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金融排斥
- 格式:ppt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56
普惠金融:一个文献的综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普惠金融开始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相关国际机构开始积极推行普惠金融理念。
理论研究表明,普惠金融有助于消除社会排斥和金融排斥,提高金融可获得性,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和金融稳定。
金融消费者保护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际上正积极建立普惠金融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各国针对普惠金融发展做出明确承诺。
一、金融排斥现象与普惠金融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与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排斥揭示了普惠金融问题产生的根源,普惠金融则从正面阐述如何消除金融排斥现象。
(一)金融排斥现实中的金融排斥现象以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划红线”拒贷为典型代表。
1930年代,美国房主贷款公司(Home Owners’Loan Corporation)在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的指示下,对美国较大城市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
那些被视为风险大的社区在地图上会被红线圈示出来,私人银行则根据这样的地图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
当时,白人社区一般不允许其他种族的或具有非主流宗教信仰的家庭入住,因此“红线区”就意味着是少数族裔以及穷人的聚居地。
对于那些居住在“红线区”的家庭来说,他们能否获得住房抵押贷款与他们的收入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居住地。
一些研究认为,尽管在抵押贷款业务中存在一定的特殊化,但是就像公用事业公司不能只为部分地区提供服务一样,贷款机构仅选择特定地区作为服务对象,显然不符合公共利益,最终导致了《社区再投资法》的出台。
1993年,金融排斥首次作为理论研究的专门术语,当时由莱申和思里夫特两位地理学家提出,特指银行关闭分支机构影响了民众对银行服务的可获得性。
19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某些特定社会阶层无法获得现代支付服务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情况。
其中,很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界定、描述了金融排斥。
史蒂芬(Stephen,2001)认为,金融排斥是指无法以合适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包括汇款、信贷、保险、债务救助、长期储蓄和金融扫盲教育等。
农村普惠金融视角下的金融排斥对策研究作者:蒋莉莉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年第10期蒋莉莉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 年2 月1 日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又称中央一号文件)中,又再一次地明确指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
这是自2010 年一号文件和银监会消除金融空白乡镇等诸多政策措施提出以来,再次明确指出基本金融服务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特性。
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大力支持。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阻碍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个最重要力量就来源于我国农村根深蒂固的金融排斥现象。
本文站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立场,提出一些金融排斥的对策。
关键词院农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金融排斥既是农村金融难题的底层原因,又是其主要表现;在供给方面,新型金融组织遭到金融排异既是消除金融排斥的政策努力难以奏效的底层原因,也是更多农村金融难题的来源。
同时从地区的长远发展来看,金融排斥也严重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金融排斥和地区的社会排斥互相交融,互相影响,如果金融排斥问题得不到根治,必将加深社会排斥的程度,从而片面地影响着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稳定。
所以本文提出了以下应对金融排斥提升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建议。
1 构建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这里所要谈的金融市场,主要是从供给的角度而言。
以往的金融机构改革———正规金融机构的撤离,造成了农村地区分支机构的匮乏,尤其是西部边远的农村地区,金融分支机构的大量撤并,增加了人们接触金融服务的地理距离,同时还会提高需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剧了部分地区地理排斥的程度。
同时这些银行为金融排斥地区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吸收存款,而非提供信贷资金,从而表现出严重的营销排斥。
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作者:王亚娟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金融排斥是社会中的部分人群,由于多种原因难以进入主流金融体系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
它与普惠金融如同硬币的两面,既对立又相互影响。
本文在普惠金融背景下,考察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及原因,并就如何有效规避金融排斥消极面提出举措和方法。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排斥农村金融服务一、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排斥主要表现在:地域性排斥、主体身份排斥以及产业排斥并存,农村及偏远山区是金融排斥最严重的地区、农民是主要的被排斥群体,农业是最大的被排斥产业。
1.地理区位及身份因素的影响。
农村地区普遍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利,因此,金融机构在这些区域分布较为稀疏,覆盖面不足,难以形成金融网络,从而使得金融服务弱化,造成金融排斥。
此外,由于偏远地区的消费者较少接触新技术或配套设施更新较慢而很难接受不断技术升级的服务,使新的支付体系难以在偏远地区普及,导致金融排斥。
作为农民身份,遭遇金融排斥通常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名副其实的农民。
除居住地比较偏远而遭受地理上的金融排斥外;由于农业本身的低盈利性和较大风险性导致低收入,这部分人也会面临金融机构设置较高准入标准而形成的价格排斥。
二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
尽管他们工作所在地金融服务业较为发达,但由于工作稳定性较低,处于社会底层,收入低,社会排斥较为严重,导致他们面临较为严重的金融营销排斥和价格排斥。
2.技术进步对金融排斥的双刃剑效应。
技术进步既可能减轻金融排斥也可能恶化金融排斥,具有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如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的运用,降低了消费者由于时间繁忙或者其他原因而不愿意使用金融产品所导致的金融排斥。
而另一方面,与之相反的是发达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涵盖那些偏远农村地区。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排斥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显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分析其原因,探讨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金融排斥是指某些社会群体难以以合理的方式获取或使用正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状况。
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金融排斥现象尤为明显。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首先界定了金融排斥的概念,并从多个维度对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现象进行了描述。
接着,文章分析了导致金融排斥的原因,包括制度性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金融排斥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缓解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农民金融素养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降低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状分析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服务机构缺乏: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明显不足,且分布不均。
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民难以接触到基本的金融服务,如存取款、贷款等。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农村地区提供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缺乏针对农民实际需求的创新产品。
这使得农民在面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时,难以得到满足。
金融服务可及性差:受地理条件、交通状况等因素限制,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可及性较差。
农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前往金融机构办理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金融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一、数字普惠金融理论基础金融排斥理论作为普惠金融的对立面,也是导致普惠金融产生的重要原因,最早是由Leyshon&Thrift(1993)在研究金融地理学时提出的,认为阻止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进入进入体系这一过程就是金融排斥。
目前众多学者认为金融排斥是指部分群众没能够使用金融产品与服务服务,金融排斥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农民、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员等,这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趋向于逐利,会主动地偏向更加有钱的客户。
从地理位置来看,金融机构在规划布局时就会有意地选择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这导致一些人群难以获取金融服务,从而导致金融排斥。
从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一方面来看,经济资源会优先向重点行业与地区集中倾斜,进而会使得金融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倾斜,出现行业与地区金融排斥现象。
从自我来看,人们由于自身金融知识的匮乏或者曾被金融机构拒绝过,进而自我放弃,认为金融机构是不会为其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进一步造成金融排斥。
金融排斥不仅会造成金融集聚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变低,还会使得社会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和收入差距过大等各种问题频出不穷,而普惠金融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金融排斥。
包容性增长理论是在消除贫困这一背景下最早在1990年由Ammartya Sen 提出的,认为社会应该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存及其自身的能力,能够制定公正的制度体系,实现社会公平。
这一理论与普惠金融相似,但是因为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角度不同,包容性增长理论还处于发展改善阶段。
包容性理论第一次被提到是在 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是指对经济发展的公平和合理分配,其目的在于使人民大众的利益最大化,让普通群众能够从中获益。
当前许多国家都在推崇包容性增长理论,让更多的人参与生产劳动,减缓地区贫困,享受经济增加带来的好处,进而能够实现公平分配。
当前国内学者对包容性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宽泛的共识,普遍认为包容性增长应当是和谐并且科学地增长,对于财富的分配应该是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公平公正的,能够使得普通群体获得好处在经济增长之中。
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近年来,金融排斥和金融包容成为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
金融排斥是指金融服务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不平衡分配,导致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现象。
而金融包容则强调将金融服务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金融服务和受益于金融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数量和不平等分布特征的国家,金融排斥和金融包容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构建普惠金融制度成为了当下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
金融排斥的存在意味着一部分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甚至无法融入到金融体系中。
这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在服务对象选择、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上的局限性和不足所致。
首先,金融机构往往更倾向于服务于高收入人群和大型企业,对于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比较忽视。
其次,部分金融服务需要较高的门槛和条件,导致一些人无法满足要求,从而无法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
最后,金融机构在服务方式和渠道上也存在着偏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倾向,而忽视了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需求。
金融包容的意义在于将金融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人,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分享金融发展的红利。
早期的金融改革主要聚焦于扩大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从而增加服务对象。
然而,仅仅增加数量和规模并不能彻底解决金融包容问题。
真正的金融包容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打破制度性的壁垒和门槛。
首先,在金融体系方面,应建立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其次,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最后,在金融监管方面,应强化监管力度,确保金融机构合规运营,为金融服务提供相应的保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包容的问题,提出了“普惠金融”概念,并将其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金融包容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推动金融教育和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全民金融素养,增进公众对金融服务的认识和理解。
普惠金融背景下如何缓解农户正规金融排斥?周平庭 江西银行摘要:本文基于普惠金融的理念及要求,论述了当前农村地区农户自身正规金融排斥的具体表现,并且提出了改善农户金融排斥的政策建议。
农户正规金融排斥的原因主要源自四个层面:缺乏统一的推进普惠金融的协调机制、缺乏金融包容性、农户自身缺乏必要的金融素养以及农村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信任机制。
如何缓解农户正规金融排斥?本文认为,需要从加强普惠金融管理机构协调、积极进行组织以及业务创新、多方面提升农户金融素养、增进农村社会信用水平四个方面予以改善。
关键词:普惠金融背景;农户;正规金融排斥;缓解对策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6-0284-02一、引论从中国城乡金融发展历程及现状来看,相比城镇地区,农村地区金融的发展是中国金融体系中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以及相对薄弱的环节。
首先,在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体系在配置农村地区资源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充分。
农户更偏向于通过诸如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渠道来解决资金需求。
其次,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上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关系户或者说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更容易通过正规金融体系来解决资金需求,进一步使得大多数的普通农户被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1]。
最后,农户对正规金融参与的意愿并不强烈,学者们将这一现象归纳为农户对正规金融的自我压抑和正规金融排斥[2]。
在不少地区,即使银行放宽贷款申请的门槛,农户主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现象并不常见。
农户信贷需求的自我压抑与金融排斥的存在将导致正规信贷很难成为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
为了提升农村(特别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中央政府提出立足普惠金融来深化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改革。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普惠金融”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并将普惠金融体系作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
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将“农户金融服务纳入普惠金融服务重点关注对象”。
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排斥现象却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中国积极推进金融包容,构建普惠金融制度,以实现金融的普及、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理解金融排斥的概念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金融包容的含义。
金融包容是指将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延伸到各个社会经济阶层,并使其能够参与和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
相反,金融排斥则是指许多人因各种原因无法获得金融服务和产品。
金融排斥对个体和整个经济体系都具有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个体来说,金融排斥会使他们无法获得贷款、保险和投资等金融服务,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和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金融排斥也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加剧社会不平等,进一步阻碍社会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金融排斥将限制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降低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为了解决金融排斥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推进金融机构的普及布局。
中国在农村设立了大量的农村信用社,覆盖了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同时,还加大了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科技的投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渠道。
其次,拓宽金融产品的覆盖范围。
除传统的贷款和保险服务外,中国还推出了微贷款、小额信贷和融资担保等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
此外,中国还注重金融教育和信息普及,提高人们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金融知识的普及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金融工具,提升金融技能,降低金融风险。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金融科技的应用,提供在线和移动金融服务,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
然而,金融包容和普惠金融的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完善。
一些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络覆盖仍然不足,人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其次,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人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和信息获取渠道而无法了解和使用金融产品。
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一、本文概述1、普惠金融的定义与背景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是一种金融理念,其核心目标是确保金融服务的广泛覆盖和公平获取,无论个体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地理位置或其他特征如何。
普惠金融的提出,旨在纠正传统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排斥性现象,使更多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的背景源于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金融排斥问题。
金融排斥不仅表现为物理上的距离排斥,即偏远地区居民难以接触到金融机构和服务;还包括条件排斥,即由于高昂的服务成本、复杂的操作流程或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导致部分人群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
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阻碍了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普惠金融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手段,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可负担性。
它不仅关注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还注重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普惠金融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与意义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包容性的金融理念,其重要性与意义在当今社会中日益凸显。
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旨在让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特别是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上。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惠金融通过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普惠金融通过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普惠金融还有助于提升金融行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
最新浅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普惠金融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金融服务的覆盖不均衡,存在结构性排斥的现象。
这种二元结构特征反映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排斥问题,即越是需要金融支持的主体,获得金融服务反而越困难。
商业性金融机构更青睐于大中型企业和城市优质客户,而不愿投向小散和低端客户,因此贫困地区更容易受到排斥。
普惠金融应该具有全面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特征,以使金融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民间借贷与信用借贷并存,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这种现象需要根除。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减少不良借贷行为的发生,提高金融机构的信用度,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二、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一)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服务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延伸,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率和覆盖面。
要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这些群体的信贷投放,同时加强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和激励,促进其发展普惠金融。
二)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格控制风险,避免金融机构因为追求利润而忽视风险控制。
同时,要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增强风险意识,减少不良借贷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
要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探索普惠金融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普惠金融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化理论研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推动普惠金融向全面、公平、包容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民间借贷是一种非正式金融,其主要受地缘、血缘和社交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受潜规则主导,与现代信用借贷存在巨大差异。
尽管民间借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
无序的民间借贷将会影响现代信用借贷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去风险”、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一、“去风险”行为产生的背景近几年,商业银行关闭转账运营商账户或终止代理银行关系的行为频频出现。
2013年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关闭索马里Dahabshiil公司(系非洲最大的汇款公司,其汇款占索马里汇款的大多数)汇款账户的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些账户的关闭极大地影响了移民人口对索马里的国际汇款,而这些汇款大约占到了索马里GDP的25%-45%,并且是国内约30%-40%的脆弱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种行为对索马里这样依赖汇款的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随后在Dahabshiil的努力下,伦敦高级法院要求巴克莱银行恢复向Dahabshiil提供银行服务(re-bank)。
此后,类似现象仍不断产生,澳大利亚两家大型银行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和国民银行(National Bank)相继关闭了很多转账运营商账户,加利福利亚招商银行(Merchants Bank of California)也关闭了很多为索马里提供汇款服务的转账运营商账户。
类似金融机构终止业务行为的加剧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逐渐引起G20等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并将其界定为“去风险”(de-risking,也有人将其称为de-banking)行为。
2014年10月,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在第二十六届第一次全会及工作组会议上将“去风险”定义为: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不是采取FATF推荐的“风险为本的方法”(risk-based approach)积极管理风险,而是简单地选择终止或限制其与转账运营商或银行等客户业务关系的行为。
该定义得到其他国际组织的一致认可,并沿用至今。
近年来,包括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FT)、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世界银行(WBG)、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均开展了针对“去风险”行为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若干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18作者简介:王兆旭(1978—),男,山东临沂人,高级经济师。
注:本文所述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供职单位无关,文责自负。
金融排斥到普惠金融:基于特定对象的路径设计王兆旭(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济南250021)摘要:发展普惠金融,加快从金融排斥到普惠金融的转变是我国当前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有效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问题则是最关键的环节。
从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根源出发,面向特定对象破解金融排斥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并基于该思路具体提出了面向特定对象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建立与正规金融有效对接的代理渠道,构建面向小微企业的主办银行制度等具体解决路径。
关键词:金融排斥;普惠金融;特定对象;路径设计文章编号:1003-4625(2015)01-0072-05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志码:AAbstract: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urre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re developing the inclusive finance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inancial exclusion to inclusive finance.How to solve the fi-nancing availability problems of three agricultures and SMEs efficiently are the most critical aspects.Starting from the root problem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the author thought that it was a feasible idea of specific object-oriented to crack the financial exclusion.Based on this idea,the author gave some spe-cific solution paths such as specific object-oriented to develop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con-struction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 effective connection with the formal financial and building the main bank system facing to the SMEs.Key words:financial exclusion;inclusive finance;specific object;path design一、引言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是指社会中的特定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无法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落后地区、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被排斥在主流金融服务之外,使得这些特定群体被边缘化甚至荒漠化。
基于金融排斥视角下普惠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摘要】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
发展普惠金融,突破金融排斥,已成为国际金融发展及实现包容易性增长的必然趋势。
融资难的状况在我国弱势领域还长期存在。
2013年月11月党的十大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全面启动。
但是,随着普惠金融体系被国家所提出来之后,与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非常相适应,因此,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金融排斥;普惠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金融体系构建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的认识到金融在我国生活中的重要性,对此,文章通过上文针对金融排除视角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进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该体系的起源、内涵分析和目标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的理论和实践为普惠金融概念的基本来源,但是,和微型金融与小额信贷进行比较,其有着更为宽泛的含义。
针对普惠金融体系而言,指的是能够将可持续获得、广泛的金融服务提供给绝大多数的人口,进而对他们具有包容性、他们需求的金融体系给予满足,于2006年这种金融体系开始向我们国家引入。
但是,国际上对给金融体系的定位各持己见,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将国内外学者的定义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金融体系:金融形势具有一定的充裕性,能够将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提供给更多的人群。
三、问题分析1.较差的服务水平。
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洼池仍然是农村的金融,没有充足的抵押品存在于农村中,没有合理的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存在着较为薄弱的农村金融基础,还有不够充分的金融竞争情况,这样金融服务缺失的情况就会出现在其中。
2.缺乏创新能力。
以互联网理财、P2P信贷、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不断的出现,这样就会有移动化和网络的趋势出现在我国新型惠普金融服务体系中,并且创新能力在金融机构中还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