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国内外铸件无损检验标准对比分析对于工件的无损检测,检验标准是最重要的工作依据。
从工件的检测方法选择、检测过程的注意事项到工件的最终评定、报告的参数出据,往往都需要遵循一定的、供需双方均认可的标准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和国外的交流也日益广泛。
其中,涉及到产品质量验收时应该遵循何种标准、采取怎样的验收级别,往往是供需双方讨论的焦点之一。
因此,将国内铸钢、铸铁件无损检测标准和国外、国际标准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其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对于我们的工作是非常有好处的。
1国内、外铸件无损检测标准铸件的检验,一般是由铸件制造厂根据设计的图纸或订货方(需方)提供的图纸上的技术要求或技术合同进行。
对于铸件,通常的检验包括尺寸检查、形状和外观的表面质量目视检查。
而对于设计要求比较重要的铸件,或者需方认定的比较重要的铸件或局部,或者铸造工艺上容易产生问题的铸件,一般除了要做化学成分分析和力学性能试验外,还需要进行无损检测。
对于一般铸钢、铸铁件的无损检测,常用的方法有磁粉检测或渗透检测(主要用于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超声波检测或射线检测(主要用于内部缺陷的检测)。
下面给出国内、外常用的关于铸件的无损检测标准。
ASTME186厚壁铸钢件[2.0~4.5英寸(51~114mm)]射线检验标准底片ASTME192航空用熔模铸钢件射线检验标准底片ASTME280大厚度(4~12in,114~305mm)铸钢件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TME4462英寸(51mm)以下铸钢件的射线检验标准底片ASTMA609/A609M铸造碳钢、低合金钢和马氏体不锈钢的超声检测方法ASTME689球墨铸铁件的射线检验标准底片ASTME802厚度4.5in(114mm)以内的灰铸铁参考射线照相底片ASTME1030金属铸件的射线透照检测方法ASTME1734?铸件射线成像检测方法EN1369铸件磁粉检测EN1371铸件渗透检测GB/T5677铸钢件射线照相及底片等级分类方法GB/T?7233铸钢件超声探伤及质量评级方法GB/T9443?铸钢件渗透探伤及缺陷显示迹痕的评级方法GB/T9444铸钢件磁粉探伤及质量评级方法ISO4986铸钢件磁粉检测ISO4987铸钢件渗透检测ISO4992?铸钢件超声波检测ISO4993?铸钢件射线检测JB/T?6440?阀门受压铸钢件射线照相检验TB/T3105.1铸钢摇枕、侧架射线照相检验TB/T?3105.2?铸钢摇枕、侧架超声波检验JIS? 0581铸钢件射线照相检测方法2? 铸件磁粉检测(MT)标准对比分析EN1369、ISO?4986与GB/T9444均为铸件磁粉检验的常用标准,而且欧盟标准系列中关于铸钢件的磁粉检验标准EN1369基本与ISO?4986等效。
国内外评测研究与实践的对比与分析评测研究和实践是一种评估和验证理论和假设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商业和科学等。
近年来,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评测研究和实践方法,以求更准确和可靠地评估和验证相关领域的结果。
本文将对国内外评测研究与实践进行对比与分析,以准确地满足任务名称所描述的内容需求。
从评测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国内,评测研究主要依赖于定量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等。
这种方法注重客观性和量化结果,可以提供大样本的数据支持,但可能忽视了一些主观因素和个体差异。
而国外的评测研究更加注重定性方法,如质性研究、案例分析和访谈等。
这种方法能够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但样本数量可能相对较少,难以提供广泛的数据支持。
评测实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外的评测实践往往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尝试从不同维度和角度评估相关领域的结果。
例如,在教育领域,国外的评测实践通常包括学生学术表现、个性特点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和需求。
而在国内,评测实践更加侧重于标准化测验和考试成绩,以量化的结果判断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实践方法可能会过分强调知识和记忆的量化指标,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特质和潜能。
在评测的目标与效果上国内外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国内评测研究和实践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选拔和分流作用,以帮助选拔优秀的学生和分配资源。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校和机构的教育质量,但可能也会导致过分强调分数和成绩的问题,容易形成应试教育的倾向。
而国外的评测研究和实践着眼于对教育和政策的改进和优化,努力提高整体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这种方法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评测研究和实践虽有差异,但也可以互相借鉴和融合。
国内可以借鉴国外的定性研究方法,丰富评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国外也可以在评测实践中借鉴中国的标准化测验经验,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评价需求。
国内外、国际标准情况国内外的标准化工作一直是各国高度重视的领域,国际标准更是各国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下面将对国内外、国际标准的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国内标准是指在我国范围内制定和推行的标准。
国内标准的制定通常由相关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等组织来负责。
这些标准主要用于保障国内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和整合。
在我国,国内标准涵盖各个行业领域,从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到医疗技术等都有相应的标准制定和执行。
其次,国外标准是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制定和实施的标准。
由于各国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国外标准中可能会包含一些与国内不同的内容或要求。
国外标准在我国的相关行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那些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或技术。
我国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或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时,往往需要遵循并符合相应的国外标准。
最后,国际标准是指由各国共同制定和实施的标准。
国际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的便利化,实现全球范围内产品和服务的互通性和互认性。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标准化机构之一,与此同时,还有其他行业或领域特定的标准化组织,例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
这些组织的标准涉及到众多领域,如质量管理、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国际标准在推动和规范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合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内标准保证了国内市场的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国外标准促进了与国外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标准则为全球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在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推动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符合性测试完成后,注册会计师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确定控制风险。
因此,符合性测试直接影响实质性测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性测试还是影响整个审计的风险。
但在实际操作中,符合性测试大部分流于形式,而且很难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做出适当的评价。
这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中系统贯彻内部控制制度时间很短,既缺乏系统而具体的理论指导,又缺乏扎实有效的实践基础作支撑。
本文拟就符合性测试运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探讨。
符合性测试结果难以依赖符合性测试是对企业内部制度运行进行测试。
注册会计师须对测试结果进行审计评价,以确定其审计风险的高低。
审计评价是对测试事项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但现实工作中,这种审计评价却难以作出。
从理论上讲,只要实事求是,方法科学,无个人偏见,其结果应当基本符合测试事项的原貌。
但评价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用高、中、低三个层次可能评价不到点子上,而用一些笼统、空泛、甚至前后矛盾的概念作为审计评价,失去了审计评价应有的作用。
比如“基本符合”、“数额较小”、“部分健全”等评价术语都是一些模糊概念,其外延、内涵很难界定清楚,对于同一审计事项的评价和结论常常会因人而异,这方面的实例屡见不鲜。
从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是量和质的统一来看,要在审计评价中把量和质很好地结合起来,目前尚缺乏科学有效的整合方法。
如果以发现问题性质严重程度作为评价依据,则可能低估问题出现的普遍性;如果以发现问题的数量多寡作为评价依据,则很难反映问题性质严重程度上的差异,何况没有发现问题不等于不存在问题。
在许多情形下,审计人员凭经验、凭直觉会感到问题的存在,但限于客观条件,一下子又无法找到违规的证据,这种情形下,作出比较乐观的审计评价会担负很大的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是定性分析后的结果。
所谓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是从“质”的角度对研究对象所进行的分析,主要解决“是不是”的问题。
食品安全标准的国内外对比分析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不仅涉及到国家的经济、民生、社会稳定等方面,而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来对比分析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探讨它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以期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和保障。
一、国内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我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实行,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检验检测、监督管理等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此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标准,以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食品卫生法和相关法律食品卫生法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食品的标准、检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我国还颁布了《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划分和编写规则》等法规,以规范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
2、食品安全标准我国制定了大量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
其中,国家标准是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它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4800多项国家标准,覆盖了大部分食品品种。
3、食品安全检测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包括食品生产企业自检、检验检疫机构检测、第三方检测等多层次检测。
我国的食品检测水平逐年提高,但在质量监测水平、检测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国外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对于我国而言,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即将食品安全贯穿整个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并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标准。
例如,欧盟实行了一套完整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2、特定食品标准和标签一些发达国家对特定的食品制定了特别的标准和标签。
标准样品国内外进展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标准样品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标准样品是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确定性的物质样品,比较常见的有化学品、食品、药品等。
标准样品的制备和应用在研究领域、产品质量控制和检测认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国内标准样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化学药品标准样品的制备技术不断优化。
近年来,化学药品标准样品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单一成分的纯品扩展到混合物和复杂物。
如酒精、甘油、甲醇、乙醇等多种药用醇标准物质的研制,为大批医药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食品、农副产品、环境污染物标准样品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食品中添加剂、农副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元素、环境中水、土壤、大气等多种污染物标准样品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为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三,医药、生物技术产品标准样品的研究应用逐步开展。
近年来,新药研发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医药、生物技术产品标准样品的需求。
例如,China 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NIFDC) 开发了一系列生物技术制品的标准品,如疫苗、血清、蛋白等。
国外标准样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其中欧洲、美国和日本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
欧洲标准样品的研究主要由欧盟和欧洲标准化组织 (CEN) 等机构推动。
该地区主要的标准样品包括食品、药品、化学品、环境污染物等多个领域,如欧洲药典 (Ph. Eur)。
此外,欧盟还在不断加强所属国家间的国际合作,以促进各国之间的标准体系协调一致。
美国标准样品的研究受到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支持,主要包括化学品、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
其中,NIST推出的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SRM) 奠定了它在标准样品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产品质检中的国内外质量标准对比产品的质量标准是衡量其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在产品质检方面的标准体系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对国内外的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影响和应用情况。
一、国内质量标准国内质量标准体系主要由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组成,其中国家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制定,而行业标准由各相关行业协会或组织制定。
国内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产品的基本性能、安全性要求以及相关检测方法等。
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通用技术条件》为例,这是国内产品质量标准的基本规范,涵盖了多个行业的产品。
该标准对于产品的外观、材料、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都有详细要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合格。
然而,国内质量标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行业发展的快速变化和技术进步,一些标准滞后,无法适应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要求。
其次,由于标准制定过程中缺乏广泛的企业和消费者参与,有时无法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
二、国外质量标准国外质量标准体系相对完善,大多数国家都有相应的标准制定机构,例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等。
国外质量标准更注重国际化和统一化,通常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以欧盟的CE认证为例,这是欧洲市场中的重要质量标准,适用于多个产品领域。
CE认证要求产品必须满足一系列的安全、健康、环境和消费者保护要求,以保障产品的质量和用户的权益。
与国内标准相比,国外质量标准更加系统全面,有利于促进产品的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
同时,国外标准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三、国内外质量标准的对比与应用国内外质量标准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产品外观和功能要求的详细程度有所不同。
国外标准对产品的外观、尺寸、工艺等都有更为具体的要求,而国内标准相对较为简略。
第二,对产品安全性和环保要求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国外标准更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对于有害物质的限制更为严格。
2013年第6 眺唧and Te黜莲濯罨ment Rese砌2013No·6doi:10.3969/j.i ssn.1000—7695.2013.06.03 1标准符合性测试初探施颖,丁日佳,信春华,许文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阐述标准符合性测试的概念、分类及测试基本流程,通过对国内外符合性测试现状的归纳总结,从相关概念、技术研究、重视程度、平台体系等视角揭示目前我国标准符合性测试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促进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发展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标准符合性测试;一致性;标准中图分类号:G307;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9512013)06—0135—04Primary Study011Standard Conforma nce TestS HI Y i n g,D I N G Rijia,XIN C h un h u a,X U Wenxin(School of Man ag e me nt,Ch in a Un iv er si ty of M ini ng and Technology,Beij ing 10083,China)su删es Ab st ra ct:Th e p a p e r illustrates the ba si c c on ce pt i on,c la ss i fi ca t io n and p rocess es of conformance te st,th enthe s t a tu s of test at home and ab ro ad.I t a nal)7zes many problems exis te d in o u r countlT of conformance test from the pe r-for w a rd t he C01T e-sp ec ti ve of relat ed co n c ep t s,t e ch n i ca l s tu dy,t h e d eg r e e of atte ntio n an d t he test i n g pla tf o r m,t he n putssponding suggestion.Key w ord s:st and ar d conformance;test c o n s i s t en c y;s t a n d a r d我国标准符合性测试主要为产品、技术、服务论制定多么完善的标准均不能完全保障其准确实施,或相关知识产权的功能性、安全性、实用性等提供于是产生了衡量与判别标准与标准实施之间符合程测试,是一种标准化规范的服务,越来越多地运用度的标准符合性测试(Standardization Confo rma nce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且联系日益紧Test)。
X I N X I H U A L U N T A N国内外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评认证综述胡建平①汤学军①童 心①冯东雷②王 凯①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评认证摘 要为配合新医改卫生信息化的实施,卫生部近年陆续发布了多项卫生信息化标准。
全国各地积极遵循卫生部的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卫生信息化项目。
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将推动我国区域间卫生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医疗服务的提升,使我国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能够长效、科学地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方面的研究,并对中国的卫生行业,卫生信息标准的现状和背景作了相关分析和阐述,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的下一步工作思路。
1 背景“十二五”医改信息化工程涉及全国范围和全体居民,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所提出的“经济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战略路线,涉及大量复杂的信息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对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
卫生部《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重点加强信息标准化研究,促进信息互认共享,抓好平台建设和连点成面工作,逐步减少信息孤岛。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进入关键发展时期,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思路,医改信息化建设将突出政府主导,重点推进“3521工程”,总体目标是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建设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实现跨机构、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医疗业务协同,建立城乡统筹一体化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服务医改、惠及全民。
医改信息化工程投资巨大,信息浩瀚,业务逻辑复杂,必须选择“经济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战略路线,而卫生信息标准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础。
当前开发和建设科学、统一的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将是推进和支撑“3521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没有国家标准与规范作保障,医改信息化建设目标将难以顺利实现。
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逐渐成为消费者在购买时最关注的因素之一。
产品质量检测是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和要求的必要步骤,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产品质量检测的重要性以及相关需求的变化趋势。
首先,国内市场对产品质量检测的需求不断增长。
过去几年,中国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已逐渐从关注产品的价格转向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在产品质量问题上越来越有意识,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机会。
因此,产品质量检测需求的增长是市场变革的结果。
例如,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导致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担忧不断加深,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进行产品质量检测的力度。
其次,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检测的需求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他们更注重产品的环保性、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
同时,这些国家也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对进口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
因此,企业如果想要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要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以满足当地市场的要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市场也在逐渐强调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例如,印度市场近年来迅速发展,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也在提高。
因此,随着全球市场的不断扩张,产品质量检测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产品质量检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产品质量检测。
例如,无损检测技术、纳米技术和远程监测技术等,这些新技术使得产品质量检测更加准确、快速和便捷。
其次,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消费者不仅要求产品质量好,还要求产品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
因此,产品质量检测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产品质量检测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需求。
国内外检测认证业市场现状、问题、应对国内外检测认证业市场现状、问题、应对检测行业最早起源于贸易,后来,由于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保护政策,渐渐上升到国家和国际的层面。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安全、健康、环保、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质量监督、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维依靠全球5,700余名经验丰富的审核员在140多个国家为您提供服务。
一、检测认证市场的发展现状检测认证行业近年来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现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从消费品到工业品,从原材料到成品,从传统产业到新兴行业,从个人到企业、政府,无所不在,无处不用,并且实现了跨领域、跨界线和跨国界发展。
回顾过去的几年,全球和国内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快速发展全球检测认证行业经历了过去几年两位数的快速发展之后, 2013年增速明显减缓,为6%左右,只有亚太和新兴经济体,还保持在10%以上。
从增长的领域来看,增幅超过10%的是消费品、汽车、政府及公共机构以及石化服务。
目前,我国检测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形成了国有、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和私营多种所有制组织并存局面;综合性服务和专门性服务逐渐分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加上我国对外出口产品的刚性检测需求,刺激着我国检圳市场高速发展,增速达到10%左右,成为仅次于美国、欧元区的第二大检测市场。
我国第三方检测认证组织虽然起步很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认可的规模效应和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获国家/省计量认证的实验室数量约25000家,国家认可实验室约5000家。
认证组织数量100多家,认可的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约占全球总合的20% 。
认可的检查组织数量300多家。
2.组织不断兼并重组大型综合性检测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收购兼并,以便迅速进入新的市场,并在短时间内获得资质、渠道和人才,填补空白领域的检测能力,延伸检测领域的深度。
质量认证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浪潮,质量认证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际标准组织的ISO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质量认证标准。
而国内标准在这方面是否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接下来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质量认证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1. 发展历程质量认证国际标准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推动。
ISO于1947年成立,致力于制定全球通用的标准以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
而国内的质量认证标准多半由国家质检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制定。
2. 体系结构ISO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ISO9000系列,其中ISO9001是最为常见的标准。
而国内质量认证标准大多与ISO标准保持一致,但也有一些独有的标准。
3. 适用范围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全球通用,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
而国内标准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些行业有自己的独立标准。
4. 质量控制要求ISO标准要求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法规标准,提高客户满意度。
国内标准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也会针对国内市场的特点进行相关调整。
5. 认证机构ISO认证机构通常由ISO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认证过程相对标准化。
国内的认证机构数量较多,也存在一些小规模的认证机构。
6. 检测方法ISO标准规定了检测方法和标准,保证了国际贸易时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而国内的检测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
7. 参与人员ISO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包括企业全体员工在内的相关人员积极参与。
国内标准也强调了员工的参与,但实际情况较为复杂。
8. 公信力ISO认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认可度,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多机会。
国内标准在国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但在国际市场上还有一定差距。
9. 成本ISO认证的成本较高,包括认证费用、培训费用等。
国内标准的认证成本相对较低,但也不同行业会有差异。
10. 收益ISO认证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焊缝检测的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总结的真好1. 概述对于日常工件的无损检测而言,标准是最重要的工作依据。
从工件的检测方法选择、检测过程的注意事项,到工件的最终评定、报告的参数出具,往往都需要遵循一定的、供需双方均认可的标准规范。
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我们和国外的交流也日益广泛。
其中,涉及到产品质量验收时,应该遵循何种标准、采取怎样的验收级别,这往往是供需双方讨论的焦点之一。
因此,将国内焊接构件焊缝无损检测标准和国外、国际标准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于我们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2. 国内、外焊缝无损检测标准钢结构焊缝的无损检测在国内已有成熟标准,以锅炉压力容器部门运用最为广泛,如GB/T11345,NB/T47013、GB/T3323和TB/T1558等。
近来铝合金轻量化材料的使用,使铝合金焊接结构的探伤检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国内起步较晚,实用标准还不是很多。
随着航空航天和高铁技术的发展,铝合金焊接结构件越来越多。
如高速动车组全部采用铝合金车体,大量使用预制型材、板材以焊接方式连接,如法国阿尔斯通的全铝焊接车体,德国克诺尔的铝合金焊接风缸等,由于国内尚无成熟检验标准,不得不按外方要求采用国际标准进行检验,因此关于铝合金焊接结构件的无损检测标准的研究正在开展之中。
国内外关于焊接结构件的无损检测主要有下列所示标准:o GB/T 14693 焊缝无损检测符号o GB/T 3323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o GB/T 12605钢管环缝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o GB/T 11345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的分级o GB/T 15830钢制管道对接环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检验结果的分级o JB/T 9212常压钢质油罐焊缝超声波探伤o JB/T 6061焊缝磁粉检验方法和缺陷磁痕的分级o JB/T 6062焊缝渗透检验方法和缺陷磁痕的分级o NB/T 4701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o TB/T 1558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o ISO 5817焊缝钢、镍、钛及各自合金熔化焊接头(除波束焊外)不完整性质量分级o ISO 10042焊缝铝及其合金弧焊接头不完整性质量分级o ISO 17636-1焊缝无损检测射线检测 X和伽马射线胶片技术o ISO 17636-2焊缝无损检测射线检测 X和伽马射线电子成像技术o ISO 10675-1焊缝的无损检测第1部分钢、镍、钛及其合金制品射线检测的评价可接受水平o ISO 10675-2焊缝的无损检测第2部分铝合金制品射线检测的评价可接受水平o ISO 17640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波检测检测技术、验收等级和结果评估o ISO 11666焊缝无损检测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验收等级o ISO 17638焊接无损检测焊接接头磁粉检测o ISO 23278焊缝的无损检测焊接接头磁粉检测验收等级o ISO 3452无损检测渗透检测o ISO 23277焊缝无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验收等级o JIS Z3105铝焊缝的射线照相检验方法和底片评级方法o JIS Z3080铝焊缝超声波斜角探伤方法及检验结果的等级分类方法o JIS Z3081铝管焊缝超声波斜角探伤方法及检验结果的等级分类方法o ASTM E1032焊接件的射线透照检测方法o ASTM E390钢熔化焊射线检验标准底片o ASTM E1648用于铝熔焊检验的射线照相参考底片3.国内、外焊缝检验标准对比分析由于ASTM标准中关于焊缝检验需要采用相应的图谱进行比对,这种方式对于要求较高的焊缝而言,相对难以评判,因此国内若无特殊需求一般很少采用。
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分析国内外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在近些年发展迅速,对国内外符合性测试标准在数量、质量上进行对比,进而分析标准符合性测试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探究其发展轨迹和发展特点,并提出我国在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方面的问题和对策。
标签:符合性测试;标准;对比分析;对策1标准符合性测试概述国家标准GB/T200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的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而对于符合性的定义在不同的标准中表述有所不同,如在GB/T 17694-1999《地理信息技术基本术语》中符合性是指全部指定的要求均得到满足,在GB/T 17548-2008《信息技术POSIX标准符合性的测试方法规范和测试方法实现的要求和指南》中,符合性被定义为产品、过程或服务所实现的所有规定的符合性要求。
在本文中,将符合性总结为:产品、过程、或服务等活动及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标准符合性测试是依据一个标准的描述对标准的某个实现进行测试,判别一个标准的实现与所对应的标准描述是否相一致。
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结果我们可以评价该实现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
若由结果认定目标没有实现,则须对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对象进行修正改进。
标准符合性测试用于测量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指标与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指标之间符合程度的测试活动。
它区别于一般的测试,标准符合性测试依据和测试规程一定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而不是实验室自定义的或其他的有关文件。
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对于标准符合性测试的研究一般只限于某个领域的符合性研究,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对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分析,并针对我国标准符合性测试的标准制定方面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2国内外标准符合性测试发展历程欧洲邮政电信会议1988年发布《CEPT T/N 45-01 E-1988 测试设备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用规范符合性》是目前可查得的最早提及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国外机构标准。
德国标准化学会DIN于1990年4月1日发布的《DIN 12600-1990实验室用体积测量仪.符合性试验和合格审定》是最早涉及标准符合性测试国家标准,其对实验室用体积测量仪的符合性测试和合格评定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20世纪90年代符合性测试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国外各机构和国家共发布符合性测试标准21项,多为信息技术类测试评定标准。
进入21世纪后,符合性测试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明显加速,如英国标准协会BS,仅2001年一年内就发布了12项之多。
截至2012年2月可查得的国际范围内已发布的符合性测试标准128项,覆盖了农业、建筑业、石油、机动车、视频音频、金融等诸多领域。
我国台湾地区符合性测试发展较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发布了14项符合性测试标准。
但大陆地区的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的发展集中于进入21世纪以后,目前发布的71项符合性测试标准中,60%以上为2005年以后发布实施。
现有的国家质检总局GB发布的符合性测试标准大多以国际标准为参照,并针对我国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相关标准作出相应修改和补充。
3国内外标准符合性测试数量与质量对比分析3.1概述目前,标准化的机构很多,目前查得涉及符合性测试标准的机构共有30个,分属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行业标准化组织、国家标准化组织。
各个组织在多个领域内进行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宣传、出版、发行标准。
同时,各组织之间也有相当程度的协作关系。
在标准化机构中,主要的三大标准化机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
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主导作用。
IEC是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简称,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ITU是国际电信联盟的简称,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由无线电通信、标准化和发展三大核心部门组成。
它们与WTO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全球的经济和市场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技术推动作用。
并且随着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标准的要求日益提高,国际标准化机构的作用日趋扩大。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符合性测试标准有8项,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发布的符合性测试标准有4项,国际电信联盟IT发布的符合性测试标准有1项。
其中国际电信联盟早在1994年就发布了《ITU-T T183-1994信息技术连续色典精致图像的数字压缩和编码符合性测试-远程信息业务处理的终端》。
3.2国内外标准符合性测试数量对比分析本文将国外涉及符合性测试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区域标准、行业标准三个方面(见图1),分与国内相应领域的符合性测试标准(见图2)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分析。
世界范围内在符合性测试标准制定方面发展较成熟的分别是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
英国标准协会BS、法国标准协会NF和德国标准协会DIN是在标准数量上对符合性标准进行规范最多的国家组织。
在符合性标准领域,BS自1997年后至今发布符合性标准37项,仅2001年一年内就发布了12项之多,可见其对符合性测试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视程度。
德国和法国符合性规定也超过19项以对本国行业进行规范。
另外,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分别在通信、机械制造等领域对标准进行符合性规范。
国家质检总局是我国国家标准化组织,GB标准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截止目前为止,涉及标准符合性测试的标准有42项,在现有的国内符合性测试标准数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涉及农业、软件工程、质量管理、程序语言等多个领域。
现有的GB符合性测试标准基本趋同于国际通用标准,并针对我国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相关标准作出相应修改和补充。
(2)区域标准。
目前国外的区域化标准主要为欧洲区域标准,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共发布了12项符合性测试的区域标准,涉及建筑、医疗器械、食品等方面。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欧洲邮政电信会议CEPT、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EN也分别发布了相应领域的符合性测试标准。
目前欧洲地区的符合性测试标准共18项,虽数量不多,但早在1988年欧洲地区便已着手开始此方面的工作,可见其对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开展较早。
我国重庆市在1999年发布了《DB50/T23-1999 计算机2000年符合性测试指南》,这是我国区域符合性测试标准的先驱。
但我国区域标准的总体发展非常缓慢,国内的符合性测试标准仍以国家发布为主。
(3)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化组织是制定和公布适应于某个业务领域标准的专业标准团体以及在业务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或国防机构。
现通行标准中,国外对符合性进行规范的行业机构有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美国船级社ABS、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协会SA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相关标准共4项。
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协会是最早发布涉及标准符合性测试行业标准的机构,其于1996年5月1日发布了《SAT AS 1895/23-1996 标准外系和扁平外系的I型和II 型高度符合性密封》。
国内涉及标准符合性测试的行业机构有国家军用标准-总装备部GJB-Z、国家军用标准-国防科工委GJB-K、行业内部标准(包括行业标准-电子SJ,行业标准-石油SY,行业标准-邮电通信YD,行业标准-烟草YC,行业标准-商品检验SN,行业标准-环保HJ,行业标准-民用航空AP)。
国内最早的相关符合性测试行业标准是行业标准-电子于1999年2月12日发布的《SJ/11201-1999 2000年符合性测试规范》。
国家军用标准GJB共8项,总装备部是国内发布行业性测试标准最多的机构。
这几项标准都应用于依据相关国家军用标准而研制、开发、生产、使用的设备、系统。
另外,上述7个行业符合性测试标准均各有1项发布。
3.3国内外标准符合性测试质量比较分析通过对目前已有符合性测试标准制定的时间和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组织在不断完善标准符合性测试标准的制定和改进,并通过制定各项符合性测试标准,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领域的相互合作;各国各组织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发布标准符合性测试标准,推动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的发展;我国在2010年发布9项,2011年发布5项,涉及信息技术和军用等领域,是近两年内发布标准符合性测试标准最多的国家,也是标准符合性测试涉及领域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方面仍有待提到,尚无主导的符合性测试标准被其他国家采用;我国在符合性测试标准方面发展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标准数量以及涉及领域和国外相比均偏少,但近两年我国国家军用标准中符合性测试部分有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在国际符合性测试标准的参与度比较低,国内现行的符合性测试标准有一半以上都是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但在信息技术等领域有一定自主标准的发布;我国应用于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不够全面,各组织机构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符合性测试标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我国标准符合性测试方面的不足与对策4.1我国标准符合性测试的不足我国近几年颁布的新标准数量持续增加,证明我国越来越重视标准符合性测试的作用,但有一些标准的关键指标缺失或滞后,都为标准的实际应用带来困难,同时制定的相应符合性测试也会处于落后地位,将给行业未来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新标准的符合性测试在制定时缺乏实际调研,内容准确性差,应用效果不佳,同时也出现标准与标准测试内容不匹配的现象,给测试带来很大的问题,并且有些内容制定出时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状况,这会使标准的更新频率和成本大大提高,在实际效用方面大打折扣。
各行业对于标准测试的应用有不合理和不到位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对标准测试的学习了解不足,不能很好的理解应用于实际,浪费了很多资源,并且监管部门监督管制力度有待提高,应加强对行业的宣传指导。
现阶段符合性测试人才缺口还比较大,培养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在培养此类复合型人才还不具备丰富的经验,这就对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又有对相关行业经验的后备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4.2提高我国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的政策建议新标准符合性测试应宜适度领先行业现状。
国家颁布新标准一般在几年内不会重新修订,一个关键指标缺失或滞后的标准,将给行业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相应的标准符合性测试也应处在领先的地位。
标准符合性测试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要吸纳、引入当今先进、可行的技术与成果,且要起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并且及时修订和规范标准测试内容,防止参数不统一,导致生产、监督和管理出现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