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格式:ppt
- 大小:5.72 MB
- 文档页数:46
辽宋夏金政权并立1、辽朝:(907——1125)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大辽,1125年辽被金所灭。
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此时已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史称西辽,成为当时中亚的强国,1218年被蒙古所灭。
2、北宋:(960年—1127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北宋的都城是东京,也可以叫汴京或者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的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1127年,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钦二帝,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3、南宋:(1127—1279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
1138年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此后,金国几度南下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合北宋、辽、西夏对峙图灭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才被攻占。
1279年,在崖山海战(广东省新会市大山)中陆秀夫背南宋末帝跳海,南宋覆灭。
4、金朝:(1115—1234)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5年,女真族(今称满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金朝疆域西与西夏、蒙古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后在南宋和蒙古夹击下覆亡。
5、西夏:(1038——1227)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项族,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1038年,党项的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即宁夏银川市,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等地。
【历史知识点】辽宋夏金元时代特征
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融合是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征。
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
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1)政治上:①由政权并立到逐步统一。
先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是两宋政权与辽、夏、金、蒙古政权的并立,最后归于元朝统一。
②中央集权加强。
宋太祖采取分散中
央与地方权利的方法,把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农业取得重大成就,手工业生产规模与技术进一
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对外贸易频繁,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
扩展,辽、夏、金的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
③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3)民族关系:①民族政权并立。
②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
总趋势。
(4)对外关系: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
(5)科技文化:①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续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取得辉煌成就。
②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③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单元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突出两个方面:一两宋在政、经、文、军等方面的变化;二是各民族之间相关方面的交融,进而突出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依据时空坐标建构知识体系】(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政治方面(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深化探究】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空坐标】【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措施军事(控制军权)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禁军定期换防;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经济(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归中央政治(强化皇权)中央:分割相权;地方:设置知州和通判相互牵制文化(重文轻武)发展科举制度①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
②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
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以来的独相被群相代替,形成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
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
③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隋唐统治阶层大多出自门阀士族,而宋代的文人政治特点明显。
宋代文官制度的完善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也促进了宋代经济、教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社会阶层变革精英的身份属性精英的社会成分唐代门阀(出身) 世家大族北宋学者—官员(政事)文官家族南宋文人(文化) 地方精英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新变化政治阶层科举制完善,在选官中确立主导地位,社会阶层流动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商业长途贩运,海上贸易兴盛,许多工商业城市兴起,经济繁荣土地不抑兼并的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发展城市(1)坊市制度打破时空界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3)数量增多,位置东移、南移,经济功能增强经济重心南方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社会婚姻习俗择偶标准不像以前看重门第,一是看重金榜题名,二是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饮食文化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
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
宋代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等饮料服饰演进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宗教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开始成为全民信仰。
辽宋夏金的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辽、宋、夏、金四大政权并立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争斗的时代。
这一时期,不仅有政权之间的角力与较量,还有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辽与宋:政权对峙
辽与宋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政权,其边界频繁发生冲突与战争。
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宋王朝展开了多次战争,形成了长期的对峙局面。
辽宋之间的相持不下,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一大焦点。
夏与金:新兴政权的崛起
夏、金两个政权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
夏国是西夏王朝的简称,金是金国的别称,它们分别代表了西北和东北的新兴政权。
夏金两国在与辽、宋的角力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政治格局中的新变数。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政权并立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逐渐加深。
辽、宋、夏、金等政权在相互争斗的也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
这种民族融合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文化、经济、宗教等各个领域。
辽宋夏金的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期。
在政权角力的背后,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和平与合作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才能共同繁荣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展现了历史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在当今世界,我们应当珍惜多元文化,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的世界。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1.政治上: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宋朝崇文抑武并不断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宋代出现“商业革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对峙,但以和平交往为主,各民族互相交融,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4.思想文化上:理学产生,儒学走向思辨化、哲理化;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走向成熟并外传;以宋词、元曲、风俗画为代表的市民化、多元化的文学艺术繁荣;少数民族在传承本民族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受汉文化影响创制出新文字,促进了文明交流与借鉴。
5.社会关系上:与前代相比,宋代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体系建构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 年-1368 年)一、重大史实1、北宋的建立 960 年,后周将领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史称北宋。
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2、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1) 目的:改变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2) 措施:● 强化中央集权:①行政:派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制约,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④监察:设立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
地方逐渐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 分散相权,强化皇权:①二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为正副宰相,掌行政;枢密院专掌军政。
②三司: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③三衙:三衙统领禁军,枢密院掌调兵权,相互制约。
● 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抬高文官地位。
(3) 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③崇文抑武,加强监督。
④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4) 影响:积极影响: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两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领域分类 发展概况 经济 发展 农业 多熟制、经济作物、边疆开发、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手工 宋名窑、元青花、煤燃料、黄道婆、印刷、造纸、造船; 商业 基层市场、榷场、纸币;城市集镇;坊市瓦解;漕运海运; 制度政策 人身束缚松弛:户籍、赋役和优抚救助发展; 政治 阶级矛盾 市民阶层、门第淡化;农民V 地主;民族矛盾(四等人); 内外政局 民族政权并立到大统一;边疆管辖;陆、海丝绸之路交往; 制度政策 宋二府三司三衙、台谏、禁军;知州通判、转运司、路州(府)县制; 元中书省、行省路府州县; 文化 思想教育 程朱理学;书院、乡约族规家训;科举南北分卷; 文史艺术 宋词、元曲和话本;书画个性;少数民族文字; 科学技术 火药、活字印刷、罗盘针;沈括、郭守敬、王祯;消极影响: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杂,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财政困难。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空定位】【知识结构】【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960-1368年)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具体可分3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专制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与这段时期爆发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考情考向分析】(1)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宋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方面,如科举制的完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对宋代理学发展的考查也有涉及。
(2)命题趋势: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进步发展时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预计试题命制仍会关注社会热点,如改善营商环境、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流动等。
【备考策略】(1)应抓住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即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认识宋元时期制度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重点掌握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表现与影响,深层认识宋元时期儒学的转型,理解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2)抓住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如二府三司、转运使,宋代“商业革命”、程朱理学、发明本心、行省制等。
(3)基于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需要通过理学家的言论,了解理学的主要内容,认识理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本质;了解理学对后世的影响,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宋代理学对当时及后世产生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阅读《东京梦华录》、赏析《清明上河图》等文学绘画作品,了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结构面貌带来的影响,认识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基础知识排查】考点1 北宋建立及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