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5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本文主要讨论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曾指出,“理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及其发展的认识。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只有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探索和再探索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经验的规律,不断发现真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真实性的标准。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而且人们提出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基于实践,贴近实践,反映实践。
如果一个理论不符合实践要求,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即要通过实践检验。
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证明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事实。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的深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性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全面认识。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相互联结的。
只有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深度,才能促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广度扩展。
而对事物的广度认识,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四章(2)三、实践和认识的彼此关系(作用)及其意义。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选择)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或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简答或联系意义出论述题)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与人的实践需要相关的事物才成为人的认识对象;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并阐述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论述)直接经验:是人们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上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①承认知识来自实践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②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③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①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理解和接受书本知识。
②对每个人来讲不成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去实践,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得来的,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实践并且要学习书本知识,接受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4、为什么说实践是鞭策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鞭策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有关的经验材料;③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④实践熬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答案是(一)里的第1点内容和(二)大点的内容)(三)、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论述)我们必需树立实践第一的不雅点,在一切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同时又要必需重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办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考点精解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七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九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课外补充资料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和认识一、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二、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等)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的初步认识。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避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常见的哲学谚语】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百闻不如一见;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久病成良医。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事实胜于雄辩。
③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趁水和泥,趁热打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一、选择题Ⅰ1.【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
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
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
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
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
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
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之一,也是一般哲学学科中基本的认识论原理。
它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根据,认识是实践的结果,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辩证关系。
人们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有时会与人们的认识不符,虽然误解是可以纠正的,但却不能改变实践本身,实践依然是唯一的准确依据。
当我们遇到实践与认识相冲突的情况时,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纠正认识,才能使认识更加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它提供了认识的材料和依据,它使认识可以更真实、更准确、更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实践有助于认识的发展和完善。
实践不仅仅是认识的材料和依据,它还是认识的目的,它使认识可以更有意义地发挥作用,使认识可以更有效地改变客观事物,以满足人们实际需要。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只有在实践的前提下,认识才能更加准确、更加有效,只有在认识的指导下,实践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客观现实,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本次练习有19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2.实践是指()。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
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4.概念、判断、推理是()。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感觉、知觉、表象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6.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
A、诡辩论
B、经验论
C、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7.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
A、唯物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理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8.“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这体现了认识论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经验论思想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9.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10.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本次练习有19题,你已做19题,已提交19题,其中答对19题。
当前页有9题,你已做9题,已提交9题,其中答对9题。
1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
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1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解析:
13.下列现象中属于感性认识的有()。
A、初步观察结果
B、实验数据
C、访问记录
D、未经分析的检测结果
E、对某人某事的初步印象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E
问题解析: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因为()。
A、它是唯物主义经验论
B、它是唯物主义可知论
C、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
D、它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E、它将科学引入认识论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CD
问题解析:
15.关于“实践”定义的重新思考,涉及到的内容有:()。
A、实践除了“改造”,还有“保护”和“恢复”
B、生活实践问题
C、精神劳动实践问题
D、科学技术实践问题
E、真正实践问题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解析:
16.价值的特性有()。
A、真理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社会历史性
E、多维性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BCDE
问题解析:
17.“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A、正确
B、错误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8.“陶知行”与“陶行知”这两个名字没有任何区别。
A、正确
B、错误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9.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
A、对
B、错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