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篇演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25.37 KB
- 文档页数:23
关于孟子性善论的演讲稿孟子性善论的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孟子性善论的一些思考。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对于我们理解人性、修身养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说,“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这句话意味着,人的本性就像水自然而然地流向低处一样,是善良的。
这种善良并非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所赋予的,而是内在的本能。
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是具有善良本性的。
然而,孟子并不是认为人性的善良是一成不变的。
他提出了“四端”的概念,即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修养自己,培养这四端,才能使人性的善良得以发挥和完善。
这也就是说,人的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化来实现。
那么,孟子的性善论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呢?首先,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善良的,都具有无限的潜力。
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应该从这种善良出发,相互理解、包容、帮助。
其次,它提醒我们,善良是需要后天的修养和教化的。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天生善良就放任自己,而应该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善良得以更好地发挥。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常发生,道德沦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而孟子的性善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人性、如何修身养德,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是善良的,都有改变的可能。
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以理解、包容、帮助的心态去化解矛盾,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修养自己,培养仁、义、礼、智这四端,使自己的善良得以更好地发挥,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孟子性善论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但需要后天的修养和教化。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善良得以更好地发挥。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深刻内涵,使之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读名著感悟的主题演讲稿范文5篇一位世界著名的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就像一只小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名著感悟的演讲稿,仅供参考。
读名著感悟的演讲稿篇一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孟子四端之说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孟子四端之说》。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四端之说”,即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道德修养。
首先,仁是孟子四端之说的核心。
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悲悯之心,只要我们发扬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就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义是孟子四端之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是人们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公正、诚实、守信,才能够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第三,礼是孟子四端之说的重要内容。
礼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习惯。
孟子认为,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关怀,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只有遵循礼仪,尊重他人,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最后,智是孟子四端之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是指人们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智慧,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孟子认为,只有具备智慧,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结一下,孟子四端之说强调了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道德要求。
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遵守道德准则,遵循行为规范,提升自己的智慧,我们才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孟子的仁政演讲稿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孟子的仁政理念,以及他对于仁政的深刻思考和实践。
孟子曾说,“仁者爱人,智者治人。
”这句话道出了孟子对于仁政的核心理念。
在孟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民为本,以仁义为准则,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仁政首先体现在对人民的关爱和尊重上。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像父母一样爱护人民,体恤民生,关心民生疾苦,为人民谋福祉。
只有真心关爱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仁政的第一要义就是以民为本,关爱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其次,仁政还体现在治理国家的方法上。
孟子主张用仁义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用武力和权势。
他认为,只有以仁义感化人民,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自觉遵守法纪,不会出现社会动荡和混乱。
因此,仁政的实践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力量来感化人民,培养人民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社会风气纯正,人心安定。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仁政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仁政的实践,只有君王以仁政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有序。
因此,孟子呼吁君王要以仁政为先,以仁义为准则,不断完善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最后,孟子还提出了仁政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仁义为准则,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孟子的仁政理念是一种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的理念,体现了对人民的关爱和尊重,以仁义来治理国家,以及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追求。
只有君王以仁政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有序。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孟子的仁政理念,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谢大家的聆听。
学孟子国旗下演讲稿4篇学孟子国旗下演讲稿演讲稿一:传承孟子思想,弘扬中华文化各位领导、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大家一同分享对于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众所周知,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强调仁爱、人伦和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中面对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当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注重家庭伦理、友情、社交礼仪等方面,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研究和遵循的。
同时,中华文化还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成为具有独特思想和宽广胸怀的人才。
同学们,现在的时代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传承孟子思想、弘扬中华文化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之一。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研究中华文化开始,用孟子的智慧指引我们的行为和思考,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谢谢大家!演讲稿二:爱国奉献,建设和谐社会亲爱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在孟子国旗下向大家讲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国家,拥有古老而伟大的文化。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有爱国心,要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孟子告诫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尽力帮助他人,让社会充满爱与温暖。
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我们要用孟子的智慧和我们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作为学生,我们要牢记孟子的教诲,在研究上要虚心好学,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我们要尊敬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园文化。
同时,我们要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2024年演讲稿孟母三迁范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在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
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
但这里有个集市,喧闹异常。
孟子从集市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
孟母很担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
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一个学堂的隔壁,周围都是读书人。
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
孟子十分聪明,而且学习刻苦,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他身边的朋友和环境。
孟子之所以可以好好学习,是因为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仍然在坟场和集市旁居住的话,他也许一事无成。
在学校,学校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在书声朗朗中成长;班上学习氛围很好,老师讲的课生动有趣,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互相比赛。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就是不想好好学习也不行。
不要以为自己会有很大压力,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嘛。
因为这种动力,我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家里,爸爸妈妈给我们营造书香气氛,让我们享受到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爸爸妈妈给我买了许多书,让我在选择朋友更决定你的成长,如果是坏朋友,那么你最终会被传染,被带坏;如果是一个好朋友,那么你们会一起学习,也会让学习在友情的包围下轻松快乐。
现在就让我们在好的环境、好的朋友的陪伴中,努力学习,抓紧时间,为做未来的小主人奋斗吧。
我心目中的孟子学生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孟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两千多年前,一位衰弱的老者,眺望茫茫宇宙,心事浩然,他一生事业无成,感到人世渺小,天道无情。
可是,青山依旧,只是哲人其萎。
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化作一丝凉风,吹彻古今。
他就是孟子,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华夏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人物。
他如一杯美酒,虽历千年,却愈品愈醇;他就像那一轮明月,时间再久,依然故我;他就像一颗星星,不,他就是一颗星,在那动荡的年代,真正的学问的智慧,难道不是黑夜里的星星吗?是他,一生追寻,周游列国,颠颠簸簸。
面对这一废墟,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当他的弟子们在车上呼呼大睡,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时,只有他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他一生提倡“仁政”,实践“仁政”,改造社会为“仁政”,可他履行的只是他自己。
他一意孤行,不失败何以感人识,不辉煌何以长人志。
这失败是大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他更是因失败而辉煌。
是他,清楚地看到现实生活中有德与无德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
正是因此,他提出一系列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
他善养浩然之气,将“养浩然之气”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
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气节的观念,让中华民族逐渐产生了民族的魂。
是他,在那个帝皇一怒,服尸百万的年代,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那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怪诞言论。
将以民为本的思想搬上了中国封建历史的舞台。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辛辣的语言指出“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是立国之本的道理。
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他不会种地,不懂收获,更不会蒸馒头,那我们就能鄙夷他不如一个农夫一个馒头师傅吗?我们需要的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还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一个农夫,耕来耘去,不过他那一亩三分地,所养活的不过是他自己和他的家人。
而孟子所耕耘的是文化之荒,是文化之田,他给予我们乃至世界的,由如何估量?这就是孟子,当你最需要的时候,他会在你身边,为你点亮哪怕微弱的火光,指明你前进的方向。
演讲稿孟子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孟子》。
孟子,名轲,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良知和善良的本能。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这一观点与当时的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儒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善。
孟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孟子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努力。
他认为人不仅具有善良的本性,还具备自主选择和努力奋斗的能力。
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的努力和奋斗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重要性。
孟子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进取,不断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孟子强调仁爱和和谐。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说:“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现代社会的和谐共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孟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个体的努力和社会的和谐,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为准则。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简要介绍了孟子的思想,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积极践行孟子的思想,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孟子即兴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而今天,我想从孟子的一些思想中,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关于人生、教育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首先,孟子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天性,只是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导致了人们行为的不同。
这一观点给我们启示,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让每个人都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孟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天性虽然相近,
但是通过不同的学习和修养,会有不同的表现。
这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习和修养上,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使人的天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也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最后,孟子谈到了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政为核心,只有以仁政来对待人民,才能使国家更加稳定和繁荣。
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只有以仁政来对待人民,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美好。
总之,孟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不仅是古
代的智慧,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传承孟子思想的同时,也要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孟子演讲稿
各位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我相信,每个人都
有自己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而我所要说的,正是关于人生和处世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仁义的观念。
在我看来,仁义是人与人之间最
基本的道德准则。
仁者爱人,义者正己。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让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暖和信任。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关于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修身,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养性,就是要养护自己的心灵世界,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身养性,我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淡定,做到心中有道,行事有据。
最后,我想谈一谈关于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尊重和传承的优良品质。
孝顺父母,是我们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作为人应有的基本情感。
只有尊敬父母,我们才能够懂得感恩、懂得关爱,才能够在自己的家庭中建立起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
总而言之,仁义、修身养性、孝道,这些都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应该坚守的准
则和信念。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思考、实践,让这些美好的品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感谢大家的聆听!愿我们都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明晰。
谢谢!。
《孟子》两篇演讲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
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从五四运动开始打倒了“孔家店”,人们不再讲孔、孟,讲也是批判对象,把中国落后的原因不归罪于一言九鼎的皇帝和封建制度,而归罪于孔、孟,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把孔子和林彪绑在一起批。
谁还敢再谈孔子?“谈孔色变”。
孔子是一个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不谈就不谈吧,可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还有没有信仰?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今天有的人信仰佛教,有的人信仰 ___,这些都是外来的,不是我们民族本有的。
而且在全国人口中信仰佛教、 ___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带有浓郁的功利色彩,它们不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
现 ___台“百家讲坛”正在播放诸子。
哪一子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墨子的兼爱,不论是谁都一样爱?不。
老庄的清静无为,不。
法家的只认法,不认情?不。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仁义。
圣人孔孟,以其超人的智慧“得我心之所同然”。
人心都是一样的,人的本心是什么呢?是仁义。
圣人掌握了他,也就是掌握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为我们创立了儒家学说。
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仁义”,是孔子首先提出来,创立了儒家思想。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创建了140多个学院,这个学院叫什么名?叫孔子学院。
为什么不叫别的名?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都不行。
只能叫孔子学院,世界各国也点头。
讲孔孟思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是关乎树立我们民族精神的问题。
圣人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说明在这一阶段,已经悟到宇宙,人生最根本之理,已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孔子还对曾子、子贡说过:“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悟到的理和贯串整个思想的“一”就是“仁”。
不过“子罕实利与命与仁。
”《论语》里共有109个“仁”。
大部分是孔子说的。
为什么还“罕言”呢?孔子说“仁”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人的品德一仁厚、仁慈,例如孔子说:“雍也仁而不佞。
”(冉雍的为人,仁厚但不善于口才),另一意义是指人的本心、本质。
《论语》里的“仁”,大都是仁厚、仁慈的意思,作人的本心,本质讲的很少。
所以十大弟子之一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的“性与天道”就是“仁与命”。
宋朝理学家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解释的很好,他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天命的义理微妙),仁之道大(总体宏大),皆夫子罕言也。
”孔子罕言仁,但弟子们,特别是接近孔子的弟子们都知道“仁”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都向老师问什么是“仁”。
记在《论语》里的,就有六个人,愚笨的樊迟一个人就问了三次。
我们把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答案综合在一起看:《论语》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
”(仁者先从难的做起,不计较所获的多少。
)樊迟第二次问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第三次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在家里恭敬、规矩、办事情严肃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实诚恳)子贡问仁,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的一切顺利,同时也让别人一切顺利)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克服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冉雍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门办事如接待贵宾那么恭敬,传唤老百姓,如去承当重大的祭祀那么严肃。
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给别人)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韧。
”(仁者,他是不轻易说话的)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哪五者?“恭宽信敏惠。
”从回答看,孔子是因材施教但都没有谈到仁的本质,明末大儒冯少墟在《疑思录》中说:“《论语》一书,论工夫,不论本体(形而上);论见在,不论源头。
盖欲学者由工夫以悟本体,由见在以觅源头耳。
”孔子是否知道仁的本质?当然知道。
前面已经说了,孔子已把“仁”和“心”连在一起“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孔子一再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的每句话,都像宝玉那样珍贵,贯串其中的是“仁”。
5月19日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诸子”,头一位就是孔子。
(孔子、孟子是否属于“子”里面,有争论。
我家有两套子书,一套有孔子的《论语》和《孟子》,一套就没有我认为“四书五经是经书,不属于子书。
)易中天教授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解释仁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对。
但他没有说孔子把仁和人心连在一起,仁就是人的本心。
孔子没有直接给“仁”下定义,实际上已暗示了“仁”是人的本心。
孟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人性善”的思想。
孔子之后,曾子、子思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有发展,但有局限性。
庄子说,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派,各发展了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
只有一百五十年后的孟子,在心性论、修养论、政治文化论三个方面全面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5月20日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了孟子。
他开始就说“今天孔孟并称,我认为孟子的影响比孔子的《论语》大。
”这是基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
我认为孔子的影响是孟子不能相比的。
孟子影响是强势人格自强不息,孔子教育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哪一个更重要?一、心性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心性论的思想,又有开创意义。
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是“生之谓性”(生命的自然资质叫作性)说“生之谓性”,那么人性是什么样子就很难说了。
告子说人性如湍水,荀子说人性恶。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另开了一个新领域一人性善。
没有把“仁”说成是性,因为孔子那个时候,人性问题还没有那么众人瞩目,但孔子把“仁”提出来了,而且境界那么高。
过去有人讲“仁”,但从来没有人达到孔子那么高的境界。
这就表明圣人孔子有创辟性的心灵。
到孟子出来,就从仁义礼智说“性”,把孔子说的“仁”,收到性里面来。
这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比如,现在忽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了,无论谁都会有惊惧同情之心)孟子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
首先他说“乍见”(忽然看到,事实的发生是突如其来的,事先人们毫无心里准备,来不及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反应最直接、最真挚。
当中很难渗入其他与此事无关的因素,可以说是本心当下的直接显露。
其次,说的是一个孺子(小孩),一个小孩抓到井边要掉到井里。
谁见了都要动心。
一个大人在井边,那感受就不一样了。
第三,孟子说这时你动心,不是因为你和小孩有什么关系,你和小孩的父母有什么关系。
你的心是自然而纯洁的,没有利害得失的考虑。
孟子说:孟子是怎样论恻隐之心的呢?他说:“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的开端,只是仁的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人生来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但不就是一个好人。
孟子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之后,接着说:“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就是说,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是人的本性。
如果我们扪心自问,的确我们在恻隐之心之外,还有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是以他那创辟性的心灵,对孔子的理论做了很好的解说和发展,形成了儒学自己的理论系统,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础。
孔孟的“性善论”,与世界伟大思想家对人性的论述,不谋而合。
佛教惠能法师的《坛经》里大讲人的价值,大讲人的能动作用。
他向人们宣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身有之。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还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佛教认为人心里有佛,和儒家的人性善的精神是一致的。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对人性的看法与儒家的人性理论是很接近的。
康德认为:你只要是一个理性的存有,你就要有意志,要有意志的地方,你才有自由。
意思就是:人是一个理性动物,所以人有意志自由。
康德的意志自由是说人生来都是向善的。
譬如你要破坏公物,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破坏公物是不道德的。
譬如你对朋友撒了谎,自然就涌起一个思想:我骗朋友是不对的。
这些自然涌起的思想,不是由于有外力,而是发自人的本性。
正是因为有这“意志自由”,除少数人外,多数人能自觉改正错误,而不是愈隐愈深。
但是,孟子提出“性善论”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孟子》中的《告子篇上》就记下了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辩论。
譬如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的水,从东边开了缺口,水就向东流;从西边开了缺口,水就向西流。
告子的意思是说:人性的善恶在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孟子说:水的确可向东流也可向西流,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
人性表面上有善有恶,但人的本性和水流向下一样,是向善的。
孟子的根本主张是“生之谓性”。
(生命的自然资质叫做性)这是一条古训,是一个老传统。
这一条古训模糊了人与禽兽的区别。
你无论怎样讲究吃、穿、住,你还是个动物。
人除了与禽兽相同的气质之性外。
还有义理之性,具体说,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动物没有这四心。
因为人有四心,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
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人性善”应该是它的理论基础。
二、修养论“人性善”,但是否人人都会成为好人呢?理论上可能,事实上不可能。
因为人除了有道德心之外,还有受感性欲求所驱使的私欲。
私欲极易接受周围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把道德心(本心)蒙蔽。