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微课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1.94 KB
- 文档页数:1
春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与“春”相关的汉字、词语、短语和句子;2.能够通过图画、诗歌等多种形式感受春天的气息;3.能够简单叙述春天的特点、春节的由来及其其中的文化元素,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及春节的由来;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画画、诗歌等多种形式感受春天的气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特点。
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并带领学生一起做有关春天的手势动作,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2. 多元感受(20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纸和颜料,进行自由绘画。
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
并给学生播放节选自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音频,帮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诗歌朗诵结束后,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明季朝的杏花的感受,借此进行语言的训练。
3. 文化探究(30分钟)以图画形式展示春节相关文化元素,如年画、灯笼、剪纸、舞狮等,解释春节各项文化元素的由来及含义,并引领学生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并通过部分范文的指导,引导学生复述和叙述春节相关的题材。
4. 意义总结(10分钟)请学生自行思考,如果没有春节,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并请学生各自发言,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进行点拨和补充。
5. 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写一篇2-3段的作文,讲述自己对于春天的印象,可以围绕春天的感受、春天的特点、春节的文化元素等话题展开,字数不少于150字。
四、教学评价1.作业:根据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评价;2.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听讲、思考、发言、绘画等表现进行评价;3.实现目标评价:根据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
五、拓展思考1.如果将这节课放在春节前的一个月,你该怎样调整课程设置?2.除了多媒体、图画、手势动作等方式,你还可以采用哪些形式来帮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3.请简单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并探究其文化底蕴。
《春》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2.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春季的变化。
3.发现并观察春季的生物和植物。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2.春季的生物和植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春季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实物图片:春季的花朵、昆虫等生物照片。
3.讲义: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和描述的内容。
4.活动道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春季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一些问题,例如:这些图片中的事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导入讨论•教师向学生引导,提出春季的特点和变化,例如:阳光明媚,温度逐渐升高,植物开始生长等。
3. 观察春季植物•教师出示春季的花朵图片,让学生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并描述出来。
•学生们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花的细节。
•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内容,并和同学分享。
4. 观察春季生物•教师出示春季的昆虫图片,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形态和行为。
•学生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节。
•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内容,并和同学分享。
5. 小结和评价•教师总结春季的特点和变化,并帮助学生归纳出关键词,例如:阳光、温暖、花朵、昆虫等。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延伸活动1.实地观察春季的植物和昆虫。
2.组织学生在校园中搜集春季的植物和昆虫的图片和信息,并制作展板展示给全校师生。
七、板书设计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 阳光明媚 - 温度逐渐升高 - 植物开始生长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季的特点和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春季的变化。
同时,教学中的观察和描述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观察工具,能够更仔细地观察春季的生物和植物。
春1. 教学目标•了解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
•掌握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写出春天的意境的语言表达法。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
2.2 教学难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写出春天的意境的语言表达法。
3. 教学内容及方法3.1 内容•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
•杨绛《春》的诗歌。
3.2 方法•演讲、讲解、阅读、写作等。
4. 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准备教案和教材。
•复习相关课程知识点。
4.2 导入用《春》这首诗歌导入课程。
4.3 老师讲解1.老师针对春天的特点进行讲解。
2.分析和讨论鲜花的特点。
3.讲解杨绛《春》的诗歌,分析其中意境、情感和语言。
4.4 学生研读1.学生自己研读杨绛的《春》诗歌。
2.学生对自己研读的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探讨和分享。
4.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练习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写出春天的意境的语言表达法。
4.6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材料,深入了解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以及如何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春天的意境。
5. 教学评价与展望5.1 评价本次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春天的特点和鲜花的特点,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并且掌握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写出春天的意境的语言表达法。
5.2 展望继续加强学生诗歌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艺术,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春教案《春》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运用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真情为文的写作观。
2.引导学生感念朱自清先生对于祖国语言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1.了解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后为创作白话文学的典范作出的历史贡献。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悟和语言的出色表达。
教学难点: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1.力求从朱自清写作的初衷──为中学生学习白话文提供范本入手,研究在白话文学兴起初期,这篇文章在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感悟生活、付诸真情上的探索和提供的范式。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画面一所得,从不同画面中体会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他为创作典范的白话文学的匠心。
2.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某某版)》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大概更多的是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今天我们来了解你不知道的国文教师──朱自清。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为《中学生》杂志和开明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的大量语文学习的文本,比如《春》《背影》等,主张真挚的情感、美好的语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优美典范!对我们今天的母语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此导入以新视角切入,增强学术性,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体会作品的用意绝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
引导学生体会今天所读到的白话文学,典范美丽的语言,有朱自清先生的心血。
初中语文《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春》,使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和美好。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文字表达和句式结构。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
三、教学难点:1.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春天的美。
2.能用细腻的语言描写春天的细微变化。
四、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
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师生共读课文《春》,了解整体内容。
2.讨论问题:春天有什么特点?春天给人的感觉是什么?二、课文学习:1.课文解读: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解读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语言点讲解:教师解释课文中的一些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意思。
3.课文感悟:学生回答问题:课文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表现春天的美?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三、语言分析:1.单词和句子操练: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词,引导学生朗读,并组织句子断句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造句练习:教师给出词语或句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子结构和词语,造出新的句子。
四、语感培养:1.诗歌朗诵:教师选择一首与春季相关的诗歌,要求学生朗读并感受其中的美。
2.画面描述:教师出示一幅春天的图片,要求学生用文字描写出图片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巩固练习:1.课文填空: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或句子提取出来,要求学生填充到空格中,检验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阅读理解:出示一段关于春天的短文,要求学生读后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拓展延伸:1.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春天中的一件事物,并用细腻的语言写出来,展示给同学们。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春天的美有了怎样的认识?也巩固了哪些语言知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春天的关注和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十分钟微课简案《春》学习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把握情感基调,感知课文描绘的春天图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章的优美情境3. 品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多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回忆一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二、检查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课堂离不开同学们扎实的预习基础,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接下来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1.请字词预习全对的小红同学展示字词预习结果,老师提醒“酝酿”“晕”读音。
2.请预习充分的小兰结合所查找的资料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生平经历和《春》的写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作者在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图画。
请张开想象的翅膀,带着感情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读出了哪几幅美丽图画,这些图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朗读时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表达这种感受。
课文描绘了五幅春日图景,分别是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
【学习任务二】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并简要说明你在朗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是如何读出重音和停连的。
老师以“春草图”为例进行朗读指导。
我最喜欢春草图。
你看,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茂盛的,软绵绵的。
为了写出小草的这些特点,作者不仅写了小草,还写了人和风。
小草的动作是钻,再加上是偷偷的钻,就好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突然从土里探出自己的小脑瓜,实在可爱极了,富有情趣。
人,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儿,踢球、赛跑、捉迷藏,坐躺打踢赛、捉,这一组词又从侧面体现了春草的美好。
而风的特点是轻。
是因为小草太美好太可爱,风都不舍得用力吹拂他。
轻也从侧面体现了小草的可爱。
所以能够体现春草特点的地方,我都决定读出重音。
因为文章通过这些对象的特点或动作变化直接或者间接表现春草的特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微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字熟句,掌握文中婉转、酝酿、烘托、抖擞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朗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3.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识字熟句,理解文章内容。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1.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识记考查法。
3.教师点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首先我们来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二、合作探究,赏析文本。
1、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做着做着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教师泛读)2、理清思路,课文可分为哪几部分?“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绘春又分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三、探究春之美。
(一)品读春草图1、春草有什么样的特点?嫩、绿、多、软2、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写小草的?拟人,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给作者带来的惊喜。
3、划出写人在草地上活动的动词,体会其作用。
坐、躺、打、踢、跑、捉侧面写出春草的勃发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品读春花图1、作者如何描绘春花?拟人,百花争奇斗艳的情态。
初中语文《春》教案试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课文中春天的美好景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春天,珍惜生活,激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板书课题《春》,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b. 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春天有哪些特点?c.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b. 学生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b.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b.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春天。
5. 课堂练习a. 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b.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7. 作业布置a.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
b.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同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春》微课设计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思路,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导学提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3分钟)
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钟)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5)、卖弄:(6)、酝酿:
3、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15分钟)
第一部分(第段):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段):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段):
具体描绘(第段):春____ 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图、春____图
第三部分(第段):_______春
三、当堂练习
1、请为下列春景图各配上一句相应的古诗。
如:春草图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花图春风图
春雨图
2、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两个黄鹂鸣翠柳()
3、踏花归来马蹄香()
4、天街小雨润如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