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快速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
- 格式:ppt
- 大小:731.00 KB
- 文档页数:21
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总结报告一、引言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
诗歌的情感世界丰富多样,把握诗歌情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总结。
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与技巧1. 了解诗歌背景(1)时代背景:了解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例如,了解唐代的繁荣与衰败,有助于理解唐诗中的豪放与婉约。
(2)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人生经历、遭遇、心情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例如,了解李清照创作《如梦令》时的心情,有助于把握诗歌中的忧伤与哀怨。
2. 分析诗歌内容(1)把握诗歌主题: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进而理解诗歌情感。
如,主题为离别送别、思乡怀古的诗歌,往往表达离别之情、家国之思。
(2)分析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可以推测诗人的情感状态。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感时伤世之情。
3. 关注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1)关键词: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寓意,有助于把握诗歌情感。
如,“离愁渐远渐无穷”,“渐”字体现了诗人离别情感的逐步加深。
(2)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深度和独特视角。
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通过对比今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4. 鉴赏诗歌韵律(1)朗读诗歌: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
如,朗读李白的《将进酒》,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豪放与奔放。
(2)分析韵律特点:分析诗歌的押韵、对仗等手法,有助于理解诗歌情感。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仗的手法,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象。
辨题材看提示明意象品语句——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王林晓诗词鉴赏是中考试题的难点,其中体会情感是中考的必考点。
怎样读诗词、品诗体、悟感情呢?下面谈几种常见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辨题材,明感情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因此,体会诗词感情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是一首田园诗,此诗通过结庐人境、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情。
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看提示,析感情。
诗词的标题、作者、注释、背景、诗派等,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我们要细读、细品,把它们作为打开诗词感情之门的钥匙。
有些诗词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个“送”字,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知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题目知,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表达诗人应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游山西村》中一个“游”字,就能看到山西村风土人情景色幽美。
抓作者,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风格,能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经历,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
当然,把握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准确分析字面信息、隐喻用典,还要把握字面背后隐含的信息,知人论世等。
一、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二、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三、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闺怨诗、羁旅诗等。
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
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的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四、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欣赏古代诗歌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心境的提升。
那么有没有能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读懂一首古诗词的方法呢?,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入手:一、抓“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二、抓“作者”“文如其人”,“诗言志”。
每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因此,要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三、抓“意象”古诗词中,作者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
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抓住意象的特点,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快速把握古代诗歌情感一、导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古语云:“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情感是诗歌的核心,所以,好精准的了解诗歌就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明确考纲(1)初步鉴赏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简要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抓住考情热点:形象、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关注学情问题:读不懂,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让大家学会以最快的速度理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意思是说: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
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要把握诗歌情感,就要抓住诗歌的文辞。
但是,诗歌是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情感,他的语言是非常含蓄隽永的,所以才会给我们鉴赏诗歌造成一定的困扰。
不过,一首诗中总会有些有效信息帮助我们很快的把握情感,这些信息都是比较直接、明显的,不需我们大费周章去揣摩的,从字面上就可以直观把握诗歌情感倾向的。
这些信息是什么呢?三、教学过程(一)标题显情感问题一:从下面这首诗歌的题目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情感?(思家)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点拨: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诗歌中包含了很多有效信息:《念奴娇·赤壁怀古》、《春夜喜雨》、《登岳阳楼》总结:诗歌揭示了诗歌的创作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及诗歌的题材等等,可以说标题是鉴赏诗歌情感的导向。
(二)作者推情感问题二:请同学们感受一下,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是登岳阳楼,诗人李白与杜甫所抒发的情感如此迥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有关技巧和方法一、关注诗歌题目,获取有关信息。
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往往能给我们提示,从而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例1、陆游的《书愤》,“书愤”即“书写悲愤之情”之意,有题目可知本诗的思想感情中应有“悲愤”之情。
例2、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例3、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二、从直抒胸臆的词句入手。
读完一首诗,首先找出诗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向。
例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句。
例2、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三、关注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借助他们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例1、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寒蝉”“酒”“杨柳”“残月”,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雁”“梧桐”“细雨”。
例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孙君直到夜郎西。
例3、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思想感情。
例1、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当诗歌中出现了多个意象时,要整体把握,关注诗中直抒胸臆的词句,以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理解。
例2、墓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例3、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五、重视补充注释的辅助理解作用。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如何把握古诗词的情感主题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每首诗都饱含诗人丰富的情感。
诗词茫茫,情感戚戚,生活无非就是这样,总有百说不厌的主题,总是不一样的包装,相似的情感。
古人吟诗作赋,无非就是围绕着以下几种主题长舒短叹,把握好这些常见情感,就能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纷沓而至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一、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例】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
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
“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
“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反映离乱的痛苦【例】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同情人民的疾苦【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全诗略)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
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
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
如何准确理解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一、揣摩标题有的标题就点明诗词的情感基调。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字就奠定了全诗喜悦的感情基调。
有的标题则表明了全诗的思想主旨。
如李白《行路难》中一个“难”字,一语双关,不但“路”难,而且人生路也难。
有的标题虽然不能明示诗歌的思想情感,但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峨眉山月歌》标题点示了地点与景物,结合全诗,我们明白峨眉与一位友人有关,“山月”成了友谊的象征。
又如《春夜洛城闻笛》标题点出了时季、地点、事件,事件“闻笛”传达了诗歌要表达的故园情。
再如《客至》这一标题,点出了事件,同时也带出了迎客的喜悦这一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还如《登岳阳楼》一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从时空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诗要表现的诗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总之,诗歌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码。
所以揣摩标题,我们可以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线索、情感基调、作品类型等诸多信息,或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或领悟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还可理解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
二、知人论世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
如前面所列的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学生之所以误读,就在于就诗品诗,没有知人论世。
试想若学生们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如下了解,也不至于闹笑话。
陆游,爱国诗人。
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
这首诗时是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的。
由战地到大都市,明摆着去危就安、去劳就逸,可这并非陆游这位爱国志士的理想所在。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陆游如下情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只好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扩写的同学没有把握准此诗的情感,用悠闲形容陆游是大错特错了。
五种方法,教你如何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古人写诗“一草一木皆有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考试中,不论直接问还是间接问,到最后几乎都会考到作品的情感。
所以体会感情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算是最高的。
用哪些方法来体会一首古诗词的感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五种方法入手:1、看题目许多诗歌的试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个“送”字,说明此诗表达的是惜别之情。
2、看意象有些诗歌没有点明情感的字眼,而是借助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借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种意象也就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鸿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杜鹃”、“子规”令人伤感;“松”、“菊”、“梅”象征坚韧、高洁之品格。
3、看关键句有些诗歌,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点明诗的情感。
抓住关键词句往往能快速把握感情诗歌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暗示了对亲人美好的祝愿之情。
4、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观点、艺术主张、作品风格,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比如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陆游的爱国情怀,王维的田园情思,孟浩然的怀才不遇等。
5、看背景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
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异。
比如在宦门中长大又嫁入宦门之中的李清照,她早年生活是充满情趣,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所以,她的前期词作的基调是以轻快明丽为主的,如《如梦令》、《醉花阴》;后来靖康之难,李清照国破家亡,受尽劫难和折磨,命运的剧变导致词作的内容也随即发生变化。
李清照的整个词风多了份沉重,少了份轻快,如《武陵春》、《清平乐》、《永遇乐》充满了凄伤的音调,哀婉的思绪。
如何迅速准确把握古诗词蕴含的情感诗词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
作者的情感或直接抒发,或间接抒发。
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迅速准确的把握诗词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诗词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高考命题专家非常重视考查考生正确把握诗词蕴含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历年屡见不鲜。
那么考生如何迅速准确的把握诗词蕴含的情感呢?一、情感语言....分析法1.有些情感语言直接表露感情。
如下面的文字就直接表露感情,“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王维《山居即事》2008年高考天津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08年高考湖南卷﹚“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谢枋得《小孤山》2008年高考安徽卷﹚“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范成大《窗前木芙蓉》2008年高考广东卷﹚“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高考江苏卷﹚“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秦观《画堂春》2008年高考山东卷﹚2.有些情感语言间接表露感情。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王安石《壬辰寒食》2008年高考上海卷﹚“雪”与“朱”间接表达感情。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感叹之情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之情更为深沉。
二、意象..分析法有些意象本身具有特定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意象,我们要把这些特殊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进而把握其蕴含的感情。
如古诗词中松、竹、梅、兰、菊、柳、古道、鸿雁、红豆等等都是诗人用以抒情的特定意象。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谢枋得《武夷山中》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9题)它的第2小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那么此题的答案应是: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
如何快速把握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好诗歌鉴赏题,关键是读懂诗歌,明确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能够较快地把握一首古诗的思想感情。
一、写作背景。
这是读懂一首诗最快捷的突破口。
诗人做诗大都是有感要发,有情要抒,而感由事兴,情由事起。
抓住了诗人写诗的特定背景,也就等于拿到了解读诗意的钥匙。
那么,从哪里获取有关背景的内容呢?1.看注释。
注释往往交代时人当时的经历。
如教材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加的第一个注释就是诗人被贬到黄州的情况。
读了这个注释我们就容易理解诗人为什么那样羡慕周瑜的年轻有为了,他是在用周瑜的年轻有为来反衬自己的老而无成。
2.看题目。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如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迅速把握诗歌内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有些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考生可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人物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有些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
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
“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怎么才能更好地解释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古诗词,以其最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穿越千年却闪耀着光彩。
然而,理解古诗词,尤其是其意境和情感,却并非易事。
这对学生来说,是学习古诗词的难点。
但,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些方法,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 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古诗词绝非单纯的文字组合,而是作者在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以自身经历、情感和思想为基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想要真正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就必须清楚其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例如,了解唐代的盛世繁荣才能体会到李白“仰天长笑出门后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之情;知道宋代的战乱频仍才能理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未酬之感。
2. 掌握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文学常识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内敛,运用大量的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也常借用典故。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了解常见的诗词格律、修辞手法和典故,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例如,掌握“比兴”的修辞手法,才能理解“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中借景抒情的意境;了解“望月怀远”的诗词主题,才能理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乡之情。
3. 增强意象、意境和情感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是理解诗词情感的关键。
学生需要仔细分析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并通过深入思考,才能体会到诗词的情感内涵。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一联通过“山河”、“城春”、“草木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条、荒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
4. 运用多种方法解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外,学生还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读诗:大声朗读诗词,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 联想:根据诗词内容联想,想象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 比较:将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诗词进行比较,体会不同作者的表达风格和情感差异。
高中语文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技巧高中语文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技巧6篇1.浏览题目。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如《春夜别友人》中的别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咏怀古迹》中的古迹,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作答时就有了针对性。
2.分析作者。
知人论世是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则。
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理想抱负都各有特点,比如陆游的爱国情怀,王维的田园情思,孟浩然的怀才不遇,李煜的亡国之痛等。
了解这些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
3.品味意象。
意象是饱含情感的物象。
古诗词中很多意象常含有特定的含义。
如月亮,常寄托思念;梅,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表现凄苦。
平时可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另外还有很多诗歌意象的含义是不固定的,可以通过诗人的形容和描绘来判断。
4.重视小注。
诗歌后面的`小注,有的介绍作者与朝代,有的交代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抓住小注对理解诗词内容很关键,能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有的还可以暗示相关问题的答案。
我们一定要重视诗歌后面的小注。
5.联系时代。
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
每个时代的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它的痕迹。
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感情大多豪迈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感情大多感慨深沉。
6.提取关键。
要抓住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一般是抒情或议论性的,在诗词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只要抓住了何日是归年,就很容易得出诗人思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