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 格式:pdf
- 大小:239.46 KB
- 文档页数:1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公元前222年,齐王建在秦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出城投降,齐国七十余城不战而下。
王贲大军分兵据守,战国时代的大幕骤然落下,齐王以其懦弱敲响了秦帝国横空出世的钟声。
秦王嬴政“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君主专制帝国在世界东方冉冉升起。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华文明从此走上了人类社会农业文明的巅峰。
秦朝形势图1974年3月,严冬初去,春寒料峭。
在一驾打井机器隆隆的轰鸣声中,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诞生了,就是举世瞩目的“秦始皇兵马俑”。
秦帝国睥睨天下的百万雄师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能够一睹秦国虎狼之师当年的风采。
时光荏苒,2000多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
曾经“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大秦王朝在那个“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的千古帝王手里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兵马俑-图片来自网络有关秦王朝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笔者写本文的时候颇有些无从下手之感。
遂重新读了一遍贾谊的《过秦论》,突然之间似乎豁然开朗。
论秦之得失功过,千古文章,莫过《过秦论》矣。
本文就从《过秦论》谈起吧。
我们这里先做下引述。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只引用这一段,因为本文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这段来讲述的。
仔细想下,贾谊先生以其敏锐的智慧,用短短200余字将秦王朝建立之初的诸般举措全部纳入其中。
不禁让人赞叹。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如果进行总结,秦王朝其实就是从三个方面为后世创建了一套经久不衰的帝国统治之术。
其一为“君王之道”、其二为“固国之道”、其三为“治国之道”。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1古往今来,对秦始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评论:一是借秦始皇来表达某种政治见解或主张,这可叫作史政论。
史政论不属历史科学,但从性质上讲,即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
一是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评价。
“四人帮”评论秦始皇是典型的反革命的史政论,谬论百出,荒诞不经。
然而他们却凭借手中掌握的舆论大权,使这股妖风一度弥漫整个思想界,冒充研究历史,控制了史坛,取消了人们把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权力。
我们这篇文章,旨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秦始皇作一番自由的、实事求是的讨论。
一、关于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问题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王朝,秦始皇又是这个王朝的“始皇帝”,因些如何看待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把秦始皇置于什么基础之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关于秦朝统一的原因,人们曾经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过探讨。
但对秦朝统一的主要原因,大家的看法却很不一致。
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见解是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样一来,秦始皇的形象就顿时高大起来了。
果真人们有美好的愿望,就必定会得到甜蜜的果子吗?人们要求什么,社会之神就一定恩赐什么吗?事实证明,历史并不是这样。
严格地说,历史不是按照人们的愿望前进的。
在阶级社会里,像人们所占物质资料的差异悬殊一样,人们的愿望也极不一样。
究竟按谁的愿望走?即使说人们都希望统一,那么到底由谁来统一呢?单单为争统一本身就会引起一场殊死的搏斗。
退一步讲,在当时情况下就是有统一的愿望、要求,也只能处于自发的和分散的状态。
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愿望和要求,不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在任何重大的历史变动中都不可能起什么重大作用。
就事实而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处于无权地位的人民有过什么为争取统一而联合起来的实际行动;恰恰相反,在战国的史籍中,到处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厌战、避战、逃战等等反对兼并战争的事实。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即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创建了大一统的秦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皇帝。
然而,尽管他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统治也存在争议。
本文将对秦始皇的功绩与过失进行评价。
一、秦始皇的功绩1. 统一六国:秦始皇通过征服其他六个国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此举消除了封建割据和分裂,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2. 建立中央集权:秦始皇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废除了封建制度,设立郡县制度,确立了一套严密的行政体系。
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朝代提供了范本。
3. 统一货币和文字:秦始皇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文字规范,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修复和修订工作。
这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4. 建设长城: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防线。
长城的修建不仅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也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5. 实行法制: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如法律统一、轻刑重赏、刑法严明等,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维护了社会秩序。
二、秦始皇的过失1. 暴政和残酷手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用了极端的统治手段,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严禁异议等,对付异己者残酷无情。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化传统和人权。
2. 建造规模过大的工程:秦始皇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工程项目,如大型宫殿、陵墓和道路。
这些工程的建设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并对国家财政产生了巨大压力。
3. 推行中央集权过度:秦始皇推崇中央集权,压制地方豪强,取消了封建制度。
虽然这一举措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也导致了地方豪强的矛盾与不满,为日后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4. 没有良好的储君制度: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储君制度,导致他的死后,嘉靖年间的内乱,削弱了秦朝的统治。
三、对秦始皇的综合评价秦始皇以他创造的统一国家的伟大成就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专制暴政和残酷手段也给中国社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关于秦始皇的功与过有哪些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
关于秦始皇的功与过有哪些呢?下面是有秦始皇的功与过解释,欢迎参阅。
秦始皇的功劳1.统一六国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
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2. 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
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关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秦始皇是皇帝,可是皇帝也是人,是神,是人都会犯错,都是有缺点的。
一、政治1.高帝王尊严:嬴政自以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皇帝自称“朕”,其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切听命于皇帝。
另废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延万余里”。
三、济1.统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
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铜两种圆形货币,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井田、开阡陌以来,即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统全国后,秦室更加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呈报占田数并纳税,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免费论文下载中2.沟通水路:秦疏鸿沟作为水路枢纽,於公元前二一四年,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异制、言语异声、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在全国通行。
后又简化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全国。
2.统制思想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统制,如颁布禁书,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六、对外秦始皇于并吞六国、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东至辽东,北起大漠,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基础。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哎,说秦始皇啊,这哥们儿,真让人一言难尽!就像前两天我那破自行车链子掉了,修车师傅磨磨唧唧半天,最后告诉我得换个新的,一千块!这感觉,跟琢磨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似的,又气又无奈。
首先,这哥们儿统一六国,这功劳杠杠的!想当年,那可是乱世啊,你瞅瞅现在,出门还得看看新闻,哪国又跟哪国闹别扭了,烦不烦?!秦始皇一统天下,这可是省了多少事!就好像我那链子断了,要是没修,我每天上下班都得走着,想想都累!这统一,就跟修好的自行车一样,方便快捷,嗖——一下就到地方了!方便程度,简直了!但是吧,这修车师傅,手法也粗糙啊,链子换了,但是刹车好像不太灵光了,捏一下,咯吱咯吱响,跟老式拖拉机似的,我心里直打鼓,这安全啊…… 秦始皇也一样,为了巩固统治,搞啥焚书坑儒,修长城,哎,这手段,有点儿… 有点儿杀鸡儆猴的意思在里面,有点儿过犹不及。
想想我那修好的自行车,虽然能骑了,但是刹车这问题,总让我心惊肉跳,总感觉随时可能摔个狗吃屎。
咱得说,这维护措施,不咋地啊!再说这修长城,嚯,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我那修车师傅,换个链子一千块,这长城,得多少钱啊?这钱,应该都是老百姓交的税吧?那会儿老百姓,日子能好过吗?就好像我修车,一千块,虽说贵,但好歹解决了问题;可要是这钱花的不值,比如修好后,车子三天两头出毛病,那这钱,花得也太冤枉了!秦始皇这修长城,效果是有的,但方法会不会有点… 嗯,有点不那么人道?还有阿房宫…… 那玩意儿,就跟某些富豪盖的超级豪宅一样,看着气派,但耗费巨大,老百姓能从中受益吗?这就跟,我修好了自行车后,想着再花个几千块贴个金,装个水晶灯,那画面,想想都觉得…没啥实际意义。
总而言之,秦始皇这哥们儿,就跟我的那辆修好的自行车一样,有好有坏。
统一六国,立下大功,这没得说;但是这治国的手段,有点粗暴,有点不近人情,这得扣分。
就像我那自行车,本来好好的链子,结果修好后,刹车又出毛病了,骑着提心吊胆的,这就是个教训!所以说,功过是非,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啊!哎,一千块啊…… 这修车钱,真不便宜!。
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
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今天的一些学者,又再次被指责为“暴君”,并扣以新制的大帽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作俑者。
当然,这样的观点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
反对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
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天朝所继承,而且行之有效。
至于“暴君”问题,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今将浅见述下。
(一)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绩,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
有人认为此话是老生常谈。
虽是老生常谈,但不能就认为是人云亦云,其实是各有见解的。
如一位历史循环论者看此话,就会“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用此观点评价秦始皇,其功业必然不甚了了。
但请一位历史发展观者看此话,其议论可能大大不同。
他会说:秦始皇消灭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不仅如此,还会说:秦始皇又“废封建,置郡县”;继续开疆拓土,为后代的帝王树立了“天子经略,诸侯正封”(《诗;小雅;北山》)的好榜样。
所谓“旧时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
所以言其“旧”,是因为三代时的所有国家的制度都很落后,而且疆域从未统一。
就其制度而言,当时的大小国家都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来,依托于血缘宗法,建立其政治制度。
夏、商、周三个王朝原为三个大国,文化比较发展。
中等国谓之方国或诸侯,小者以族属为名,星罗棋布。
其生存状态,一直处于融合与兼并的过程中。
史称:夏时诸侯,号称万国,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仅百余国。
春秋与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战争之多,恶性循环。
至有“春秋无义战”之说。
战国时期之七雄,都号称“万乘之国”,每逢大会战,双方出兵都以十万计。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其惨烈之状,难以言表。
以致更加剧了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壮者散至四方,老弱转死沟壑。
事实说明,这个旧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功过是非嬴政,名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之子,秦朝的开国皇帝,史称秦始皇。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争议。
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极度专制、残暴的统治者,其统治手段也饱受后世诟病。
要全面理解秦始皇,就必须深入探讨他的一生,从他的出身、经历、政治措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出身与早期经历:命运的磨砺嬴政的出身并不平凡,却也充满了坎坷。
他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赵姬。
异人作为秦昭襄王的孙子,本在赵国作为人质,生活困苦。
吕不韦慧眼识珠,看中了异人的潜力,并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异人回国,最终成为秦王。
嬴政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出生的。
幼年时期的嬴政,生活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
他目睹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人心的险恶。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了秦王之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然而,他并没有立即掌握实权,而是面临着朝中权臣的掣肘和来自六国的威胁。
吕不韦掌握着朝政大权,而嫪毐更是凭借与赵姬的关系,企图篡权夺位。
嬴政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果断的决断力。
他先是用计除掉了嫪毐,随后又罢免了吕不韦,亲政,开始了他统一六国的征程。
这段早期的经历,无疑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统一六国:铁血手腕与战略谋略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他继承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先集中力量消灭了实力较弱的国家,再逐一击破强大的对手。
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他任用李斯、王翦、蒙恬等杰出的将领,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有效地协调了各个方面的资源。
他充分利用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得失6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得失600字作文篇1中国历史上出了一位最著名的皇帝,他就是秦始皇。
在这里说一下,此帝王名叫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其母是赵姬。
他的父亲,一说是子楚,又说是吕不韦。
事实上,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子楚。
嬴政是公元前年继位的。
他这个皇帝当的十分霸气。
当年,秦朝人对他无不闻风丧胆,毕恭毕敬。
可是,也有不怕他的。
如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就刺杀过秦始皇。
还有音乐家高渐离也刺过秦。
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可见,秦始皇是最不好对付的古代皇帝。
不是明君,而是暴君。
常言道:人都有一死。
这个一生都在寻找长生不死药的秦始皇,最终,在第五次出巡途中,驾崩于沙丘,时年49岁。
据说,他的死也是个谜。
古代的帝王,在一生中都有他最大的历史事件。
如北宋皇帝赵匡胤的事件是发动陈桥兵变。
建立周朝的周武王是牧野之战。
那么,秦始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呢?就是统一六国。
他做的事还有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都是秦始皇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秦始皇死后葬在哪里呢?后人都知道,在临潼的秦始皇陵里。
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是他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修建的`,动用了许多物力、人力、财力。
相信,你们都听说过秦始皇修建陵墓的事,死了好多人,真的是惨不忍睹。
不过,这个人的能力是很大的。
在皇帝中无人可比,我称他为“皇帝之王”,就是在所有皇帝中他是王。
我曾想认秦始皇当我的祖先,却没有那样做。
看来,我不是背叛之人。
而是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是一个笔写秦始皇的民间历史爱好者。
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得失600字作文篇2持续了一千的年的战争,都因他的出现而结束,那些曾经誓死的顽强抵抗都在铁蹄的践踏之下化作了尘埃,他就是历史上被后人称为暴君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然而,这个被人们所景仰的的高位却不是那么好坐的。
他为了结束各国的分割局面,而统一了全国,然而就应为这样一个举动,百姓们恨他,各方人士向要杀他……可是有谁知道他的无可奈何。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秦始皇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秦始皇的功绩。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来欣赏一下吧。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1.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2.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3.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4.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5.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7.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8.开拓疆土,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9.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10.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使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迅速富庶起来。
秦始皇的身世之谜秦始皇关于秦始皇的身世,史书里记载含糊不清,有人猜测是吕不韦孩子。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之母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史记·吕不韦列传》里说,吕不韦将有身之姬献于异人,这与“取九月生子正(政)”的记载是吻合的。
司马迁自己也不知道秦始皇的真实身份,“仅以听闻记之”而已,所以前后记述自相矛盾。
秦始皇死亡之谜秦始皇的死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
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
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
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
秦始皇:千古一帝,功过是非两千年嬴政,名政,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暴君的形象,以其残酷的统治和高压政策而闻名于世。
要理解秦始皇,就必须将他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从多方面审视其功过是非。
一、出身与崛起:乱世中的雄心壮志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
他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出身并不显赫。
幼年时期,嬴政经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目睹了权力更迭的阴险。
这或许塑造了他日后强硬、果决的性格。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成为秦王。
然而,实际权力掌握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作为权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嬴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操控。
但年轻的嬴政并非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他逐渐摆脱了吕不韦的控制,并开始展现出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首先铲除了吕不韦,并对朝中反对势力进行了残酷的清洗。
他启用了一批有才能的谋士和将领,如李斯、尉缭、王翦等,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嬴政的雄心壮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和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之上。
战国末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统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
嬴政正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统一六国:铁血手腕与战略谋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险阻。
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既有军事征服,也有政治策略,甚至还有经济手段。
•军事征服:秦军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王翦、蒙恬等名将率领秦军,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军的军事实力,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根本保障。
秦始皇是暴君吗秦始皇的是非功过都是巨大的,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极端的,说他好是最高级的,说他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秦始皇是暴君吗,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始皇是暴君吗有人说是,他们最大的证据就是秦二世而亡,只存在了十四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一般后世喜欢用个“暴政”这两个字来形容秦始皇的执政。
比如,说他吞并六国、统一中国靠的是屠杀,是用“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换来的;比如,说他通过“焚书坑儒”来钳制百姓的思想,抑制了文化的发展;再比如,说他大兴徭役,修长城、建皇陵死伤无数等等。
这些文字和叙述都是有依有据的,那秦始皇其实也不然是暴君,文字是正确的,但也是片面的。
比如秦始皇为了统一全国杀了很多人,但从秦国灭六国前后中国的总人口来看,没有明显的减少,还是在2000万左右,这和之后的改朝换代一死死一半以上的情况来说简直少太多了。
由此可见,秦军所杀的都是六国的军队,而没有发生过屠城或者大规模屠杀百姓。
而且秦始皇灭六国才能统一,也远比后来只需要推翻一个朝代的情况要难上许多,杀戮也自然成了必须。
所以,秦始皇也许算得上是个暴君,但绝对没有一般评价的那么夸张。
每一个史官都是为君王服务的,至少是站在自己朝代这一边的,污蔑贬低前朝就可以衬托出自身的正统性。
比如,汉朝司马迁,他没有夸秦始皇善待功臣,因为汉高祖几乎杀光了功臣;他没有夸秦始皇从未诛杀大臣,因为汉武帝连宰相都杀了好几个。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能增强国势,发展国家的各方势力,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策略,面对纷乱的社会状况,人们便希望能够通过学术研究来寻找能使社会安定的道路,百姓不再流离失所,遂产生诸多学派之说。
因此边昌盛言论自由,文人以前人之事讽刺当今时政,议论纷纷致使君王威望尽失,结党营私之事使得朝纲不稳。
而且秦始皇当时为了更好的统一天下,统一了文字、法律和货币制度等,因此其“焚书”事件是为了更好的统一思想,,便有控制百姓思想的意图,当朝宰相李斯认为只有禁止私学方能从根本上杜绝过于自由的学术。
初一议论文:秦始皇的功过是非1100字秦王赢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但是他又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应该客观地、公正地进行评价。
他亲政后,任用一些有才干的将领,同其他诸侯国进行了英勇的战争。
公元前221 年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统一了中国。
为了表示过去帝王的与众不同,他选用了一个新头衔—皇帝,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他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度,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解决货币不通,单位不一带来的诸多问题,秦始皇下令规定:在全国统一发行,使用圆形方孔钱,以秦国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度量单位改为十进制,并定期对度量衡进行检查。
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下令统一文字。
规定以秦国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形,废除六国的旧体文字。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抵御外袭,并派遣蒙恬出兵讨伐。
这些措施扩大了秦朝的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的的确确是一个暴君!为加强思想控制,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是我国古代典籍所遭受的史无前例的浩劫。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为修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秦朝每年就役使70万刑徒和奴隶;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10多种,肉刑也有斩脚、割鼻等许多种,还实行“族诛”和“连坐”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完成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一、研究背景本课题出自新版高一历史教材第二分册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第七课“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秦统一以后,他自称“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还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修建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等。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又滥用民力、实施严刑苛法、焚书坑儒等,违背了民意,超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承受能力。
因此,秦始皇是一个功过是非都非常突出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的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我设计了“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今天我们又学了由于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通过学习大家已经对秦始皇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对秦始皇作一番评价。
生1:我认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他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的。
生2: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又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暴君。
秦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
但是,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和直道、戍五岭等,征用数百万劳动力,耗费了大量的民力。
千古一帝秦始皇:功过是非的深度剖析摘要:本文聚焦于秦始皇这一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详细阐述其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同时深入分析其统治过程中存在的严刑峻法、繁重徭役等问题,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的秦始皇形象。
一、引言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犹如一颗璀璨而又独特的星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芒。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统治时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格局,而且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深入探究秦始皇的一生及其统治,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脉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秦始皇的功绩(一)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秦始皇凭借其卓越的政治谋略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
这一壮举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华夏大地在政治上首次实现了高度统一,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得以加强。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三者相互制衡,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制度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二)统一度量衡和文字1.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标准不一,严重阻碍了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规定了全国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单位,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使得各地的经济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2.文字的统一更是秦始皇的一项伟大功绩。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给文化交流和传播带来了巨大障碍。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发表时间:2011-06-21T08:43:34.720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姜晓冬[导读]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有的已在地下长眠,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记在人们的心中。
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姜晓冬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虽然有的已在地下长眠,可是他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记在人们的心中。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着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然秦始皇是皇帝,可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都是有缺点的。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严:嬴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
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
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三、经济
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
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2.沟通水路:秦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
后又简化小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国。
2.统制思想: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六、对外
秦始皇于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之基础。
1.北伐匈奴:战国末年以来,匈奴时常南侵,威胁到燕、赵、秦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赵、秦旧长城之基础上,加以增筑,连结成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所谓“万里长城”。
是为古代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2.经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国南方越族之泛称,在全国统一之前,秦已逐渐征服瓯越、闽越等。
诚然,秦始皇也做过错事,他统一六国后,为政残暴,大兴土木,践踏民力,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为了修建它们,秦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这些错误都是不可掩盖的。
但,难道因为这些就能否定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人们带来的贡献吗?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虽然有过,可是他的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