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问题和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报道中存在夸大和不实之处、缺乏详细的背景信息以及缺乏人性化关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更加负责任和真实的报道,提高专业水平和真实性,关注灾难背后的情感和人性化,从而使灾难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客观、细致和人性化。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给予受灾群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 灾难新闻报道, 问题, 解决方法, 媒体报道不一致, 夸大和不实之处, 缺乏详细背景信息, 缺乏人性化关怀, 新闻真实性, 客观性, 负责任报道, 专业水平, 情感, 人性化.1. 引言1.1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夸大和不实之处、缺乏详细的背景信息以及缺乏人性化关怀的报道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灾难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影响了公众对灾难的理解和反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报道的专业水平和真实性,关注灾难背后的情感和人性化,从而更加负责任地报道灾难新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灾难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全面和生动,为公众提供更有代表性和有用的信息,促进社会对灾难的关注和救援工作的开展。
2. 正文2.1 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的问题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的问题是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现象。
在同一起灾难事件中,不同媒体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报道内容和角度,这给公众造成了困惑和误导。
这种不一致的报道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不同媒体的报道立场和利益不同,导致他们可能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记者个人观点和态度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报道的偏颇。
不同媒体可能会存在新闻内容采编的问题。
一些媒体缺乏足够的记者资源和调查能力,导致他们只能通过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来填补空白,而这样的报道往往缺乏原创性和客观性。
媒体失实报道案例分析近年来,媒体的报道质量成为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媒体失实报道的问题时有发生,对于受到失实报道的当事人而言,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本文将选取一起媒体失实报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失实报道的原因以及应对之策。
案例描述某电视台于某年某月将一则名为《XXX事件:黑白翻转的真相》的报道播放出来,报道称某公司的产品在一次质量测试中完全失格,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报道还呼吁消费者抵制该公司的产品,并请相关部门对该公司进行调查。
分析首先,媒体失实报道的原因之一是片面追求热点。
在这个案例中,电视台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率,选择了耸人听闻的标题,并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
然而,这种行为忽略了真相,对相关企业的声誉和利益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其次,缺乏深入调查也是导致媒体失实报道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媒体往往被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提供详细的新闻报道。
因此,一些媒体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可能会忽略对事实的准确核实,从而误导公众。
在这个案例中,电视台没有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访谈,也没有收集其他证据来验证报道中的指控,导致了事实被歪曲。
此外,媒体的商业利益也是导致失实报道的原因之一。
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赢利成为了许多媒体机构的首要目标之一。
广告商和资助者对于媒体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为了保持资金的稳定和增加赢利,一些媒体可能会接受不准确或偏颇的报道。
在这个案例中,电视台可能受到了某些盈利方的影响,故意播放失实报道以达到特定目的。
针对媒体失实报道,应对之策首先,为了避免媒体失实报道,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坚持严谨的报道精神。
他们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是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
此外,媒体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次,媒体机构与相关方应积极开展合作。
与企业、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可以有效防止媒体失实报道的发生。
媒体应当了解相关方的观点和立场,并展示出公正和客观的态度。
近期重大火灾事件案例分析总结火灾是一种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火灾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中选取几个近期重大火灾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取经验教训。
一、澳大利亚山火(2019-2020)澳大利亚在2019年至2020年间遭受了史上最严重的森林山火,导致数百万公顷土地被烧毁,上千栋房屋被摧毁,估计数十亿只动物死亡。
这场山火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高,给澳大利亚以及国际社会都敲响了警钟。
1. 森林管理不善该次山火事件暴露出澳大利亚森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政府没有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过度砍伐树木、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开发,导致澳大利亚森林容易燃烧。
这些问题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进一步放大,造成了火灾局势失控。
2. 危机应对不及时当山火蔓延至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时,澳大利亚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也受到了考验。
在该次事件中,政府的反应速度较慢,无法迅速组织有效的救援行动和资源调配。
这给被困人员和受影响社区带来了巨大困扰。
二、巴黎圣母院大火(2019)2019年4月15日,法国标志性建筑之一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引起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
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建筑结构和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1. 建筑保护意识不强巴黎圣母院大火暴露出一个问题,即建筑物保护意识不强。
尽管该修道院存在多个安保设施,但缺乏先进的消防系统和自动报警装置,导致火灾蔓延迅速。
建筑物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对于历史悠久、具有特殊价值的建筑应加强保护力度。
2. 消防救援能力有限当巴黎圣母院着火时,消防部门在初期扑救过程中面临资源不足和施工布局复杂等问题。
这使得救火行动进行缓慢,并最终未能及时控制火势。
提高消防队伍的技术水平、配备更先进的设备以及改善协调机制非常必要。
三、中国台湾电梯大厦火灾(2021)2021年3月,中国台湾发生了一起电梯大厦火灾事故,造成46人死亡。
2020·3(下)157信息科技探索作者简介:刘静,助教,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采访和节目主持。
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刘 静摘 要 灾难性事件由于其自身报道内容的特殊性和突发性,受关注度极高,从而拥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主要通过分析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在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 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5-0157-021 灾难性事件的定义及特点灾难性事件,是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害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事件的性质通常分为自然性灾害事件和社会性灾害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诸如干旱、地震、风暴、洪灾、海啸、冰冻等重大事故或灾害,它具有延时性,灾难来临前有一定征兆,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其固有的特点;社会性灾难是指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的诸如飞机失事、矿难、病毒流行、恐怖活动、战争等重大突发性事故,它具有瞬时性,即事故的发生无预见性,发生时间相对较短。
但两者都具有震撼性强、影响久远、破坏力大、备受社会关注等特点。
2 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2.1 新闻内容缺失真实性众所周知,新闻最基本的两个特点即是真实和新鲜。
当新闻热点都集中于同一事件时,不少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便会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甚至编造一些不实的信息发布。
如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之际,口罩变成了人们必不可缺的物品,而为了确保武汉等重在地区口罩的供应,市场上出现了“一罩难求”的现象,继而有些媒体便发布了一条“如何将口罩可以反复利用”的消息。
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分析4了早间、白天和晚间三个时段,分别任命了三个直播总导演,整个新闻中心各部门的新闻资源,一律通过这三个时段推出。
为了保证各个部门的利益协调,在直播期间,新闻中心每天晚上8 点都要召开由新闻中心主任主持的直播新闻会议,总结当天的直播,讨论第二天的直播内容,协调各个部门工作,发现问题,在会议中直接解决。
这样一个联席会议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个工作模式已经被固定下来,在将来其他的重大事件直播中将继续发挥作用。
关于抗震救灾直播报道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许多媒体同仁和研究者多已详述,本文不再展开论述。
笔者想强调的是,虽然央视新闻频道在汶川地震直播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下面试就观念、报道方式和体制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改进今后工作。
一、新闻观念在直播中调整,但仍需提升5 月12 日地震发生当天,由于事发突然,央视新闻中心的记者虽然集结赶往灾区,但由于成都机场临时关闭,许多记者都滞留在北京,前方的信息非常有限。
因此新闻频道在当天下午的直播中,以连线前方地方台和其他媒体的记者为主,随后当天晚上的直播,地震专家被请进演播室,开始对地震发生的原因、震级、防震知识等方面进行专业解释。
这都是可以接受的组合方式。
但是,随后几天,随着记者陆续抵达震区,后方直播的演播室形式,却没有及时调整,还是以主持人和专家在演播室访谈,加以前方记者的连线,但似乎仍然以演播室为主体,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对突发事件的直播,到底是以演播室的直播为主,还是以方新闻现场的直播为主?如果回顾央视过去的直播,无论是对非突发事件直播(如香港回归十周年)还是对突发事件直播(如雪灾报道),其主要模式都是演播室内主持人加专家,辅助前方记者的连线和小专题片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好处,从主持人的角度讲,有专家在场,直播更容易进行控制。
这种控制又包括时间控制和内容控制。
如果演播室内没有专家,无论对主持人,还是前方记者,还有整个直播支持系统的要求,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第21巷弟1期呼伦贝尔学院学报N o.1V01.21互蛆2二巳三一"旦"22坚£型2£婪螬罂垒盛暨gol I l唧I Pl坦缝妇I通直d塑塑臻ⅨI2Q l王I ●■■■■●●■■■●■■■■■■..............——————.————————————————————————————————————————●●论我国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问题与对策——以“舟曲泥石流竹报道为例李达琦(呼伦贝尔日报社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摘要: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展现新闻报道能力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机会.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及时,连续、深度、客观、体现人文关怀,以更好地履行煤体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作用.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是新闻媒介报道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本文以。
舟曲泥石流”事件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我国新闻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原则,特点及问题与不足.提出由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提高政府的。
新闻执政”能力.从而使媒体面对突发性事件时,能够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突发性新闻报道翻开新的篇章.关键词:突发事件;报道;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3212文献标识码:A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以其突然性、破坏性、复杂性、敏感性的特点,决定了突发事件报道应以及时主动、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及时向受众提供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现场情况和有关资讯。
nl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反映到新闻宣传方面,就是受众为主体的构建基本完成。
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来源从单一到多元,接受方式从被动到主动,接受态度从知情到监督,预示着新闻报道的对象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新闻宣传的期待和要求与此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时效要快、现场感要强、报道要客观、真实,这就给突发事件报道提出了新的课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青岛爆炸事件新闻发言稿篇一:青岛爆炸事件案例分析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要求,依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经国务院批准,11月25日,成立了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任组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察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的国务院山东省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了国内管道设计和运行、市政工程、消防、爆炸、金属材料、防腐、环保等方面的专家参加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调查取证、检测鉴定和专家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措施建议。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一)事故单位情况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8年7月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注册资本2316亿元。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股份公司),是中石化集团公司以独家发起方式于2000年2月设立的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油气勘探与生产、油品炼制与销售、化工生产与销售等业务。
3.中石化股份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管道分公司),是中石化股份公司下属的从事原油储运的专业化公司,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下设13个输油生产单位,管辖途经14个省(区、市)的37条、6505公里输油管道和101个输油站(库)。
自然灾害新闻报道篇一: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新闻报道快速至上。
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
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成为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
这时候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是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观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这个媒体所作报道的理由。
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后几分钟,NHK电视台及时报道地震消息,全世界通过NHK电视台直播或者各国电视台转播获得地震发生的消息。
随后公众不断从新闻媒体获得地震伤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发布信息,减少转述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
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不仅要及时公开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传播多种多样的信息内容,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让受众可以了解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方面内容,使其能够针对新闻事实作出周详的判断,避免“管中窥豹”的片面理解。
因为灾难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极其纷繁复杂的,相应的应对措施也是千头万绪,牵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信息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能体现报道的真实准确性,能起到稳定民心、安定团结的作用。
新闻报道反映灾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新闻的根本,报道失实不但会误导公众,还会让公众甚至政府与媒体对立,新闻媒体也会失去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灾难发生后,公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灾难的性质,灾难发生的原因,灾难发生的过程,灾难造成的危害后果包括次生灾害情况等获知灾难的全貌,从而对灾难及相关问题作出内心评价,所以灾难新闻的报道要求真实和准确。
如果报道失实,公众的内心评价很难恢复,难免造成公众和媒体的对立,从而失去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新闻报道在反映灾难的客观性的同时,更多体现灾难面前的理解与包容。
新闻报道追求报道客观,准确反映事态发展全貌,让受众评价无可厚非,但理解和包容也不能忽视。
新闻不真实的例子【篇一:新闻不真实的例子】【刊播时间】2014年3月8日起【“新闻”】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由于权威信息源缺位,从中央媒体到各地媒体信息乱飞,让人莫衷一是。
其中比较典型、传播较广的谣言主要分为几大类:生还奇迹类——3月8日14时28分,《成都晚报》媒体微博连用数个感叹号夺人眼球:“‘降落’马航总经理现场讲话,航班已证实在越南南宁(音)地区降落。
”当晚,有媒体报道称mh370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
飞机被发现时机身破损较严重,但未解体,人员伤亡程度可能远远低于此前的预期;报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分别于10点49分、11点30分从西沙、海口两地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开展搜救工作。
事故原因类——失联航班两人冒用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的护照混上飞机,致使航班遭恐怖袭击。
在马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虚假信息登机,包括此前曝出的2位奥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飞机坠毁类——《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微博发布消息称,据cnn报道,马航mh370航班已确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境内坠落。
【真相】人民网“求真”栏目3月10日发布《“马航客机失联”不实传言回顾》,澄清了7个关于客机失联的假新闻。
①“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不实。
后经证实,越南媒体所报道的信号发现位置是飞机失去联络前的最后位置。
②“波音中国总裁称飞机已经找到”不实。
此前,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称飞机已经找到,波音技术团队正前往协助调查。
此后,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删除了该微博,并称“飞机已经找到”是错误的消息,搜索仍在继续。
③“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经越通社记者黎勇河证实,越通社未刊发此篇报道。
越通社网站也没看到相关报道。
“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说法不实。
④“失联飞机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
引言(一)选题来源和意义1、选题来源著名社会学家贝克以“风险社会”来诠释现代社会,即现代社会呈现出“人类随时面临着由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造成的会威胁生存或生命的风险”这样一个主要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也处于风险社会的浪潮中,并且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矛盾、灾难事件不断涌现。
自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型肺炎以来,食品安全、雾霾天气、交通事故、局部地区政治暴乱等灾难事件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引起大众恐慌和社会不安。
风险社会的到来让人们意识到灾难无论在任何时刻都是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主题。
回顾我国比较重大的突发灾难事件,其媒体报道对于社会进行有效灾难应对是有重要意义的。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代风险社会正经历着由“天灾”到“天灾与人祸”,由“客观风险”到“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并存或重叠、交叉的巨大转变,灾难事件呈现出成因复杂化、表现多样化和应对高难度化的特点;而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大众正以高频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媒体接触,一方面新媒体正以海量、快速的信息传播挑战着传统媒体,另一方面谣言、假新闻等增加社会风险的因素也开始显现,而这些风险带来的,是灾难恐慌心理的传播,社会焦虑感的增加,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灾难的复杂与信息的泛滥,对媒介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我国大众而言,除了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灾难事件进展及相关情况外,其“解困”需求开始表达:除了“怎么了”,大众更在乎“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媒体报道为例,这样一件发生在风险频发并且新媒体繁荣时期的“谜团式”灾难事件,由于真相不明以及信息发布的滞后,“马航”事件(以下皆简称“马航”事件)引起了政治阴谋论,恐怖主义说等多种煽动社会恐慌情绪的猜测与谣言,在事关154名中国人的特殊背景下,暴露出我国媒体在当前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解困”缺陷。
由于报道技术落后、理念陈旧、经验不足、制度死板等硬伤的桎梏,在“马航”事件中,我国媒体无法较圆满回应大众的期待,甚至因为报道实力的弱势引发两次学术界、互联网、媒体圈和大众高关注度,高参与度的媒介批评,如挖掘灾难信息能力弱、煽情主义严重等。
1、不尊重公众知情权知情权是指公民有知悉、获取社会资讯及公共信息的权利和自由。
表现:许多媒体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事故,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比如政府干预,没有对灾难事故予以或者迅速作出反应,媒体的这种“失语”现象是不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表现。
媒体的“失语”现象在SARS事件中尤为典型。
案例: 2003年,在SARS传播的初期,我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无一例外的集体性“失语”。
2003年2月初的广州,尽管从2002年的11月起,非典就开始在广州周边的城市流行,抢购板蓝根、食醋报道在广东、内地流传,但主流媒体一直没有给予正面报道。
当广州市内大规模传言四起的时候,主流媒体依旧保持了不应有的沉默。
3月间,广东一家报纸有关“非典”的报道被认为不合时宜。
直到广州市召开了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后,媒介才‘开始较为系统、正面地回应大规模的传言,并对SARS病毒的流行情况进行报道。
3月26日,新华社称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的官方报道,而北京当地媒体依然保持沉默。
4月3日,举行的首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打破了传媒集体失语的状态,专题、专版纷纷上马。
’2008年的南方雪灾的报道前期,媒体对信息披露滞后,轻描淡写的报道导致灾情未得到充分反映,影响救灾工作的进行。
.2、灾难新闻报道缺乏科学性表现:陕西宝鸡出现的神婆“作法”、“避邪”防“非典”:香港庙宇因SARS来袭,香火格外兴盛;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传言一位过世多年的高僧托梦:黑糯米煮水饮下可抗SARS,一时坊间所存黑糯米被抢购一空,狮城米贵,诸如此类屡屡发生。
而某些媒体对谣言、错误的防制措施不加批判反津津乐道.3、灾难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1)掠夺式采访形式:为了获得独家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不顾采访者感受强行进行采访;有的采访过程中故意用伤害性、刺激性话语揭开采访对象刻意回避的伤疤;有的让采访对象进行摆拍、重复采访等。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失范问题及解决建议——以天津港爆炸案报道为例作者:赵芷含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2期摘要灾难性新闻报道要求新闻媒体既要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又应该遵循新闻伦理,进行得体得当的新闻报道。
本文围绕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伦理失范现象,尝试分析伦理失范发生的原因,及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闻伦理;灾难性新闻报道;新闻从业人员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3-0016-021 伦理失范的表现1.1 虚假报道,违背客观真实中立的报道原则当下,新闻媒体更加市场化,有些媒体从业人员在趋利心理的诱导下,会发布一些虚假,不属实的新闻报道以博人眼球,有意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2015 年8 月12 日23 时30 分左右,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 人遇难,798 人受伤。
第二日下午,郑州晚报微信官方账号发布如:“预计送血车队12 时6 分从南站出发送至泰达心血管病医院……由警车接力带道,请求沿线车辆为生命让路!”,“有害气体预计7 小时吹到北京,今天日出5:23,在日出前关好门窗,明晨尽量戴口罩外出。
”这样不属实的新闻报道。
事实上,第一则新闻改编自事故发生几天前天津市转送从南京调来P 型血救助先心病患儿的新闻报道。
第二则报道也并不属实,据当时天津市气象台的消息,当天事故现场附近风向为西南风,爆炸所产生的污染物扩散方向主要为东或东北方向,有利于污染物向海上扩散,根本不会影响到北京。
显然,发布这样虚假新闻的媒体并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只是利用群众对此次事件的关心来赚取自身关注度。
1.2 无法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与救援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灾难性事故中,救援人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主体,他们是事故发生后开展救援活动的关键。
媒体在事故现场的报道和采访应以不妨碍救援活动为前提。
王家岭矿难事故报道中,某些记者手拿摄像机在医院里与运送受害者的担架挤在一起。
体现新闻时度效的案例一、时效性案例突发灾难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飓风报道)1. 事件。
当一场强大的飓风即将袭击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时候,新闻媒体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忙碌起来。
各大电视台、新闻网站的记者们就像勇敢的先锋官,纷纷冲向佛罗里达州的沿海地区。
2. 报道过程。
飓风来临前的几天,新闻就开始滚动播出预警信息。
像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就派出了他们的气象专家和记者团队驻扎在可能受灾最严重的迈阿密等地。
气象专家在镜头前拿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气象图,像个预言家一样严肃地说:“各位观众啊,这飓风可不得了,风力超强,而且风暴潮可能会淹没沿海很多区域,大家得赶紧做准备。
”随着飓风逐渐逼近,记者们就在狂风中做现场报道。
有个记者紧紧抓着路灯杆,头发被吹得像个疯子,声嘶力竭地喊着:“大家看,我现在就在迈阿密的海滩边,风已经非常大了,海浪也汹涌得像一群愤怒的野兽,很多居民都在紧急撤离。
”这种实时的报道让远在其他州甚至其他国家关注佛罗里达州亲友情况的人们能第一时间了解灾情动态。
3. 体现时效性的意义。
这种在飓风事件各个阶段的及时报道就像一场接力赛。
如果预警报道不及时,很多居民可能就不会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比如加固房屋、储备物资、撤离危险区域等。
而在飓风过程中的实时报道,让外界能直观感受到灾难的严重性,可能会促使更多的救援力量赶来。
飓风过后的及时跟进报道呢,也能保证受灾群众知道自己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帮助,以及社会各界如何参与重建家园,要是报道慢了半拍,那整个救灾和恢复秩序的过程就会乱成一锅粥。
二、效度性案例新冠疫苗研发报道。
1. 事件。
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时候,新冠疫苗的研发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2. 报道过程。
在国际上,对于不同类型疫苗(如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的报道也很有深度。
媒体会对比不同疫苗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例如,在报道mRNA疫苗时,既提到了它研发速度快、能激发较强免疫反应的优点,也提到了它对运输储存条件要求高(超低温保存)的挑战。
如何报道灾难新闻摘要不期而至的突发性,严重的危害性以及对惯常社会生活的破坏性,使灾难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因而也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
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性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监测环境、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责的体现。
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报纸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媒介从新闻媒体报道理念、报道方法方面提出了解决灾难新闻报道现存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报道理念报道方法AbstractDisaster incident, by its paroxysm, cruelty, serious harmfulness and tremendousdestructiveness destroy to the social life, is always the focus that the society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refore, disaster arouses society's extensive and strong attention,and has very high report value. The media should reporting disasters fleetly, exactlyand properly, so that the media can monitor the environment and satisfy the audience's demand of knowing the inside story about the environment where they live in. This thesis analysis existing in domestic catastrophic accident report at present. At last,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media staff should improve themselves,the reporting method and reporting idea should be changed,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established.Key words:Disaster Report reporting method reporting idea一、引言1.1灾难与灾难新闻灾难是人类生存所面对的一种常态。
1、不尊重公众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公民有知悉、获取社会资讯及公共信息的权利和自由。
表现:许多媒体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事故,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比如政府干预,没有对灾难事故予以或者迅速作出反应,媒体的这种“失语”现象是不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表现。
媒体的“失语”现象在SARS事件中尤为典型。
案例:2003年,在SARS传播的初期,我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无一例外的集体性“失语”。
2003年2月初的广州,尽管从2002年的11月起,非典就开始在广州周边的城市流行,抢购板蓝根、食醋报道在广东、内地流传,但主流媒体一直没有给予正面报道。
当广州市内大规模传言四起的时候,主流媒体依旧保持了不应有的沉默。
3月间,广东一家报纸有关“非典”的报道被认为不合时宜。
直到广州市召开了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后,媒介才‘开始较为系统、正面地回应大规模的传言,并对SARS病毒的流行情况进行报道。
3月26日,新华社称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的官方报道,而北京当地媒体依然保持沉默。
4月3日,举行的首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打破了传媒集体失语的状态,专题、专版纷纷上马。
’2008年的南方雪灾的报道前期,媒体对信息披露滞后,轻描淡写的报道导致灾情未得到充分反映,影响救灾工作的进行。
.2、灾难新闻报道缺乏科学性
表现:陕西宝鸡出现的神婆“作法”、“避邪”防“非典”:香港庙宇因SARS来袭,香火格外兴盛;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传言一位过世多年的高僧托梦:黑糯米煮水饮下可抗SARS,一时坊间所存黑糯米被抢购一空,狮城米贵,诸如此类屡屡发生。
而某些媒体对谣言、错误的防制措施不加批判反津津乐道.
3、灾难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1)掠夺式采访
形式:为了获得独家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不顾采访者感受强行进行采访;有的采访过程中故意用伤害性、刺激性话语揭开采访对象刻意回避的伤疤;有的让采访对象进行摆拍、重复采访等。
案例:
(2)平等意识淡薄
案例:
(3)消费弱势群体
消费弱势群体的形式:为了经济利益,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恶意炒作; 报道弱势群体时表现出优越感;把弱势群体隐私搬上银幕侵犯他们的权利;以教训口吻数落弱势群体,缺乏善意。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