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46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一、学习活动目标㈠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以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3、通过历史图片资料的运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能力。
4、通过对民族间的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5、通过教师的有规律的提问,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民族政权的并立为主线,将其主要情况通过多媒体展示后由学生归纳,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与分析。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作用组织学生讨论进行。
关于岳飞的通过师生介绍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和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3、通过歌曲《爱我中华》的首尾照应,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教育。
二、学习活动设计㈠重点和难点重点: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是一个重点内容。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如何正确对岳飞抗金进行评价?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少数民族较多对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10课知识点整理课件www.5y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辽、宋、夏、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生活习俗: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游牧为主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2、北宋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北宋与契丹:①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②契丹南侵: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到达澶州,东京受到威胁,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
1005年,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双方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
(3)澶渊之盟的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3、北宋与西夏的和战宋与西夏的和议:①西夏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进行贸易。
二、碰撞中的融合(民族融合)(1)奖励垦荒,学会农耕(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3)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政权建立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916年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汴京、东京(今开封)西夏党项1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2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27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辽太宗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2、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
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课标要求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课件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片段。
提问: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你知道萧峰是什么人吗?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中提到过哪些政权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部电视剧中曾出现过辽、西夏、大宋、大理等政权。
萧峰、段誉、虚竹等人,生活在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大约从10世纪初到1276年南宋灭亡,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伐并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政权吧!导入二: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青牛白马图》《宋太祖黄袍加身》。
青牛白马图宋太祖教师设问:同学们,在展示的两幅图中,含有两个故事,一个是青牛白马的故事,一个是黄袍加身的故事。
那么,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黄袍加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赵匡胤建立的朝代是什么?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峙并立的主要有哪几个政权?这些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契丹的兴起和阿保机建国课件播放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片断,介绍契丹的兴起与建国。
提问:契丹政权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回答:916年,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建都上京。
教师补充:契丹后来改国号为辽。
课件展示《还猎图》及文字资料: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提问: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契丹人过着渔猎畜牧的生活,以逐水草游牧为主。
思考和分析:契丹族兴起和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隋唐时期,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来到契丹地区,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契丹地区经济的发展;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慢慢强大起来。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局面。
联系: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人物或政权(东汉末的曹操、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二、辽、宋、夏的和战1、宋与辽──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①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负担老百姓,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
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2、宋与夏和战(1)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2)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1、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建立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
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4、宋金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备课人:王建辉【课前延伸】:【学习目标】:1.掌握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兴起与建国;2.记住“陈桥兵变”、“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和宋金议和等重大历史事件,理清本课的发展线索;3.探究复杂的民族关系,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契丹与北宋的关系(3)金的建立(4)岳飞抗金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正确评价岳飞抗金(3)正确认识辽、宋、西金、金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杨家将抗辽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吗?请两位同学分别起来讲一讲。
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两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哪个朝代时期呢?期间还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第一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0页——P51页前两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害羞下列问题)(一)契丹的兴起: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2.契丹族强大的原因有哪些?(1)契丹人与汉人接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逐步学会农耕生活34.哪一个皇帝在位时,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造成了什么结果?(二)北宋的建立1.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2.五代后期,黄河流域地区面临着怎样的形势?(统一趋势不断加强)34.注意几个问题:(1)记住三个成语故事:①陈桥驿兵变②黄袍加身③杯酒释兵权(2)北宋建立的意义是什么?(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3)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它统一的只是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局部统一。
第二部分:辽、宋、夏的和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1页最后一段和P52页的前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北宋建立以后,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什么政策?(防御政策)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2023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一
在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因为课文内容中涉及到了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南宋和金的议和。
阅读完课文之后,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宋朝时是不是很有钱?不管是和哪个政权议和都给他们岁币。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首先告诉学生“评价一个事例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宋朝时和其他民族政权的议和对双方各有利弊,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影响深远。
”
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学生是聪明的,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二
这节课主要学习辽、宋、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内容,里面涉及到几个历史人物,如阿保机、赵匡胤、岳飞、秦桧等。
千百年来百姓鲜明的爱憎表明了人们的价值观尺度:一心为国、勇敢正直是我们所赞扬的;谋己私利、阴险狡诈是我们不屑的。
因此,在处:理岳飞、秦桧等有关教学内容时,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爱憎分。
在本课中,我补充的材料少,个别少数民族的材料不能证明全部。
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也是一个困扰我的问题。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课标要求】使学生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及南宋偏安;【教学目标】1.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能正确分析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收集和讲述岳飞的故事,认识岳飞的抗金事迹和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各民族政权的建立、“澶渊之盟”、岳飞抗金斗争。
本课内容时间跨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历史线索比较复杂,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有利的条件下订立的屈辱性条约,所以如何评价此条约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乔峰的图片及档案,配乐电视剧《天龙八部》的主题曲。
乔峰武功盖世却身世凄迷,豪爽却不粗鲁,果敢却不莽撞,忠义却不愚腐,干练却不世故。
他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个英雄人物,以其为切入点导入新课,能将学生带入那个王朝更迭的年代。
教师过渡:最后为了辽宋两国和平,乔峰以断箭自尽于雁门关外,尸体被阿紫携同坠下悬崖,与萧母同葬一谷。
时势造英雄,乔峰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年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感知那段历史。
【讲授新课】契丹的兴起多媒体展示:契丹的兴起让学生结合背景介绍与图片的解读,思考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契丹这支古老的民族,很少有同学了解,通过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很好的了解这一民族的兴起及发展过程,更好的将历史与现实接触的知识相结合,达到知古鉴今的目的。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契丹人与汉人接触,逐步学会种庄稼,冶铁,建房屋,有了农耕生活。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仅限于从课本中寻找答案,缺少概括知识的能力,回答问题不够概括。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设计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王照宾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创建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按照我校确定的“三案七环”教学模式,结合历史学科特点,逐步摸索出适合个人特色的教学流程,即一个导学案要包含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个部分,七个环节是:认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对标自查、训练达标、拓展延伸。
在实际操作中,不搞一刀切,注重根据具体课型,具体授课内容相机调整,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本节课的教学努力摒弃“教师教学路线图”式设计方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整合课程资源,通盘设计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快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
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北宋的建立;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学情分析】1、学生好奇心强,对知识的渴求旺盛,已不单纯满足教师对课文的简单重复。
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策略及手段,对教材灵活处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都较高。
这一课所涉及的许多内容都是耳熟能详的,学生普遍感兴趣。
3、学生仍偏重于形象思维,对史实的理解尚缺乏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教师引导才能转化为正确的认识。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逐步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
基于上述教材、学情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及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第8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地位: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
2、本课的课标要求: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政治特点。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有和有战的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首先,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部分;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正确认识宋、辽、金、西夏的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战争的性质,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互相促进的能力。
了解岳飞抗金的故事,逐步形成运用辨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民族战争,使学生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4.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女真的建立和岳飞抗金是本课的重点。
对于契丹的兴起和女真的建立这一重点主要采用阅读法和探究法。
辽与北宋的关系主要采用材料分析法,以史论证。
岳飞抗金则采用故事法,了解岳飞的主要历史功绩,感受岳飞及岳家军的英勇善战精神。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是本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主要采用讨论法,由各小组同学自由发挥见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辽、宋、夏的建立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辽太宗时,占领了幽云十六州,至此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2.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北宋。
北宋陆续灭掉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
3.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国
二.辽、宋、夏的和与战
1.西夏建立以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
1043年,两国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盛。
2.宋辽“檀渊之盟”(1005年签):内容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十万两。
意义檀渊之盟后,宋辽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局面,长达100多年没有战争,宋辽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场,贸易、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黑龙江阿城)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又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
3.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协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划
定了分界线。
第二单元第十课经济中心的南移。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设计人教2001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准确说出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的建立,理清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把握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
2、通过史料研习、合作探究,能准确理解澶渊之盟的影响,理解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培养辩证地理解和思考问题的水平。
3、通过学习岳飞抗金,理解到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树立准确的民族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北宋、西夏、金。
南宋政权的建立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准确评价澶渊之盟、岳飞抗金。
【设计意图】两宋时期,契丹、北宋、西夏并立,而西夏、金。
南宋并立,战与和并存,关系复杂,作为重点。
而对于澶渊之盟历来褒贬不一,岳飞历来作为“民族英雄”受到爱戴,如何准确评价澶渊之盟,树立准确的中华民族观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所以将准确评价澶渊之盟、岳飞抗金作为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师生欣赏视频《精忠报国》,提问:1、谁知道这首歌是歌颂哪位历史人物吗?2、他有什么突出事迹?3、由此能够看出,他生活的时代有何特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内容——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设计意图】欣赏视频《精忠报国》,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能让学生自然联想到岳飞,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自主预习、知识梳理1、出示预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找出并标注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议和、岳飞抗金。
宋金议和等知识。
3、师生共同学习梳理知识。
A、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建立1、契丹兴起:(1)10世纪初,契丹首领_______建立契丹国,都城_____。
阿保机就是_______。
(2)辽太宗时,契丹夺得___________,与中原政权冲突加剧。
2、北宋建立:(1)五代十国:_____灭亡之后,_____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七下9、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师:王霞第5周第2课时总课时:10一、【课标与教材】1、【解读课标】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2、【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主要讲述了两宋(北宋、南宋)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情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相应较多。
3、【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金的建立和岳飞抗金难点:对于澶渊之盟、岳飞抗金的评价对于澶渊之盟学生往往从民族情绪出发,容易忽视其积极的一面;而对于岳飞,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区分民族英雄的说法。
二、【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对知识的渴求旺盛,已不单纯满足教师对课文的简单重复。
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对课文灵活处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这一课所涉及的许多内容都是耳熟能详的,学生普遍感兴趣。
对本课中的岳飞、杨家将等故事很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能说出一二来,学习兴趣浓厚,有利于本课的学习。
但这一时期政权较多,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容易理不清线索。
(3)学生仍偏重于形象思维,对史实的理解尚缺乏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教师引导才能转化为正确的认识。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逐步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掌握辽、宋(北宋、南宋)、夏的建立者和民族,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宋金和议等基本史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如澶渊之盟)和历史人物(如岳飞),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能够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本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内民族战争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及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启发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成员,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判断他们之间的战争性质,不能用“异族、侵略”等说法,可以从“正义”或“非正义”的角度进行分析2、通过阐述岳飞、宋高宗、秦桧等史实,指出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如岳飞抗金),流芳百世;而丑恶行径的罪行(如宋高宗、秦桧),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