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歌的多重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民间歌谣文化功能和艺术特色分析摘要:民间歌谣,作为民间艺术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具有多重重要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
深入地分析探讨民歌歌谣的文化功能及艺术特色,能够推动民间歌谣更为有效地发展,更好地发挥民间歌谣的社会文化价值功能。
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在分析民间歌谣所具备的文化功能基础上,期望能够推动民间歌谣的持续高效发展,以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明生活。
关键词:民间歌谣;文化功能;艺术特色民间歌谣,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居民实际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深入地分析民间歌谣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歌谣的文化功能民间歌谣在长久发展中,主要形成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娱乐功能。
民间歌谣,集成了当地民俗中的传说、神话等内容,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够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歌谣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情感表达、情绪宣泄的重要渠道,特别在部分娱乐方式相对稀少的地区更是如此。
民间歌谣更多的娱乐作用重点体现在童谣上。
虽然说童谣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甚至没有传递一定的情感内容,但是其具有相对较强的音乐节奏,在传唱中更为朗朗上口,具有更好的娱乐效果。
民间歌谣所具有的娱乐功能,也是其得以大范围传唱与提升的重要基础。
(二)审美功能。
民间歌谣,具有诸多淳朴之处,这就给劳动者提供了足够的美感欣赏。
同时,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给予其所独有的审美功能。
民间歌谣,作为口头的诗歌艺术存在形式,是社会生活以及主观思想情感的客观表达,这需要其所塑造的鲜明艺术形象才能够完成了,这也说明了民间歌谣具有较为突出的审美功能。
比如,大多数民间歌谣所刻画的艺术形象十分具体、生动,能够感动传唱者和听众,触动所有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引发共鸣。
同时,传唱者与听众在无形中能够深入地了解民间歌谣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受到民间歌谣艺术美的影响,这也体现出民间歌谣的审美功能。
民歌符号系统文化功能研究音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语言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也各具风情。
民歌的文化功能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调适功能,另一类是满足功能。
在调适功能大类里,教育功能、习俗功能和礼仪功能起到调适社会群体与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作用;交际功能起到调适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作用。
在满足功能大类里,娱情功能与娱乐功能起到满足人们审美和娱乐文化需求的作用。
至社会历史发展的后期,民歌文化的调适功能便逐渐让位于满足功能。
在城市民歌中,可以看到这类发展趋向的具体表现。
一、在制度文化层面(一)习俗功能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为维护氏族、部落或村落的社会和政Z制度而制订的各种法规,是用口传的方式在民歌里进行传承的。
这些习惯法由头人、寨老或祭师掌握和宣讲,一般人不能染指,只能受这些习惯的约束和规范。
如苗族的《议榔词》是一种记存公约和阐述公约意义的理歌或理词。
其中记叙的多是维护生产秩序、保护私有财产和婚姻习俗等内容,是用口头文学和歌唱形式传承的不成文规章约法。
此外,许多民族的婚礼歌都记有详尽的婚姻习俗,无异于本民族的口传婚姻法规。
上述民歌主要是从思想或精神文化层面对制度文化产生影响。
再如赫哲族民歌有许多是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
他们在江河中捕鱼,在山中狩猎,常年在野外劳动,认为有的神灵都主宰着他们原始的渔猎劳动与生活;所以在捕鱼、狩猎的劳动前都要祭祀,因而,有许多民歌就与他们劳动之前的祭祀活动有关。
有些歌曲受萨满教的影响,其中充满了崇拜、寄托和神奇的情感。
如:流传饶河一带的《渔歌》,渔民对于能不能打到鱼,能不能打到上等好鱼,自己是没有把握的,因而他们认为这种结果完全由“万物皆有灵”的神灵主宰,信奉的渔民必须心诚,要让诸多神灵高兴,神灵高兴了,就能保佑渔猎丰收。
渔猎行动之前必须表示诚心,去祈求,去许愿,说如果打到好鱼“决不忘”神灵,是一种表忠心,一种带有信任的许愿;淳朴的赫哲族先人本着“心诚则灵”的观念,把渔猎丰收,全都归功于神灵的保佑。
浅析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摘要】民族音乐作为文化传承和表达工具,对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活动中,民族音乐的应用能够增加活动的氛围和趣味性。
个体在情感表达中,通过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情绪。
民族音乐也对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民族音乐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进一步探讨其社会功能,以更好地推动文化交流和和谐发展。
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研究也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民族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连接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纽带,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民族音乐、社会功能、文化传承、凝聚力、社会活动、个体情感、文化多样性、重要角色、文化交流、和谐发展、探讨、影响。
1. 引言1.1 民族音乐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民族音乐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民族音乐是一种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民族音乐,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情感,从而加深对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打动人心、陶冶情操,引领人们进入一种宁静与和谐的境界。
民族音乐也是各民族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民族音乐在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工具,更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发展。
1.2 研究民族音乐的意义研究民族音乐的意义在于探索不同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表达方式,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信仰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民族音乐,可以发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乐器和演奏方式,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
研究民族音乐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帮助不同民族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通过深入了解民族音乐,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从而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和共存。
研究民族音乐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歌蕴含的多种功能-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民歌功能的实际运用民歌是将浓厚的生活气息融入到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某种程度上讲,民歌是音乐的一部分,具备音乐的艺术特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产生于经济状况与社会习俗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民歌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而从思想情感的角度来说,民歌又真实再现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情绪和感想,反映了整个群体的价值追求与群族特色,而且,它的继承和流传也是随着乡土民情、生活习俗和文化理念的代代传承而源远流长的。
民歌是一条纽带,维系着经济社会状态、民风民俗、价值追求以及民族心态的相互协调与和谐共生,并形成了文化链条:经济形态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民风习俗,而民风习俗通过在农业社会下不断的深化发展,形成了群族的普遍价值追求,也催生了共同的民族精神与心理。
二、民歌的多重功能(一)情感表达的功能音乐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每一种音乐类型都代表着一种思想情感。
如果人们想体现出内心的忧伤与凄苦,就会在音乐中重点使用节奏缓慢、音程小的下行音阶;若想反映出朝气蓬勃、希望无限的感觉,就会采用与前者相反的创作方式。
音乐能够表现出思想情感的这种特性,使人们即使不了解音乐的背景,也依然能够朦胧地感知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民歌也是一样,其变化无穷、多彩多样的曲调,能够让人们根据实际状况随心所地放声歌唱。
(二)审美娱乐的功能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而审美娱乐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人们不仅会有日常的物质生存需求,也会有精神上的追求,例如艺术满足。
实际上,这也属于人的一种生存需求,而艺术的出现,正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类需要。
同时,娱乐能够让人们从劳动的紧张状态中放松下来,并且也属于一种极富创造力的活动。
直到今天,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集群中,还保留有清晨、傍晚在街道上载歌载舞的习俗,吸引了大批过往游客。
论汉族民歌的社会文化功能作者:邱囡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6期摘要:民歌与我国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着许多的实际功能。
本文根据民歌的自身特点,以及自己对汉族民歌之社会功能的体会和理解,总结出其在该族群中主要具有协调劳动、民俗、传递文化知识、交际、审美娱乐等功能。
关键词:汉族民歌;音乐特征;社会文化功能关于民歌相信大家都听过也了解过,不论是现如今的小学音乐教育还是初中高中的音乐教育都会涉及到民歌这一块。
民歌是什么,笔者认为所谓民歌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口头传唱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那么本文将根据民歌的定义和特征,对汉族民歌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民歌的特征民歌的三个基本特征:一、它的体裁贴合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主题清晰明了、形象鲜活动人、情感丰富多彩。
二、民歌擅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每首民歌都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歌词情感的表达都与人民的生活离不开,是对人民情感、思想、意志愿望的直接呈现。
三、民歌是群众集体思想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广泛的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汉族民歌的功能“民歌是一条纽带,维系着经济社会状态、民风民俗、价值追求以及民族心态的相互协调与和谐共生,经济形态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民风习俗,而民风习俗通过在农业社会下不断的深化发展,形成了群族的普遍价值追求,也催生了共同的民族精神与心理。
”(一)协调劳动功能民歌源于劳动生活,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实用价值很强,它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的状态以及情绪情感,具有组织劳动生产、统一劳动节奏、缓解劳动疲劳、保障劳动安全、活跃劳动气氛的直接功能。
所以,反映劳动生活是民歌的主要功能。
例如《高高山上一树槐》是四川安县的“薅秧歌”。
农历五六月时为了配合薅秧劳动、鼓舞人们士气而演唱的一种山歌体裁。
《人车号子》是以人力拉动汲盐卤的绞盘车时唱的。
一领众合形式,歌词唱出了盐工对老板、工头的仇恨。
《摘葡萄》是一首川味十足的民歌,歌词以想摘“葡萄”“花椒”来暗喻对姑娘的爱恋:“那山没得(吔咳)这山(嘞)高(喂),这山(嘛)还有一树好葡萄儿(啰)。
民歌有什么作用民歌是指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那么,大家知道民歌有什么作用吗?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民歌作用的相关知识。
民歌的作用一:教育传承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僳僳族的“木刮基”等等。
这些歌曲记述了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
这些歌曲曲调起伏较小,吟诵性强,篇幅长大,有的歌词长达数万行。
一般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
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礼仪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
民歌的作用二:人生礼仪人生有四个最重要的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
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贯穿于这四大礼仪。
例如彝族接生婆所唱的《秧子歌》,广西壮族男子18岁成年时所唱的《十八岁之歌》,蒙古族、普米族的婚礼歌曲,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土族、傣族、侗族、彝族、哈尼族、土家族、汉族的《伴嫁歌》(或“哭嫁歌”)、壮族、苗族、普米族的丧葬歌曲等等。
民歌的作用三:祭祀驱邪在一些民族中,民歌常用于祭祖活动,以及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
例如傣族的“祭神调”、“师娘调”、“卜卦调”。
侗族的“踩堂歌”(侗语叫“多耶”或“耶”)等等。
民歌的作用四:交际作用民歌的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
它作为异性间交往的媒介,是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功用。
一些民族的传统歌唱节目也往往与此相关。
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区土、回、撒拉、东乡、保安及汉族的“花儿会”等等。
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交游、嬉戏和对歌,歌声通宵达旦,可持续数昼夜。
还有一些民族,如布朗族、基诺族、傣族及南部侗族地区,有小伙子去姑娘家对歌寻偶的习俗。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论中国民间音乐的功能及价值钱超黄朝军长兴传媒集团摘要:中国民间音乐始终具有其自身特定的价值,并承载了相应的社会文化功能。
本文将从中国民间音乐的功能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探究,分析中国民间音乐的政治性、社会性、历史性,同时探讨其市场价值、消费价值和生存战略价值,继而明晰音乐艺术与生活、音乐艺术与生产劳动统一的现象,并领会中国民间音乐的文化生态是如何长盛不衰地传播和延续下去的。
关键词:中国民间音乐功能价值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71-03中国的民间音乐,通常来讲指的是在中国民间传播的、非宫廷官方的、非学院派的、非正统的,一切由民间自生自发的、自娱自乐的、自生自灭的、体制外的,专业、职业之外的、业余的、群众性等各种音乐。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对于民间音乐一直都有极大的热情,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地区、哪个民族、哪个群体当中,中国民间音乐始终都有其生存的社会土壤;不仅如此,中国民间音乐还一直拥有并展现出其自身特定的价值,比如市场价值、消费价值等,并且还一直承载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功能,因此,长久以来中国民间音乐才能够持续地、不间断地在中国民间传播和传承下去。
一、中国民间音乐的生活需求在中国民间,社会大众对于民间艺人及民间音乐的欢迎程度非常高,每逢各家有婚丧、嫁娶、祈福、祝寿、祭祀、还愿等各种仪式场景时,几乎都离不开中国民间艺人的演唱以及演奏。
较为典型的,就有土家族女性出嫁的时候演唱的哭嫁歌。
土家族的哭嫁歌内容丰富,会使用土家语进行演唱,土家族新娘在结婚前的半个月到一个月期间开始进行哭嫁,用哭唱的方式迎接属于自己的婚姻,哭嫁期间女性亲属都会前来帮哭以及劝哭,哭声哀怨、曲调悲切。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土家族所有女性出嫁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除了哭嫁歌,各个地区以及各个群体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民间仪式和音乐形式。
中国民歌的影响与作用1000字中国民歌是中国文化和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演唱的曲目,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本文将从影响和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歌的影响和作用。
一、中国民歌的影响1. 传承中华文化中国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语言,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2. 促进文化交流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是中国文化和民间音乐的瑰宝。
中国民歌通过在不同地域和群体中流传,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丰富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3. 激发民间活力中国民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人情味道。
中国民歌激发了民间活力,让人民群众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国民歌的作用1. 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是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推广和传播中国民歌,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中国民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人情味道。
通过演唱中国民歌,可以激发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传承民族文化中国民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推广和传播中国民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在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激发民间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国民歌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歌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有何贡献?一、传承历史文化中国民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各地民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了祖辈们的智慧和情感,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
通过唱诵民歌,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些古老的传统和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二、展示地域文化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歌。
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地方性和风格,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扬和喜爱。
从北方的草原歌谣到南方的山歌田歌,从东部的渔歌船歌到西部的马头琴歌曲,每一种民歌都代表着其所在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色。
通过传唱这些地域性民歌,一方面可以展示各地区的文化风貌,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宣传价值观念中国民歌往往表达着人民的诉求和期望,对传承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友爱、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的歌颂,通过这些内容,民歌向人们传递出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它可以增添人们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战胜困难,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四、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
通过国际交流和宣传,中国民歌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博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民歌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传承历史文化和展示地域文化,民歌让传统价值得到了传承和弘扬;通过宣传价值观念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民歌为塑造社会道德风尚和推动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中国民歌在保护中国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发扬光大。
山西民歌的社会功能浅析任莹莹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0一、引言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民歌的作者一般都是人民群众,民歌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达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民歌一般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生动灵活、短小精干的。
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民歌内容丰富,除了具有生活实用、审美愉悦和道德教育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山西民歌多年来一直不断被人传唱,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二、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文学作品是作家(艺术家)源于社会生活,臻于艺术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
文学是一种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受到社会生活中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文化特性.同时它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具有能动的社会作用。
民间文学1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的自发流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是指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现象的民间文学,在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中所发挥的效用。
、民间文学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具有多形态、多层次性。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知识传授功能、道德塑造功能、礼俗伴生功能以及娱乐休闲功能。
本文通过对山西民间文学中的民间歌谣的分析,来看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三、山西民歌的社会功能民间歌谣2是民众集体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歌谣”分别指“民歌”和“民谣”两类,这里我们介绍的的是民歌。
民间歌谣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民间歌谣必须以口头形式流传并保存的;二是韵文体,具有曲调或韵律的特点;第三是它可以歌唱或吟诵而且篇幅较短。
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作者:盛文峰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9期盛文峰土家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人民用他们质朴淳厚、勤劳勇敢的个性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土家族民歌便是这多彩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研究土家族民歌,对于理解土家族的民族性格、语言习惯、生活风俗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一)演唱形式歌、舞、乐相结合土家族民歌演唱形式程式性强,一般都是歌、舞、乐相结合。
日常生活中,土家族民歌与舞、乐密不可分。
土家族音乐常见形式是歌乐一体、歌舞一体、歌舞乐一体,有时还有歌舞乐剧四位一体的形式,例如土家族古歌中的梯玛歌、摆手等都是歌舞乐一体,茅古斯为歌乐舞剧一体。
在土家语山歌中,“一领众舞、一领众和”的形式非常普遍,即使是结构相对简单的儿歌,也与土家族特有的乐器咚咚喹有很深的渊源。
因此,在演唱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儿歌和咚咚喹演奏歌乐一体的现象。
土家族劳动歌大部分都是“一领众和”,且与打击乐相辅相成。
土家族的丧歌体现出了“一家有难众人帮”的民族精神,不但参与者众多,而且歌、乐、舞高度融合。
在土家族民歌演唱过程中,“多乐种混融交错”的演唱形式比民歌单独演唱的比例更大,多个乐种在一起,为了共同的表演完美结合,各自彰显自身魅力,形成了土家族民歌独特的风格。
其他少数民族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演唱形式,但歌舞乐结合如此频繁、紧密,共融构成全曲的却极为少见。
(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土家族民歌从古流传至今,与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密不可分。
土家族民歌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多,能体现其特色的主要有叠音、衬词、方言词等。
叠音又称为叠字或重字,指重复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
使用叠音能增强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增添音乐的美感,如“外面麻麻内不麻,蜜蜜甜甜人人夸”,表达很生动,将一位麻脸的姑娘赞美得很可爱,让人体会到了土家族人内心的美。
衬词一般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来加强语气或表示感叹,起补充音律的作用。
论中国传统民歌的当下价值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这些艺术成就也给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遗产,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将这些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了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那些曾经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今为何越来越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传统艺术资源在当今的社会中又该如何定位?标签:传统民歌当代价值民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资源,是一种口头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口传文化,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人们交流生产经验,积累生存智慧的主要途径。
一、民歌:社会生活与人民心灵之歌1.民歌的文化认同功能作为社会性生物的人类,总是习惯按照文化传统与血统来区分不同的群体,每一个个体成员都依靠着群体的帮助才得以生存,这便产生了人与人之间拥有共同文化背景并且能够相互接纳的文化认同感。
在使用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中,通常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出自同一血缘的人们之间,有无偿的相互帮助的义务。
这也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受到各方面生存威胁,每个个体都不可能脱离群体生存,因此只能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群居生活。
在长期的群居生活中,也形成了群体共有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习俗、服饰、艺术风格等等。
这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又成为族人文化认同的新的纽带,把一群需要相互帮助的人紧紧联结在一起。
2.民歌的情感表现功能在我国,以抒发情感、调节身心为目的的民歌,虽然在个民族民歌中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在汉族原生态民歌中尤为体现,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汉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较早的进入了发达的农耕阶段。
以情感表现为主要目的的民歌,主要集中在汉族的山歌和小调中,例如著名的陕北小调《兰花花》,人们通过兰花花这首民歌鞭笞了传统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禁锢与迫害,传达了人们最求自由爱情的希冀,这也是一种在封建压迫下情感的宣泄和表述。
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歌正是起到这样的一种情感表现的功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在统治阶级主宰社会舆论的情况下,民歌担负起了这样一种情感宣泄的责任,它真正体现了被统治阶级的心声,体现了穷苦大众的话语权。
第一章测试1.我国绝大多数民族使用的音乐体系是()A:欧洲音乐体系B:中国音乐体系C: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答案:B2.相较于少数民族,汉族民间音乐各种类在功能上更注重()。
A:祭祀性B:娱乐性C:礼仪性D:民俗性答案:B3.各地的音乐都具有不同的音乐形态和性格特征,这体现出民间音乐的()特征。
A:流传变异性B: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C:地域性D:即兴性答案:C4.将汉族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依据的是()。
A:题材内容B:民族或地区C:体裁D:产生年代答案:C5.传统音乐包括()A:民间音乐B:劳动音乐C:文人音乐D:宫廷音乐答案:ACD6.中国乐系的特点是()A:织体的多声性B:调式的五声性C:节拍上均分律动的功能性D:乐音的带腔性答案:ABD7.在民间音乐、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三个概念中,民族音乐是所包含的范围最大的。
A:对答案:A8.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运用了越剧的音乐素材,因而它是民间音乐。
A:对B:错答案:B9.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的民族只采用了一种音乐体系,如汉族、藏族、蒙古族等。
A:错B:对答案:B10.中国音乐体系在节奏上的特点是固定性。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将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依据的是()A:劳动方式B:体裁C:艺术性高低D:产生时间答案:A2.下列哪一个是苗族多声部民歌名称()A:恰央B:潮尔C:欢D:哭嫁歌答案:A3.《脚夫调》《蓝花花》是()中的代表性曲目。
A:花儿B:山曲C:信天游D:爬山调答案:C4.《槐花几时开》《小河淌水》是()民歌色彩区代表性曲目。
A:湘B:西北C:江汉答案:D5.《板栗开花一条线》是()民歌色彩区代表性曲目。
A:江汉B:西北C:西南D:湘答案:A6.下列歌曲属于山歌体裁的是()A:《打硪歌》B:《看秧歌》C:《车水情歌》D:《黄河船夫曲》答案:C7.下列歌曲属于小调体裁的是()A:《拔根芦柴花》B:催咚催C:《车水情歌》D:《揽工调》答案:D8.吕剧中的主要曲调[凤阳歌]来自于()时调。
论仫佬族民歌的多重意蕴作者:黄丝雨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6期摘要:仫佬民歌是研究仫佬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仫佬民歌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三大类。
不同类型仫佬民歌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古条”蕴藏着仫佬族杂糅的历史观念、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朴素的自然观念;“随口答”反映了仫佬族丰富的民俗礼仪和真实的情感思绪;“口风”折射了仫佬族鲜明的褒贬观念和积极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古条”;“随口答”;“口风”;意蕴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6-0256-02民间文学被誉为社会人文学科的“第三资料库”,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在《民间文学》中则把民间文学更形象地称为“人民自己的百科全书”。
因为民间文学中涉及的科学门类相当广博,包括:“哲学、历史学、文艺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美学乃至农业、气象、水文、地理、医学等。
”[1]由此来看仫佬族民歌,作为仫佬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涉猎广泛,意蕴丰富,是记载着仫佬民族人伦观念、民族性格、生活习俗的活化石。
仫佬族民歌分为“古条”、“口风”、“随口答”三大类[2],这三大类仫佬民歌又可细分为多个亚类(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见,仫佬民歌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仫佬民歌的丰富意蕴,即体现于上述各种类型的歌谣中。
一、“古条”中蕴涵的思想观念“古条”是仫佬族人民用以记述历史,吟唱民间故事的歌谣形式。
歌词多以叙事为主,既包括正史,也含有野史及民间传说的部分。
古条歌的吟唱,是仫佬族民众传承历史,凝聚感情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正如郭沫若所说:“民间文艺给历史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1.杂糅的历史观念。
古条是仫佬族人民用以记述历史的重要形式,其杂糅的历史观念正是通过这些歌谣来体现的。
如仫佬族最著名的古条歌——《今古对唱》是仫佬族现存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歌谣。
其中讲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歌中既有对神话传说的讲述,也有对汉、唐、清等中国重要朝代的精确概括,同时又穿插着《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话本小说的人物故事。
论民歌的多重功能
——以“花儿”为例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题材广泛,反映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统民歌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得到不断加工提炼。
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并与其他音乐种类一样,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上。
一、民歌及花儿简介
民歌起源于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
它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
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
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
后来的民歌,仍然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如歌词的重叠﹑衬字等,都是因为歌唱的关系而形成的特点。
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
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以歌唱爱情为主,主要产生于甘肃的洮岷、临夏和青海的东部农业区,是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
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
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
“花儿”的演唱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用汉语演唱,唱法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之别,也有真假声并用者,一般男声多用假声,女声多用真声,男女齐唱对唱时,唱同等音高。
“花儿”的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区别“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
“花儿”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会”因演唱“花儿歌”为主要内容而得名。
会期五天。
相传已有两三
百年的历史。
各地会期不一,六月初六莲花山(甘肃)及五峰山(青海)的花儿规模最大。
会场上搭有歌台,歌手登台比赛,优胜歌手被披上红绸带作为奖赏。
“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会歌,多时人数常可上万。
届时人们撑着伞,摇着扇,或拦路相对,或席地而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
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拦歌、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
“花儿会”也是青年男女选择对象的极妙场合,他们以歌为媒,向对方表白心迹。
此外还有物资交流等活动。
二、民歌“花儿”的功能
任何一种艺术,任何一种文化,它的存在总是有其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果缺失了这种功能,它的存在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下去。
“花儿”作为西北民歌的一种,其所承载的西北文化内涵是不容小觑的。
其主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体现在信仰祭祀,信息传播以及交际功能上。
(一)信仰祭祀性
“花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广泛,表现民间信仰习俗的祭祀性花儿(俗称“神花儿”),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洮河流域广袤的山水之间,农民们每年都要自发而定期地举行数百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山歌竞唱会—“花儿会”。
在洮岷一带,所有的花儿会,几乎都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庙宇附近举行,这与花儿会大都起源于民间的迎神赛会等农业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岷州志》卷七《秋祀》所附《民间赛会》中记载:“诸湫神庙每岁五月十七日众里民各举其湫神之像大会于二郎山,各备祭羊一,请官主祭。
”如今洮岷两地的庙会,赛神、祭祀、祈禳、还愿、唱神花儿和情歌的现象仍在继续。
康乐县莲麓乡与临潭县冶力关乡交界处的莲花山,海拔3578米,森林密布,风景秀丽,既有佛寺,又有道观,现已不举行迎神赛会,在宗教信仰方面似乎比较正规,但周围乡民们以农业祭祀为主的传统习俗仍占较大比重,并不时地显露出来。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盛大庙会。
初一、初二为朝山进香、祈福禳灾之日;初三、初四则在山下大唱花儿;初五,花儿会移到景古乡的王家沟门;初六移至临洮县境内的紫松山(因山间有摸子洞和子孙娘娘殿,故乡民亦称该山为“子孙山”)。
这个顺序,恰恰证明了先礼神佛,后唱花儿的传统习俗至今仍在保持着。
初一、初二参拜神佛时,乡民们跪在神佛前焚香膜拜之后,唱求子歌、还愿歌和其他“苦心曲儿”(向神佛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以求佑助的歌)的现象仍
然不少。
有如:“玉皇大帝蓬头王,你把神力张一张,下一场透雨安十方,叫百姓遭孽障。
”就是一首祭祀性的“神花儿”。
唱“神花儿”是洮河流域广大农村里一种覆盖面很广、很有地方特色的信仰习俗,就连农民家庭“接家神”的仪式上,也要专门请“花儿把式”来唱“神花儿”。
当地汉、藏农民的家神,不是一般人所猜想的祖先神,而是家庭保护神,其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把玉皇大帝、雷公、关老爷(关羽)奉为家神;有的将地方龙神中的雷万春、宗泽、常遇春等奉为家神;有的把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奉为家神;也有的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奉为家神。
临潭、卓尼一带,凡绘制新的家神像首次悬挂,或迁居新屋迎敬家神,或丰收、发财、病愈、得子时谢家神等等,一律称为“接家神”或“还家愿”。
届时,往往要请当地著名歌手前来助兴,唱唱“神花儿”,具有既祀神,又娱人的双重目的。
唱词虽以祝福求吉为主,但却比较欢乐有趣,不像迎神赛会上所唱的“神花儿”那样庄重、严肃。
“接家神”有一整套仪式,包括焚香、点灯、开财门、抬斗、滚灯等。
“花儿”中的祭祀性歌谣,是古代先民的信仰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其中蕴藏着许多远古文化的重要信息,祭祀性歌谣,与祭祀性音乐和舞蹈一样,是古代“人神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信息传播功能
“花儿”的信息传播主要从反映时政世态的、反映爱情婚姻的两类来探讨。
反映时政世态的民歌主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的认识和态度。
例如有一首倾诉苦情的花儿:“流血流汗整一年,不够交官家的粮款。
叫三声‘胡达’(上帝)哭老天,苦日子哪一天才算完?”这首歌中蕴含着穷苦人民经年受苦受累仍不够交官家的粮款的愤怒情绪。
就像我国其他地区的民歌一样,花儿的演唱内容也以情歌为主。
由于这类歌曲主要描述男女之事,当地人诙谐地称之为“骚花儿”。
“骚”在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天性幽默的百姓对它的调侃和揶揄。
他们唱爱情:“红嘴绿毛的尕鹦哥,要吃个红颗子米哩;尕妹是牡丹谁不爱,阿哥要采一个你来。
”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人质朴爽快,一任感情宣泄,毫不遮遮掩掩。
他们惯于用直截了当、鲜活灵动的性话语,抒发直白而诚挚的情和爱。
“花儿”借助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不断的被传承与发扬。
并且大众传播
的介入,也使“花儿”焕发出青春的艺术色彩。
“花儿”风格质朴、曲调优美、感情强烈、语言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花儿”是歌手的心声,他们会一代一代的传承“花儿”的演唱。
(三)交际功能
民歌作为异性交往的媒介,是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功用。
民歌的交际功能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
“花儿会”就是与此相关的歌唱节日。
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交游、嬉戏和对歌。
在传统的民歌歌唱节日和走村串寨的对歌活动中,对歌除了具有择偶的实际功用外,还有比赛智慧和口才的作用。
结语
不论何种民歌,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等是分不开的。
任何社会文化现象总是以发展着的结构心态存在着,它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
“花儿”之所以能世代流传,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远非如此,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可以说它从文化、社会、经济、宗教、民俗、地理及人类的本性等多方面,时时处处地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功能。
“花儿”在我国民歌的百花园中,显得尤为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也可以代表我国一大部分的民歌所承载的功能。
“花儿”以个性张扬共性,又在共性中渗入个性,大众化地吸纳养分,吸取精华,唱响着人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