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学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选择。
2.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如汽车的行驶、自行车的骑行、行人的步行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1)讲解机械运动的定义,即物体位置的变化。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1)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强调判断物体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2)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即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目:判断下列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并说明理由。
(1)桌子上的书本。
(2)教室里的电灯。
(3)行驶的汽车。
2. 解释题目:解释下列现象,并说明所选的参照物。
(1)站在火车站台上,看到火车从身边驶过。
(2)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拓展思考:运动和静止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实验,评价学生对机械运动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六、教学过程反思一、教学背景静止和运动是二年级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尤其是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作为范例,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体验,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状态,对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经典的“静止”与“运动”,明白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不同2.了解常见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3.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感,对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安排1.预习阶段: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物体。
通过带孩子们看图、看书、唱歌等形式逐渐引入本课内容。
2.导入阶段: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语言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3.讲解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品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老师详细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引导孩子们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4.实践操作阶段:孩子们通过模拟运动场景的表演、自己手动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亲身感受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性,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5.结束阶段:总结本次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感受、认识,加深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为下一次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语言互动、配合实物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使学生在听、看、说、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活动设计本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1.游戏环节——小动作猜猜我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系列小动作,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问孩子们它们们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2.演练环节——动一动通过对“动一动”重点物件的演示和操作,让孩子们真正亲身体验静态状态与运动状态的比对过程,感受物件示范动态行为的省略。
运动的相对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运动相对性的基本原理。
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运动的定义和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
静止的定义和相对性: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
运动相对性的基本原理: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的正确率。
第二章:参照物的选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参照物在研究运动相对性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和判断运动。
2.2 教学内容参照物的定义和作用:参照物是用来描述和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选择对运动描述和判断最方便、最清晰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实例:地面、固定物体、移动物体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和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原则。
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参照物的作用和选择方法。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的正确率。
第三章:运动的相对性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来解释和判断运动状态。
3.2 教学内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
相对性原理的应用: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相对性、相对论等。
相对性原理的意义:简化运动描述、提高科学理解能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掌握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的应用。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的正确率。
第四章:运动相对性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性的应用。
运动的相对性辩题:火车到底动or不动?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观点--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学生活动:分析得出辩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点拨】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机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小结归纳】〔板书〕1、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不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以下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接下来,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5-357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议一议】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空间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点拨】师:同学们,如果选择车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却是运动的。
【小结归纳】〔板书〕4、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对于同一物体,有时我们说它是运动的,有时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因此,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关键是参照物的选择。
【拓展】在生产科研和军事上,人们常常要得用运动的相对性。
空中加油机地球同步卫星风洞中的飞机【想一想】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生: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同。
【议一议】鸟的飞行速度并不快,但机场周围为什么不允许鸟类飞行?生:虽然鸟飞行速度不快,但飞机飞行速度非常快,假设以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快得惊人,足以把飞机撞毁。
三、应用迁移稳固提高类型一:参照物的选择[例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例2] . 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运动的相对性一、教学内容1. 相对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对性,以及相对性的基本原理。
2. 运动的相对性: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学会通过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相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对性的概念,掌握相对性的基本原理。
2.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会通过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相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性的理解,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重点:相对性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相对性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相对性的概念。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相对性的概念2. 相对性的基本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 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相对性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实例。
3. 找一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相对性是如何应用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对性的基本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对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相对论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相对性的基本原理相对性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5.4节中,让学生理解相对性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概念。
2. 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 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运动现象?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改变。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三、实例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参照物,观察组内成员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布置一道有关机械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体验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度负担。
西亭初中集体备课教案(初二物理)
第五章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
主备:邵锋时间:2014.12.7
【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点与难点】:1.参照物的选择。
2.参照物的判断.
3、运动的相对性
【要点1】:运动与静止
【活动】:见图小明说火车根本就没动,还停在
站台上。
小华说火车终于开动了。
小
明和小华谁说得对?如何判断物体是
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____________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___________的位置不变,我们就说这个
物体是______的。
用来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参照物。
【活动】:运动员跑步时,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_____的。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墙是______的,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在白莲花的云朵里穿行。
以_______为参照物,月亮是______
的。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______为参照物,青山是
______的,以______为参照物,孤帆是_____的。
太阳很快躲到云层里去了。
以___为参照物,太阳是____的。
【要点2】:运动的相对性
由于参照物选取不同,对于同一个物体,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
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
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_____________。
【总结】:1、参照物可以_____选择。
2、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3、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
物.
4、运动和静止是_____的。
【要点3】:运动相对性的应用
1、飞机空中加油
受油机在空中加油时,必须和加油机保持__________。
2、风洞中的飞机模型
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迎
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
3、地球同步通信卫星
以地面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______。
【作业】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相同的速度前进收割麦子,则收割机相对于
___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_________是静止的.
2.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我国向世界展示了空中加油机,当加油机在
空中给战斗机加油时,它相对于________是静止的.
3.当我们乘坐电梯上楼时,则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运动的,而相对于
________我们是静止的.
4.在站台上并列的两列火车上,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乙车的乘
客看到窗外的树木也向东运动,如果以站台为参照物,则( )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B 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但甲车比乙车运动快.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但甲车比乙车运动慢.
例2.坐在行驶的轮船内的乘客说岸边的树木向后运动,则他选择的参照物
是________,岸边的人则说轮船在飞速前进,则岸边的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_________.
5.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则以________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
6.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后句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7.“我坐在奔驰的汽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
树木急速向后退去……”文中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静靠”
______;“奔驰”________;“后退”_________.
8.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
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和
_________.
9.平直的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顺风行驶,但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
风,、丙感觉无风,由此判断三人骑车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
10.甲、乙、丙三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看见甲匀
速上升,甲看见丙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 甲上升
B 乙下降,但比甲快
C 乙下降,但比甲慢
D 丙下降,但比甲快
11.据报道,某地的一幢高楼正在施工,天气突变,一片乌云飞快的飘过高楼上空.突然有人惊叫“楼要倒了!”结果引起邻近大批人惊叫狂奔.造成这种判断失误是由于这些人选用的参照物是( )
A 地面
B 乌云
C 自己
D 高楼
12.一小说中写到:“一阵大风,将院内的一口井吹到了篱笆之外”.这句话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井
B 地面
C 院子
D 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