业收益分享的制度安排。
2010补充:契约理论的分类,发展沿革、理论运用领域如企业融资等;。
一、契约理论契约也叫做合同、合约或协约。
在现代法律经济学的角度看,契约就是资源流转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规定了交易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或限定了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它是指至少两个人或至少两方面之间达成的某种协议。
契约安排是市场交易的前提,是现代契约理论最基本的原则。
契约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由完全契约理论发展到不完全契约理论, 引入了不完全理性假设, 这个过程中不断和实际生活相符合。
在科斯的经典文章《企业的本质》问世之前, 理论研究中一直认为企业交易是无摩擦和无成本的, 科斯在他的理论中将企业理解为一种不同于标准的市场交易的契约, 从而开创了契约理论研究的先河。
在科斯之后人们对契约理论的研究按两个方向发展。
第一个方向是“完全契约理论”, 其核心是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代理人“说真话”和“不偷懒”。
这个机制认为可以将所有的可以预见到的或然事件都涵盖在其中, 是一个不需要再谈判的完全合同,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为阿尔钦、莫里斯、格罗斯曼和张五常等。
第二个方向是威廉姆森和哈特等人提出的“不完全契约理论”。
完全契约理论是以人的完全理性、完全信息为基础,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签订合约,不存在外部性,不需要交易费用,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市场的价格反应出来。
然而,这样的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中难以成立,因为契约人是有限理性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且信息的获得也是有成本的。
放松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这就是不对称条件下的契约理论。
理论经济学研究中的契约理论引言:契约理论是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研究约束经济活动的契约关系,揭示了市场经济中各方之间互动的规则和机制。
本文将探讨契约理论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其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一、契约理论的概念和起源契约理论是对经济行为中各方之间约束关系的研究。
它将经济行为看作是各方之间合理选择的结果,通过对契约制度的分析和建模,揭示了协作和互动的规则。
契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但真正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是20世纪70年代由奥利弗·哈特和本杰明·霍尔斯特姆提出的合同理论。
二、契约理论的应用领域1. 公共政策问题:契约理论在公共政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研究合同设计、法律和经济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在公共采购中,如何设计合适的契约机制来引导供应商的行为,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契约理论可以提供重要参考的问题之一。
2. 公司治理:契约理论对公司治理也有重要影响。
它关注董事会与股东之间的契约关系,揭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和设计原则。
通过约束和激励机制,契约理论为解决代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3. 劳动经济学:在劳动市场中,雇佣双方之间的雇佣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
契约理论通过分析工资契约、劳动力市场的配对机制等,揭示了劳动力供需的博弈过程,为实现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益启示。
三、契约理论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1. 揭示了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后果:契约理论通过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信息不对称对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它提出了合作和约束的机制,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和道德风险问题,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2. 解释了合作行为的动因:契约理论研究了个体之间为何会进行合作行为,为经济合作提供了一种解释。
它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个体通过制定合适的契约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
3. 为市场与政府的边界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契约理论通过对市场与政府边界的研究,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契约理论和代理理论探析一契约的不完全性1 契约不完全性的概念契约条文不清晰、模棱两可或没有书面的调解有关分歧的条款,契约双方的本意就可能不易复原。
当契约条款有一个不清晰的外延时,契约就是模糊的。
契约本可以允许再协商以避免“总体不公平”,但是没有就此步骤做出规定。
当一个条款可以调整成几种情形,但又不能明确具体哪一种情况时,它就是模棱两可的。
假定一个制造商无条件地同意生产一定数量的燃料,后来油价如此大幅度地上升,以致履约将面临损失。
①同时,契约中包括“间隙”。
考虑一个租赁契约,该契约规定租借方以其毛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的形式付租金。
如果条款没有对事后承租方为获得最大化的利润,而将一部分业务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情况做出具体规定,那么一旦原租借物的需求较低,承租方就会另开了一个新店铺,同时还维持原先的业务。
契约是应该要求承租方在原租借物实现最大毛收入,还是以承租方的利润要求为前提最大化地增加收入? ②因此,当契约条文不清晰、模棱两可,或没有就争端予以规定时,契约就是不完全的。
2 契约不完全性的起因艾伦.施瓦茨揭示了契约不完全性的五种起因。
第一,一个契约有时因为语句是模棱两可或不清晰可能造成契约的模棱两可或不清晰。
第二,由于契约方的疏忽未就有关的事宜订立契约,而使一个契约是不完全的。
第三,因为契约方订立一条款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事宜的成本超出了其收益因此造成一个契约是不完全的。
成本中包括了信息处理成本,这是由于有限的理性而出现的不完全性。
第四,一个契约可能由于不对称信息而是不完全的。
③第五,一个最新理论声称,只要至少市场的一方是异质的,且存在足够数量的偏好合作类型,则契约就是不完全的。
总之,法律契约理论必须解决由以下原因引起的契约的不完全性问题:(a)语言的限制;(b)疏忽;(c)解决契约纠纷的高成本;(d)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弱或强的不可缔约性;(e)喜欢合作的倾向。
④①艾伦.施瓦茨:“法律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拉斯.沃因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contract theory详解
契约理论(Contract Theory)是经济学中一种有关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安排利益关系、建立可接受的协商结果的学科。
其旨在解答在不同收益、风险得失下,双方是否可以找到共同满意的协议,以及如何设计和使用合约来达到这一目的。
把两个或更多的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协调放到合同中,把双方给出的权利和义务划清界限定义规则,以达到共同的目的,这就是契约理论的核心。
契约理论的内容包括自然契约、官方契约、社会契约等,它们其实是双方实现有利可图的个体利益,以及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比如:可以重新解决社会冲突,促进工作效率,增强社会合作,确保建立有效的关系,共同发展的机制。
契约论的名词解释契约论,又称社会契约论,在哲学和政治学领域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契约论最早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洛克(John Locke)提出,随后由许多其他思想家发展和丰富。
本文将对契约论展开解释,探讨其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突显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起源和概念契约论的起源可追溯至17世纪社会政治环境的需求。
当时,人们对社会组织和权力来源存在种种争议,洛克通过提出契约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契约论假设人们在进入社会组织和政府形成时主动选择与同意的行为,通过共同达成的社会契约建立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
因此,契约论主张个体在社会中的政治合法性基于其自愿参与契约的意愿。
契约理论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类型的契约:自然状态下的契约和政策契约。
自然状态下的契约指的是从无政府状态中达成的契约,用以解释人们进入社会组织和制定政府规则的原因。
而政策契约则是指人们达成的具体政府契约,旨在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保护个体的权益。
二、理论要点1. 社会契约与政府合法性契约论关注政府的合法性及其权力来源。
契约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应建立在人们自愿参与契约的基础上,而非来自君权神授或神圣血统等传统观念。
只有通过个体的自愿选择和共同意愿,政府才能获得合法权力。
这种观念对政治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民主政治理念奠定了基础。
2. 公共利益和权力约束契约论主张政府权力应受到一定限制和约束,以保护个体的权益和实现公共利益。
政府作为社会契约的产物,应为人民服务,而非滥用权力。
如果政府违反契约规定,侵犯人民的权益,人民有权反抗和推翻不当政府。
因此,契约论为个体提供了一种人民起义和革命的理论基础。
3. 社会合作和公正分配契约论讲述了人们在社会契约框架内的理性和合作行为。
通过契约,个体同意遵守普遍适用的法律规则和社会准则,以实现公正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契约论探讨了公平分配资源的问题,主张财产权和劳动与收入的合理关联。
契约论的思想对经济和社会公平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契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契约理论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规则和共同意愿,通过契约达成合法行为的一种理论。
在企业运行中,契约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本文将从契约理论的概念、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契约管理的优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契约理论的概念契约理论是指通过契约达成合法行为的一种理论。
契约是一种双方愿意遵守的协议,通常包含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契约理论的观点,企业管理就是一种契约关系的管理,契约就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二、契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支持合同约束在企业管理中,契约理论支持合同约束。
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遵循每一个合同的规定,从而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违反了合同规定,就会面临受到法律规定的制裁,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2、维护契约精神契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还能够维护契约精神。
在契约关系中,双方都在契约的约束下,相互尊重、诚信合作,从而达成和谐的合作关系。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契约的精神也能够使员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遵守企业的文化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管理风险契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也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降低风险。
契约中通常包含着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如对违约方的惩罚措施、风险分担机制等等。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契约理论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应对,有效降低风险。
三、契约管理的优化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优化契约管理,以使企业运行更加高效和规范。
以下是一些优化契约管理的方法:1、精简契约在制定契约的时候,应当精简合同内容,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条款和文字,使契约易于理解和执行。
这能够提高契约的有效性,减少纠纷的发生。
2、完善契约培训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契约培训,让员工了解契约内容和契约精神,从而提高员工的契约意识。
这能够帮助员工养成诚信合作的习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3、持续监管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契约进行持续监管,及时检查契约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加以解决。
契约理论主要内容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读书笔记一、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契约理论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环境下来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与结果,往往需要通过假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交易属性,建立模型来分析并得出理论观点。
而现实交易的复杂性,很难由统一的模型来概括,从而形成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特定交易的契约理论学派。
首先必须明确,契约理论究竟包括了哪些理论流派。
按照Brousseau Glachant的观点,契约理论应包括:激励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新制度交易成本理论。
Williamson指出,契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公共选择、产权理论、代理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四种。
激励理论是在委托代理理论(完全契约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布坎南提出的用契约研究公共财政的公共选择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公共秩序”。
目前契约理论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三个理论分支,这三个分支都是解释公司治理的重要理论工具,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其中,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
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
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由格罗斯曼和哈特、哈特和莫尔等共同创立的,因而这一理论又被称为GHM理论或GHM模型。
国内学者一般把他们的理论称之为“不完全合约理论”或“不完全契约理论”。
因为该理论是基于如下分析框架:以合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起点,以财产权或(剩余)控制权的最佳配置为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